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05 20:52:11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习第三段中描写飞天的写作顺序及手法,感受对人物的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与大容量的图片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2、3、4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莫高窟的多媒体课件。

一开始播放莫高窟发展过程的视频资料,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在课件中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推介相关网站,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之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一起走进神秘的莫高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相传莫高窟在前秦时开始凿窟造像,至今差不多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你们想不想回到两前多年以前,去亲眼看看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的发展过程呢?(播放视频资料)

(学生看莫高窟的修建历程,并配有解说)

2、学生说说感想。

二、自主学习,读中品位文本内容

1、过渡:那莫高窟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无情的掠夺呢?你们知道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找到答案了吗?莫高窟到底有何魅力?(学生交流)

答案一、莫高窟有着精彩绝伦的彩塑

1、 原来莫高窟有着精彩绝伦的彩塑?那课文的哪一段写了莫高窟的彩塑?[第2段] 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一句] 这句句子在这起了一个什么的作用?[引起下文]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一下彩塑。(电脑屏幕显示第2段课文)

3、 学习第一句,感受彩塑之多。

师:请你把这句话再来读读看?有没有读懂什么?[彩塑很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两千多]

师:那用你的声音告诉我。[生读]

4、 欣赏菩萨、天王、力士、卧佛,感受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1)这两千多尊彩塑有什么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2)为什么说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片,并进行朗读训练。

(抓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 长达16米、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等词指导朗读)

5、 欣赏其他彩塑,加深感受。

师:想看看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吗?

师:那老师就让你们一饱眼福!(电脑屏幕显示各种彩塑)

6、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如果你是一位旅游者正在观光你会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生回答)

7、齐读第2段。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这些彩塑的确尊尊惟妙惟肖,让我们忍不住地就啧啧赞叹!那就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把它称赞一番吧!

答案二、宏伟瑰丽的壁画

过渡:同学们的读声仿佛让老师看到了那一尊尊造诣精深、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的彩塑,让老师置身于神秘的艺术殿堂,也难怪帝国主义者会伸出贼手窃取了。那莫高窟除了有精彩绝伦的彩塑,什么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1、哪一段写了壁画?[第三段]为什么说这段写了壁画?哪一句告诉你的?[第一句]

这一段的写作方法是?(总分)

2、欣赏壁画图片。今天老师也带了许多的壁画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显示壁画的图片,教师作相应的解说)

2、 读议结合,交流壁画的数量多,内容广。

(1) 看了这些图片你的脑子里在想什么?能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吗?[壁画数量多]文中的哪一句也告诉了我们?

(2) 生答,指导朗读(四万五千米)

(3) 壁画除了多,还有什么?在书上找找看。[壁画内容多]

(4) 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

(5) 抓住记录、描绘、反映、描摹等动词,体验用词的精确性。

(6) 指导朗读,读出数量多,内容广

3、引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莫高窟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成百上千的[飞天]!

(1)欣赏飞天,加深视觉印象。

(2)看了这些飞天,你有什么话想对老师和同学说?(指名回答)

(3)细读文中描写飞天的句子,说说特点。(多,美)相机多媒体展示各种形态的飞天。

(4)交流写作手法。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这句句子,想一想这一段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5)出示其他飞天图,仿照文章,小组合作,练习写话。

4、同学们莫高窟有着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艳的引人注目的壁画艺术!看着这一幅幅壁画,你有什么感觉?

5、说得可真好!让就让我们一起来抒发一下我们的感情吧!(最后一句)

答案三:面积不大的藏经洞

过渡:同学们,莫高窟的尊尊彩塑让我们发出了啧啧赞叹,幅幅壁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那除了这些,莫高窟还有哪些也让我们赞叹不已的?[藏经洞]

1、第五节写的是藏经洞,(电脑屏幕显示第四段课文)老师想请你们自己默读一下这段课文,不过老师想对同学们提一个要求,有句话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边读边动笔,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或重要的词句,在行间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体会。

(生默读,动笔批注)

2、刚才老师在行间巡视时发现,许多同学都能准确地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并且写出了自己的理解。现在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要虚心倾听别人的理解和体会。

(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师参加讨论)

3、各小组汇报一下交流讨论的结果。

(第二句话中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可以看出莫高窟内的文物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也很多。

