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18 09:35:10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文名句

1、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2、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

(1)配乐朗读或自由朗读。

(2)给文章每个段落标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2、分析结构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概括每段内容。

观荷缘起: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文本研习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没有找到”

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环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明确线索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四、找出文眼、理清脉络、分析情感

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3、情感:

不满现实(求静)—寻求超脱(得静)—回到现实(出静)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五、赏析语句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4、5、6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新课导入

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写“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4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4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1)思路点拨:手法、作用、分析

示例: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2)小组合作

(3)成果展示(选)

(第1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物以人的感情。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2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江苏省淮安中学《荷塘月色》教案28,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课堂小练笔《雨中校园》

1、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2、美文选读

五、布置作业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课后习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第3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

2、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赏析

3、体味诗歌的情感,表情朗读全诗

二、教法:朗诵赏析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生活中有两个词,说出来就让我们每一个人激动不已,一个是母亲,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对母亲我们有报答不完的恩情;一个是祖国,无论她是富有还是贫穷,她都是我们生长的一片乐土,我们有责任使她繁荣富强。在祖国贫困的时候,在一些人迷惘的时候,有些人去国外“享受”生活了,但更多的人却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决心以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的祖国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诗人舒婷,去感受那激越的爱国情怀。请看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二、板书课题: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三、 简单介绍作者:

舒婷,生于1952年福建泉州。原名龚偑瑜。中国当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神女峰》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唱出了一曲心灵世界的歌。

四、 学生自读全诗

1、找出诗中所用的意象

2、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朗诵的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的变化。

诗人的感情的变化是通过诗的语言显现出来的,因此,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抓具体的语言,要做到三点:因文生义、因义探情、因情定调。

五、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朗诵第一节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明确:

所用的意象有: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明确:第一节作者回溯了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的历史心情深沉而悲痛,读的时候要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表达这一沉痛的情感。特别是最后的“――祖国呵”,要低沉,用降调。

生全体读。

在第一节中,作者极力写出了祖国的贫穷与悲哀,这是当时的.现实的写照。那么,作者是不是因此而消沉了呢?在诗中有没有反映出积极的东西呢?

明确:作者看到了祖国的贫穷与悲哀,但作者并没有消沉。诗人顾城说过:“黑夜给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求光明。”是的,在这首诗里,舒婷在贫困中也看到了祖国的不屈,看到了在灰暗的色调下压抑不住的活力和希望。祖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显得是那样的艰难: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在历史有隧洞里蜗行摸索,都是祖国不屈于现实的写照。这是祖国的希望所在,是我们建设美好的祖国的力量的泉源。朗诵的时候要低沉而不压抑,把作者的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

六、 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齐读第一节。

七、 按照上面的方法分析第二节。

明确:所用的意象:花朵

前两句是对第一节的总结,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本节是一个过渡,是一个内容上由写祖国的贫困到写的希望的一个过渡,也是诗人感情由深沉、悲痛转向高昂、激越的一个过渡。

在第一节暗示希望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揭示了希望的存在:是飞天袖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引导学生分析“未落到地面”的含义。

学生齐读第二节。注意:语调渐高,显示出看到希望后的激动。最后的“――祖国呵”用平调读。

八、按以上方法分析三、四节,要求学生分读、合读。要感情充沛。

3、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

4、乳房

这两节感情高昂、激越,要特别注意读时给以充分的展现,在语速上要由慢而渐快。

九、全诗感情的变化也体现在用词的变化上,在写祖国的贫困悲哀时,作者用了色彩比较暗的词语,以后逐渐明朗、亮丽。提示深重注意并找出这些词。

十、分析诗中的“我”的形象

十一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全诗,仔细体味诗的内涵,为下一步朗诵和背诵打基础。

十二、找学生朗诵全诗。

十三、总结:上下几千年,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完整,为了民族的繁荣富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2200多年前,一位老人披发行吟于江畔,他想以自己孱弱的肩膀,扛起岌岌可危的楚国的江山,当听到郢都被占时,他绝望了,毅然纵身投入江中,以身殉国。安史之乱时,也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他担忧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吟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还有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诗人陆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国破已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斯人已逝,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诗人舒婷,和她一起去感受那激情澎湃的爱国情怀。

