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二段,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3、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培养爱茶、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课后习题1(1)。
(2)交流讨论,出示实物,认识6大种类的茶叶。
(3)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下一步学习重点。
(2)你们希望重点品读哪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
(3)重点品读第4自然段。
①自学,思考:
A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B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C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②交流,重点理解:
A品茶讲究茶叶的色、想、味,顺序应是先观,再闻,后尝。
B区别”饮茶“与”品茶“的不同。(饮茶即喝茶,品茶须细细品尝,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讲究程序,讲究茶具,是种精神享受。)
③学生分组尝试品茶,用上”先......再......最后......“介绍品茶经过
④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品茶的乐趣。
(4)依照第4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3、5自然段。
(5)重点交流:
①这两段与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质疑问难,相机理解课后重点句,朗读。
3.作业(任选一题)。
(1)摘抄描写品茶过程的句子,读读背背。
(2)以《品茶的乐趣》为题,用上”先......再......最后......“写一个总分段式。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了解中国茶具的特点。
2.深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3.感情朗读课文,深切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
(1)回忆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①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②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③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2)按照上述方法,学习第三段,完成填空练习。
这段介绍()。先总说(),然后从(
)和()两个方面具体介绍,最后一句话点明品茶讲究茶具的()。
(3)交流填空题,了解内容,体会写法。
(4)结合质疑,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5)感情朗读这一段。
2.总结全文。
(1)学习课文,你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6个自然段中,哪几个自然段写法基本相同?,
小结: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记叙方式,条理清楚,有助于我们理解层次,并按照这一顺序理解段落的内容。我们今后可以把这种表达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
3.扩展阅读。
(1)学生回顾总结按事物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2)默读一、二篇课外读物(如《选学读本》上的《松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交流。
3、作业:(1)听写词语。(2)阅读有关介绍”茶“的文章。(课外延伸)
板书:
9说茶
1、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多。
实用价值
2、喝茶好处多精神享受:观闻尝
增进友谊
质地
3、品茶讲究茶具形状
造型
图案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粽子、苋菜”等生字词,理解“与有荣焉、囊萤映雪”等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意识到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起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意识到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起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找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端午节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腌鸭蛋( ) 籍贯( )车胤( )门楣( )粽子( )避邪( )苋菜( ) 门槛( ) 蝎子(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
城隍庙(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
莫名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写吃鸭蛋时还写了哪些内容?把里面你认为最有趣的小片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
交流展示
1.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段,找出体现鸭蛋特点的语句,并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______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从‘ ’、‘ ’等词,我读出了作者的 之情”为句式说说家乡的鸭蛋,品品作者的感情。
2.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
3. 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么?
(1).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快乐,发现诗意。
(2).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 总结课文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1.话佳节。(课件显示)
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
传统节日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应好好保护传统节日。
2.“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
巴黎时间20xx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端午节在我中华大地上已经根植了20xx年之久。在端午节吃粽子,吃鸭蛋,赛龙舟……这些曾经深入人心的节日表现形式,随着洋节的侵入已经渐渐淡化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端午节?
(意图: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过渡:刚才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拯救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那么人们在为拯救传统节做了些什么呢?
布置作业
1.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陈白尘的《龙舟竞渡话端阳》,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篇?
2. 动笔写一写你最难忘的有关过节(不一定是端午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600字左右。
第3篇:语文教案
这首诗写的是给 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全诗大部分采用象征性的语言,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用拟人化的景物描写烘托气氛。从田野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一种浓浓的爱国之情洋溢在诗句的字里行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能借助画现,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
4、感受语言美,体会诗歌描写的情景,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读,背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录音带。
2、课前预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制作成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入:
你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庆“十一”的。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板书课题《欢庆》认识“庆”字。
(创设情竞,激发情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国庆的热烈场面)
二、初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课文,小组同学互助学习,识记生字,读通句子。(教师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再一次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感受诗的韵律)
三、识字
1、指名一句一句读课文,教师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师生相机纠正字单音。强调:“庆是”后鼻音;“帜”是翘知音;“奏”是平舌音;“曲”在课文中读第三声。
1、种形式巩固识字。如:我读你猜,扩词读句子等。
四、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说出六个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教师范写其中的“旗”字,其他字让学生独立完成,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学得不好写的字,教师再范写。
五、品读理解课文
读好前四句诗句
1、学生个别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出示词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旗帜,洁白的鸽子,欢乐的乐曲,学生读词语。
2、课件演示:金以的田野,火红的枫林,蓝天上飞翔的白鸽,波涛汹涌的大海。引导学生欣赏,交流各自的感受。
2、看图再读诗句,展开想像,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教师范读。
3、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师生评议)
读好后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像;十三亿孩子是怎样欢庆国庆的?
2、课件演示少年儿童欢度国庆的场面。体会他们欢乐的心情。
3、学生齐读,教师示范,学生再读。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5、配乐良读,学生欣赏,评议。
背诵
1、把课文内容去掉一部分你还能读吗?
