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散步》教学反思。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教学反思《《散步》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第2篇:《散步》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第3篇:《散步》教学反思
一节好的心理课,一是要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达到智力的成长和非智力因素的提升;二是让学生放松,获得快乐,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因此,它不需要太多的理论,更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与同学交朋友交心,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在活动中体验,在交流中明辨、澄清、引导、提升,最终达到心理提升的目的。
本学期公开课我执教的选择的是北京教育出版社小学《心理健康》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思维的奥秘》一课,适逢西安市心理教研员钟昭英老师在我校组织心理教研活动,授课结束后,聆听了钟老师指导和组内教师的反馈,结合本节课的反思,我认为上好一节优质课有可以从以下做起:
一、教材分析到位
教材是上课的根本,一节好课首先对于教材的分析要到位。本节课属学习辅导范畴,其辅导的目标重点就在于思维力的培养,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范畴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多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来展示了思维力的重要性,启发学生了解思维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运用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充分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节好课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了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学反思
五年级学生学习和生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要求都是全新的,如若照搬之前的学习方法和问题解决习惯,被以前的经验所控制,难以跳出原有的定势思维,势必导致了学生失败经验的产生,需要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指导。
三、精心设计活动
1.目标具体,重点突出。
心理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不需要太多理论与知识的讲述,因此教学设计的目标要细致具体,不要太散,一般一节课2-3个目标即可,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确定重难点,做到目标具体,重点突出。
2.环节相扣,设置巧妙。所有的分析和假设最终都需要教学环节来完成,因此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我以“123拍掌”作为热身活动,通过视频故事《毛毛虫试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体会到思维要“拐弯”,从而揭示了课题,接着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脑筋急转弯”、“桔子会拐弯”、“烦恼能拐弯”,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将学习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3.以生为本,启发到位。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对其进行思维的训练,因此,活动设计体现了学生的需要,同时,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去欣赏每一位学生的思考,及时给予正向的鼓励和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于扩展思维重要性的认识。
4.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课最核心的因素,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习效率,并让学生将所学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习效果较好,同时,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效率,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5.选择活动,不宜过多。
活动是为教学服务,是教学的载体,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许多活动看着热闹,但其实流于形式,失去了活动的真正目的,少而精的活动以及结束后有效的分享和小结才是好的活动。本节课中导入的活动过多,如果将放松训练放在过关游戏的第二个之后,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放松,一是让导入更高效,二是让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张有弛,更高效。
6.全面参与,各有所获。
心理的活动课以活动为主,但要注意活动的参与度,每个学生都尽量要参与到活动中来,即使参与的程度不同,情感的层次不同,但能学有所获,也是一种进步。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参与率极高,全班同学至少都参与了一项活动,学生参与热情,积极性高,学有所获。
总之,要上好一节心理课,要做到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重学生的整体参与,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轻理论的传授,轻价值评价,轻求全责备。
第4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家庭、亲情、友情的含义,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好少年。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本单元的整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以“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圈点勾画,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交流,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感受一家人的互敬互爱,相体谅。
在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诵读《三代》和《北风乍起时》,进一步感受亲情的伟大可贵。
但是,由于课堂内容设计太多,没能引导学生很好的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美,非常遗憾。
第5篇:《散步》教学反思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而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这节课值得一提的是在美点追踪时,学生思维很广,比如,有的同学除了能欣赏到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语言还能欣赏到词的美,如:新绿、水波粼粼等。就我而言,比较满意的是在处理美点时,我原来的想法是每个小组一一展示,可实际操作时,我发现可能时间不够,于是,我就临时决定,第一组具体说,其他组说出不同的和没有的,这样既保证了时间又避免了重复,课堂的完整性体现的很好。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啊!我喜欢音乐,所以选了几首乐曲,理查德的《给妈妈的信》、《常回家看看》、《让爱住我家》效果很好,学生很容易被带入情境。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对一个老师的多元要求,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第6篇:《散步》教学反思
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八年级的课文《散步》,以教会学生“疑为学之始”的阅读方法为教学目标,达到学会质疑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围绕对课文质疑的三个基本点——“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安排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平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过去讲授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
本学期接到上校级公开课的任务,我和组长王老师商量着选课,结合组里开展的《有效教学中的问题作业布置》研究,我们确定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平时上课,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问题问,不知问什么;或是选择参考书和练习册上现成的问题,无法独立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实,学生在学习及思维过程中,应该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哪怕是不符合常理或实际的问题)。因为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一个促进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
是何原因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为探其归因,我们选择七年级学生教授八年级课文,并且是在课前十分钟发下课文。课前,我和学生就这个问题做了短暂的交流,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问什么”,对提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对教师习惯性的随从,使他们一时摆脱不了对教师引导问题的模拟,看来,改变学生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习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平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
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我们的学生深刻意识到“疑为学之始”,把握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使学校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复制。
第7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读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首先,我要求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并动手查阅工具书弄清读音。让学生在白板上展示结果,找人改错,领读,齐读。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在这一环节学生对最后一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理解很有难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不足之处是,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
