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17 09:01:10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2篇精读课文《草原》、《珍珠鸟》;2篇略读课文《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体现课标思想:

1、注重指导学生朗读,继续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加强学生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安排材料的方法。

3、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4、并用多种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

教学时间:7课时

第2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局部探究内容。

【检查预习

1.从读、说不同角度检查上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2.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丑小鸭,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丑小鸭的模样以及在家遭受的不幸。我们都为丑小鸭难过,都为丑小鸭鸣不平!丑小鸭离家出走了,可是他有没有想过离家之后的情形呢?

【自主学习】

1天气越来越冷,可是丑小鸭有没有想到回家去?家里多好,即使妈妈不疼它,哥哥姐姐欺侮它,可是还是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啊,丑小鸭回去了吗?它怎么想的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

2.丑小鸭离家出走后,受欺侮的情况改变了吗?他应不应该出走!是不是离开家就会变成白天鹅了呢?那么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白天鹅了呢?

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会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理清本文的思路,并说说阅读本文后有什么启示?

联系上下文并思考:

1.“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他把头低低的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3.他感到非常难为情。把头藏在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儿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合作探究】

1.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丑小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4.你学了这篇一定有话说吧,请试图谈一谈。

对小鸭子说——

对鸭妈妈说——

对猎狗和小鸟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小结: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了白天鹅,那是因为它心中有着梦想,梦想支撑着它。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只要他们学会树立生活目标,在自信、自强、自立中成长,通过拼搏他们会真正的认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也可以像丑小鸭一样实现心中的梦想。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体验,以“丑小鸭与我”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三、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一、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南极洲:

1、设题讨论:依据教材和你所收集的资料,谈谈你所了解的“南极”有哪些特点?

2、观赏南极探险动画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

1、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2、把握本文作者构思、选材上的巧妙之处。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南极雪山海

三、标题与作品

1、观赏图片:南极的雪、山和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2、这是一篇通讯,一篇以描写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文艺通讯。

四、初读识音义

1、填字:吞shìcù眉步lǚ翩xiān

2、注音:亘()古伫()立粗犷()俯瞰()

3、改错别字:喜出忘外沤心沥血晶荧剔透

五、再读知人事

1、本文主要写的是女画家,而叙事线索是什么?(属人、物、事、情的哪一种)

2、记叙顺序是什么?

[提示:线索-——画家的切身感受。时间顺序,部分结合插叙。]

六、认识女画家

浏览全文,找出并概括有关女画家的主要经历事情;并与文中小标题比较优劣。

1、历尽周折,申请成功。

2、投放漂流瓶。

3、踏上南极,参加建设。

4、生日之夜,感慨良多。

5、艰苦创作“三个太阳”壁画。

七、探究标题义

“三个太阳”既紧扣女画家的长城站壁画内容,又突出南极的特点:这里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

作用: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想像、思考的空间。

八、分析第一部

1、女画家申请去南极,遇到了哪些周折?

[开始名额挤不上;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经费得部分自筹等。]

2、这部分插叙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既可以交代清楚事情的缘由,使内容完整;又以女画家成行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3、想像与创造

朗读第15、16段,体会女画家临近南极后,向大海投下一个漂流瓶的情景;请你以此为开头,展开想像,创作一个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更精彩。

九、课后作业题

1、笔头完成续写《漂流瓶的故事》。

2、用复述的方法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过渡

本文体裁是什么?叙事线索是什么?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

2、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3、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三、观赏南极见闻景

四、朗读、讨论、探究——南极见闻之感受

1、踏上雪原,女画家看到了什么样的南极?为什么“迟迟不敢迈步”?

[提示:纯洁、宁静、可爱的南极。不敢相信自己真到了南极。]

3、第44段描写南极雪原的文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提示:运用三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南极这个雪世界的奇异风光。]

五、品味南极人

1、仔细阅读第24--27段对南极考察队员的描述,小组讨论、分析他们各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1)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有巧妙的鼓动艺术

有丰富的情感世界(40段)

其他队员也各具以苦为乐、幽默、自豪的良好品质。

(2)文章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①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

②每个南极人身上都有着太多的动人故事,一篇文章无法完成。

六、探究南极精神

仔细研读第57—59段,小组讨论南极精神的内涵。

1、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2、献身事业、代代追求的民族胆略和气概。

七、探究“三个太阳”的含义

读了这篇通讯,你对画中的“三个太阳”作何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八、总结全篇

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九、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归纳:

1、线索清楚,构思巧妙

组材没有逐日逐事地悉数照录,而是抓住典型事例——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贵品质,中国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

小问: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揭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多处运用比喻,并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富有表现力。

3、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感情,表现力很强。

(1)对考察队长用个性化的描述

(2)善于运用女画家的真情流露、画画前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

(3)还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女画家的心理感受。

十、布置作业——语段阅读分析

阅读课文53—61段,回答下列问题:

1、女画家创作壁画运用了哪些手法?

2、你认为她赋予了这幅画什么内涵?

3、作画之前,女画家有哪些构思上的表现?你在创作诗、文、画等之前有没有类似经历?请举一个亲身事例谈谈。

以上第二课时结束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 ) 北冥( ) 抟扶摇( ) 山坳( ) 草芥( ) 夭 ( ) 蜩( ) 榆枋( ) 舂米( ) 蟪蛄( ) 椿树( ) 斥鹌( )

蓬蒿( ) 沮丧( ) 泠泠( ) 数数然( ) 恶于待( )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 "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难道(其真无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②况且(且尔言过矣)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逍遥游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逍遥游教案,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⑤按时(学而时习之)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五、个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读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

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

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逍遥游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

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

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

④勾结(朋比为奸)

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

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

⑤计算(数不胜数)。

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

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

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

六、个案设计:

第5篇:语文教案

第2课时卖炭翁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本文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对诗歌的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得不错,这种以学生理解分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较浅显的诗文篇目。

不足之处学生们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情感和现实意义,需要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明白现在的美好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