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9 18:56:10

第1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激情导入

1、师: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一直到现在的简化字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了解了甲骨文,知道了钟鼎文,也领略过篆书、隶书。但你能把最原始的甲骨文与现代的简化字相联系吗?

2、猜字游戏(12生肖)。

3、谈感想:

当这两种文字同时出现在你眼前时,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自由谈)

二、学习课文

1、导入揭题:

是呀,汉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它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动情。今天让

我们一起来读一篇由诗人刘湛秋写的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2、自读课文:

3、思考:

把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段:“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体会两个比喻句。把汉字比作孩子和鲜花。你觉得汉字还像什么?)

第二段:风韵和变化:

⑴ (生找到“太阳”、“月亮”这类词)师:在作者的眼里每个字有着不同的风韵。你有没有和作者同样对汉字的感触吗?(学生用“看到……感触到……”展开联想来说话。)

⑵ 小结:

是呀,这些用笔画组成的美妙图画,这些由横竖构成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它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只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呵!

⑶体会书法中汉字的变化。

①师:是呀,书法是汉字最直接、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书法让汉字更充满了生机,更具有了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欣赏书法作品体会括号中的四个词。)

②你还能用其他的词来形容这些书法吗?

(浩如烟海、挥洒自如、热情奔放、豪迈恣肆、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飘逸通达、行云流水。)

③走近沙孟海:

师:在我们宁波有一位世界的书法家。(简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给我们带来的.作品。

(请生给每幅作品写一个词。)

师:谁能连起来向老师们介绍一下沙老的书法作品。

第三段:音律美:

师:我们读过《诗经》、《楚辞》,也背过唐诗宋词,更诵过优美的近代诗。从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汉字中那跳动的音符,那迷人的色彩。

第四段:总结:

师:汉字多奇妙,它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它以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吸引着你,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它的灵性。怪不得作者会对汉字如此钟情,迷恋。正如最后一段中所说;“像……”(生齐读)

(男女生诵读。)

三、导学

1、师:在这一主题单元中还为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信息,也提出了很多要求。

2、生快速浏览“我爱你,汉字”版块。

3、说说你下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想从那里着手呢?

四、总结

每一种文字都是民族的记忆与自豪,方块文字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历史和民族的土壤里。让我们继续遨游汉字王国,去感受那祖国文字的神奇

第2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以及现在绿风荡漾的青山图片,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第3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旅游经历入手,然后紧扣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时,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索溪峪的山怎么“野”?索溪峪的水怎么“野”?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

注意在教学时让学生尽量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其他学生作适当评价。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教学时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个别读、齐读、赛读、合作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想象,从而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另外,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师可由第二自然段的讨论交流扩展开去,让学生从描写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自然风光和课文内容的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张家界和索溪峪的资料,课前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xxx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主题:感受自然

题目:

演讲者:

得分:

评价:

三.检查预习:

1、判断下列注音是否正确,对的在( )里画“√”,错的打“×”。 suǒ xī gǔ duàn bì xuán yá jìng huà

索溪峪( )断壁悬崖( )净化( ) bǎi zhàng yá ping ping zhí tiào tiáo pí

百丈峡( )怦怦直跳( )调皮( )

2、根据词义写词语。

(1)不局限在一个标准、一种规格或一种方式上。( )

(2)任凭自己的心愿,想要怎么干,就怎么干。( )

3、听写:雕琢倩影崛起赌气同胞荡涤

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亭亭玉立窈窕淑女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四、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因为它太秀美了,而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又太尊贵了,黄山又以黄山奇石而闻名世界,它太珍贵了。今天,我们来观赏一些精美的图片,你也用一个字来总结这里的景色给你的感受。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

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我国第一个

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该地区经长期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侵蚀,形成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景色神奇。区内山奇水秀,湖潭溪瀑比比皆是,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五.自主学习设计

第4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第5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画面。

2、出示课文插图(生看插图)

3、课文哪一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这一自然段。

4、你觉得写得怎么样?(很美)你从哪里体会到很美呢?

(深蓝……)颜色,是啊,作者把这些色彩写得浓重,你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让老师也感受到这美景吗?

5、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让我们亲切地呼唤一下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家想认识这位少年吗?好,那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遇到有什么问题或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出示句式:( )的少年闰土

读了课文,你想填什么词语?知识丰富(板书)

3、课文中哪一句话总的写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请用“——”划出来,指名说,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是我以往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4、闰土的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请同学们默读后概括。

交流、板书:瓜地刺楂

雪地捕鸟

海滩拾贝

沙地看跳鱼

5、这四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特点,并闭上眼睛好好想象一下场景,当然也可以跟你同桌交流感受。

品读,感悟

三、学习课文(一)讲读“雪地捕鸟”

1、指名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

(聪明能干)板书

作者是通过哪方面把闰土的聪明能干写出来的呢?(动作)请大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说。

2、看闰土捕鸟这么有本事,你会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敬佩)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注意读出敬佩之情。

3、你读得真不错,喜欢读的同学一起来读这句话吧,读的时候该强调些什么呢(动词)

4、这一部分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二)讲读“瓜地刺楂”

1、指名说,你从“瓜地刺楂”这件事中感觉到什么?板书(机智勇敢)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机智勇敢呢?