第8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A、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B、“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例如在《散步》这一课中,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设置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也是我选取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迟、太迟”“总算”“又”“熬”这几个词语要学生重点领会,强调要重读,并要求反复地朗诵,以达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作为一个新老师第一次在多媒体开课有不免有些紧张,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因选取的内容容量太大,一节的内容没完成,应该在以后的课堂上把握好时间,以保证一堂课的完整性
第9篇:《散步》教学反思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因此,我想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味和内涵美。例如:在分析文章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投影进行展示。
但不足之处是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有些操之过急,急于引导学生回答,致使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答案。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上,我对学生总是不敢放手,总想扶着学生走路,免得“摔倒”,今后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研读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播放央视公益广告《洗脚》,再次从情感上让学生体会亲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有效的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不错。
总之,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第10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促人奋进,促人深思,使人产生许多感慨。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它们总结如下: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体现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想通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没和内涵美。例如:
在品读环节中,课文第三段中的语句“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到第二个“太迟了”要重读,以此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其实这句话中还有对春天的埋怨之情;“有些老人挺不住”这句时,学生都重读了“挺”字,像是在喊口号,我指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有些老人去世了,所以朗读时虽是重音,但应该轻读。怎样做才是重音轻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我示范朗读一下,读出重音轻读的韵味,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感染学生作用,更能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的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在研读过程中,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教学思路:以“亲情”为线索,按照“感受亲情”——“感悟亲情”——“感念亲情”——“感恩亲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与美好。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而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
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课时设想不太充分,各种情况考虑的不太足,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太好,没能在设想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2.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3.学生在谈感想时,很多同学语言苍白,不够深刻。鉴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过很多“错过”但我会认真品味它,尽可能的不让它成为“过错”。针对教学情况对本节课有如下思考:
1.紧紧突出课堂主题——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优美文章。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突出了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个小专题”,以读贯穿全节课,从一开始的师生互助配乐朗读到浏览课文,品读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读主旨。
2.注意切入点选择——周密,教学思路清晰。
切入点使整个朗读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课堂效果极为明显,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就是证明。
3.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朗读,不可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让学生有教师语言的潜移默化。
4.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但要适当的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让他们读的尽兴,读出文章的意韵,让学生多一份参与的积极性,多一些课堂上被关注的机会,多一些训练的次数,多一些单独指导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激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第11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这篇文章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事情。散步本就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家庭小事,在散步的过程中老人和小孩发生分歧也很正常,但是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一家人和谐温馨的美好情感,并由此推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一美德在有些人的身上却越来越模糊了,甚至在某些人的身上已经得不到体现了。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尊老爱幼,人人有责,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来说,则要以自身的行动,一起承担扭转不良社会风气的责任。小手牵大手,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这就是我在这一堂课上要让学生明白的道理。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理解起来却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而只有老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深入而全面的把握文了章的情感与价值,放开了思维,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它们的自主性与合作性。这样,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所以,我深刻地感受到,关注文本,研究教材,是备课
的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自身素质上,我认为应该多读书,多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否则教学就是没有价值的,没有生命力的。
为了上这堂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本以为已经做得不错了,但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比如漏掉了自己要讲的某个内容,比如不能按预想的煽动学生的激情。我不能不感叹:学无止境!要把课上好上精彩,让绝大多数学生有所收获,太难了。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大量汲取知识,增加精神的营养,万一误导了一个又个的灵魂,那可怎么办呢?那样的话,一辈子都不会安心的。
教学之路还很漫长,在这条路上,会有鲜花满地也会有荆棘丛生。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我的目标是路的尽头,而这一条路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这一堂课已成为过去,但它带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感慨!它激励我要扬起希望的风帆,才能能把生命之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第12篇:《散步》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课前进行了精心地准备,安排了一整体感知,二朗读感悟,三美语赏析,试图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做实实在在的接触,亲历阅读,谈谈自己的体悟。
在完成第一环节后,感到还满意,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简短的语句概括了本文讲了什么事?(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均有。
紧接着让学生说出“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词语)学生很踊跃,纷纷举手:和美、和美、温馨、尊老爱幼、互相体谅、宽容忍让,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感受,“有那么一点自己的感受就美白读书”。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这“温馨”,这“和美”。随后是主体讲解“分歧”,解决分歧,所得感悟。但苦恼的是由前一环节如何自然过渡到“分歧”呢?直接讲太突兀。
过渡一:散步过程中,开头一家人很温馨,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但后来产生了分歧?(分析“分歧”,分析课文)带领学生以放弃为线理文脉,体文心。但课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孤立地就散步中的分歧谈没有将文本更好地拓展。在这种思索中上课铃响了,于是带着遗憾有走进了三班的课堂。在同学们顺利完成第一环节后朗读那会儿,灵感来了,本单元都是谈亲情,且前一篇《羚羊木雕》中也谈分歧,文中没有解决分歧,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我何不将此二文合读,以本文作为前文的续呢?想到此我很兴奋。
于是临时对前面的过渡进行了调整。过渡二:(就同学们所说的和美,和睦,温馨顺势而引。)就是这么温馨的家庭也有分歧,那么分歧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从解决的过程中尼感悟到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认真地读书去找寻答案。)这些都不难,很快解决了。但仍是孤立地解读文本,美能很好地拓展。于是又向学生抛了一块石头:本文的分歧解决了,让我们充分感受了和睦的家庭氛围。那么前一篇文章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歧最终因为没有?给小主人公“心冷如冰”“心灰意冷”之感?
