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4 20:42:29

第1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以“祖国河山”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四篇课文以多样化的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本次习作内容紧紧围绕本单元训练专题,以“这儿真美”为主题,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美景。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并且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在介绍美景时能按照一定顺序,有选择地描写景物,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同时,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尽可能用上这学期新学的词语,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正错别字,并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和同学分享你发现的美景。

教学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一处景物,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重点)

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美景;准备身边美景的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身边的优美风景图片,请学生谈一谈感受。

2.过渡: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例如景色怡人的公园,清新淡雅的田野,缓缓流淌的清澈的小河,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果园……这节课,我们就向大家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围绕要求,确定内容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指名读要求。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想把身边的哪处美景介绍给大家?

出示交流提示:

(1)可以介绍公园、田野、果园、小河、校园等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

(2)按顺序介绍身边的美景,说一说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3)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带给你什么感受?

(4)小组里的同学可以对成员介绍的美景进行补充或提问。

3.小组合作,根据交流提示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有相关照片的同学可以把照片拿出来请大家欣赏。

4.指名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这处美景带给自己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伊始,就开始布置观察美景的任务,让学生逐级完善自己的观察所得。通过此时的相互交流,学生相互了解要介绍的美景,更开阔了习作思路,为下一步落笔行文打下了基础。

三、读写结合,指导习作

过渡:景物特点和观察方法不同,写作的顺序也会不同。本组课文中的几位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鲜明特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1.“忆”顺序。

(1)回顾课文,说说本组中的四篇课文都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预设:

《古诗三首》中分别按小船行进的顺序,按一天中天气变化——晴天和雨天的顺序,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描述;《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海滨小城》整篇课文是按“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第3~6自然段都是按“总—分”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或“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

(2)小结:习作时安排好表达顺序,可以使内容有条理,联系更紧密。常用的顺序有:

①方位顺序。以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地加以描述。

②时间顺序。按春、夏、秋、冬,早上、中午、晚上等顺序写景。

2.抓住景物特点。

(1)出示课文《海滨小城》例段: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2)说一说这几句话是抓住了榕树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榕树的大、枝叶茂盛)

(3)小结:只有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才能活灵活现。

3.围绕一个意思写。

(1)出示课文范例: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2)指名说一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中心句来进行描写的方法。

①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②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③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4.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1)出示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句子:

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2)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珊瑚的多种多样,写出了大龙虾的神气威武。)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所见的景物与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5.结尾抒发情感,表达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回顾课文中的优秀片段,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表达更具体、生动。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行文思路和写法,高效地完成本次习作。

四、动笔成文,互评互改

1.过渡:根据刚才讲解的思路和写法,相信同学们在头脑中都有了一定的行文思路,那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之前写的美景围绕一个意思,再用上积累的词语,写得更完美吧!

2.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着重从“是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是否用上了积累的.词语”“是否改正了错别字”三方面指导点评。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学生完稿之后,挑选3~5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5.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学生在互相评改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的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为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带来帮助。

范文引路

美丽的小河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我喜欢它四季美丽的景色。在每个季节里,小河岸边都留下了我快乐的身影。①

春天悄悄地来了,河面的冰融化了。②小河对岸,柳树的枝条长出了小芽,粉红色的桃花也从枝头探出了小脑袋,它们争先恐后地在河面上留下了自己的倒影。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轻盈地掠过河面。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到铺满嫩草的河边嬉戏,参加鲜花的盛会。③玩累了,我就顺势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象未来……

夏天到了,小河的两岸早已是绿树成荫。②这时的我和小伙伴是最开心的,我们一会儿玩水,溅起朵朵水花;一会儿捉小鱼、小虾……妈妈来洗衣服了,我们便帮着晾晒……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秋天来了,小河里的鱼虾变肥了。②每到这时,爸爸就会领着我去小河里捉鱼虾。爸爸可真厉害,不需要多长时间,他就能抓到几条大鱼和许多小虾。夕阳西下,我俩提着满满④一篮子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冬天的时候,小河也并不孤单。②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滑冰。冰车在冰面上飞驰,就连大人们也忍不住来参加。冬天的小河热闹极了。

我喜欢家乡的小河,喜欢它的一年四季,是它陪伴着我慢慢地长大。⑤

行文写法赏析

开头点明要写的景物及其特点,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2~5自然段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而且都用一句话来引领,醒目又清晰。

将鲜花盛开的场景称为“盛会”,比喻贴切,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满满”说明小作者和爸爸收获不小,用词准确。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总评:1.习作通过对小河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体现出了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小作者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2.小作者还能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自己和小伙伴们对这个小天地的喜爱之情,如,“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教学反思

课堂伊始,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几处美景,有学校的小花园、公园里的美景等,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请学生课前准备了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的照片,学生介绍美景的兴趣较为浓厚。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时,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去写。鼓励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在习作中巧妙使用修辞方法。

第2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内容简析】

本次百花园安排了4项内容,其中包括“语海畅游”(练习读轻声、辨析同音字、仿写有总起句的一段话)、“积少成多”(读背古诗)、“阅读平台”(读短文)和“语文大课堂”。教材的编写寓知识于发现之中,有利于学生感悟并掌握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理念】

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方法的兴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正确读出轻声、《辨字歌》及其他阅读材料,初步掌握读轻声、辨析同音字的方法,感受我们语言的丰富及美妙。

2.指导学生读背古诗,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及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九龙壁》,在学生欣赏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感受文章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走进市场学习观察及购物,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等。

【重点难点】

走进市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练习读轻声

1.读中体会,带点字的读音在普通话中有无变化。

小结:有些字不读原来的声调,而变得很轻、很短。

2.找规律:在什么情况下读轻声?

