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数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轴对称》中的第二课时。我在两年前曾为数学市级骨干教师上过展示课,两年后再上,只是在个别环节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来认识图形中的对称,也就是轴对称图形。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时单靠教师讲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期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学习知识的自由空间。正如赞习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新知的这个环节里,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将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次图形的对折过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状、大小一样,边缘重在一起的。并通过第二次对折三等分圆的错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识。在理解了什么是完全重合后,给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在这个环节的最后,通过观察正方形的不同折痕,发现不同的对称轴,有意识的渗透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的观点。
三、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学中第一个练习设计为判断轴对称图形,从对折过度到在头脑里想对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听清老师的要求,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加强对孩子操作的指导,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真正的听懂要求,是相当重要的。
2、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在由我示范的剪纸过程这个环节中,用的时间比较长;而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却无事可做,显然浪费了时间。我后来想如果在课前将剪纸做好,只展示剪纸的步骤,可能会好一些。
3、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第2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今天是第7遍讲这节课,教案已经非常熟悉,但由于有几十位老师听课,多少还是有些紧张。这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实在二年级,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是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所以这节课开始先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进行了复习,唤醒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我的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是先让学生观察给出的轴对称图形介绍对称点的定义,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对称点,学生上台自己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学生回答的比较完整说的也很好,但在姿态方面孩子有待提高。汇报后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活动一,一代表上前汇报发现的结论,我适时板书。在教学这个环节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出结论,但对结论的理解却并不深刻。在平常的课堂中可能会找很多学生再进行重复或者再解释一遍,但在公开课中往往一笔带过,不会重复很多次。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学生理解的并不深入,还有待探究。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在此之前让学生通过找出谁是你的对称点的游戏进行练习,效果比较好,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找错对称点,原因是到对称轴的距离不相等,没有把握准确这个特点。教室里有四个大组,每个大组一排有两人,对称轴是中间过道,为了方便学生看出来特意找出几名学生充当对称轴,部分学生把和自己的不同组但同一位置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对称点,没有理解到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点会完全重合这个定义。补全图形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究方法,提示学生思考怎么样画的又快又好?完成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方法。这个过程中小组讨论还是非常热烈的,找一名学生上前汇报总结出画的方法,简记为一找二定三连线。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两个问题:
1、把第一个步骤当成确定对称点,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确定的?引导学生思考先找到已知的对称点。
2、会根据每条线段的倾斜程度自己看着画,出错率往往比较高,在反思过程中想到能否可以用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画引导学生。
反思整节课,我的问题主要在于:
1、虽然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的自己讲出来,特别是随堂课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
2、遇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怎么去处理,是否重复记忆?
3、引导学生回答的问题还是不够明确,要有更强的针对性。
4、如何培养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班级里的学生在公开课明显没有平时活跃,小组讨论氛围很好,但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明显降低。反思后原因可能有:有老师在怕回答错、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平时这样有老师听课的机会不多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后可能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一出错或不认真就批评有关。看来要改变自己的课堂语言,多鼓励少批评,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第3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趣。在课的导入时,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对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点划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新授时,教师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教师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教师分别展示了两种折的方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教师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此文转自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好的地方:
1、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通过折纸发现每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的条数);
2、让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例如:由画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找对称轴的条数类推出正多边形的称轴的条数,最后让学生设计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有待改进之处:
1、教学方法单一,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都是让学生折、画,花费时间太多,导致时间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各个环节平均用力,时间安排不合理。
第4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发现生活中的美,轴对称图形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并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从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效果。
一、从直观引入,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具体化,学生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二、动手操作充分,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画、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含义。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觉感官来学习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判断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中,学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对称轴的意义,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现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是1条、2条、3条……无数条。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其中动手操作不仅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从而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与掌握新知识。我认为,在经历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目的。
第5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由于本教材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所借用的则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年龄小,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强,如何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个学习活动中,理解轴对称的含义,创造出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图形特征的探究,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而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张扬个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重点:让学生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难点:判别轴对称图形方法的得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眼睛不对称的娃娃头像图片。学生发表意见,引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事物都是因为有了对称才产生美,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有着对称美的轴对称图形。
(创设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情景,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新课。)
二、感悟特征,“识”对称。
1.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共同点。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课本附页的图形)。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比一比,感受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
3.出示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其是否对称。
4.认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定义
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对折 完全重合)。
把轴对称图形对折后,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称为:对称轴。(板书:折痕 对称轴)。
(本环节,放手让学生操作、交流、体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悟特征。)
三、深化认识,“做”对称。
(1)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轴对称图形。(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展示学生作品。说说各自的创作方法。
(在本环节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获得发展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张扬个性。)
四、多向拓展,“辩”对称。
1.课件出示:天天开心。(心:是剪出来的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天”字也是轴对称的图形。
2.出示字母: B A N G
引导学生判断各个字母是否轴对称图形,出现争议的字母B,引导学生验证结果。
3.挑战难题,激励优胜。
