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8 16:28:10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11.画杨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领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词,出示课件“我会认”学生开火车读。

2、过渡语:在“画杨桃”的课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老师说的哪段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呢?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爸爸的叮嘱我的话来读,并找出“叮嘱”的近义词。

3、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要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板书:是就)

4、理解“想当然”

5、过渡:父亲平时对我画画的要求这么严格,我在画画时有没有按照父亲的叮嘱去做呢?

6、学习2~18自然段。

(1)快速浏览,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时发生的事。

(2)自由读第2个自然段找出我画杨桃时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体现出什么?{“我”记住父亲的话,对待画画一丝不苟}(齐读父亲的话)

思考: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找出有关句子后用实物演示)

小结:

“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仅是因为我看的角度不同,还因为父亲平时对“我”严格的教育。

(3)我把画交上去时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呢?

(4)讨论:老师的两次发问与学生的两次回答为什么使用不同符号?

出示课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它像什么? 像五五角星

像五角星

(观察前用叹号说明学生自以为是嘲笑我)(观察后用省略号,说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也神气不起了!)

(7)分角色表情朗读。

(8)体会老师的“神态”动作。

多媒体出示第6个自然段理解“审视”一词。

a.为什么老师要对杨桃审视?

“审视”是仔细地看的意思,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桌上的杨桃,是因为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老师,不会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b.为什么老师变得严肃起来?“半晌”的近义词是什么?(半天)

因为老师发现我的画画得很准确而同学们又不知道,反而在笑。

c.为什么老师发现“我”的杨桃画得很正确时不直接告诉嘲笑“我”的学生,而是让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呢?

因为老师是让大家亲身感受一下看的角度不同,结果是不一样,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d.后来,老师为什么变得和颜悦色呢?( )

因为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了。

e.多媒体出示老师的话,并让大家说说其中的意思。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

是......就......

7.学习第19个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比较他们的话的相同和不同点。(练习背诵)

说说为什么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找“教诲”的近义词{教导}

因为父亲和老师教“我”做人实事求是、不想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啊!从画杨桃一事中,让我明白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对我来说终身受益。板书:一生受用

附板书;

父亲: 是......就是

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老师: 要......不要......

是......就是......

第2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本单元主题是“成长如蜕”,关注成长中的心理与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几篇小说,理解其主题,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铸剑》篇幅虽长,但情节简单,教学时重点分析少年眉间尺的性格变化。

2.传授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自我质疑解惑,积极激活学生思维。以文后“相关链接”为实践引导,启发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要求学生评价文中人物,明确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借助媒体重现小说情节氛围。学后,安排探究性写作实践。

4.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2.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教学难点:

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梳理小说情节。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简述故事梗概。

(2)学生评价并补正。

(3)浏览课文,明确情节:

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

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

高潮、结局:智取王命,鼎中啮头。

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过渡:由小说三要素知识转入人物形象分析。

2.眉间尺形象分析(重点突破)

(1)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眉间尺性格的内容,并说说眉间尺有什么性格?

(2)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分析。

(3)学生各抒己见。

(4)明确:

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复仇炽烈)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杀王行为莽撞;干瘪脸纠缠,手足无措)

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

(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3.黑色人形象分析

(1)学生从文中找出刻画黑色人的内容,并说说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2)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表述见解。

(3)根据学生表述情况,教师选择性提问:

①黑色人帮眉间尺复仇的出发点是什么?(难点突破)

②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③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4)明确:

①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锄强扶弱)

②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舍生取义)

③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4.眉间尺与黑色人性格比较(重点突破)

(1)学生表述意见。

(2)明确:眉间尺--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险恶和敌人残忍。

黑色人--富有经验、斗争坚决、彻底;锄强扶弱,舍生取义。

7.小结:(略)

8.作业:

①情感、价值观体现:你最欣赏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文中主人公是谁?

②学以致用:联系自身,16岁的你能干什么?孝敬父母,独立生活做到了吗?如何处理同学间产生的矛盾?

③知识拓展:比较鲁迅小说《药》《阿Q正传》中的“看客”形象与本文中第二、四节所写的“看客”有哪些相同之处。

附《铸剑》板书设计:

铸剑

鲁迅

铸剑情节:丢头--献头--啮头--祭头

人物形象:

眉间尺:优柔寡断、复仇炽烈、能力有限、成长迅速

黑色人:锄强扶弱、舍生取义、斗争彻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讨论、分析文章主题。

2.分析、品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分析文章主题

1.思考:课文的“相关链接”(73页)一、二,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袁良骏、严家炎关于课文主题的针锋相对的评论,链接的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请问: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如果这两种你都不认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阅读“相关链接”材料。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除“链接一、二”观点外,可能有学生认为本文是神话或传说,表现了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4.主题小结:

链接一:《铸剑》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复仇”精神。从《铸剑》的写作背景角度立论。

链接二:《铸剑》是一篇武侠小说,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从《铸剑》中黑衣人的行为表现角度立论。

同学们可各抒己见,因角度不同,结论可能不同,要求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1.思考:下面几段话各自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何艺术效果?

①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忽然腾沸。

②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③(黑色人)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

④“……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嘴边吹过不住。”

⑤“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

2.学生答疑。

3.明确:

①心理描写。表现眉间尺对母亲的复杂心态,既有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②动作描写。表现眉间尺行为果敢、壮烈,完全摆脱了优柔寡断的性格。

③外貌、神情描写。表现黑色人的坚毅、冷酷、严峻。

④细节描写募嵋恪⒗淇帷⒀暇?br>

④细节描写。对老臣惊慌丑态的辛辣讽刺。

⑤强烈讽刺。揭露国民无聊、愚昧、麻木的劣根性,引起“疗救者注意”。

4.学生对课文的其他人物描写内容畅谈看法。

5.小结:(略)

三、练习巩固

1.鲁迅在黑色人身上寄托了怎样的人格思想?

