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06 17:26:36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 个生字,会写 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产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理解每个小节的意思。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这是一首诗。

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

学生默读、小声读,指名读。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老师指导学习难字。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书写。要把字写端正,注意笔画笔顺。

五、初读课文。

1、默读、小声读、指名读。

2、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六、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植物妈妈传播种子有什么办法呢?

二、朗读感悟

1、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自由读。

3、指名读,评议。

三、学习第一节。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四、学习2—4节。

1、小组合作学习:选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在小组里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5、读一读,试着背下来。

五、学习第五节

这节告诉我们什么?

六、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课书,我们知道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大自然当中的知识很多很多,你要到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

七、背诵比赛。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有顺序地观察手帕的图案,叙述得清楚明白,句子完整、通顺。

2、教育学生天天带手帕,用手帕,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顺序地叙述手帕的样子。

2、叙述是句子表达的`清楚、通顺、明白。

教学准备:

1、一块图案清晰的大手帕。

2、每一个学生带一块有图案的小手帕。

3、录有"通知"的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听录音,导入。

通知:为了迎接省卫生检查团的考核,大队部决定进行卫生行为大检查。

2、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两位小朋友少了手帕。

过渡:老师这里确实有两块手帕,但不知其中的哪一块是哪位同学的,等会你学会说手帕的样子,说对了老师就把手帕还给你。

3、揭题:

出示小黑板:

小手帕(说话训练)

二、明确说话要求:

小朋友,平时说话训练时,教师要求你们做到哪几点?

齐说: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句子完整。

三、引出训练点。

在说话训练是,我们除了要清楚、响亮、完整的说话多此一举这要做到有序。

1、请大家看着黑板的小手帕,用一句说说这里一块怎样的小手帕。

①自己练说②指导说

2、小朋友,你们桌前也有一块漂亮的小手帕。谁能用"我有一块()小手帕?"说说看。

①出示投影片,我人一块()小手帕。

②想、讨论。

③指名说。

④自由说给其他老师听。

过渡:小朋友,就这一句话能把小手帕的样子说清楚吗?

齐说:"不能。"

四、说手帕的样子。

1、看黑板上的小手帕说,这块手帕是什么形状的?

板收:xingahuang……是……

2、训练方法。

①指名说。(这块手帕是正方形的)

②正方形这个词还可以怎样说?

③指名回答。(四方、方方正正)

④请同学看投影说。

它是。

3、我们看手帕上画着什么?

他们是怎么样的?

①同桌讨论。

②板书(图案(tuan))……有……

③指名说。

④出示句子说:手帕上有在。

4、小朋友,黑板上的小手帕我们会说了,自己的手帕会说吗?

①请大家自由练习(不会说的小朋友看投影片上的句式说)。

②开火车说。

课中操《洗手绢》

小朋友,一句句的说,我们会说了,那老师请你连起来说,能行吗?

①出示句式。

②同桌互说。

③出示:"丢去"的手帕,找手帕。

五、1、小朋友,我们天天带手帕,你能告诉老师你用手帕干什么?

①指名说。

②出示句式:

我用手帕()()()

2、手帕除了帮助我们搞卫生,它不有其它的用处吗?

①讨论②观察③指名说④练说

3、小结:小手帕的作用真大啊!

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了讲清楚手帕形状、图案和用处的方法。

①把自己的手帕介绍给旁边的老师听。

②竞选班队活动课的主持人。

七、总结,读儿歌

小小手帕作用大,

清洁卫生需要它。

既好看来又卫生,

天天带它别忘啦。

板书:

小手帕

xingzhuang……是……

好看tuan……有……

yongchu……用……

教后感:

1、在设计说话训练的教案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强化了自觉、自评、自控训练模式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精神。

3、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动参与竞争意识。

4、通过在说话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以及做课中操表演《洗手帕》的歌曲等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3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1、语海畅游

“语海畅游”安排有“词语真有趣”“读一读,填一填“”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等三项内容。

