《行道树》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2-26 22:07:15

第1篇:《行道树》教学反思

《行道树》这篇在中学课本里并不太起眼的文章,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篇文章就其表层意义而言,是写行道树们为了城市的空气清新忧愁而又快乐地活着,寂寞而又悲凉的活着,痛苦却又神圣的活着。

但这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吗,很明显不是。在到处都是“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的城市生活里受到污染的又何止是空气,这只不过是一个隐喻罢了,比空气污染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心灵的污染。

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有几人的心灵还有最初的纯洁与天真,我们一来不停地追求着功名利禄,却也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停地抛弃真善美,当这些心灵的“行道树”都被我们一一抛弃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保护心灵的天然屏障,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慢慢地开始蒙尘,且在我们人生渐行渐远的过程中,我们心灵的尘埃也渐厚渐重,然的我们就像厨房里的沾满油烟的灯泡一样,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芒。我们的灵魂在尘世的喧嚣中变得噪动不安,被横流的物欲压榨得不堪重负,苟延残喘。为了摆脱这种噪动不安和不堪重负,我们会不断地把身体付于声色之乐,希望于集体的狂欢与酒精的麻醉中来来消解心灵的孤独与无奈,可悲的是凡此种种解脱之道皆无法重获心灵的自由与洒脱,何哉?因为我们的欲望大重,蒙尘太久,所以积重难返,然而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置身其中而不愿自拔了,把种种病态的生活方式看作生命的一种必然遭遇了,这是何其可悲的!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位学生出生之际都是纯净纯善之躯,只是由于受到成人世界的浸染,才有了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形色色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今天的自己并非完全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自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铸就的自己,我们可以想象,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唯我独尊的年代还能铸就多少心理健康的学生。在这个本该是如花是玉、求知若渴初年龄的七年级学生,已经无法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对生命的极其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真善美的执著,有的是溺爱留下来的软弱与娇气,有的时被游戏迷离了的双眼,有的是被暴力教育过的桀骜不驯或诚惶诚恐……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可见,这个年代的教育的确是一一件令人非常痛苦的事情,然而,纵然如此我们也不以选择随波逐流,因为我们还掌握着改变他们心性的可能性,又因为《行道树》告诉我们:“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我想当我们能够契入孩子们的心灵,能够如春风化雨般地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时,我们一定可以收获一份深沉的幸福。

想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为了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使命,我们首先必须得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使自己拥有一个纯净纯善之心开始,把教育的功利与自己的虚荣心抛之大海,否则我们将无法完成启迪学生心智、净化学生灵魂、唤醒学生良知的教育任务,且有可能在错误的教育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把学生培养成像我们一样充满世俗气息、浑身尽是贪戾之气的人,会徒增心灵的寂寞者与荒芜者,那样我们就是罪上加罪了。既然我们就此生已经深深走入教育的行列中来,我们退身而出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所以我们只有选择高歌猛进,从真心与智慧出发,从爱与包容出发,把教育变成净化自己也净化学生的过程,幸福他人也幸福自己的过程,让我们都能站成一棵树,一棵学生心灵的“行道树”。

第2篇:《行道树》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文本解读的时候,我把主题定在“奉献精神”这个层面。但是仅仅挖到“奉献精神”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主题,于是,预设了一个问题:行道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的?还预设了一个“以写带悟”的环节:用第二人称,给行道树写一段话,用上四个关键词“环境”“生命”“责任”“执著”。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谈“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的时候,学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说出了“奉献”。于是就追问:“课文里还有一些句子也体现了它的品质,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体现的是什么品质?”于是,学生再仔细去选读相关词句,得出了“豁达”、“坚忍”、“尽职”、“执著”等结论。接着,我们就讨论行道树在什么情况下奉献的。学生纷纷发言,得出结论“是在远离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独、黑暗、喧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奉献的。”

我最后板块小结:奉献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睿智地适应环境,需要我们坚忍而执著地尽职做事,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异彩!从学生最后所写的一段话来看,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确实比较深入了。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首先,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行道树》一文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