①“木”字的.一半②看似轴对称的“奉”字,让学生判断分析,合成 “棒”字激励学生。
4.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猜测——验证——总结)
5.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多向拓展,让学生感悟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五、升华认识,赏对称。
1、欣赏短片
2、说一说。
出示短片中不止一个对称轴的图片,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说一说,为以后的学习铺垫。
(通过赏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积极情感。)
六、课堂小结
出示两幅是轴对称的表情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今天的收获。(认知的、情感的)
(本环节,既让学生感悟了成功的喜悦,也合理地整理了课堂的知识点。)
师:轴对称图形是和谐、美丽的,而且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继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欣赏生活。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猜测——验证——总结)
对折 完全重合
折痕 对称轴
教学反思:我在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摸一摸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现象,还有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能以新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研究物体,体验它们的对称美。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提供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没有给予充足的时间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6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今天,我校刘老师执教了《轴对称图形》这一课,听了刘老师的课,有几点自己一的想法。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刘老师的教学能够从生活中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并得到什么是“对称”。这一个环节的处理是很自然的,而且体现了很强的实效性。
二.通过折一折,说一说,很好地抽象出对称图形的一般特点。学生根据自己对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本课的教学能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活动去让学生感受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感受对称,而且通过折图形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利用轴对称概念去判别轴对称图形,同时让学生折一折更好地感受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再次让学生去欣赏轴对称图形,使大家在心目中又有更深的了解和巩固。
四,在练习的设计上,能够做到多方面的兼容。使练习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升华和体现。从趣味性的角度看,刘老师也十分注重这一点,分别用“字母”,“国旗”等生活的直观事物去考察学生的认知,有趣而有贴切。
建议:在对概念“完全重合”的理解上还要有更深的理解。要和“完全一样”区别开来。总之对概念的把握还要更深的挖掘。
第7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且比较熟悉的图形。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一开始就出示了四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在学生猜出结果后就将图形补充完整。很直接的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对称。
接着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利用了“轴对称图形”的例子,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说说你准备在哪些地方利用“轴对称图形”。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以及它们的对称轴还是不错的,只是从实物上过渡到图上画对称轴时画的就不太好了,掌握不住尺度还有待加强。
第8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课的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对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点划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新授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的方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
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第9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并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从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效果。
1、从直观引入,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具体化,学生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2、动手操作充分,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画、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含义。
3、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觉感官来学习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判断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中,学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对称轴的意义,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现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是1条、2条、3条……无数条。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其中动手操作不仅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从而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与掌握新知识。我认为,在经历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目的。
第10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
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11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今天,尝试上了一堂数学网络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借助网络,展示具体的图形、形象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并结合学生动手操作,运用试一试、剪一剪、围一围、折一折等方法,通过不同折法,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从而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验证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先把纸对折,画上简单的图案,然后再剪,剪好后再展开,就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中,由于三年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上网速度慢、文字输入慢)再加上学习内容比较多,因此,尽管博客网站图文并茂,完全照课本内容顺序安排,有难度的地方还有提示,比较适合学生自学,但是,还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大的感受是: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上不需要所有的内容都进行回复,这样会浪费时间。第三,我觉得专题博客网站更适应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接受能力有强有弱,不可能象学生做操“齐步走”一样学习,再说网站上还有很多没有学习的拓展性的内容,如:进入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入超级链接,可以到其它有关网站上进行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以补充。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引导,而不是结束,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使数学学习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专题BLOG网站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更有价值。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第12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
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平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第13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现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楚地发现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现去尝试,尝试才有发现,发现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现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现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第五、在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关键点。
2、“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我课堂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肯定赞扬,鼓励他的思考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考味儿才会越来越浓!
第14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常见的生活例子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练习内容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很快进入课堂节奏。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数学转化思想和“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2、在课堂的合作探究中,我设置了几个有铺垫作用的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引导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学生能说出例题1和课前的引导有相同之处,也说明学生对本堂课的认真程度比较高。课堂中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养成探究问题,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
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懂得了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一定能得到异想不到的结果,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特别是作图完成比较好。但对为什么这样作图就是最短的路线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表达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第15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不由的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动手操作,理解得不透彻,巩固再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轴对称含义引出时太肤浅,应该多深入地折一折,说一说,让学生从内在自然引出轴对称图形含义。
二、在教学“想想做做1”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是左右对称还是上下对称,这样学生在后来的练习中就可以避免一些同学由于只看到左右对称而忽略上下对称导致的错误,减少错误的发生。这一点在备课时我也想到了,但是在左右思考斟酌后还是没有将它运用到我本节课的教学中。以至于出现后来的错误。
三、在教学想想做做5时教师应该先做一个示范,提醒学生不仅要看外面的图形,更要重视中间的图案,也就是说要中间的图案完全对称,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个别学生由于理解错误而出错。而且该题的解决反馈方式可以从一个一个校对改成全面观察校对,以赢得更多的时间去宽裕地解决其他问题。
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设计很多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我们在上课时,应该更深一步的挖掘课堂,使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坚实基石。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有效教学。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