“词语真有趣”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构成的趣味性。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词语,然后说说这几组词语的组成特点。还可以让学生再举几个类似的词语。

“读一读,填一填”,意在让学生体会“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不同。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句子,然后试着填一填,最后简单说说这些词语意思的不同。对于词语的差别和用法的不同,应结合具体的言语环境来体会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效果。两组句子,前一句是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教学时,让学生比较着读,一读,体会反问句的效果。在学生对反问句有的表达效果有所体会后,再让他们读一读,读出反问句表达的强烈感情。还可以拓展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反问句,自己读一读,读出强烈的语气。

2、积少成多

本次“读读背背”要求背诵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这首诗以学生读、背为主,诗的背景和诗的意思学生有所了解即可,教师不必作详细的解释,更不要让学生背诵诗的意思。

3、阅读平台

阅读平台的阅读短文是《俞伯牙遇知音》。教学时,先r2学生自渎短文,了解短文大意,再说说文中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并谈谈现在我们说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学生广泛交流后,教师再作。短文中的“知音”是指钟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乐,知道他的琴声表达的意思。后来用“知音”指自己的朋友。

第二课时

1、能说会道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说家乡的习俗”,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习惯,知道这些习俗的特定意义,对学生进行民间文化传统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前,布置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一些风俗民习惯。

教学时,先回顾《端午节的由来》这编课文,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家乡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特殊意义,还可以对某些习俗谈谈自己的建议。最后先派代表到班上讲述,师生共同评议。

2、笔下生辉

本次习作内容,是把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的事写下来。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提示,开拓自己的思路,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回忆,学生回忆后,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然后学生自拟题目,写草稿。学生写草稿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这个节日的的特点,进行场面描写。草稿完成后,要求学生自己读一读,找出要修改的地方,认真修改。

“语文百花园”教学可安排2课时。

第4篇:语文教案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一、学习重点: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二.学习难点:

1.《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第二则《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2.《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3.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文学知识

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日,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2.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市区),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人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第5篇:语文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梨子、苹果等水果的颜色,以水果的颜色为题材创编儿歌,语文教案-水果歌。

2、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梨子、苹果、葡萄、西瓜等水果的图片(正面没涂色,反面涂有颜色)。

2、水果挂饰(梨子、苹果、葡萄、西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呀,我们班来了几位小客人。是谁呢?现在,就请它们出来和大家见见面。”

1、教师逐一出示苹果、梨子、葡萄、西瓜等水果图片(没涂颜色的一面),并引导幼儿说出是什么水果。

2、“仔细看看,它们有颜色吗?”(没有)

3、请幼儿说说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说对了,老师则将图片翻过来,即红红的苹果。

4、用同样的方法,请幼儿说说其它水果的颜色,如说对了,老师则将该水果的图片翻过来,即黄梨子、紫葡萄、绿西瓜。

二、编儿歌《水果歌》

老师告诉幼儿要根据水果的颜色来编儿歌。

1、给苹果编。

老师先编一句:什么水果红红的?启发幼儿编第二句:苹果苹果红红的。告诉幼儿把老师编的一句和小朋友编的一句连起来,儿歌就编好了。

2、给梨子编。

由老师编第一句:什么水果黄黄的?启发幼儿说出“梨子梨子黄黄的。”

3、给葡萄编。

“现在我们给葡萄编。谁来编第一句?”请一能力强的幼儿编第一句:什么水果紫紫的?再由大家编出第二句:葡萄葡萄紫紫的。

4、请幼儿把刚才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

什么水果红红的?苹果苹果红红的,幼儿教案《语文教案-水果歌》。什么水果黄黄的?梨子梨子黄黄的。什么水果紫紫的?葡萄葡萄紫紫的。

5、“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现在我们再给西瓜编。谁会把两句一下子编出来?”