( )献上( )果实,( )举起( )。( )飞着( )。( )奏起( )。十三亿孩子欢庆这( ),十月一日——( )。
2、 看画面背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感受诗的语言美,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和愿望)
扩展
1、给 课文内容配一幅图片一幅插图。
2、把诗句配上曲子唱一唱。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 整体感知
1.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 感知内容
① 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 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 草报春
春花图 花争春
盼春 绘春 春风图 风唱春 颂春
春雨图 雨润春
迎春图 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3. 潜心精读
问题组
①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②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③ 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4.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
三. 体验与反思
a) 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b) 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
[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第5篇:语文教案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同学们的疑问恰好抓住了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下面,我们来看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二:读一读,倾听心声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它学生圈点勾画生字词、让自己触动及有疑惑的地方。
2.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课下用真情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里深情朗读课文。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实现了自己的心声。
三:议一议,解读心声
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多数学生能很快指出李京京“想朗读课文”是其心声。在此基础上,可随机生成以下问题作点拨: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生找有关语句揣摩,一方面侧重于领悟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了解本文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即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有些是通过神态和动作表现出来的,即间接描写;更多的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应引导学生品析。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
学生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凡卡》使李京京想起了在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起摘桑果、吃桑果的情景,而这些在城里他都得不到,所以他渴望亲情、友情,家庭能和睦。“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渴望朗读,其实是渴望内心的感情得到倾诉、宣泄呀!
总之,想读《凡卡》,他读到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澎湃于心中的那一个个深切的渴望,一个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以“李京京之所以把这篇文章读得这么好,是因为______”句式,说说从文中获得的有关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启示。
随机点拨: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那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被这篇文章感动了?
学生自由找语句并作品析。因为李京京在凡卡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的心与凡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在读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至“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的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铺垫问题二:这给我们读文章以怎样的启示?
明确:读文章时要力求投入情感,在文中读出自己,这就是“共鸣”。
铺垫问题三:那么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呢?
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某个片断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遭遇挫折时的沮丧,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有类似李京京遭遇的往事……
2.探究想像:(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什么?(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五:写一写,倾诉心声
你是否有过像李京京一样被人遭拒绝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面对的?在日记本上写出你的心声。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勤劳,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自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自读品析,感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小组内朗读:
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用处?
⑶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5、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⑴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⑵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
(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
⑶指导感情朗读。
三、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交流欣赏:
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谈感受:
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参加过什么劳动?有些什么感受呢?
3、小结。
通过说自己的实际劳动与感受,得到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参加的一次劳动的过程与感受写下来。
第7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苏武牧羊在胡十九年受尽磨难,但始终没有改变一心为汉的浩然正气,把这一 点作为指导习作的重点内容。
2.综合运用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武的知识,并加以适当联想,使习作内容丰富生动。
二、教学策略
1.理解是基础,想像是关键。本次习作要以《苏武牧羊》课文为主要依据,重点表现出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2.仅仅改写课文不够,还应该组织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使习作更加翔实。但也不要把这篇作文写成记实性的文章,那样就变成了历史研究。相关提示请参看教材中的“表达提示”。
3.评价本次习作可以着眼以下几点:一是看是否表现出了人物的品质;二是有没有把歌词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想像是否丰富而合理。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两个部首“竖弯勾”、“横折弯勾”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11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
2.难点: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导入
同学们,老师带来一幅挂图(出示挂图),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些什么?(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
1、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看见过“山、水、花、鸟的情景吗?那老师问你几个问题,请想好后回答
(1) 如果从从远处看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季节就会怎样?(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学习课文
板书:1。画
二、 分散识字
1、试读课文
A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B 找出生字并圈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C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D 愿意读的站起来一起读。
2. 问题引路,学文识字
A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B请一位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为什么人走近了听,还是听不到水声?
