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一课时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正确,读流利。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二)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三)理解课文内容,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巩固延伸
(五)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第2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段。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教师饱含深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展示九寨沟美丽风光的图片。(板书: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三段:九寨沟水美山美
1、初步感知课文。
师:大家想去吗?让我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跟着书中的导游来感受一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吧!
师:你读了课文,欣赏了九寨沟的美景,有什么感受?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魔术师。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迷人的人间仙境。
……
(板书:迷人人间仙境)
师:同学们听了课文,感受可真多呀!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它那迷人的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这些美都表现在哪儿?找到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学生交流谈体会。(随机出示图片、出示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
2、感受九寨沟水的色彩斑斓。
师: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很美。“水晶晶亮亮的,乳白色、深蓝色、翠绿色、橙黄色……令人叹为观止。”(出示这句话的字幕和图片)
(1)“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
(2)积累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
(3)学生练读,感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
(板书:水色彩斑斓)
3、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山林。“松杉青绿,椴木浅黄,朱紫的是山杏,殷红的是枫树,还有无数山花和野果,把沟沟岭岭点染得绚丽多彩。”(出示字幕和图片)
(1)理解“绚丽多彩”。
(2)你还知道什么颜色呢?
(3)朗读体会树林色彩绚丽多彩。
师:同学们,九寨沟的水晶晶亮亮、色彩斑斓,山林绚丽多彩,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把它记下来吗?
①自由练读。
②齐读。
③背诵。
(板书:山绚丽多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深秋的九寨沟
师:九寨沟山美水美,然而深秋的九寨沟更是变幻莫测,它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换着不同的天气和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深秋的九寨沟吧!
生:齐读。
师:“天气多变”表现在哪里?
生:“天气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雾,也有同时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什么?
生:变换快。
师: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生练习说话。
师:“天气变,感觉也变”表现在哪里?
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
(出示三种情况下的九寨沟图片)
看图感受九寨沟神奇的美。
练读体会九寨沟迷人的美。
用“像……像……又像……”说话。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愿意记住它吗?
自由练读。
齐读。
背诵。
(板书:天气变幻莫测)
四、知识延伸
1、查找资料。
(1)九寨沟的水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2)九寨沟为什么会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2、学做小导游。
(1)我们来为旅游公司写介绍九寨沟的广告语或导游词吧。
(2)为课后的风景图片配解说词。
板书设计
5 迷人的九寨沟
迷人 水 色彩斑斓
山 绚丽多彩
天气 变幻莫测 人间仙境
第3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做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格罗培斯。
教学时间:1课时
一、 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路径》,这节课我们提前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检查学生读生词:格罗培斯 精美的杰作 焦躁 微不足道 任其选择 路径 覆盖 伦敦
2、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板书:精美的杰作,微不足道)
3、这篇课文我们提前布置了预习,谁能用书中的语言来介绍一下格罗培斯?迪斯尼乐园就是格罗培斯为我们留下的精美的杰作之一,下面同学们就随着老师的幻灯片一起去迪斯尼乐园来看看。(教师课件)
同学们是不是大饱眼福了,有什么感受?“精美的杰作”什么意思?“微不足道”什么意思?结合精美的杰作来解释一下微不足道。这些词语中还有不懂得吗?
二、 精读课文
1、“路径”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预设:路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这条路为什么被评为路径?等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探究问题的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同学们要边读边勾画,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学生读书动笔
4、全班交流
(一)路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学习课文4、5段)
教师引导:如果你刚好经过这里,你愿意买哪边的葡萄?为什么?
格罗培斯和你们一样,他也摘了一篮子葡萄,但令他收获的是这种卖葡萄的方法还带给了他灵感,他可能怎样想?
同样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葡萄园主和格罗培斯的`出发点相同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格罗培斯的什么精神?
让我们再读这一段,体会格罗培斯的创新思想。
(二)为什么被评为路径?
教师引导:“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什么意思?
如果是你去参观提前开放的迪斯尼乐园,你会怎样选择?
游人地选择和你们的选择是一样的,从文中的哪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来?
“有宽有窄,优雅自然”说明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格罗培斯这位大师大在何处?
在读这一部分,体会格罗培斯的人本思想。
(三)感受格罗培斯的创新精神
过渡:格罗培斯在葡萄园主的启发下,以“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思想设计出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成就了有一处精美的杰作。但在此之前,在这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上,他却经历了50多次苦思冥想,之前他是怎样做的?读读!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你想用哪一个?
用上“精美的杰作”“微不足道”这两个词语来说一句话,来赞美一下格罗培斯这位建筑大师。
从这位大师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 总结升华
过渡:格罗培斯不愧为世界建筑大师,他用他的创新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微不足道的地方精益求精的追求的精神,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处处精美的杰作。
如果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评委,你会怎样为格罗培斯撰写颁奖词?
