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9 14:04:10

第1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通过观察表现总体印象的记叙方法。掌握屹、露、耿、穆、谗等5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场面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艺术家热爱人民和人民爱戴艺术家的动人情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记叙要围绕中心,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同学们往往不懂得记的中心一定要通过文章的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才能得到落实,体现。忽视了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记叙的中心就有可能被芜杂的内容,繁冗的语句所掩役或冲淡。恰当地根据记叙的中心处理好详略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材料为什么这样取舍,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一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共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l.明确本单元教学重点。

2.检查预习字词掌握情况释词正音

3 据预习题切入课文,理解内容,掌握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

1 启发提问:

(1)已学过的二个记叙文单元,这两个单元的侧重点是什么?(记叙的中心;记叙的顺序。)

(2)记叙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如何?

(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 映,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 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就是记叙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 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现的,因此,记叙文的材

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记叙的中心明确、集中。)

(3)记叙的顺序一般有哪些?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上述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各举~例。

2 指导学生学习单元说明并思考。

(1)处理记叙的材料详与略的依据是什么?

3.检查课前字词掌握情观.释词正音

(l)检查

(2)出示小黑板,释词正音:

屹 凝 蜃 谗 耿 穆 沛 屏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好谗:好险的,挑拨离间的人。

圆润:饱满而润泽。

铿锵:这里形容声音有节奏而响亮。

充沛:充足而旺盛。

4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过戏吗,假如老师要你写一篇关于看戏的记叙文你想写那些较合适

肯定种种构思。并和课文比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5 听课文录音.了解内容

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明确 谁看戏?什么地方看戏?看社么戏?谁演? 演的什么戏?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

简介梅兰芳。

6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结合预习题2.(1)分段。(2)写出文章中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组一部分(第1-2段)启幕前氛围。

第二部分(第3-6段)写看演出的情景

名各三部分(第7段),写现后的感受。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因而看戏有三个阶段:看戏前一看戏中一看戏后。

(Z)中心是什么?结合练习题(三),应选择B。

(3),哪些内容详写?为什么这些内容要详写?

条合练习题(二),讨论。小结: 2、 4、 5、属于详写,因为这些内容正是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内容。

(4)归纳中心与记叙材料的一些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本文详细描述了观众在演出前、演出中、演出后的感受和激情。而正是这些材料表现文章的中心。可见儿能充分表达中心的材料应样写。反之则应写。总结归纳串讲分析学生作文详略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7.课堂练习。理解掌握记叙的详略有关概念;掌握有关字词。

8作业:朗读课文。完成作业本练习一、二、三、四、五。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

(二)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二、1.朗读课文第一节。问:第一节与写看戏有什么联系?先简洁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和地点。并以两个没有、三个静静地着意渲染了露天剧场的静溢气氛。

2.学生朗读第二节,要求学生找一句比喻句?这简直像一个人海这指代什么?这里以整段文字写观众之多(像 一个人悔),写场内天气热 :(如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 空气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写观众之静(如海在屏住呼 吸)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写剧场里人多、天热、人静,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预示这次看戏非同一般。从而激起读者的悬念。

4学生个别朗读第2部分(3-6段)

思考:(1)人海随着剧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平静--膨胀--平静--膨胀)

(2)介绍剧情的重点在哪里?

课文以四个有··,也有的排比句简介演员所表演的 剧情内容。

(3)第四一六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演员表情?划出有关词语。观众有何反应?

这里课文细致地描写女主角穆桂英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观众的强烈反应。作者从台步、唱腔、表情、动作等几方面描述 :

台步--轻盈而矫健;

演员表演 唱腔--圆润、柔和、铿锵

表情--一笑一颦

动作--优雅

观众反响: 雷轰般的掌声;狂暴的掌声;

着魔一样,鸦雀无声;不约而同立起来.

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也是作者描写场是最精彩的物表演和观众的反响充分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4)学生再读第四节。进行背诵比赛。要求全体学生根据板书提示集体背诵。

5.齐声朗读第三部分(第七节)

问,写这一节是否画蛇添足?

