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8 15:10:39

第1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本篇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本篇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

初读本篇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本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本篇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本篇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本篇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本篇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本篇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本篇课文,进一步熟悉本篇课文内容,看看本篇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本篇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本篇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本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本篇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本篇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本篇课文,品味语言

1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 “点”“磕”“退”“上” “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本篇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读本篇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本篇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美读本篇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最好。

第2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课前准备: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 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3、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四、课外探究:

1、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

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

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月亮的?

5、作者在写月光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院中的桂树?

6、你觉得作者在文中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指的是什么?

第3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单元整体构思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具体内容:

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单元学习步骤:

一、走近消息、通讯

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二、走进教材

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三、走进社会

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

(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

(3)分组采访

3、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四、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第4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l、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①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①③④⑥略)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②小题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③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a.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习。(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②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近了理想?

11春(方案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②③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①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②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点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其他图画;并设计了四幅图画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听音乐想像作文的练习,注意锻炼学生的想像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课安排学生做摘抄,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朗诵会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习的延展,深化语文学习成果。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第5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ī) 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惟独)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6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5

第7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沙与沫》。

2、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3、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4、学习创作格言。

5、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教学难点:了解格言创作特点,学习创作格言。

课标要求:不作为中考考查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纪伯伦。

三、朗读每一则格言。

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

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

4、体会文题含义。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

四、体会每一则的含义。在这23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

五、作业:

1、背诵《沙与沫》。2、学习检测基础。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由背诵引入。(每人一则,直至背完)

二、探计有疑问的几则。

1、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

2、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是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3、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4、听真下载的人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快步的人又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队伍。

6、生意若不是交换,那便是偷窃。

7、我多么可怜这样的人啊:他在同一时间一面伸长舌头去赞美,一面伸长手臂去乞求。

8、哦,他为何从你的大海中取水,却又夸耀他的沟渠泥!

9、四方脑袋怎么能考虑圆形的思想?

10、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

三、如果从这23则格言中选择一则送给自己,你选择哪一则?选择一则送给全班同学,你选择哪一则?

四、根据我们对这些格言的品读,总结格言创作的特点。

五、堂清测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默写并简要阐明理由。

六、作业:1、阅读《沙与沫》

第8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描写四季景物为主,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这些课文,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冬天天气的温晴,又进一步从山和水具体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本文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更是学生学习写景方法的最好范例;同时,文中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意境,都足以让学生获得不少的教益。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地域相距较远,学生对济南知之甚少,但结合我们当地的冬季景物,可以很好地理解本文内容。另外,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思考探究,有利于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

2、学生认知障碍点:本文内容较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先进性自学,然后重点探讨重难点问题,最后再通过当堂检测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落实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运用各种修辞给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绘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感悟文章的图画美、情感美、音乐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第9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同的老师对猫的描述也各不相同,你觉得科学老师会怎么描述猫?数学老师呢?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那他是怎样来描述三只小猫的呢?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整体感知

抢答:

我家养了几只猫?

三只猫的毛色分别是怎样的?

三只猫是怎么来的?

他们的性情有什么不同吗?

他们的结局如何?

三、认识小猫

1.我们给文中的小猫取个名字怎样?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那郑振铎又把这三只小猫叫做什么呢?你从称呼里感受到了什么吗?

四、品味小猫

1.对于三只猫的结局,我们一家人有怎样的反应?

酸辛、难过----怅然、愤恨-----更难过

2.作者不喜欢第三只猫,对于它的亡失又为什么会更难过呢?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我下了什么断语?那我的依据是什么?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肯定语气、愤怒心情)

4.事情澄清后,我当时的心情怎样?

重点品读30自然段

5.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追问:

第三只猫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作者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为什么我家会永不养猫?

五、感悟小猫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シ彩虏荒艿テ居∠螅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ソ淌σ导: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ピ诓缓侠淼纳缁嶂校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六、师生总结,教师送名言。

1、学生谈课堂收获;教师课堂结语。

2、教师送名言:不要轻视弱势群体,每一个精灵都可能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

第10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文学常识

二、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五种方法及衬托手法。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故事主要情节,能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清三次挫败和最后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接触到一位新朋友,他和我们一样,刚刚踏进初中的校门。他叫贾里,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同龄人之间,应是有着共同的话题,今天我们继续与他聊聊,深入了解这位新朋友。

二、出示目标,齐声朗读。

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清三次挫败和最后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三、研读文本,初识贾里。

1、贾里到底是怎样一位朋友,你知道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吗?

2、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是贾里对自己的评价,那你眼中的贾里是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贾里的句子,说说你眼中的贾里形象。

提示:(一句话或一段话),运用描写,给大家塑造了一个的贾里。

四、对话贾里,深入剖析。

1、老师辗转联系到了贾里,他表示很高兴和大家做朋友,并有一些疑惑想跟大家说说,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看,他的消息来了。

贾里:Hi,大家好,很高兴认识大家,

阳光3班:Hi,贾里,Can we help you?