学生创作交流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和格罗培斯一样,培养创新思想,做事精益求精的追求,寻找到学习和生活的路径。
第4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山写给海的信。收到这封信后,海很快地给山写了回信。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海写给山的回信。
二、初读书信
1、翻开书,104页,预习的时候已经读过这封信了,现在再来读,我们一定能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顺。一定能,大声读吧!
2、(课件出示词语:晴空万里青春翠绿意气风发风雨交加巍然屹立不屈不挠山雾飘起千变万化夜幕降临)读完了?看到这几个词,自己试着读读。你觉得哪些字不容易读准,来,提醒我们。(给“晴、青、挠、临、风、巍”六个字正音。)咱们想的一样,我觉得这几个字也不好读,试试。记住这些字正确的读音,谁再来读,一起读。
三、读文感悟
1、这其中有许多形容山的词语。其实,山我们见过不少。你看咱们身边就有——龟山、蛇山、磨山,远点儿还有黄山、庐山、泰山……去过吧!来,说说我们看到的山。
预设:学生谈到山的绿时,师指向课件中出示的词语“青春翠绿”,说:“嗯,青春翠绿的山”;学生谈到山的挺拔、高大时,师指向课件中出示的词语“巍然屹立”,说:“挺拔、高大不就是巍然屹立嘛!”
2、高大、挺拔、翠绿,这是我们眼中的山,海眼中的山是怎样的呢?快速地浏览这封信。来,告诉我们。
预设:学生就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知,谈到“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青春翠绿”“巍然屹立”“神奇”“英勇”……
3、面对这翠绿、巍然屹立、神奇、英勇的德山,海该怎样向她倾诉呀!自己读!
预设目的、指导:通过读文把握书信中海对山的赞美、喜爱、仰慕之情。
你觉得你读出了海对山的什么感情?
小结:赞美、喜爱、仰慕……还有很多,一个字——情。【板书:情】心中有情,文字传情,读才动情。
4、我们再来读这封信,大声地读,看看信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我们,使我们清楚地感觉到海对山的这份浓浓的情意!
①学生自由读文,寻找文本中感情体验之处。
②教师巡视,在学生中寻找第二段的切入点。
5、我们能从哪儿感受到?
(1)第二自然段精读指导预设:
①你来!(生:我从第二自然段感受到的)咱们有同感。
书拿起来,都看到第二自然段,你读吧!说说!
指导:好一个白云朵朵,千变万化!(好一个青春翠绿,意气风发;巍然屹立,不屈不挠;英勇的武士!)又何止是这一种情景。晴空万里时(接着读)……风雨交加时……山雾飘起时……夜幕降临时……(师引读生跟读)
②瞧,山在海的眼里有着这样丰富的形象,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模样。谁能带着这不同的感受来完整地读这段!
指导:师引疑:
-你在读的时候,我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翠绿的山,就像同学们前面谈到的长得郁郁葱葱的山,它怎么就青春呢?怎么还像一个人,像一个青年,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我们该怎么想?谁来谈谈!(n生作答,一生再读这个部分。反复:青春翠绿,生机勃勃啊!读。精神振奋、活力四射啊!读。意气风发的青年,昂着头,挺着胸,向上不断追求,多么令人敬佩啊!带上动作读。)
-你在读的时候,我就在想,山就是巍然屹立的`,而风雨交加时,巍然屹立的山怎么就是不屈不挠的勇士?怎么想?(生作答,指名练读。) ③多么生动的画面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再来完整地读这一段。谁来?(全班齐读)
④(课件出示画面)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能看到一幅又一幅美妙的画面?
(课件播放过程中,师随课件出现的画面解说:青春翠绿,意气风发;巍然屹立,不屈不挠;白云朵朵,千变万化;英勇的武士。)
⑤这只是我找到的一些图片,也许这些图片还没有你读到的画面那么丰富,感受那么深。那么,我们回到这段话,请您们都看到大屏幕,咱们再来读这段话。
(出示文本,将文本中的“你”换成“山”)发现了什么?你觉得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生感受到“你”字更容易抒发海对山的喜爱之情)
是呀,说得对,海在这封信里,就是这样直接地赞美着山,深情地倾诉着!请你读吧!
抓住这个字,抓住这段话中关键的词语来读出这赞美,这喜爱,这深情。我们一起读。
⑥过度: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成了那对山充满浓浓深情地海,读着读着,我们还能这样……
⑦(课件出示填空内容)。自己先试试。谁来?
-一生读填空,众生跟读。
-让我们都注意到这,分号、分号、分号、句号,如果把这个句号也改成分号,山的模样又何止这些时候啊……
- (课件加入文本:大雪纷飞时,)看,大雪纷飞时,山又会是什么样儿的呢?(就像一个穿得严严实实的娃娃;像一个可爱的大雪人……)
-还有什么?