小结:①名词、动词重叠,第二个字读轻声。如:妹妹、看看……

②做后缀的字读轻声。如:影子、走了、看着、吃过……

③有些双音词的第二个字也读轻声。如:眼睛、玻璃……

3.试一试,怎样读好轻声。

①在阳平和阴平字的后面的轻声,调子比较低,像很短的去声。如:玩玩、屋里。

②在上声字后面的轻声,调子较高,像轻轻的阳平。如:椅子、耳朵。

③在去声字后面的轻声调子最低。如:坐坐、骆驼。

4.同桌交流各自找到的读轻声的词语,读一读。

二、汉字真有趣

1.读《辨字歌》,注意带点的字(一组同音字)。

2.比较带点字的异同。

①读音相同或相近。

②字形中有基本字“方”。

③意思不同。(引导学生说说这五个字的意思。)

3.交流。

①你能区别这几个字吗?这种记字的好方法你掌握了吗?

②你还有什么记字的好方法?

③找一组同音字,编个小韵文。

三、读一读,再仿写一段话

1.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想一想:第一句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八》教案》,来自网!

话与第二句话有什么联系?(第一句话概括地写草丛里开满各种各样的野花。第二句具体地写野花的形状、颜色。)

3.仿写一段话。

提示:以“农贸市场的`蔬菜真新鲜”为总起句,具体地写。可以写蔬菜的颜色鲜艳有光泽;或形状挺直、水灵灵的;或写蔬菜散发着清香、带着露珠……也可以具体地写各种各样的蔬菜。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教师范读古诗并简介作者。

2.学生自读《元宵》,不理解的字词,如“娱”等,可查字典。3.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人们月下观灯的情景,感受观灯的情趣。

4.指导背诵:

①找一找这首诗主要写了哪几种事物(灯、月、人、春),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表现了什么意境。

②填空。

有()无()不娱(),

有()无()不算()。

()到()间()似玉,

()烧()下()如银。

5.背诵本诗。

二、阅读《九龙壁》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同桌交流,理解短文。

①九龙壁在哪里?大小、形状、材料各是怎样的?巨龙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说九龙壁是闻名中外的艺术珍品?

3.感悟写作方法。

①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前两句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九条巨龙的?哪几条介绍得具体?

③作者为什么有详有略地介绍?

三、布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1.鼓励学生走进市场,学习观察、购物、与人交流。

2.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要求。

①观察的内容:市场节日的布置、陈列的商品、服务的方式、购物的情景。

②想一想:你打算为谁买?买什么?

③怎样找柜台?怎样挑选?怎样付款?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

二、小组交流

1.把自己在商店里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讲出来。

①什么时间、与谁一起、到哪里去购物?

②概括地说说市场什么样,商品怎样摆放,人们怎样购物,服务态度及方式如何。

③你怎样找到柜台?怎样挑选?怎样与售货员交流?

④你有什么感受?

2.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者疑虑,讨论解决。

3.小组评议并推荐同学到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四、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情景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

五、同桌交流并欣赏习作

第3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其中一首古诗。古诗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不少古代诗人的智慧与情感,学生如能仔细阅读,层层深入地品读,便能得到美德熏陶和感染。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古诗,但对于古诗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教学时对于生涩难懂的词语通过课后注释、字的演变帮助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平台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多形式诵读古诗,读准读通,读出古诗的韵律。

2、学习借助古诗注释,联系插图,抓住重点词等方法领悟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描写的画面。

3、展开想象,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风光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领悟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本诗中绝妙的比喻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学生朗读,指导朗读

(1)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西湖)

(2)明朝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明月)

(3)是啊,西湖又成了他心中的那轮明月。而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即将离开杭州的白居易,他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一幅画)

(4)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而在九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苏轼的诗人,他对西湖更是醉心。你听说过苏轼吗?

2、你知道这写在哪里的对联吗?(西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湖看苏轼笔下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齐读,理解课题。指导书写“初”,讲解甲骨文的初。学生练习写。

3、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当属——西湖(板书西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西湖的美景吧!(播放西湖图片)(1)看到孩子们刚刚欣赏的表情就知道,你们一定被西湖的美景给吸引住了,是呀,西湖真是美如画,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请跟我一起读

(2)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他吗?谁来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3)苏轼也是一位会吃的诗人,是一位美食家,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二年级曾经学过一首苏轼的.诗——《赠刘景文》,苏轼的一生写了上千首诗,他在杭州做通判时写下了这首诗,来,你们再读读课题,注意停顿!

(4)注意这个字—“晴”,后鼻韵,题目读起来似乎有些拗口,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来猜一猜?

(5)你知道先是有太阳,然后下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初”一个“后”,你明白了天气是先晴后雨(板书:晴、雨)这位同学说道的是作者在吃东西,是不是在吃东西呢?“饮”是饮酒,一个人喝酒未免有些寂寞,叫上几个朋友岂不更好?他们在哪儿喝酒呢?把刚刚说到的连起来说,诗题就可以这样来理解:诗人和朋友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先晴后雨的景色。

二、反复朗诵,感受韵律

1、自读古诗

师:读懂诗题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和诗人一起去游湖赏诗吧,请孩子们翻开书本第85页,自由把诗句放声读一读,要求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自由读诗歌

2、指名读

朗朗的读书声在我听来是种享受,谁愿意第一个来展示。你很勇敢,注意读“潋滟”,你再读。注意“妆”,翘舌音,再读诗句,好诗读不够,一起读读吧!

