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3 10:19:10

第1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的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等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地壳的变动全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课文还塑造了一个爱思考、爱探索,会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他们能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并结合重点的词句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了解到课文中的“书”的真正含义与加双引号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在各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当他们越读越感到有趣的时候,再揭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备课前多次朗读文本,梳理课文的脉络,渐渐把课文内容在知识目标层面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这样两块:1、让学生懂得最大的“书”是什么?它是怎样的?2、最大的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知识,有什么用?而这两块内容是通过川川这个爱思考,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和地质勘探队员之间的对话来表达的。因此,考虑在第一教时的设计时,重点解决第一个问题,同时初步体会人物间对话的形式,渗透对川川这个人物爱问、爱思考的品质的体会。

基于二下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标中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目标,我把解决主要问题和字、词、句、段等语文知识目标,学词、品句、读段、感悟、口语交际等方法和技能相结合,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学会由生字组成的10个词语,图文结合,理解“地质勘探队员、雨痕、波痕、矿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初步了解关于岩石一些知识,提高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4.发现“质、厚、底”三个生字的结构规律,提高归类写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学会由生字组成的10个词语,图文结合,理解“地质勘探队员、雨痕、波痕、矿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初步了解关于岩石一些知识,提高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分角色表演。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 激发兴趣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课前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最大的“书”》。

2.齐读课题,读出最大:

(我听出来了,这不是普通的书,这是最大的书。)谁能再读一读?最大的书,书越来越大了。齐读课题。

3.质疑题目,带着问题学习: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1)引号,借用;(2)最大的书指什么?(3)这本最大的书上有什么?(4)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过渡:同学们真是一个个“小问号”,多爱思考呀!老师真喜欢你们。我相信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思考,你的小问号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主动问一个问题比被动学会两个问题要好得多。以质疑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词

1.同学们,文中的 “川川”和你们一样,也是一个“小问号”?想不想知道他的问题?

2.【出示自学提示】(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2)看川川提出了哪些问题呢?用横线画出来。

3.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看生词掌握了没有。

【出示词语】

(1)自己读

(2)指名读(同位互相读,如有错帮他读正确,然后自己再读一读。)

A.第一行在读音上有个共同的特点,哪位同学发现了?奖励你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遍。

B.第二行有一个多音字你们发现了吗?

C.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埋藏着很多宝藏,地质勘探队员就是拿着工具去寻找这些宝藏的人。

D.齐读最后一行。

4.谁来说说川川的第一个问题是……

5.【出示6个问题】齐读问题

(设计意图:以自由读的方式,激起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以及本课生字的学习。梳理对川川几个问题的把握,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1—4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川川和叔叔的前两次对话?(【出示】前两次问题)

2.老师扮演川川,你们能像叔叔一样回答我的问题吗?

(1)“岩石就是书呀!”叔叔的回答多肯定呀!

你能再肯定地回答我吗?

“哪里有书啊?”(岩石就是书呀!)(我听出了他肯定的语气。)

谁再来读这句话?(越来越肯定了)

你来,你来,一齐来!

(2)你们那么肯定:岩石就是书!说说你们的理由是什么?(“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一层一层的,多厚呀,你能再读出岩石的厚吗?(一层一层声音要拉长一些。)读厚了,再来,请你来。一起来

我们的书是一页一页的,岩石是(一层一层的),岩石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3)读好了一层一层,我们再来读第四自然段,A自己读,B谁来读,C谁再来读,

(4)这么多同学想读呀,那我们就分角色朗读,我们怎样读出川川与叔叔对话的语气、对话的情境呢?川川是个小问号,谁来当川川,请一位女生当川川。地质勘探员叔叔多有耐心呀,找一位男生当叔叔。

(5)标点符号也会说话,刚才这两位同学把问号、感叹号读得多好呀。下面请女生当川川,男生当叔叔,我们再来读课文。

3.地质勘探员叔叔在回答川川的问题时,先明确回答,然后再说出依据。多让人信服呀。

(1)我们平时在回答别人问题时,也要做到回答问题要明确,还要说出回答的依据。

(2)说话训练:

“读书有用吗?”

读书当然有用了,因为( )所以( )。

过渡: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难怪叔叔说“岩石就是书呀!”这岩石书上有字和画吗?

(二)5—8自然段

1.谁能介绍一下岩石书上的字和画,找出书上的句子,介绍给大家。

(1)生读有关字和画的语句。

(2)还有补充的吗?

2.师生接读: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3.那岩石上的字你认识了吗?如果你认识就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出示雨痕、波痕、矿物的图片】(生说雨痕、波痕、矿物)

4.同学们,如果我是叔叔,有人问起我,我对岩石上的`画太了解了,我一定会兴奋地告诉他。

谁能用兴奋的语气向川川介绍岩石上的画。

“多兴奋的叔叔呀”。

5.我们一起去读一读5——8自然段,再一次去感受岩石中字的神奇,画的美丽。

好,男同学当叔叔吧,女同学当川川。

过渡:这岩石上“有字有画”,难怪叔叔会说,岩石就是书啊!