提示:我们写作文常常通过人物的——生接:语言、动作、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吗?指名读。

4、这样吧,每位同学在旁边找一位同伴把这一部分好好读一读吧。指导两名同学分角色读。

5、这一部分内容与哪一部分相呼应?

(三)学习海滩拾贝,沙地看跳鱼

1、指名读,说说这两件事看出闰土什么特点?(见多识广)板书

2、齐读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讨论交流,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了吗?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补写“我”的外貌。

五、结果、拓展

板书:

少年闰土

稀瓜地刺楂机智勇敢

奇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事海滩拾贝见多识广

沙地看跳鱼

第6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教育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五、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六、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课后反思记载

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继续阅读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情感教育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

师生活动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山泉——姐姐

清晨访友

悬崖——爷爷

夜色归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课后反思记载

本课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在教授本课以朗读为主,体会句子的含义后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体会.尤其是学第五自然段,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的想象里非常丰富,而且能读出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课文里的段落。

第7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山雨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在老师指导下、在与伙伴交流中逐步领悟到作者的某些观察方法和言语表达技巧。

3、情感与态度:走进文字,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品读,在老师指导下、在与伙伴交流中逐步领悟到作者的某些观察方法和言语表达技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体会山雨的韵味。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背下来。

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课件)在阅读提示中,你读懂了什么?(名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熟练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板书:雨来———雨中———雨后)

三、自主学习深入感悟。

跟着作者的脚步,再次走进课文中去,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生自由读)

谁愿意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雨来时的景象吗?学生朗读1一4自然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自学雨中)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看看雨中又是一番什么景象?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要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展现出来哟。

3、小组交流。(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4、集体汇报。说到哪句点哪句。

(1)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点课件)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歌谣?(学生说)神奇、动听、悠扬等。问:他会是怎样神奇呢?

是的,的确是——的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谁来试着读读?(可以请同学老师一起读)我能感受到同学们对这曲歌谣的喜爱?为什么说这是一曲无字的歌谣呢?

师过渡:因为这曲歌谣是大自然这为神奇的音乐家谱写而成的,再听

(2)(点课件)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

真是动人的乐曲,(点课件)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你们是琴键,我就是轻捷柔软的手指。我觉得咱们应该一起演奏这首曲子怎么样?(师生共读)

山中,除了岩石、树叶、绿草,还会有哪些奇妙无比的琴键?你愿意成为哪个琴键?(雨声里,山中的每一朵小花、每一根松针、每一块鹅卵石、每一棵灌木丛————)快把它们成为琴键吧,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赶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

(点课件)(雨声里,山中的每一朵小花、每一根松针、每一块鹅卵石、每一棵灌木丛————)

师过渡:一路走来,我们都在用心倾听雨声,我们的眼睛又看到了什么?

(3)(点课件)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谈感受)

(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

(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师过渡:我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学生再读。

师过渡: 此时,我们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点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屡屡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我建议我们一起再读读吧,能会背更好,让此时的记忆在脑子里化开,化开……(一起读)

师过渡: 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汇报)雨后是怎样的画面?

5、雨后。

(1)(点课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雨后的景象可用文中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幽静)

(点课件)听 鸟声 水珠的叮咚声

我有疑问,这部分既然是些雨后山之幽静的,为何要写鸟儿的啼啭,水珠的叮咚呢?

(点课件)出示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就向我们传达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这种写作法就是以动衬静,以后在我们的写作中要掌握运用哟!

四、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我们跟着作者赵丽宏,听雨声、观林色、品山静。走着走着,山雨已浸入的我们的心中,对山雨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我们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点击课件)(资料)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这是老师眼里的雨,(师出示课件读)

第8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板书: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交流。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彼婊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这是一个鲜活的女子,我们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指导读“那幅画不大……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老师仿佛看到了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这个画面似真亦幻,谁来读一读?(指导读“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读到这儿,你一定会在心里默默地称奇,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学生找到有关句子,出示: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指名读,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再指名读,齐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精湛的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来介绍这幅画呢?请你准备一下,等会儿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看出来的。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朗读:(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我已经看到了蒙娜丽莎,我看到了她迷离的眼神,我看到了她迷人的微笑,我感受到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虽然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几分钟,但是她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心灵,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我相信蒙娜丽莎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灵,已经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4.引入达·芬奇资料。学到这儿,老师想问你们谁知道这幅画的画家?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资料。

(六)结语。

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她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七)作业。

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第9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手指》课文原文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力死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向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在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啊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是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六年级语文《手指》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手指》教学反思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第10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①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 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 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 (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 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 清凉,要我梳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 邀我唱喝 快乐,幸福

瀑布: 雄浑,有气势

悬崖: 身躯挺拔

白云: 谈风景

【教学总结】

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第11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守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热爱海岛、改造海岛的高尚品德。

3、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难点: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诵读爱国名言

同学们,请看屏幕,老师送给大家一组名言,请你们用心的朗读,会有新的发现。

提问:谁来说说你的发现?你很会发现问题。请同学坐好坐直,眼前想象着飘扬的国旗,一起大声的读,齐。

是啊,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刚刚学习了两篇关于爱国的文章,是什么?课文中的詹天佑和季羡林是如何爱国的呢?那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人很爱国呢?