小结:这就是海眼中的山,也是我们眼中的山。他不仅是郁郁葱葱,他还有着意气风发的面貌;它不仅是巍然屹立,他还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不仅是云雾袅绕,他还有着令人惊喜的魔力;它不仅是高大英勇,他还有着保护我们的力量。【板书:强壮】
(2)其它段落读议预设:
这段话是回信中的一段话,表达着海对山的赞美,海对山的浓浓的情谊。(面对个别)是的吗?(面向全体)你读出来了吗?你还能从哪里读出这样的情意来?
①重点抓“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师导:朋友,好朋友,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无话不谈呐,这就是(学生补白)。虽然我没有机会拜访你,但我十分愿意和你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如果有这样的情谊是多么幸福啊!多让人羡慕啊!让我们衷心的祝愿海和山能成为这样的朋友。带着这份深情,我们一起读这一句。
②海就是这样深情地、久久地注视着山,欣赏着自己的朋友。
③听了燕子和小河的赞赏,海对山倍加了解,也更加的喜爱了。
④它想与山交朋友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呀!
⑤这份礼物包含着什么?(是海对山的一片真情)是呀,礼轻情意重,它是多么珍惜这段友情呀!
6、读全文
①(课件播放诵读)这就是海给山的回信。现在让我们来到海边,静静地倾听海的诉说。
②这是海深情的回信,前面还有一封同样深情的书信,传递着山对海的赞美与喜爱。(教师深情朗诵第一封信)
③来,给我你的回信吧!(全班学生齐读第二封信)
四、总结:
山和海相互关注着、欣赏着,用书信表达着自己的情意。让我们祝愿神秘的海永远美丽,强壮的山永远健康!
板书设计:
18山和海的书信
神秘
山情海
强壮
第5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复习内容:《学标点》。
复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常用标点符号。
2、通过学习,懂得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复习重难点:通过学习,懂得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复习准备:小黑板、相关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主题。
二、进入标点符号的`王国。
1、出示标点符号,介绍它们的特点。
2、出示句子,说明常用标点符号的用途。
三、进入实践阶段。
根据教师出示的句子,理解意思,填入相应的标点符号。
各小组进行比赛。
四、进入训练场。
五、教师巡堂指导。
六、教一首有关标点符号的儿歌。
第6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二、扩展眼神,巩固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板书:
蝙蝠 冬眠
海参 夏眠 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 冬眠 夏眠
第7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个人组成一小组,边讨论边完成这张实验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蒙眼 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响 靠耳朵探路
3 封嘴响 靠嘴巴探路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2.读懂了吗?请同桌边讨论边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4.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学生自画自说。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七、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第8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提问:这是什么字?(话)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
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二、品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老师配上音乐把诗歌朗诵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设计意图:指导阅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这非常符合诗歌的特点,要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范读,再加上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有个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1)自由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生字词)纠正容易读错的音,比如“嘟噜”、“吐蕊”、“驱赶”等;重点识记“蕊”字。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教师点击相关课件(每一小节都制作动画课件),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三、换位抒情。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放动画课件,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
五、以说促写。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课件出示)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全班展示交流。
六、课后拓展。(课件出示)课后继续修改自己写的小诗,准备活动课上评比展示
教学目标:《语言的魅力》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图片(春天美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魅力”这个词语,谁能上黑板写一写?(可以让曾经写错过这个词语的学生板演,从书写是否正确、规范上给以评价。)
2、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很吸引人)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事情很有吸引力?(启发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如:学生说春天的景色很吸引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描述一番,并注意相机地给以总结:这是大自然的魅力(书的魅力、网络的魅力、电视的魅力……)
其实,你知道吗?有时候语言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学生齐读课题。)
究竟是哪句话有这么迷人的魅力呢?让我们赶快打开书,去寻找一下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出示小黑板:衣衫褴褛头发斑白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绅士嬉戏)
(1)学生自读、同位读、开火车读。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处理方法:一要注意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衣衫褴褛,在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后,可再结合插图加深理解;二是将字典适当的引进课堂,区分“良辰美景”中的“辰”与“晨”在意义上的不同;三是注意评价,如:绅士,提议男生都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正音时,可以强调:穿着(zhuó)华丽)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3名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得到的钱多极了
随机理解:无动于衷)
三、再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渡:同学们,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由无动于衷到纷纷解囊相助,老人乞讨的钱也由无到有,而且还多极了,一天之中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可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
1、默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情况没有变?(还是那个盲老人,身旁还立着一个木牌子;还是在巴黎繁华的大街上。)
2、既然还是在巴黎这条繁华的街上,还是那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是旁边立着一个木牌子在乞讨,可是为什么人们的变化这么大呢?