二句话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是他们创造了莫高窟的辉煌。

二句中的一个“曾”字说明了以前莫高窟内有很多文物,但现在都没有了。从这个字体会到作者内心是多么痛苦和无奈。

第3句话中的“大量”和第4句话中的“仅存”对比非常强烈,这两个词语充分说明了莫高窟内的损失非常惨重。(出示

从第3句话中的“掠”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和无耻。)

4、齐读课文。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明白你们把课文读懂了。

三、激情朗读,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1、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壁画,还有现存的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经文,都是谁给我们留下的?(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

2、是啊,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尊尊彩塑,一幅幅壁画,留下了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赞美他们]

3、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表达我们的心声吧![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推荐网站,引领学生深入了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地走进了莫高窟,我们知道了敦煌莫高窟这座珍贵的艺术宝库有着精美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面积不大的藏经洞,这都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老师相信还有好多同学想进一步地了解莫高窟,那老师向你们推荐两个网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机会去浏览一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

(打一家用电器)

板书:电视

2、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

把板书写完整:看电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

这样做对于会自己认字的同学可以建立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暂时不会的孩子来说,可促进课上认真学习,同时为了下一节课能赶上也能提前会认,课下还有可能更认真地预习。

2、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把字组成词。

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4、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

这步是为正音而设计的。

本课易错的字音有:

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

开火车朗读。

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

精彩、没完没了。

这一步的设计是遵循了识字规律,学生读准字音,感知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字意。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

对于难理解的字可重点扩二到三个词,以帮助理解字意。

5、学写生字“关、完、写”:

读字音。

分析字形。

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6、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三、练习巩固

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奇妙球员们没完没了换频道

关掉写字音乐舞蹈却精彩球赛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边打快板边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2、听后说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学写“全”字。

二、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1、爸爸爱看……却换成了……奶奶爱看……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2、学写“爸”字。

三、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1、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2、讨论解答,师小结:

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

3、学写“家”字。

4、谈感受,悟文情。

四、感情朗读

举行朗读比赛:

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重在感悟,对学生的指导不要拘泥于机械的点拔。

五、扩展结束

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义。

教学重点

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八十卷,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二、人物介绍。

董宣是东汉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三、教师范读、正音。

晔( ) 圉( ) 匿( ) 骖乘( )叩( ) 叱( ) 箠( ) 楹( )敕( ) 桴( ) 臧( )

四、课文解析。

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又是怎样记叙故事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 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3.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 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5. 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写法(侧面烘托)的篇章?请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董宣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清廉的优秀品质,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语言精练、详略有致。作者在记叙故事过程中客观地交代故事,不加以议论。

六、课堂练习。

准确理解下列重点句子。

(1)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明确: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府吏不能够捕获(他)。

(2)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明确:等到公主出门,(他)凭家奴(的身份)陪乘。

(3)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明确:董宣在夏门外的亭子等他(看到车马),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比画着,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叱(那)家奴下车,就打死了他。

(4)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明确:陛下圣明德政复兴,但是纵容家奴杀害(无辜)百姓,将凭什么治理天下呢?

(5)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明确:董宣不顺从,勉强使他跪下,董宣两手撑在地上,始终不愿意低头。

(6)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明确:公主说:“您是平民百姓时,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到门前(来捉拿)。”

(7)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明确:因此,(他)捕捉打击豪强,(那些人)没有一个不害怕得发抖的。

2.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他廉洁为官的,并且把句子译成现代文。明确:“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这句话表现了董宣的廉洁奉公的美好品德。句子大意是:(使者)只看见布做的被子盖在尸体上。(董宣)的妻子和儿子抱头哭泣。(家中)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及配套练习册。

2. 积累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第5篇:语文教案

观 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或学生听录音朗读。学生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 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 再读课文,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读中感悟,深入理解。

1. 默读有关段落(主要是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的语句,把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天奇观”的语句画下来。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尝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3. 结合学生的、交流,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进一步体会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5、理清顺序,学习方法,尝试背诵。

六、 指导写字,抄写生字。

七、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复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二、 引入新课。

1. 潮来之时声势浩荡,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的情景?

2.学习课文第二、五自然段。

三、 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让学生以台记者身份,以课文为蓝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写一段解说词,练习观潮“现场直播”。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生字复习巩固。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摘抄课文中精彩生动的句子和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2、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些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好,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清清的溪水一直都是清清的吗?它有哪些变化?