今天,我们就随着一名边防战士去海岛上看看那里战士们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齐读课题——《彩色的翅膀》

二、检查预习单

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吧,请拿出自主预习单,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学生交流后,出示屏幕。

读了课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点屏幕

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预设1为什么题目叫《彩色的翅膀》?2、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入宝石岛?3、宝石岛在哪里,它什么样子?4、条件如此艰苦,战士们为什么还愿意待在那里?5、第一个西瓜为什么来之不易?

我们先来研究“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入宝石岛?”这个问题,谁来说明原因。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快速找一找。

出示—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看来宝石岛很艰苦,快速默读课文,你还能从文中哪些词句中能感受来?找到相关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除了课文中的内容,谁还搜集了宝石岛的资料,起来交流一下。请看屏幕,老师也搜集了关于宝石岛的资料,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

面对这么艰苦的海岛,战士们有没有抱怨?有没有退缩?为了把海岛建设的更加美丽,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画下来,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

① 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提问:“海岛田”是什么?宝石岛属于珊瑚岛礁(由珊瑚礁沉积形成的岛屿),不适宜种植蔬菜,战士们带土上岛和舰艇运土上岛,垒出一块块可以种植庄稼的田地,就叫海岛田。

看到战士们垒出一块块“海岛田”,你想说什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看到战士们为自己种植的蔬菜、小树浇水,你又会说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接着交流,战士们又做了什么呢?

③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

为什么要人工授粉呢?因为岛上没有蜜蜂、昆虫,不能传播花粉,不人工授粉就结不了西瓜。战士们最希望的是什么?宝石岛能结出大西瓜,宝石岛能变得更加美丽。我们一起像战士们一样用心的读读这句话。

战士们的用心换来的是大片的西瓜吗?一阵暴雨过后,西瓜怎么样了?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好,继续交流。

④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都不敢马虎。

怎样才能照顾好一个小婴儿,谁来说说?

(比如无微不至,不敢出一点错误。)

在条件恶劣的海岛上,还会遇到怎样的恶劣天气,战士们会怎样做呢?

当岛上严重干旱时,战士们————————。

当海上刮起台风时,战士们————————。

当———————,战士们————————。

你来读出战士对小瓜无微不至的爱。指导读

继续交流。

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奇迹终于出现了,在没有昆虫的小岛上终于成熟了第一个西瓜。(出示13段。)战士们要共同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你来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战士们在说些什么呢?

我们平时吃西瓜是怎样吃的?而战士们呢?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这西瓜来之不易。

请你读出战士们的激动心情,请你带着自豪的.心情读读。

你来用喜悦的心情读读吧。

我们一起加上动作来读读。

战士们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别提心里多美了。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突出战士们动人之举呢?我们继续交流。

① 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体会:战士小高,自己的东西不重要,纸箱子装的昆虫很重要,可见他很爱岛。

体会2:船很不稳定,小高怕箱子的昆虫飞了,带不到岛上就没法给西瓜传播花粉了,所以他紧紧的抱着。

同学们,你们想,岛上在没有昆虫的情况下,竟然结了一个大西瓜。如果有了一箱子昆虫,岛上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因此,小高笑嘻嘻地说:“一起读。

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是啊,这些小精灵像我们的战士们一样,爱祖国的海岛,愿意在这里安居乐业。

学完了课文,你想

板书:爱岛 爱国

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什么了?题目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又一次出现,起到点题的作用。

(五)升华

本文赞美了战士们热爱海岛、扎身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可题目不是伟大的海岛战士,而是《彩色的翅膀》,这是为什么?说下你的想法。

(彩色的翅膀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代替小昆虫,强调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所起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充满理想的生活。)

课后小结

同学们,正是因为这一代又一代日夜守护海岛的人民子弟兵,扎根海岛,建设海岛,保卫着海岛,这里的天更蓝,这里的水更美,这里的人更欢!我们坚信,可敬的边防战士建设海岛的美好愿望一定会迎着朝阳,乘着彩色的翅膀,绽放奇异的光彩!

课后习题

作业:

必做:本课小语。

选做:学了课文后,想想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加热爱烟台?写下来。

第12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

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5、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6、质疑:后面的`“善哉”中的“善”可以怎么说?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

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

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第13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第14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 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古文。我们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因为是古文,再加一条:根据提示读出恰当停顿,按自己的语速去读,读好了就坐正。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 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 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三、说说课文大意。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第四句。必得之的“必”是什么意思? 都的意思,连起来再说5)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复”是什么意思?再。不复鼓呢?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四、学习想象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2、找准了,现在我们边练读句子边想象情境。请一位同学读子期的赞叹,咱俩要配合好!怎么配合,你要听懂我的心思来读你的感叹。多媒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高山—-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志在流水-志在流水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