3、划分节奏读

(1)其实,古诗像歌曲一样也有自己的节奏,古人读诗也讲究停顿,这首诗怎么读会更有味道呢?自己试着读一读,读给同桌听。(出示节奏划分)

(2)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让我们把小手动起来,像老师这样(做示范)打着拍子读.我听出来节奏感.

4、读出平仄来

诗歌除了可以按节奏读,还可以按平仄声读,想听老师读吗?(点击配乐《出水莲》读)像我刚刚这样读,是按照古人的基本读法,分为平仄。标红色的字是一二声即平声,可以稍微拉长一点,蓝色的字是仄声,读得稍微短促一点。一起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三、品析诗句,描绘画面

(一)讨论理解诗句

1、听你们朗读真是种享受,但我们还要走进诗的世界,去理解诗的内容,欣赏诗的意境。同学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本学期每首古诗的下面都有—注释,通过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个好方法,相信你还有更多的好办法,接下来请孩子试着和同桌一起合作,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吧!生理解古诗大意,和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看你们学习得这么认真,我真想知道你们理解到了些什么?孩子们想想,在这首诗里,哪些句子写了西湖“先晴后雨”的美丽景色呢?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你真会读诗,作者写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又主要是通过哪两种景物来写的呢?

(二)品读1、2句

1、都说“诗中有画”,这诗里藏着怎样的图画呢?一起去看看(出示晴雨西湖的图片)我看到了你们脸上露出惊叹的表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样的画面吗?全是雾就看不太清楚了,若隐若现。多美的句子呀,第一幅图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你能用诗中的词语来形容吗?第二幅图:山色空蒙想到了诗中哪一个词?

2、说得真棒,就是“山色空蒙”,诗人觉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好、奇)是呀,晴天的西湖多好,好在西湖水面波光粼粼,十分灵动可爱,晴天的西湖还会好在什么地方?

孩子们描绘的这些美景都被诗人融入进了一句诗里——水光潋滟晴方好面对这样的景色,你们心情怎样?谁想来读读这美好的晴天?

我的心都跟着亮起来了。感觉天气都跟着明媚起来了,一起读读这晴天的西湖吧(生齐读)晴天的西湖,诗人是道不尽的好,雨天的西湖诗人却是说不尽的奇,奇在哪里?(出示视频,生描绘)

3、白茫茫的就像—“仙境”,如此奇妙,谁来读读这雨中西湖?这夏天的雨渐渐地小了这下是蒙蒙细雨了

4、这雨中西湖,你们忍心去打扰它吗?(不——)读到这里,我们稍微读得轻些,那我们就别打扰到西湖,一起再来感受这雨中西湖吧!(生齐读?)

(三)赏晴雨西湖

1、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刚刚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会儿却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男生们,当晴空万里,你漫步在西湖边会这样吟到——水光潋滟晴方好

女生们,当西湖在雨幕笼罩下,你乘着画舫畅游西湖,会这样吟到——山色空蒙雨亦奇

2、这两种感觉都很妙——(生齐读)

(四)赏绝妙的比喻

1、面对美好神奇的景色,诗人陶醉其中,由衷地赞美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他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西子是谁呀?苏轼为什么把西湖比作是西子?我不明白,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个景,一个人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

四大美女有那么多,为什么诗人不把西湖比作是其他的美女,比如杨玉环、貂蝉呢?

他们都有共同的字,说不定你猜对了诗人的想法是比得上还是比不上?(比得上)那我们再读这两句,试试诗句中去寻找答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你还发现什么了吗?“淡妆浓抹总相宜”说的是谁?——西子当西子穿上素雅的衣裳,作上淡淡的装扮,她真美,当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作上浓浓的装扮,她也很美,她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么得美,刚刚我们说到,晴天的西湖好呀,雨天的西湖也奇呀,晴天雨天都是那么的美,晴天雨天——总相宜(板书)

是呀,西湖也被大自然赋予了绝世的美貌,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难道西湖只有晴天、雨天才美吗?(不,还有白天和夜晚,还有……)

4、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西湖,去看看都有谁在为西湖梳妆?(播放课件,教师随着音乐中讲述)预设:

师:如果说,晴天为西湖画浓妆;那么——生雨天为西湖画淡妆。

师:西湖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如果说,夏天为西湖画浓妆;那么——生冬天为西湖画淡抹。

师:西湖还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如果说,花为西湖化淡妆;那么——生树为西湖化淡妆。

师:西湖依然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如果说,月亮为西湖化淡妆,那么——生太阳为西湖化浓妆。

5、所以说,西湖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美,在诗人眼里,它都——美,美得就像——西子,难怪诗人吟到(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如西子,美景如美人,因为这绝妙的比喻,西湖又多了一个很美很美的名字,叫做—西子湖

6、苏轼如此热爱西湖,还因为他曾两次在杭州做官,为当地人民疏浚西湖,筑堤防洪,做了许多好事,西湖变得更加美丽。他把杭州看作是第二故乡,他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就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诞生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诵读延伸,升华感情