文章在此点明艺术家的名字,并简要说明这是一个奇迹,这奇迹又是怎样产生的。把对艺术家和观众的赞叹上升到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由衷赞美,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小结全文提问,由学生回答教师评析。

1.记叙的详略由什么决定?2.本文哪些评写?3.哪些路写?中心是什么?(略)

四、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六。作业本练习七。作业本八--

· 四 课外作业。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和风有关的游戏,好吗?谁能唱唱和风有关的歌?(抽生)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抽生)对了,孩子们,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可以说出来,可是,风能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继续学习──《画风》。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2、现在,聪明的孩子们,请你动脑筋回忆一下,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请你起来读一读你到找的句子好吗?(生读)

课件随机出示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首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你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4、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还想出了画声音和气味的办法。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板书〗

赵小艺 旗子在空中飘

画风 陈 丹 弯弯的小树

宋 涛 几条斜斜的雨丝

第3篇:语文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 生字注音 点 缀(zhuì)颤 动(chàn) 清 澈(chè)恬静(tián) 骇 (haì)炫 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

(二)生词解释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 住:抓住。 憨 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 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仔细阅读课文1---5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

明确: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 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注:以上两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五、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六、作业:

1、 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词。

2、景物描写训练。要求:

(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200字左右。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身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和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身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与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与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依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自身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安排作业

1、在生字本上誊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和:板书设计:

5 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分。

钓:与“钩”字的区分。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谁订阅过《儿童时代》这本杂志?哪位同学知道这份儿童刊物最早的创办者是谁?(宋庆龄)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谁自告奋勇来说一说?

让学生利用自己寻找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爸爸 妈妈

宋庆龄

到 教

伯伯家 小珍

c.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不去?

d.别人是怎样劝说她的?她又是怎么回答的?

(让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回答)

e.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可她突然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不管爸爸妈妈怎样劝说,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布置任务: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其余三人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进行比赛。

2.各小组安排角色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和她父母亲当时的所思所想,准确读好每一个关键问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

3.请三至四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出优胜组。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讨论深化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宋庆龄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2.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处理的?

3.小结:俗话说得好“一诺值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板书设计: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第6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通过辜鸿铭之“怪”行为,了解其性格特点。

2.通过了解辜鸿铭,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

3.学习辜鸿铭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流程】:

1.教师导入:

一些名人,往往以其耀眼的光芒而使我们难以接近;神化、圣化,往往使我们仰视难及。幸好,胡适先生用白描的手法,略带幽默的笔法,或闻他言,或由自叙,把中国名人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给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就是——辜鸿铭。

2.作者介绍。(见PPT)

3.问题研讨:

(1)文章通过那些小事情,表现了辜鸿铭之“怪”?这些“怪”行为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各小组交流答案,汇报成果)

【参考解答】:狷介耿直 抗拒时俗 率直真诚

(2)可以这么说,在辜鸿铭的这些性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但为何用种种“怪”行来加以表现了?这里就涉及到文化与人格的问题了!

【补充材料】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余秋雨在《重峦叠嶂的家园》中这样写道: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重峦叠嶂—

第一重,慷慨英雄性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游戏反叛性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①辜鸿铭属于那种文化人格呢?——游戏反叛性的文化人格。

②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辜鸿铭的这种文化人格。(各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质疑或补充)

【参考解答】: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因此,辜鸿铭的“怪”只是以一种可笑和古怪的方式,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实践了人格上的特立独行。

【教师略作发挥】: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现代化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形象,而是在社会一角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文,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孤独的小路。辜鸿铭亦其中之一。

4.总结:跟大家一样,没读此文前,对辜先生是只知其名,略知其行,不知其心。今日读此文,不但知其行,还略知其心。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也好,安身自立也罢,只要骨子里不忘天下、心有苍生,他就是一个爱国者!这一点,辜先生,当之无愧!

5.动笔:一句话说鸿铭。

备完这节课时,已是深夜,情不自禁,写下小诗一首,以此缅怀辜鸿铭先生。

孤鸿鸣

清野茫茫无明月,孤鸿翩翩有哀情。

啜露饮泉夸名在,高行伤身谁与怜?

寒枝难尽不肯栖,万载垂范慕青云!

岂与燕雀中庭戏,冲天一鸣到九天。

6.作业布置。

阅读“半瓣花上说人情”专题中的另外两篇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独特的性格、人生经历与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心灵。

【教后反思】:《记辜鸿铭》一文,文章本身没有阅读障碍,较简易,因此,如何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则成了我这一节课必须去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的备课思路就是引导学生从几件小事去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以此窥探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

应该说,余秋雨先生的《重峦叠嶂的家园》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恰当的引用保证了这节课观点的正确性和理论根基。

困难就在于,高一的学生能否理解这一问题。当然,正是有可能不解,才有了去探讨的空间,所以,课堂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则是顺利完成目标的重要保证。(见教案)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心有余悸,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似乎还是高了点,倘若问题设置不当,学情分析不明的话,这堂课很难推进。但是,目标高并不意味无法可解,学生中“隐藏”着很多有独特见解的人物,给他们舞台,激发他们的热情,敢去说,愿意去说,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走向实质的过程。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