2.探究性写作实践:以课文为蓝本编写话剧,要求突出眉间尺的性格。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几个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处。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后面怎样,阿Q没有见。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口皇〕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

……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第3篇:语文教案

本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抒情文的能力,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二者相比较,朔方的雪因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欣赏。历史剧《雷电颂》以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的典型体现。《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日》中以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显示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月》中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感受生命,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②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到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部分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的品析,从而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二、教学设想

①本文几篇文章或为散文诗,或为戏剧,意蕴丰富,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②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感受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倾向。

③本单元诗化的语言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通过比较辨析,增删替换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语言的凝炼与精美。在语言的学习中要紧扣情感表达,将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紧密结合。

④散文诗和历史剧均富激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⑤文章语言精美,用词精道,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词句及精彩段落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浏览”马观花”造句。

2.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点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还记得吗?

(《“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读一篇新课文——《精读和泛读》。(板书课题)什么是精读?什么是泛读?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二、初读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5个生字,要做到会读会写。

2.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

浩如烟海

精读

梗概

走马观花

泛读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梗”要读准后鼻音,“浏”的声母是边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大略地看。

梗概:大略的内容。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1)要积累知识,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

(2)要学会泛读。

(3)泛读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书刊,同时又是精读的基础。

(4)泛读的一般方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5)精读和泛读结合,就能获得最佳读书效果。

5.讨论:全文可分几段?各段讲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说明读书的重要和“精读”的方法。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介绍“泛读”的常识和方法。

第三段(第8自然段):说明只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就能取得最佳读书效果。

四、指导书写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逐个临写,提示:

浏:左中右三部分。

籍:笔画较多,左下“耒”字旁的第一笔是横。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什么是精读?朗读第一段,用横线画出。

出示: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平时我们学课文,就是这样读的。

①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要在下面加圆点呢?也就是说哪些是关键词语?

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确定。

(认真、反复、逐字逐句、深入钻研、透彻理解)

②朗读这两句话,注意关键词语。

(2)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

什么是泛读?(大略地读)

(2)既然精读这么重要,为什么还需要具有泛读能力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不可能……更不可能……为了……又必

须……因此……”,课文用这些词语巧妙地起承转合,将要表达的意思论说得清楚明白。课文后面的叙述中还有类似的用法,大家要注意学习。

3.泛读有什么作用?读第3自然段,画一画关键词语。

交流:“通过泛读,可以……从而……获得……”

朗读第3自然段。

(4)怎样进行泛读?默读第5自然段。

四人小组讨论: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泛读?

对一本读物来说,如何泛读?

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泛读的方法。

(5)泛读通常采用什么方式?要注意什么?(读第6、7自然段)

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三段。

引读,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三、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做了记号?

(精彩词画图,如浩如烟海、走马观花)

(有疑问处画问号)

2.小结:这篇课文侧重介绍了泛读,泛读的意义、方法、方式、注意点等几方面的内容。

四、作业

指导

1.课后作业

5:同学们,今天语文课外活动时先泛读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然后交流。交流时先介绍所采用的泛读方法,再说说书的大概内容。

2.课后作业

3:“浏览”是什么意思?(大略地看)可用在看书,看市容等。

指名造句。

“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可用在观察事物,如参观工厂览等。

指名造句。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体会健康的爱情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朴实语言中流露的真情。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水浒传》中鲁达痛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关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导入。

二、介绍作者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的因缘。、

第二部分:着重写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旗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妻子临终前的回忆。

四、赏析课文细节之美

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请同学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描写出色动人的地方加以体会。

要求:只要能有自己的感悟,赏鉴得当,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拨:

如:第二部分中的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下,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作者用“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埋怨,是礼教观念比较浓重的表现。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多年来一直记着这一幕情景,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为了学会这些,她的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这些表现妻子因为生活的原因不断使自己带来变化,使她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为了家庭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五、学生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六、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找出诗歌中对妻子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七、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八、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求写得富有感染力。

第6篇:语文教案

《难忘的启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写了那几件事。

2、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童年的生活是难忘的。童年的启蒙老师更使人难忘,他们更能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因为是他们打开了我们知识的大门;在我们童稚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能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难忘的启蒙》。(板书课题)师提问学生对“启蒙”的理解。

二 认真学课文,理解内容,展开联想。

1、师述:启蒙老师为什么使我难忘呢?他有什么优秀的品质激励着我们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作者从哪些事中悟出了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呢?默读课文后和同学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

三 教师小结:

1、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对,正是因为启蒙老师们的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能在孩子们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你们同意老师的看法吗?(同意)那好请大家在学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朗读九、十自然段)

2、大家想想:这些段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四 延伸:

师述: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好。说明了大家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了解,现在你们还不懂事,老师的一次次表扬可能对你的帮助特别大;老师的一点关怀可能使你感到特别温暖;老师的一次批评可能对你的触动特别大;当然有时老师也可能让你受了委屈,联系实际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呢?(指名交流)

五 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作者紧紧围绕“难忘的启蒙”这个题目,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分别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勤勉、正直、诚实的高贵品质。这样写的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六 布置作业:

标出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17 难忘的启蒙

组织演讲 —— 爱国

启蒙老师 老师的批评(两次) —— 正直 诚实 勤勉 难忘

对日语课的宽容 —— 爱国

第7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