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上册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5-21 19:58:43

第1篇:扁鹊见蔡桓公上册语文教案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的深刻意义。

3、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人物刻画传神生动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本文的深刻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的深刻意义及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立有间()腠理()还走()汤熨()火齐()

2、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选自《 》,《 》是家重要著作。韩非,时期重要家,先秦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听写词语。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教师补充:(1)、韩非,战国时期韩国贵族,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述十万余言,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继承了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2)韩非的文章长于推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荀子并称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代表作有《孤愤》、《五蠹》等。

《韩非子》中常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明白易懂,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注意把握语气。

2、读懂文意。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解释翻译。

(1)、解释下列词语:

有间:腠理:将恐:居十日:

益:不应:还走:故使人: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无请:索:遂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④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⑤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3、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4、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5、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6、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7、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扁鹊见蔡桓公》复习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战国末年韩国公子韩非,先秦法家学说代表人物,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为大家所熟悉。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2、出处:《韩非子?喻老》 “喻老”: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3、扁鹊: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因医术高明被人以“扁鹊”称之。起死回生、妙手回春

二、主要内容

1、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行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讳疾忌医而不治身亡。

2、中心:本文阐明了“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的道理。

3、启示: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要像对待疾病一样,不可讳疾忌医,而应该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三、人物性格分析

1、扁鹊——医术高明,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认真负责;

2、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固执己见。

四、通假字

1、“还”同“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汤”同“烫”,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3、“齐”同“剂”,药剂、汤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五、虚词

1、之

①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扁鹊)

②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反思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课前让学生搜集扁鹊的资料,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并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从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一堂课下来,有成功的地方,当然不足也有很多,具体是:

优点:

1、我能够引导学生从了解扁鹊医术入手,紧扣主题,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热情度高,积极回答问题。

2、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体会、想象等形式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有提升的读。

3、教法、学法灵活,学生展示比较精彩。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达到了复习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初三一班同学对此特感兴趣,就连平是不喜欢表现的魏帅也积极的参与到表演中来,我相信他对这本文理解定是不错。

4、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环节流畅自然。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有针对性。设计新意,自主合作较充分。读悟表演结合得好。最主要的是本文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较高。

缺点:

1、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由于本节课上有表演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在表演时,不能很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使课堂有一些混乱。

2、在课堂流程和重点环节还需要进行锤炼。由于备课还不够充分,在课堂流程上不够流畅,老师的语言不够锤炼,环节过度还欠自然。

3、做好课前预习。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上表演环节时,学生不能很好的脱离书本,影响了表演的质量。

4、第一轮表演指导不到位。寓意提炼急促,还应侧重联系学生实际用寓意导行。在第一轮表演结束后,应该让学生点评一下,哪些角色需要改进,指导学生演好人物角色。

总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的成长起来,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将更加努力锤炼自己。

第2篇:扁鹊见蔡桓公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分析

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作业

课后练习

第3篇:扁鹊见蔡桓公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故事写作背景,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实词注释。

2、熟悉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要点。

过程与方法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掌握关键词语及主要内容。

态度与情感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重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手段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叫“讳疾忌医”

“讳”: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忌”:嫉妒,猜测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试译

课文

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归纳小结:

扁鹊: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侯:固执、傲慢、自以为是。

思考讨论:

1、从文中找出描写扁鹊和蔡桓公的相关语句。

2、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特征。

把握人物形象,为理解本文寓意作铺垫。

小结

归纳寓意:

对待疾病或对待思想上、工作上的问题要防微杜渐,而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思考讨论:

桓侯的死,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从这个故事中你中受到什么启发?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拓展迁移

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