师朗诵全诗。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是以怎样的运动方式赶来开会的。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渗透遵守时间的品德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认13个字,会写4个字。

4.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字,会写4个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各种动物赶来开会的方式,受到遵守时间的教育。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动物图片、课文插图、朗读课文的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出示老虎图片)小朋友,瞧,谁来了?你知道的老虎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对了,今天老虎大王到这儿来是想召开动物大会呢!(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2. 学生质疑。

3.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大家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

4.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 自读课文,教师巡视,看看哪些同学需要个别指导。

2. 学生读完课文后,再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边读边在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

(1)开火车读。

(2)请小老师带读。

(3)去掉拼音直接读生字。

2. 识字方法。你用哪些方法记住这些字?

3. 游戏巩固。

(1)给动物挂牌:出示老虎、乌龟、大象、牛的图片,指名上台在图片下贴上相应的生字卡。

(2)猜字游戏。老师和学生互相出字谜考考对方。如:竖横横钩撇,七几下面藏。猜猜这是哪个字?

(3)给生字娃娃找朋友。(用线连字组词)

开怎迟虎

么会王到

(四)指导书写、细致到位

1.请学生认真观察4个范字,说一说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个别字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然后再说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分”是上下结构,“八”要写在横中线上,撇、捺伸展开,盖住下面的“刀”。“乌”字和“鸟”字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3.学生临写。

4.反馈纠正、评议。

5.学生在写字本上书写两个。

6.展示作业。

(1)谁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好看?请把你写的字给同学们看一看。

(2)评选出本课的“小书法家”,将名字写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1.创设情境: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动物,它们的大王是老虎。这天,老虎大王准备在八点零五分召开动物大会。通知一发出,各种动物纷纷赶来了。

2.刚八点,就来了一些动物。大家看看图,来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来到的?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八点零三分,又来了一批动物,它们是谁?猜猜它们是怎样来的。八点零四分,最后一些动物也匆匆赶来了,大家想知道吗?

3.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4.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批画。(用数字标出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哪些动物来开会了,用三角形画出它们来的方式。)

5.同桌交流:哪些动物来开会?怎样来的?

(二)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1.当配音员比赛。

(1)下面我们来给课文的插图配音,谁有信心当好配音员?

(2)你想读哪一自然段?

(3)评价朗读。

2.角色换位,指导朗读。

(1)体验老虎的心情。

①引导体验。师:如果你是老虎大王,那么多动物都准时到达,而小小的蜗牛却没有来,你会怎样想、怎么说?

②(投影课文中老虎的话)你能读读老虎的话吗?

③指名朗读,适时评价。(如:“我听出老虎生气了。”“我听出老虎担心了。”“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读吗?)

(2)体验小蜗牛的心情。

①如果你是小蜗牛,听到老虎大王的话,你又会怎样说?

②(投影课文中蜗牛的话)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蜗牛的话?

③指名朗读,适时评价。(“我听出了蜗牛害怕。”“这只蜗牛还很得意呢!”)

3.配上适当的动作朗读课文。

4.借助板书,试着背诵。

(三)创设情境、引导交际

1.幸亏碰到了袋鼠,小蜗牛才没有迟到。请同桌分别扮演袋鼠和小蜗牛进行对话练习。

2.指名上台表演。

3.小结:小蜗牛真聪明。它知道自己爬得慢,就请袋鼠阿姨帮助它,终于在八点零五分之前赶到了会场。它真遵守时间。

(四)拓展延伸

你还希望哪些动物去开会?它们会怎样去呢?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将《虎王开会》的故事说给爸妈听。

板书设计:

20虎 王 开 会

八点零五分开

燕子 乌鸦 啄木鸟 飞

八点:狮子 豹子 狐狸 狼 跑

大象 熊猫 走

八点零三分

袋鼠(蜗牛)青蛙 蹦

鲤鱼 小虾 游

八点零四分

乌龟 鳄鱼 蛇 爬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