贾里:最近有些疑惑解不开,我一直想成为一个伟人,自认为伟人应敢爱敢恨,就找了邱士力来恨,可结果令人纠结,我们成朋友了,矮个伟人都有范儿,我也去健身,无疾而终,伟人都是弄潮人,赶着时髦去打工,打工不成,剪坏衣,我的伟人A、B、C计划全泡汤,这是为什么呢?

阳光3班:A计划失败:同学不是恨的对象,立场错了。

B计划失败:改变形体无异于伟人理想,外表不重要。

C计划失败:年龄小,打工不切实际。

总之:动机不当,不切实际。

贾里:平日里可歌可泣的事做了一堆无人问津,拿了本“破书”就轰动校园,成了“今日明星”,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呀?

阳光3班:你不怕吃亏。

贾里:看来伟人是做不成了,我只是个普通人,只配做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阳光3班:小事包含着伟大的一面,能做好“鸡毛蒜皮的小事”,才有可能做好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方能成就大事业。

贾里:你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会努力做好小事,成为一名真正的伟人的.,再见。

阳光3班:祝你早日实现你的梦想,再见。

2、假如细胞可以移植,你觉得贾里还应该移植哪些伟人细胞?

五、总结全文

出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效率。

题目:初一算是结束了,不管它是好是差还是不好不差,贾里都得对初一说再见了,班主任査老师调离学校,新的班主任接班了。他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份自我介绍,贾里会怎样介绍自己呢?介绍时要求有姓名、性别,优缺点,获得的荣誉。

六、布置作业

1、贾里的故事幽默风趣,欲知前情如何请看《男生贾里》,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男生贾里新传》

2、贾里的死党鲁智胜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请同学们用人物分析方法来解读鲁智胜。

七、板书设计:

伟人细胞(秦文君)

贾里自评: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我评贾里:有梦想、不怕吃亏、锲而不舍、勇于实践

不切实际、不够细心、

小说主题: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成就未来

第11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

理解句意

讲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

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郑人买履》课堂练习

姓名班级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第12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介绍小说常识 :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理清文章思路。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五、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

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 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 遭到先生的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第13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课题:

《论语》十则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① 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②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③ 积累《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积累文言知识。

2、 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层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评点启发式,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和弟子间小故事等等。(也可展示图片)

半步《论语》治天下引题

学习以及做人处事的格言

百家讲坛中于丹的《论语》心得

两小儿辩日(小学)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

询问大家对孔子和《论语》有多少了解。

二. 介绍孔子、《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名列于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我国古代思想家。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这些篇章分别是: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注音(请学生注音)

1、论( )语

2、不亦说(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传( )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诲( )女( )知之乎

9、是知( )也

10、弘毅( )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12、其恕( )乎

二、划停顿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讲解字词,并翻译句子(详见PPT)

课文中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提及,一个个解释完再通译,其间可请学生起来回答,增加互动性。

概括每一则的蕴含,即究竟讲的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还是修身做人。

中间可增加一些趣味性故事,如孔子弟子的。(视情况而定)

四.知识梳理:

(1)重点字词

文言代词

吾——人称代词“我”

女(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说——悦

女——汝

知——智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

是知也

古义: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

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是知也

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故”指旧知识,“新”指新知识)

(2)传不习乎 ( 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

(2)文中出现成语: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总结含义

求知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探究:

要求学生分别从课文中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喜欢原因是什么,以及有怎样的启发。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论语》十则。

2、掌握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多音字以及古今异义字词等。

3、熟读后课文后,找出文中成语或者名言警句。

第14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

盛名--蹂躏--呵责--

逆来顺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4.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5、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巩固训练:

①完成思考练习二。

③课后练习二。

课后记:本文是翻译作品,在理解时有些难度,在学习是不必面面俱到。

第15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春》2课时

《三峡》1课时

《济南的冬天》2课时

《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教后反思

3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组织一次散文朗诵会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

学习评价(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一)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4、你能品味散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你参与了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的探究活动吗?自我反馈

(二)小结:自我小结、评价。

十四、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a.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b.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c.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四、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作文,字数600以上。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3、练习:一、三

五、教后反思:

十五、三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

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如果你曾去过三峡,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1、正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

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为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初晴;旦,早晨。]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1、全班再次齐声朗读一遍;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能的话,展示今日三峡风貌图。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比较发现。)

五、品读课文,

体会本文片言万语的精炼及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可让学生当堂背诵。)

七、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八、板书设计: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三峡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水: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九、教后反思:

十六、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