(先是清清的,后来是浑浑的、变黄了,最后又恢复了清清的。)

板书:清清的——浑浑的、变黄了——清清的

2、溪水为什么突然变黄了?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指名读第二——十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溪水为什么会变黄?

(因为大象和野猪为了比谁的力气大,把树林里的树都快拔光了。没有了树林,土壤便会流失,一下雨,周围的黄土就被冲到小溪里,小溪的水就会变黄、变浑了。)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全国上下都会举行植树活动,因为树木可以防止土地流失、保持水土平衡,还可以美化环境,所以我们要保护树木,不能破坏环境。

2、溪水后来怎么又变清了呢?(因为大象和棕熊知错能改,它们又重新把一棵棵树栽好。)

3、在日常生活中,假如清清的溪水变浑了,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办?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说一说:

如:清理水中的泥沙;

在水边种植树木,植树造林;

进行治理,并建立保护区;

加强宣传的力度,号召所有的人都自觉维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在水中饲养动物,帮助清理污水,同时改善溪水的环境质量。

……)

4、指导朗读。

师:接下来,咱们来看一下应该怎样更好地把课文读好,尤其是小白兔、大象、棕熊的对话,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更好地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1)自由读,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

(2)指名读,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

(3)全班读一读,感受一下。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带着头饰,表演课文。

三、深化练习,积累词汇

出示课后第二题:

例:挖(坑)

栽()培()浇()

又(凉)又(甜)又()又()又()又()

四、汇读全文,整体感悟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了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变浑。要使溪水变清,就要多栽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大家要增强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记住一句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六、布置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把本课所学到的内容告诉身边的人,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上能体现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新知识。

2、本课在设计上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对一些课文的重点能够有侧重的落实,像学习生字以及生字的书写等重点环节落实交好。

4、但对一些重点难点的落实还有不到之处,如对环保还可以适当引申,让学生能多了解和学习一些环保知识,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好环境保护,怎样把课文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第7篇: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品味剧本中诗化的语言。

2、把握剧情,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欣赏人物语言。

3、体会作者对中世纪腐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的批判和对当时的封建势力的抨击。

二、学生重点:目标①

(一)导入

三、教学过程: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每个国家都在会议间隙播放一部影片作为文化交流,周总理带出的影片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随行的工作人员对如何介绍这部中国色彩十分浓郁的影片感到为难,在放映前周总理亲自作了解说,他说:“今天,我给诸位带来的是一部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结束后,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一位评论家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典型的爱情悲剧”,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戏剧,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解文题

了解一下故事的大概经过,请同学读注释①。

(三)知背景作者

1、作者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诗人。他的戏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1590-1600)是他学习,继承并取得初步成就的时期。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写上中下结构的生字,借助拼音,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调查能力和计划能力,提高学生写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从小掌握正确的书写规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学习填写小调查、小计划的表格。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语文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写在左中右结构的字,很多小朋友写得非常漂亮,今天,我们学习写上中下结构的字,看看谁是“小小书法家”。

(二)万花筒:练习上中下结构的字。

1、生字卡片出示“意、害”两个字,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

2、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一个字练习书写。

3、小组讨论交流监察院的书写顺序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书写时要先上再中最后下,注意安排好三部分的比例关系。比如:“意”在占格上,上中下一样多,但注意强调卧钩的写法。而“害”字中间的“丰”要占得宽些。

4、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好另一个字。

5、学生练习自己收集到的上中下结构的字。

6、小组汇报交流,师生相互评议,选出“小小书法家”。

(三)百宝箱:读读背背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课件出示古诗)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课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正。

4、举行朗读邀请赛。,表演赛。

5、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诗歌。

6、课后你还积累了哪些古诗?请学生背一背。(对积累得多的进行鼓励,表扬)

(四)大舞台:我能帮他做什么。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你们能将这种表现带到“大舞台”上吗?

播放课件,揭示活动的内容,理解什么样的人需要帮助。(有困难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

2、学生观看录像,看看小女孩调查的事件。(出示课件:小女孩的调查和计划表)学生分组,仔细阅读,想想这个小女孩的计划对自己有哪些启发。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在我们的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教师相机鼓励学生要多多观察,乐于助人。

4、小组合作,共同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5、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调查计划表格,师生评议。

(五)总结谈话,结束新课。

同学们,通过过次语文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书写上中下结构的字,会读会背古诗,还学会了怎样填写调查、计划表并按照计划去付诸行动,我们的收获真不少。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更积极地参加语文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