1、你读得可真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读,行吗?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师生合作读)

2、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叫做“我说你猜”,我来说诗句的意思,你来猜猜是诗中哪一句?(师说意思,学生一起猜),我想一对一地玩,你来(师说意思,请生说诗句)想来考考我吗?(请生说,老师猜)

诗歌除了可以读,还可以唱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孩子们先轻轻帮老师打着拍子,我先唱一遍,你们在接着唱好吗?(师示范唱,生学唱)

3、孩子们还有些意犹未尽呀,你们可以课后去试试用自己喜欢的旋律来和着唱一唱

4、苏轼像我们一样,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在杭州的这三年里,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来,一同看看(出示拓展资料: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

5、你真会思考!当年有很多渔民喜欢在西湖里打渔、挖莲藕,破坏了生态,于是苏轼就想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建造了“三潭印月”,既防止有人破坏生态,又美化西湖。同学们,苏轼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五、设置情境回味西湖

1、出示西湖对联图,师用诗意的语言描述

将来某一天,你来到西湖,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你漫步来到西湖天下厅抬头望见这副对联不觉吟诵到(生读对联)。抬头望见西湖雨天景象不觉吟诵到(生诵读古诗)。

2、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下课。

第4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 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第5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重点)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词语的用法,并选择其中一个写句子。(难点)

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生字卡片、词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默读)

同学们,默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学习中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你们学会默读了吗?默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你们是怎样做的?小组交流交流。

2.同学们,谁来把你们小组的交流成果与大家分享分享?

(课件出示)

默读时,我们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边读边思考。

默读时,我们还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对自己提出的不懂的问题,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画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

默读时,还要注意速度,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字词上,而要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

3.同学们,你们做得都很对。我们再来看看小军他们三个人是怎样做的?

(课件出示)

小军: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小丽:我默读时,会随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它们的意思。

小妍:默读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能帮助我理解内容。没读懂的地方我会标记出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

同学们,一起读懂这三句话。

-65405168275

同学们,默读时一定要记得这样做哦!

二、识字加油站

1.同学们,现在老师带你们认识几个和“目”有关的字。你们看:

(课件出示)眼睛图,“目”字演变:“目”字外面的方框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两只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许多汉字都与眼睛有关。你们认识这些和“目”有关的字吗?

课件出示生字:睁 眨 瞪 瞅 瞧

2.同学们,这些字你会读吗?自己试试。

同学们,你能读准哪个带“目”字的字,就站起来领读哪个。正音:“睁、瞪”是后鼻音。

3.同学们,你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把你的识记好方法与大家分享分享。

课件出示:

①眨:形声字。表示眼睛很快地一闭一开。(动作演示)时间久了,眼睛会不会累呀?因此,右边是个“乏”。

②瞪:左右结构,形声字。“登”的意思是上,升。加上“目”表示睁大眼睛。(动作

演示)

③眶:与“框”区别识记。

④睹:加一加的方法记:目+者=睹。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几个和“目”有关的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眨眼 眼眶 怒目圆睁 目瞪口呆 耳闻目睹

同学们,你会读这些带“目”字的词语吗?同桌互读。

同学们,都会读了吗?把我们的“小火车”开起来吧。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分组比赛,比比这些词语哪组读得更出彩。

同学们,这些字词有什么特点?(都和眼睛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和“目”有关的词语?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结:

同学们,和眼睛有关的词语还真不少!无论看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用到眼睛。你们可要好好保护眼睛啊!

1.读读想想,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可以互相调换吗?借助词典了解每个词语的准确含义,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

①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

②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③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三个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三个词语可以互相调换吗?为什么?小组交流交流。

2.同学们,谁来把你们小组的交流成果与大家分享分享?

(课件出示)

陆续:前后相继,时断时续。例如:下课了,同学们陆续走出了教室。

连续:一个接一个。例如:在大学我连续两年英语考了第一名。

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例如:我今天得继续做昨天没有完成的

工作。

小结:同学们,这就是用词的准确性。

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654053625853.你们理解了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也知道了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用法。接下来,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句话吗?自己试试。

把你写的句子与小组同学分享分享,其他同学评议。

谁来把你们小组写得最好的一个句子与大家分享分享?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第6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联想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第7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3、生字、新词卡片。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学20xx.3.1 最新版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是有些问题,还需我们做进一步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 轮读词语: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奇怪、严严实实、平整、震惊。

⑵ 质疑问难,解难:

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观看录象)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20xx.3.1 最新版

⑶ 轮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些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学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练写,评价反馈。

四、作业设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8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识字,在发现中学习多音字。

2、积累ABAC式词语。

3、发现引用人物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积累俗语。

5、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

6、看图,续写故事。

【学习重难点】

1、识字、积累词语。

2、正确运用人物的对话。

3、续写故事。

【学前准备】

1、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学生)

2、相关的内容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一、猜姓名,揭题。

1、教师导语:同学们,认识老师吗?你们是怎么称呼我的?那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2、教师引导:知道老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猜猜看?(生回答)

告诉你们,我这个名字是妈妈取的,因为我出生在秋天,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呀,所以我名字里就有“硕”字,爸妈希望我收获满满。

3、同学们,你们的名字里有什么故事,把你从父母那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二、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1、教师出示说话要求:①说说姓什么,叫什么;②说清楚是哪个字;③名字是谁取的?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2、小组交流。