C请一名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什么时候开的?(春天)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花还没谢?(板书:春去还在)
D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E把课文再读一遍,圈出的生字同桌读一读,互相当小老师。
3.巩固练习
A试读全文,小组检查朗读,班上朗读比赛。
B检查生字(卡片,指名读)
C生口头组词语
D认识两种笔画“竖弯勾”、“横折弯勾”和偏旁“走之”
三、集中识字
1自学课文
A自读课文B小组读课文
2学习字词,读音说义
A指名读课文
B师配音读课文,生表演,加深记忆
C开火车、指名、做游戏读生字(卡片)
D说说不懂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小组)
E齐读课文,试着背诵(以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四、课堂练习:开火车每人一句背诵课文。
五、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能说一说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档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学习生字
1、学习“竖弯勾”、“横折弯勾”。
2、分析字形。(说说是怎么记的)
3、师范写,出示带有田字格的小黑板,师边说边写,重点指导“竖弯勾”、“横折弯勾”。“二”、“七”、“无”竖弯钩中的“竖”都在竖中线起笔。同学们在课本剩余格中写。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反义词
1、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意思相反的词。同桌交流。(师板书:远---近、去——来)
2、你还知道那些意思相反的词?谁来说一说。自由发言,师订正。
四、课堂练习:
在田字格本上写本课的生字,每个字写4遍。
五、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谜语,开展猜谜活动。
六、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谜语古诗和很多意思相反的词你们都能背上来。真聪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有很多意思相反的词和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留心学习,多多识记,语文水平会大大提高。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反义词:远——近
有——无
去——来
第9篇:语文教案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师: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
生1:我不赞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缘,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呀。
生2:我也不赞同。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
2、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真有问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克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
(点评:运用留白艺术,由萧伯纳的名言导入,新、巧,可谓一箭三雕: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是这句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调动积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
1、师:说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生2:狐假虎威、东施效颦。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点评:内引以往的学习经验,首次强调课外积累,走近寓言。)
2、生3: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生4: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那么从“东施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5: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3、师:作家严文井曾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现在再读“东施效颦”这个故事,除了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寓意外,换个角度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瞧,这就是魔袋,我们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东西。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
(点评:归纳寓言的特点,为下面多角度解读寓意作好铺垫,走进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1、生速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
师: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1: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2、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你认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2:复述语言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而且忠实于原文。
(点评: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评价渗透复述方法指导。)
3、师::你不仅很善于听,而且也总结出了复述的方法。从这位同学的复述中我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心旷神怡”“患得患失”,为什么月亮在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会“一扫而光”?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
生3:“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师:这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4: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用了很多成语,富有文采。
生5: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
(点评: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揣摩语句深长的意味。)
5、师: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的这一心态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点评:二次强调课外积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读。)
6、师:看来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从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生8: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
生9: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与理解。)
7、师: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生10:我认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白兔一则没有能力去保卫财富,生怕别人抢去偷去;二则有了私欲之心便不会真正拥有。所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实力、有没有私欲。(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11:我不赞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就不会产生得失之患。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平常心。(生点头,长时间鼓掌)
(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形成争辩,第一次进行多角度地解读。)
8、师:刚才同学们思想两相砥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阅读本身就是你与作者的对话、你与同学间的对话、你与老师的对话。我在读这则寓言时,我想到要“戒贪”,由此我还联想到放弃也是一种美。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徒增烦恼就不如没有。而这也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寓言中读出很多理趣来,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读了《白兔与月亮》,我们在回头看一看萧伯纳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见解?
(点评:师生同读同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重新解读寓意。)
生12:我现在能理解“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过,现在我对前半句话又发生了疑问:“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幸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点评:第二次多角度解读,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自然导入第二则寓言。)
9、(生自读《苦难的王子》)
师:下面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你的读书收获。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
生13:这个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能够顽强面对厄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中我们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
生14:我们这一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边得将坚强起来”。
(点评:由“学会”走向“会学”。)
10、师:正所谓“保荐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句歌词也是鼓励处于逆境中的人们要充满希望,你会唱吗?
生1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师:这样的才是真心英雄。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吗?
生16: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
生17:司马迁倍受宫刑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18: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是一个盲人,但她以顽强的意志给她的创作带来里了光明,给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光明。
(点评:外联生活,三次强调课外积累。)
11、师:大家所举事例很有说服力。真可惜,我现在不是处于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说到此,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9:我又有了新的问
题:是不是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到厄运的人又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师:你说出了我的困惑。谁帮我解答?
生20:落难之后不一定能战胜脆弱,也有从此一蹶不振的。要培养坚韧的意志,我们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需坚韧的意志,是可锻炼人的。还有遇到了难题,要静下心来攻克学习上的堡垒,又何尝不需要坚韧的意志?
(点评:学生自己质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读。)
师:体会深刻。通过大家的讨论,现在再看萧伯纳的那句名言“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21:“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也未必是一种不幸。
(点评:温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读,又翻新意。)
12、师: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对人声中的幸与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定会正确对待。请你说一条关于“得与失”的名言俗语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生2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生25: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英国谚语》
生26: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论厄运》
(点评:四次强调课外积累,交流名言,勉励自己。)
13、师:是啊,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如果单从占有的角度看,“没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创造、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未得”与“已得”,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请你将萧伯纳的这句名言进行改写,然后送给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点评:第五次多角度解读,创造性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体现。)
四、运用留白,激发学生课外乐于探究
师: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又像一座桥梁,带领我们渡到彼岸;寓言还像一把钥匙,引着你走进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东西,请大家课后去阅读周国平的另三则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孪生兄弟》、《执迷者悟》、《抉择》吧。
(点评:运用“留白”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
【教学反思】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寓言连串起来进行教学,因为两则寓言本身就是根据辨证逻辑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生寓言》课堂实录这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