此时学生齐声说“互相体谅,宽容忍让,互相沟通”。于是我心中顿时有了一种踏实的感觉
第13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第14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的教学工作已完成,给我留下太多的思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设计思路
在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紧扣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设计出散文《散步》的教学思路:以“亲情”为主线,关注文章的故事美和情感美,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行发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因此,《散步》这节课的教学,我围绕着“亲情”展开:整体朗读,感知亲情;合作探究,品析亲情;小结课文,升华亲情;敞开心扉,抒写亲情。进而设计了“朗读感知”、“品析情感”、“文章回顾”、“创新表达”四个环节,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文本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悟生命与责任。
二、《散步》教学的完成情况
(一)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对教材的分析较为透彻,学生学情的定位比较准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实施得也较为理想,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是令人满意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较好,囿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能有所理解,但没有亲身感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
2、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较为到位,所有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为感知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深感到七年级学生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有信心让他们的朗读水平日渐提高。
3、解读文本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言积极、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能同教师一起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完成得相当出色。
5、在“创新表达”环节,学生生成在预设之内,基本能按照“以小见大”的写法完成仿写练习,多数同学能围绕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场景的叙述,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个别同学存在句式问题需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二)我认为还有一些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1、朗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如果本节课选用范读,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
2、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动起来了,分工也较为细致,但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小组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3、“创新表达”环节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缺少创新的仿写。但不能就此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教学引发的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
2、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文本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关注学生长足发展。
老师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就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且行且思且珍惜,我会“以思促教”,让教学因反思更为出色。
第15篇:《散步》教学反思
当科组长把上一节精品课程课的任务交给我时,我心里是很没底的,作为一个新老师,对于平常上公开课都没十足的把握,更何况是采用一种我从来没尝试过的教学模式——“学生讲课”。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同时也是锻炼自己,我还是接受了。尽管由于准备的时间短,来不及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适应这中模式,加之小老师的素质差异,在上课过程中出现了紧张的情况,因而课后的结果并不能让我满意,但是我还是从中收获了很多。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如何在“学生讲课”的模式下,让初一的学生在学习本文时明白中年人所处的重要的地位,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为此下来我仔细的阅读了文本,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基本上没有了问题,但是如何通过小老师的嘴让学生逐渐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又是一个大大的难题,为此,我先和几个小老师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了平等的合作和探究。当时的效果还不错,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都对本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其中有个小老师说“以前还认为当老师很容易,现在真正要让自己当老师时才发现有这么多东西要准备”,这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吧,只是这次小老师的人数稍显少了一点,以后可以尝试分组,让每一组的同学准备轮流讲课,这样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语文这门科目的整体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我忽略了一点,即小老师的表达能力,虽然我挑的这几位都是语文成绩不错的,对文章有比较深刻理解的学生,但是毕竟要让他们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通过一个一个问题有条理地去引导学生,这方面还是欠缺很多。另外,对于同学们的回答,小老师都没有很好的评价和引导,只是匆匆表扬而过,这也是一个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这次课后,我总在想,以前我像一个“救世主”,给学生知识,给学生力量,给学生关爱,引导他们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面前我永远是正义的、强大的、乐观而豁达的,我因学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满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独,因为这份骄傲是不真实的。现在,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备课,一起想办法,一起渡难关,真正去关注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虽然有时我也很“无知”,难免脸红尴尬,但我却倍感真实而轻松,因为我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可贵。我感谢新课程,感谢《散步》,感谢学生,感谢一切因爱而变得快乐而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