3、指名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

三、拓展练习。

1、你知道王昊、谢婉莹这两个人吗?她们其实就是月亮姐姐和冰心奶奶,后面的名字是根据她们的职业、爱好取的昵称或笔名。

2、假如让你给自己取个昵称,你会取什么名呢?(同桌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自己名字的来历,原来小小的名字里还有大学问呢。

第二课时

(习作:续写故事)

一、直奔主题。

1、学生观察文中的三幅图,了解每幅图画的内容。

2、把三幅图连起来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学生交流。

第一幅图中,李晓明听到班上的小文和琪琪都在高兴地谈论自己过九岁生日时的情景。

第二幅图中,李晓明一人坐在教室里,想到自己也快过生日了,但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他很伤心。

第三幅图中,老师和小文一起商量,一起给李晓明过生日的事。

第四幅图中,老师和同学们为李晓明庆祝生日,给他的惊喜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第四幅图的内容)

三、学生习作。

把这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要加个题目哟!

四、点评。

指名读自己的习作,老师及同学们进行点评。

第三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读书时,预测后面的内容的好处:

(1)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2)读得更细致,注意更多的细节。

2、列举生活中做事有预测的好处:

去商场买东西,先预测所买东西是哪一类,再去同类区寻找,这样节约时间。

二、识字加油站。

1、查字典识字。

(1)回顾查字典的三种方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

(2)交流每种查字典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2、学生用字典查找带点的

字。

三、词句段运用。

1、读词语,区分多音字的读音。

(1)学生自读词语。

(2)给带点的字注音。

假jiǎ(假扮)(假装)

jià(假期)(假日)

几jī(几乎)(茶几)(窗明几净)

jǐ(几百)

中zhōnɡ(中间)

zhònɡ(中毒)(中奖)(猜中)

处chǔ(处罚)(处分)(处理)

chù(到处)

(3)学生再读词语。

2、读成语,说发现。

(1)学生自读。

(2)交流发现:三组都是ABAC式的成语,每组中的成语第一个和第三个字相同。

(3)学生列举类似的成语。

3、学会引号的正确用法。

(1)学生读三句话。

(2)说说自己的发现:三组句子都是引用人物的语言,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引号的用法也不同。

(3)学生举例。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谚语。

2、交流自己的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

3、学生熟读、背诵。

第9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品味,小英情感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英情感的变化,体会两次“掌声”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又许多叔叔阿姨到我们班听课,我们该怎样欢迎?来了那么多的叔叔阿姨,老师很紧张,同学们该怎样鼓励老师?

听课文范读,你也可以小声跟读,回顾全文

感受小英性格情感变化,学习重点段和重点语句。

1.画出描写小英情感,心态动作变化的句子,并轻声读一读。

2.反馈提炼关键语句,并学习。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下面请把你画出的句子站起来读读。

A: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坐一角,因为小时侯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指明把红色的句子读读。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总是”说明了小英是偶尔这样还是经常这样?

“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她为什么会自卑?

B: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她为什么会把头低下?

为什么她会觉得上讲台就是出丑,出洋相呢?

小结:所以说,那时候的她是很不自信,很自卑的。

过渡:这样自卑的'她愿意参加演讲吗?你怎么知道的?自由默读课文,找出答案。指名回答。

C: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从哪些词中看出她不太愿意参加演讲呢?用“——”划出来。

理解:犹豫说明小英决定站起来时,心理怎么样?

“慢吞吞”说明了什么?

“眼圈儿红了”说明了小英此时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

过度:小英第一次面对同学表现的很紧张,,面对小英的紧张、犹豫、担心、害怕,同学们是怎么做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C: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留下了眼

第10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概括的能力。

3、了解文章结构,仿写诗歌。

4、通过资料了解课文介绍的太阳系行星的景象,并产生对太阳系进行科学探索的情趣。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太阳系进行科学探索的情趣。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太阳系行星的景象。

课前: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出示星空、星座的图片]

2、图片上出示《美丽的星空》的片段学生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3、[出示:诗歌是甜美的、想象是丰富的,多读诗,我们就一定能成为勇于表达的小诗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31给星星正名[板书]齐读

2“正名”什么意思?改名不可以吗?谈谈你的理解。

3、再读课题

过渡:这么美的星星,作者却说它们的名字错了,快读读第一小节,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

二、自读自悟,第一小节

1、自由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一想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作者认为星星的名字错了?

预设:完全搞错

怎样完全搞错的呢?文中运用了一个标点符号“——”

破折号的作用有:[1、解释说明;2、表示延长;3、表示转折]在这里选用哪一个?

预设:指鹿为马[故事]

把马叫骆驼[图片]

理解意思:名不副实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的好,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方法;读的不好,老师范读,学生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读?)体会前两句和后四句感情上的不同,再读。

三、细读第二至五小节,结合资料读出自己的感受

自由读2———5小节,哪些星星名不副实?为什么?[生自由读]

交流【板书:水星地球火星木星】

我们先来看看水星

1、水星

1)能谈谈你的理由吗?[可以用自己的理解说;也可以根据课文说]

2)[出示:比方说太阳系中的水星,它哪有水珠一颗。热得石头都冒烟,铅、铝都熔成湖泊。]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它的特点吗?[热]

3)怎么会这么热呢?让我们了解一下水星吧![资料:水星的平均地表温度为179摄氏度,为427摄氏度。]这样热的星球怎么可能有水呢?