(三)9、10自然段

1.这字和画能说明什么呢?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

3.我们脚下的这座高山曾经是陆地,曾经是大海,这种亿万年的地壳变化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沧海桑田”(出示相关图片及介绍)

(四)11、12、13自然段

1.小组分角色读。

2.老师采访“川川”

“川川,你为什么那么高兴?那你长大后会想做什么呢?”

师总结:正是因为地球有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很多有用的东西,地质勘探员叔叔通过读这本大自然的书,为我们找到生活需要的好多好多的东西。

(五)拓展延伸

(1)除了岩石书,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特殊的书呢?(空气、海水、土地),(2)你长大了想读什么书呢?

总结:大自然这本最大的书,多么需要我们下功夫去阅读呀!

(设计意图:这里是一个读段的训练,通过朗读式的问答,让学生能充分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接着利用课文的文字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最后根据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再进行朗读的指导,这样课文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四、发现规律、指导写字

1.川川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我想你们也一定善于发现。

2.出示字:请看这三个字,在结构上你们有什么发现?(半包围结构)他们还一个相同的笔画。(竖撇)

3.我们先看“底”。要把这个字写规范、写端正,应注意什么?

4.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对二下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点指导书写“底”字,放手让学生自己仿写。教师要重视写字姿势和评价反馈。)

五、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读好本课的对话。

2.认真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对本课生字的学习以及对话的情境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你认为川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

地质队员 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认真奇怪 闪光 透明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学生自读、指名读、领读)

2.出示生字

质、勘、岩、册、厚、印、痕、刨、煤、宝

“现在只剩下生字了,看大家还都认识吗?”(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出示生字,组词

“现在我们来试着给这些生字组词”(指名开火车组词)

4.识记这些生字

同学们互相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举手回答。

换偏旁识字:痕——很,狠,恨

加一加:岩=山+石煤=火+某 勘=甚+力

重点指导:印、勘、质

三、指导写字

1.出示12个生字,学生齐读。

2.学生谈发现。

3.单个展示生字,学生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补充,指导写字。需要重点指导的字板书。

册:要注意左右要对称,一横要稍微上斜。(可以看课本封皮上的第二册的册)

岩:石字的一横在横中线上,上下结构,石字要拖住山字。

宝:注意不要落下最后一点,玉的一竖在竖中线上。

趴、埋、陆、铁: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窄右宽。

埋和理要分开,有土才能埋。

刨:虽然是左右结构,但因为利刀旁在右边,所以是左宽右窄。

印:右边是单耳。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示,指导评价。

三、拓展作业

1.读“我知道”中的小知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2.完成课后“我会填”。

四、作业设计

1.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推荐几本书来阅读:《地球秘密探奇》和《十万个为什么》。

第2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黑妞及戏园的描写,淡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对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写.找出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及它们的相通点。

4.仿照课文描绘—种声音或一首乐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白妞出场前戏园子里的盛况。

(1)哪些内容能够表现“盛况”?

人们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连早已定了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都顾不得吃,在戏园里买烧讲油条充饥。

(2)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其艺术造诣之高。

描写戏园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对照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2.分析文章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论的描写及作用。

琴帅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旷”;“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又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四)总结

侧面描写的作用

(1)为白妞的出场渲染气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2.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体感知

1.把表现白妞演唱技艺的部分分层次。

分为白妞出场、白妞演唱及观众的反映三个层次。

2.朗读白妞说书部分,重点分析整个演唱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动作描写:把梨花筒了当了几声,将鼓锤轻点两下,两眼—顾—看。

简单的动作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效果——满园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的声音都听得见。

2.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3.分析描写白妞演唱五个阶段所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设喻角度。

(1)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2)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方法,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4.体会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四)总结、扩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绘白妞的演唱技艺。

2.通感的运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依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描绘一种声音或——首乐曲.歌曲,注意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白妞演唱的过程

(正面描写)

七、参考资料

第3篇:语文教案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们不只要给同学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同学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为同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同学积极主动学习,运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我的教学具体环节如下:

一、课件激趣,音乐导入

1、出示课件(文中插图),同时播发《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创设情境,充沛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有很大的期望。

2、师板题,生齐读。

二、初读文,认读生字:

1、生小声读文,把不会读的字用自身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师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

2、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记“哨”,师出示口哨实物并吹节奏,让会吹口哨的同学吹喜欢的曲子,使同学在愉快的游戏中记住要识记的生字。

3、同学自由读文。

4、教师范读,同学开火车读、分组读、指名读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

5、教师设疑,同学考虑:(问生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答案的)

⑴ “儿童团员、八路军、扫荡、敌人、顺从”是什么意思?“王二小几岁?”