请幼儿模仿前面的句式编出:什么水果绿绿的?西瓜西瓜绿绿的。

6、请幼儿试着把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

7、集体再念一遍,可边念边动作。

三、游戏:水果歌。

请幼儿戴上水果挂饰,练习儿歌。如老师(或个别幼儿)问:“什么水果红红的?”戴苹果挂饰的幼儿则站起来说:“苹果苹果红红的。”戴其它挂饰的幼儿则不可以站起来。

四、鼓励幼儿回家后把其它水果编进儿歌,并念给爸爸妈妈听。

区域设置和日常活动组织

在语言活动区放置其它水果图片,引导幼儿为它们编《水果歌》。

与家长沟通计划

可请家长带幼儿认识更多的水果,了解其颜色,并将其编进儿歌,建议家长邀请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创编,体验成功的快乐,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

附儿歌

水果歌

什么水果红红的?

苹果苹果红红的。

什么水果黄黄的?

梨子梨子黄黄的。

什么水果紫紫的?

葡萄葡萄紫紫的。

什么水果绿绿的?

西瓜西瓜绿绿的。

语文教案-水果歌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之、轮”等9个生字,会写“之、令、布、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之、轮”等9个生字,会写“之、令、布、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狮子是“万兽之王”可是现在它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都选谁了呢?请看(出示三幅图片: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当大王图片)这样换来换去,现在究竟谁成为森林里的新首领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21课——《从现在开始》(板书课题)

sh 始。加注拼音、认读,然后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2.对于本节课出现的生字,你有没有不认识的?

对于这些不认识的字,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前后桌4人一组)

方法:可问同学,也可问老师,借助拼音,字典等。

3.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可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

4.这些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例如学生可能答出:

用加一加方法识字“眯”:目+米——眯

用编顺口溜方法识字“郑”:把耳朵关起来就是郑。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还想说的,就让学生同桌,前后桌再说一说。

5.巩固字词:

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到森林去,那里有许多小动物,你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想)不过有一个条件,只有把小动物后面的词语读对,才可以交朋友。

三.正确读文,感悟内容。

1.谁能给大家读一遍课文?

边听边想:狮子都选谁做大王了?最后谁成为了森林里的新首领?

然后指名评议读文情况,指名说问题答案。

老师板书。

2.根据学生评议情况,让学生再自由读文。

四.赛读课文,探究感情。

1.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对这篇课文,已能达到正确朗读,那么你还能感情地朗读吗?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朗读出来。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再读。

为了进入情境,指名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读一段。

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3.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谁还想读,课后再读一读,好吗?

五.比一比,把生字写好。

1.出示要写的字,让学生认读。

2.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之”。

3.在教师指导下,临摹书写。

4.看一看,其它同学写的如何,结合优秀的,再书写一遍。

课后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xuān bù xiàn zài lún liú dì yī mìng lìng xīng qī

( )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今( ) 直( ) 弟( ) 观( )

令( ) 真( ) 第( ) 现( ) ,

三、读一读,照样子写一写。

神气极了 荡来荡去 立刻喊起来

可怕极了 跑来跑去 立刻欢呼起来

________极了 _______来_______去 立刻___________

四、照样子写句子,再读一读。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

从现在开始,你们要_______!

从现在开始,__________!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认识图标“小话筒”。

4.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卡、字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向哥哥学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来看到图后到河边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俩可高兴了。从此以后,他们就用山、水图来表示字,慢慢地变成现在的字。汉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聪明啊!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小组合作。

三、看图猜字练习

过渡: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请大家看图猜字。

1. 观察图画,启发学生猜字。

2.猜中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四、学习“日”和“土”

1. 观察图画,启发:太阳用一个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从什么地方钻出来?