4)改诗对比:[它没有水珠一颗,因为星球太热。把水星叫做火星,更加适合。]比一比哪个好?为什么?(体会1,原文读起来更有意思;体会2,反问句强调作用)

5)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一小节。

2、地球

1)理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说明理由。原文中:可是我们的地球,地少,水却很多。假如把陆地削平,海洋将把地球淹没。

2)概括它的特点:地少水多

你对地球了解多少介绍(如学生说不出来,老师补充资料: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据估计水的总体积约为13。8亿立方公里。如果将这些水平均分布于地球表面,相当于地球整个表面覆盖着一层平均深度为2650米的水。但是十分可惜,这些水98%是咸水,主要分布在海洋中。)

3)看来[把地球叫做水星,绝对不会有错。]

4)去掉文中[假如把陆地削平,海洋将把地球淹没。]或者换成数据,行不行?问什么?(假设使我们通过想象,体会更加深刻)

5)再读课文。

3、默读4、5小节,概括行星的特点,并说说理由

(指导学生写一写,画一画)

1)反馈:

火星

特点:冷

企鹅:南极气温很低,年均温在—25℃以下,极端最低气温达—88℃以下,企鹅是如何耐低温的?为了保持体温(恒温动物),企鹅必须大量进食,其皮下也有厚厚的脂肪层,有效保温。另外,其体表的鳞状羽毛可有效阻挡寒冷的冰水。

[原因:再说神秘的火星那里压根儿没火。空气都冷得结冰,企鹅也没法生活。]

木星

特点:没有树

原因:至于大个子木星,充满了强烈的辐射。整天像氢弹爆炸,哪能有草木一棵。

什么是辐射?[资料: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物体通过辐射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辐射能,简称辐射。

以最常见的电脑辐射为例:电脑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及周围的相关设备都会产生辐射,眼睛看不见,手摸不到。据科学研究表明:电脑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隐性的、积累的,人们经常(长期)在超强度的电脑低频电磁辐射环境中使用电脑,导致头晕、头痛、脑涨、耳鸣、失眠、眼睛干涩、视力下降、食欲不振、疲倦无力、记忆力减退、部分人脱发、白细胞减少、免疫力底下、白内障、白血病、脑癌、乳癌、血管扩张、血压异常、胸闷、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男性精子质量降低、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孕妇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生殖病变、遗传病变、癌症等可怕疾病。人在操作电脑后,脸上会吸附许多电磁辐射颗粒,经常遭辐射会出现脸部斑疹。一个人连续操作电脑工作五小时,电脑产生的低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相当于一天的生命损失。

氢弹爆炸?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氢弹爆炸的威力[视频]

[齐读:这样的行星,又该叫它什么……]

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你的感受

2)[出示2———5小节]对比,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都是名不副实的名字,要进行正名;都是先写名字,再写特点,最后写正名;都押韵

不同:后两个星星没正名(学生说不出来时可以补充,引导)

3)我们来想象一下它们可以叫什么星?可以根据课文,可以根据老师同学给你的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星球的了解正名,一定有理有据。

指名说一说

(老师随即板书)

4)你能用自己起的这么多有趣的名字把这两小节补充完整吗?

[出示:再说神秘的火星那里压根儿没火。空气都冷得结冰,企鹅也没法生活。如此寒冷的星星,叫()感觉不错。

至于大个子木星,充满了强烈的辐射。整天像氢弹爆炸,哪能有草木一棵。这样的行星,叫()合适不过。]

指名补充诗歌

过渡:你们补充的多有创意呀!看来真有不少小诗人从这里诞生了!

四、回顾全文

1、不过[出示:我想这样的例子,天上一定还有很多,如果要一一正名,有待我们去探索!]师生一起读

1、这篇诗歌的题目是《给星星正名》,请你再美美的读一读这篇课文,思考作者真的要给星星把名字改正过来吗?他想通过诗歌告诉我们什么?

1)生自由读文

2)反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五、总结全文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并坚持长期探索。”我希望你们能成为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的下一位“达尔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运用自己的材料仿写一节诗歌

3、推荐读物戴巴棣《大自然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31给星星正名

水星热火星

地球地少水多水星科学

火星冷……探索

木星没有树……

第11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设计理念

“披文入景,披文入情。由词及句,由句及篇。”研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语句,培养语感,实现语言积累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等词语的意思。

3、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

4、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媒体准备

《雪景》——多媒体课件一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案说明

加“()”为教师主要导语;加“[]”为拟定的学生回答。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初步感受北国雪景的壮美。

4、引出研读专题。

教学过程

一、侃雪赏雪—— 导入新课

1、侃雪:板书“雪”(一起读“雪”)[“雪”](喜欢雪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中描写过雪?请你背上一两句。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走进白雪世界,去赏雪好吗?)

2、赏雪:欣赏课件——(告诉大家你欣赏到了怎样的雪。)在“雪”旁加括号,播放课件。

二、放声朗读—— 教学字词

(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雪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去细细品味。读之前请同学听清朗读要求:将难读的词多读几遍,难写的词在课本上写几遍,并将你认为最难写的1个词语写在小纸片上。)

学生根据要求放声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小纸片上反映的情况,确定字词教学重点。初拟以“凛冽”、“巍巍”两词为重点。

“凛冽”教学步骤如下:

1、一起读“凛冽”。

2、范写。

3、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4、(“凛”和“冽”真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形影不离,经常手拉着手在一起。这回兄弟俩出现在哪个句子中呢?我请同学来读一读。)学生读: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了起来。

5、(明白凛冽是啥意思吗?)