⑵ “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本环节主要是让同学了解课文内容,激活同学思维)

⑶ 出示插图二、三同学想象,自愿上台扮演

三、展开想象,拓展思维

1、想象敌人被王二小带进埋伏圈的情景。引导同学把自身假想成王二小,根据课件或插图中的神态想象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复述课文。(本环节旨在培养同学发明能力和训练他们的想象思维)

2、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或收获。(全班自由交流,指名代表说,培养同学的额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复习旧知

1、复习生字。

2、朗读全文,同桌互读,评议。

五、指导写字

1、观察范字,再描描,找出“边、这、进、道”四个字都有“走之旁”。

2、教师指导:

⑴ “走之”共三笔,点不要和下面的横连在一起,横折折撇要在左下方稍斜一点,捺是平捺,不要写得太斜。

⑵ 写“王”字时,三横要平行,长短不同,第三横最长。

六、练习说“把(被)”字句

1、比较“把”字,“被”字句,体会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2、说说“把(被)”字句。

七、扩展活动

1、讲王二小的故事给家长听。读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2、分组扮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总之,只要充沛、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就能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写一写生字:教师读生字,三个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大家评议三个同学书写情况,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2.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1.诗人通过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1)让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梅花不怕寒冷,在百花早已凋零的时候,勇敢地绽开笑脸,斗雪傲霜。从“凌寒独自开”这句看出来;诗人还赞扬了梅花的美丽,像雪一样洁白,从“遥知不是雪”这句看出来;另外,诗中还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了高度赞扬,写出了梅花的香味清雅不俗,从“为有暗香来”这句看出来。)

2.教师小结:

梅花洁白美丽,芳香独特,而且不争春斗艳,在寒冷的冬季,不畏严寒,竞相开放,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作者运用恰当的笔墨描绘了百花凋零,唯梅独放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三、欣赏古诗

1.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喜欢哪句?谈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

2.师生共同欣赏,参加交流活动。

3.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实践尝试

1.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学生在音乐声中做画)

2.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把梅花图贴在展示板上,大家共同欣赏)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书中的第三题。

2.自己写一首描写梅花的诗,配好插图。(选做)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挂图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1、学生注音。

2、学生查词典注释。

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第6篇:语文教案

教材简介:

《字字皆辛苦》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唐代诗人李绅的成长故事,并通过描写李绅创作《悯农》的过程,让人们了解他在创作诗文的背后付出的艰辛,感受他认真与刻苦的写作态度。教材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育学生无论学习或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刻苦努力的主题。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感知、自我感悟、积累内化。本课设计除了学习教材上的文章外还引入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两篇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课堂上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2、通过阅读了解李绅生活艰苦,读书、写作刻苦认真的态度,学习他踏实认真做事的优秀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认识本课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感受李绅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读书写作的刻苦认真的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悯农》诗文、插图;《观书有感》诗文、插图;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相信在大家的记忆中一定有许多优美的诗文吧!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诗。出示《悯农》(引导生齐读。

2、作简单介绍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中的一首,整首诗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诗,诗文中“谁知盘知餐,粒粒皆辛苦”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正所谓“名诗传千古” 。(板书:名诗传千古)

3、引出课题: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作者李绅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是“字字皆辛苦”。(板书:字字皆辛苦) 用古诗导入,再通过诗句中“粒粒皆辛苦”引出课题《字字皆辛苦》为学生理解课题奠定了基础,简练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这样会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引发学生读文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为下面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精读重点段,交流点拨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李绅创作诗文时所付出的艰辛。

1、学生朗读文中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李绅在创作《悯农》这首诗时到底付出了怎样的辛苦,并将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画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适时点拨。 有这样两点预设;

生:反复修改 教师点拨: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李绅要付出许多辛苦,可见他写作时态度是多么认真!

生:想啊、改啊!

教师小结: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付出这么多辛苦才创作出了这首诗,这可真是“字字皆辛苦”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理解文章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悟的良好读书习惯。

出示《悯农》。

1、学生先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古诗。

2、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与关爱。将《悯农》介绍给学生,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对教材文本的认识与理解。

四、感悟其它段落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读后感受。

3、教师随机板书:“幼年贫寒渡,艰境亦作读” 理解升华:李绅的童年是在贫寒中渡过的,但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他都依然坚持读书写作,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真是太令人佩服了! 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以及快速阅读捕捉信息及时反馈的能力。

五、品读诗文,回顾全篇

1、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回顾全文,品味意境。

2、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以诗文概括课文内容,运用朗读、背诵小诗来回顾全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体会诗文精炼的语言特点。

六、轻松识字,快乐检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识记文后生字,比一比谁记得最快。

2、学生自由识字。

3、检查学生识记生字情况,教师出示字卡,学生抢读。

通过用“比一比”“看一看”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识记生字,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