2.读字。

3.学生讨论对比图与字的想象之处。

五、课中休息——找朋友

8人举图片,8人拿字卡,大家一起唱找朋友。

六、学认图标,口头组词

1.出示小话筒,讲要求,教儿歌。

小话筒,嘴边放,比比谁的声音最洪亮。

2.练习口头组词。

发“一字开花”卡,学生练习组词。

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哪些词语中有这些字,发现一个记住一个,增加一个花瓣,比比谁的花瓣多。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深入体会老牛表现出的伟大的母爱。

2.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确读法,能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语言,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重点难点:

感悟老牛伟大的母爱;根据课文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达深深的母爱的写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伴奏音乐。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爱》。(板书课题,齐读。)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生答)

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打开书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一读。(自己读)

你有什么感受?(汇报)从哪看出来的?(生答)

师:几斤水对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却是非常珍贵的,水真是太重要了。

二、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认识了一位母亲,他是谁?(老牛)它是位什么样的母亲?读二、三、四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生读书)

师根据学生回答汇报并板书:慈爱、倔强

(一)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圈一圈,划一划哪些词句体现了老牛的这种倔强呢?(先读书再汇报)随机出示:

(1)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僵持着。

(2)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师:僵持和对峙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又有什么区别呢?

(对峙与僵持都能体现当时的紧张气氛。但对峙的程度更深一些。)

谁能够把这种僵持、倔强的紧张场面读出来呢?(读句子)

生读(评价: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师:边读边感受老牛此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同桌读----再指生读。

(二)第三自然段

师:这么倔强的一头老牛接下来会做什么呢?大声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句进一步体现了老牛的倔强呢?(先交流再汇报)

适时出示:(大家看这句话)谁来读一读?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地)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老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是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出示:去掉括号里的这几个词,再看一下。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扬起长鞭,()抽打()老牛。老牛被打得()叫唤,但是还是不肯让开。它()的叫声,和着沙漠中()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师:读一读?(生读)与刚才的句子相比,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答)(引导学生认识到:句子这样写更加具体生动,在我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会这样用词。使自己的文章有声有色。)

师:这几个词把这个老牛拼死索水的场面渲染得分外悲壮,异常凄婉。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练习朗读这段话。(生练读,指生读)出示原文片断: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地)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老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是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师:看到这悲壮的场面,司机和小战士为什么都哭了?(生答)

小结:在场的人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多么希望这宝贵的半盆水能够缓解老牛的极度干渴,然而,这时却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三)默读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读过之后,你要说说,你烈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生读书,汇报)

师适时指导,(书上是怎么说的?)并解决如下问题:老牛为什么流泪,小牛又为什么流泪?

师:看到这一幕,我相信那位曾经呵斥驱赶过老牛的司机,那位忍不住潸然泪下的小战士,还有那位忍痛鞭打老牛的牛主人,一定心潮澎湃,思绪起伏,下面就请你们,从中选一个角色,联系课文,说一说: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

现在,这你怎么看待老牛的“倔强”呢?(生汇报)

师:老牛与车对峙的倔强,老牛以死抗争的壮举,都缘于对小牛的慈爱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暖暖的温情轻声齐读这个自然段。(配乐齐读)

三、回读全文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吧!(朗读全文)

四、总结、作业

师: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板书)希望我们都能感动于母爱,对所有的母亲都能怀着深深的敬意。让我们共同献给母亲一首诗。

出示:

师:母爱如山,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关于母爱的故事很多,课后大家要多读多看。(布置作业:可以全部完成或任选其一完成。)

出示:

1.收集有关母爱的故事、格言、诗歌,办一期小报。

2.小战士把水给了老牛,他回到部队怎么向首长交代呢?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写一段话。

最后,希望大家都成为懂得爱,会爱的好孩子!

《母爱》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着力体现的是: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是:感悟老牛伟大的母爱;根据课文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达深深的母爱的写法。

为此,我认真阅读原文,自己先体会文章主旨,揣摩课文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对字词的理解,进而感悟句子的含义,从而整理出整段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法。我希望学生学会的是方法,不只是课文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处理预设预生成的教学机智不足,仍有些牵制的痕迹。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从根本上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实效。这将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