6、从两个方面深切理解“凛冽”——非常寒冷:A、分组查“凛”和“冽”明白“凛”和“冽”都是“寒冷”的意思,两个寒冷加在一起是[非常寒冷、十分寒冷、特别寒冷等]B、反复读句从句中的像声词“呼呼”中也可感受到“凛冽”表示十分寒冷。

“巍”的教学步骤如下:

1、正形:“巍”有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座山,下面“委”和“鬼”,先写“委”再写“鬼”,合起来念“巍”,“巍巍群山”的“巍”。(教师边范写边提醒)

2、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3、请一个同学择图写填写“巍巍群山”意会的含义。注:一副图中画着起伏高耸的群山;一副图中画着几个小土坡。

三、轻声诵读——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雪或雪花的词语。)

学生轻声读,边读边划。

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补充板书。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雪、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注:不苛求学生找出所有描写雪的词语,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去体会。

(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读了课文我们一下子找出这么多描写雪的词语。让我们再自由地选择自已最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自由选择读句子。

指名学生选择读,集体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五、默读探究——理清脉络

(课文是按同学们读的.须序写的吗?)[不是](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默读、交流得出结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有“昨天中午、傍晚、霎时间、夜里、今天清早”。

六、引读设疑——提出专题

(咱们就抓住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一起合作将课文有条理地读一读。我读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同学们接着读相关的内容。)

1、引读全文。

(哎呀!读了课文,我突然发现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黑板上写的字,知道老师出了什么洋相吗?)[课题是“瑞雪”不是“雪”]

2、请同学帮老师把“瑞”字补上去,其余同学在课题旁写一写。

3、(“瑞”字啥意思?)[吉祥](连起来说“瑞雪”就是)[吉祥的雪]。

4、(谁能马上从课本中找到“瑞雪”的词?)[好雪]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雪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研究。)在课题上打1个红色的问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体会雪大、雪美、雪使人欢,知道课文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时间顺序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专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瑞雪]。(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完成了一项工程,老师把这项工程叫做“四个一工程”,是哪四个一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一些新词,比如说)指名学生自由报,报一个马上集体听写一个。;(我们还知道了《瑞雪》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场)指名学生说;(我们又发现文章是按)学生集体回答(这一个顺序写的);(最后我们还留下了一个问题,谁来说说是啥问题?)指名学生引入研读专题:课文为什么称这是一场好雪?(这节课咱们就首先来解决这个疑问。)

二、默读全文研读深究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这是一场瑞雪,请你把它划出来,并且想一想理由是什么。)

(一)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教师进行默读指导。

(二)默读好后同桌间交流。

(三)全班交流,交流顺序不固定,主要根据学生发言前后而定,教师适当调控,初拟交流重点如下:

1、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能组织语言将理由说清。如:[我找的是“傍晚……大雪之中。”因为从“傍晚、大片大片、笼罩、白蒙蒙、这些词中我读懂了这场雪下得很大。]请学生将研读结论“大”写到黑板上。

(2)(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雪下得很大。)学生比赛读,师生点评激励。

(3)(如果老师把“纷纷扬扬”这个词给去掉,我们再轻声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好不好。)

(4)学生读后交流,得出结论:[不好,纷纷扬扬不仅写出了雪大,而且使人感受到雪花在飞舞,很美。]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播放课件——雪花飞舞,帮助感悟。

(5)训练延伸:(下面这个句中也有“纷纷扬扬”这个词,你能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吗?)

秋天( )纷纷扬扬地从( )飘落下来。

2、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读了句子,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雪吗?指名板书“美”

(3)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雪美。

(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白雪世界吧。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5)“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面对这么美的雪景,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学生赞美。

(7)(作者是这样赞美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来赞美雪。)好一场( ),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3、“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

(1)学生交流。

(2)用反诘的方法点拔理解。(我可从没见过麦子盖了三层被,也没见到过有人枕着馒头睡。这句句子写错了。)

(3)请学生来解释给老师听,教师装着由迷惑不解到弄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

(4)(原来,这场大雪还会给我们带来了丰收,人们该是多么高兴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板书“带来丰收”。

3、孩子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指导点拔,这句中看出了“雪使人欢”。板书“雪使人欢”。

(3)有感情地读句子。

三、蓦然回着解答专题

(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我想上节课留下的疑问我们应该能解决了。请你看着板书自己准备着说一说。)

1、学生准备说。

2、指名交流。

四、熟读成诵自然结课

(是啊,这是一场令人欣喜的雪。如果没有优美的句子把它描写下来,我们又怎么能联想到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又怎么能感受到瑞雪丰年的喜悦呢?老师真想把这篇优美的课文背下来,把它牵牵地记在心上。同学们想吗?我背这篇课文的时候可有窍门的,有同学知道我的窍门吗?)[借助时间顺序背诵。](咱们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正确。)

1、学生自由准备。

2、指名背诵,及时激励。

3、(来,让我们边欣赏这迷人的雪景,边背诵这优美的文章。全体起立。)(播放课件)集体背诵。下课。

第12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有目标地读,有层次地读,循序渐进,学生才能读出水平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13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的暑假生活”。说一说自己的暑假生活是怎么度过的,经历了哪些新鲜事。自己在想好要讲的内容以后,可以先试着给家人讲一讲,听听家人的建议,也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时要把自己的经历讲清楚。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讲的内容。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要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可借助图片或实物讲。本次口语交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积累生活体验的习惯,乐于与周围的人分享快乐。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重点)

2.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学生假期生活的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自己假期生活的图片或实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再现画面

师:同学们,暑假生活转眼间就结束了,你们的暑假生活快乐吗?

生:(齐)快乐!

师:相信在你们的暑假生活里都发生了很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看,老师搜集了一些同学的暑假生活的画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学生可能去的旅游景点,家庭生活的小片段,小河扑腾的水花,树荫下的游戏,几个小朋友开心大笑或沮丧的面部特写……)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兴趣,而且带来了丰富的交际材料。

二、明确目标,小组交流

师:书上的小朋友都和我们分享了哪些假期里的新鲜事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小女孩跟爷爷奶奶学会了做简单的农活。现在她会摘茄子,还会给菜地锄草……

生2:爸爸带她去了游乐园。那是她第一次坐摩天轮,从空中往下看,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地上的人和车都变小了……

师:听了她分享的事情,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做农活这件事很有趣、很新鲜。我连家务活都不会干。她可真了不起呀!

生2:她的这次坐摩天轮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坐摩天轮的情景,我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同样的经历,我却和她有不一样的感受。

师:看来这些事情都吸引了大家。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暑假生活时,要把自己的经历讲清楚,讲的时候要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借助图片或实物,可以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讲的内容。

师:在小组里先与同学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注意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要清楚,同时可以结合自己带来的图片或实物,让别人更清楚地了解你讲的内容。

设计意图:围绕教材讲清经历,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既借助了教材提示,又联系了生活。

三、互动交流,分享快乐

师: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谈了自己的暑假生活。现在,就请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生1:暑假一开始,我们一家就跟随旅行团到贵阳去旅游。一到贵阳,我就被田地里的向日葵迷住了。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提出意见或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提问?

生2:那是怎样迷人的景色?你能具体地说一说那里的景色吗?

生1:(出示照片)大家看,这是我在那片向日葵地里拍的照片,我的身后是一朵朵金色的向日葵。那向日葵的'花就像一个个金色的圆盘,在绿叶的衬托下特别美。再看我当时的样子,双臂张开,笑得简直像开花了,那样子完全陶醉了!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景色真美,真是太迷人了!在那里,谁都会感到非常快乐。

师:在小老师的提问下,你能结合自己带来的照片,把自己假期里的新鲜事说得具体,你真棒!哪位同学再来说一说自己的暑假生活?

生3:在假期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坐海盗船。那是我第一次坐海盗船。

生2:你第一次坐害怕吗?是什么感觉呢?

生3:刚开始时,海盗船慢慢地摇来摇去,像在校园里荡秋千一样舒服。我刚想闭着眼睛享受,突然“嘭”的一声,我被弹了一下,赶紧睁开眼一看,啊!好高哇!真像腾云驾雾一样,刺激极了。一会儿又猛地晃下去,一会儿又猛地浮上来。

生2:海盗船停了时你有什么表现?

生3:海盗船终于停了,我吓得不敢动,有种想吐的感觉。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坐海盗船。大家看,为了纪念我第一次坐海盗船,离开时,我还特意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小海盗船作为纪念品。现在,我只要一看见这个小海盗船,就能回忆起当时坐海盗船的情景。

师:听了你的讲述,我仿佛也跟随着你坐了一次海盗船。值得一提的是,你拿出了自己的纪念品小海盗船,引得老师也想去尝试坐一次了,那一定很有趣!

师: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好?哪位同学介绍得最有趣?

生:我认为××同学讲述自己暑假时第一次坐海盗船的事情很有趣,他把当时的表现、坐海盗船的感受都讲得很生动。而且,那个拿在手里的小海盗船,特别有意思,我想借来仔细看看,不知道可不可以。

师:分享是一种美德,多分享快乐,就能让快乐传递更远,下课后大家可以互相分享一下。最重要的是在听别人讲述时,我们要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最后恰当评价,做个理性的小听众,才是最了不起的!

设计意图:交际过程步步深入,而且注重让学生谈感受,给了学生交流的空间和倾诉的时间。借助照片或实物让听众对所讲的内容感兴趣,突出“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这一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暑假的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快乐和自由的,暑假发生的趣事和经历的有意义的事还历历在目,所以,本节口语交际课是孩子们喜欢的。对于假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他们如数家珍,小嘴说个不停。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把经历讲清楚,说出自己的感受,再鼓励其他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启发讲述人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又关注到听课的学生倾听的效果。很难得的是,有的学生还能借助照片讲,有的学生还拿来了实物,如到海边捡的贝壳、登上长城的奖牌,使自己的表达更生动了。

第14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

二、了解背景及作者

1、文体介绍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

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

2、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完成生字词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

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

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

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

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四、精读课文、理解赏析

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

明确:

①灵隐之绿

②苏堤之绿

③花港之绿

(详细分析见PPT)

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

明确:

(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

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

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

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

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

“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

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对比阅读

通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西湖漫笔中的“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梅雨潭之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

《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

六、拓展延伸:

1、写好景色常用的方法

2、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七、作业

第15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

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

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

(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

(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

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

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

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