过渡: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只是因为木牌上的字变成了――
(学生齐读。老师范读。注意把握“可是”的语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3、品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结合板书,发挥想像,充分发言。如果学生说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让他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再来体会。)
4、(出示图片)是的,看到这句话,我们想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它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合上图片)可是,这良辰美景,(引读)――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就(引读)――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板书:产生同情)
5、一句充满魅力的语言,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心,让我们饱含感情的读一读第六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试着发挥语言的魅力,写几句话?(出示图片:1、不要踩草坪!2、浪费水罚款!)
请你用有魅力的语言说说,注意语言要少而精。
(对于学生那些有创意的语句,教师可鼓励他们制成卡片,贴于宣传栏上。)
五、课下延伸:
在我们新建的校舍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黑黑的脚印,请你设计一个警示语,好吗?如果你认为在新校舍的哪些地方还需要警示语,也请你动动笔,运用恰当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来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
第9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者:的'人遇:董遇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说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 “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日:一天。时:时令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交流。老师点拨。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第10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
课时划分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质疑导入
1、配乐欣赏松坊溪雪景图,导入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3、带着你的疑问,让我们和作家一道去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松坊溪的雪景,让作家郭风印象深刻,他用非常优美的文字记录了那片雪景。让我们来读读他的作品,读了课文,松坊溪的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雪的?先写(下雪)时的景色,再写(雪止)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开始欣赏美文吧。
3、课文哪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哪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三、研读课文,感悟景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雪中美景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最好能讲讲喜欢的原因,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感受。
2、朗读、交流。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交流得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咱们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分别投影重点句子点拨:
(1)“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来读句子。抽读。学生相互评价,是否读出雪花的美、雪的大。再全班读。
(2)“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还会像什么呢?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谁想得最美妙。
(3)“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4)你们看,置身于这么美的雪景中,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下雪了……落在松坊溪上了”,读出欢快喜悦之感。
(二)研读雪后美景一层。
读书是做“学问”的,边学边问,边读边动脑。让我们来看看描写雪后景色的有关段落,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读出你的感受来,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来。
重点研读:
1、“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溪中映着雪白的世界,雪白的世界又在溪水旁,不禁使人想到“这样的山倒映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的句子。这样美丽的画卷足以和桂林山水媲美。这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吗?真是“画意在眼前,诗情在心中”啊!诗一般的'文字怎么能让它只躺在书里呢?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配音乐朗读第9段(诗情画意,无限深情)。
2、水中还有小生灵呢,溪鱼又有什么特点?(多、美、活。)
小鱼儿们是那么漂亮,那么活泼。同学们,如果将你们自己想象成这一条条小鱼儿,那么你们在这么美丽的溪水里畅游,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你最想对你的家园松坊溪说什么?
3、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呢?
这样描写使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鱼儿们使这原本恬静、雪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鱼儿们,你们继续向前游吧,去饱览松坊溪周围无限的冬日风光吧。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又能听到什么呢?请写下来好吗?
4、交流赏析。
5、同学们写得真棒,让老师身临其境了,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表达此刻的心情,这样吧,请允许老师用作者郭风的一首散文诗来表表心声吧。(师读散文诗)
四、积累拓展,读写迁移
1、这么美的雪景,这么生动的文字,让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吧!选择你最喜欢的句段读背。
2、教师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其他写雪景的诗文或作家郭风的作品,课后可办成小报。
板书设计
8 松坊溪雪景
下雪了:雪花 轻盈柔美
溪石 千姿百态
石桥 洁白如玉
雪止了:村庄 溪水 溪鱼
第11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大小、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发及说明事物的常用方法,还要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
课文第四段写鲸的生活习性是教学的.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鲸的进化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纠正读音(jTng,注意读出后鼻音)。
激发读趣,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鲸有多大,鲸怎样睡觉,鲸吃什么,鲸有些什么种类……)好,让我们大家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2.读“学习要求”与“自学程序与方法”。
3.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本课时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和三的部分内容。
第12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 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撇。“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
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
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
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
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①小苍蝇很快乐。(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
出示句子: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读出小苍蝇的快乐。
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
出示句子: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读出小苍蝇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
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
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
出示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第13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山不了解,只能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天山优美的景色,并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借助字典,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天山景色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自读自悟
1、我能把课文读流利
2、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戈壁滩白缎山涧飞泻洄水涡俯视五彩斑澜
饮马无限生机白皑皑撑开枝丫马蹄溅起
重重叠叠幽静萦绕五彩缤纷绵延矫健马鞍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还知道作者是按什么方法来介绍天山哪些景物的。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a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b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主要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四、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走进天山:雪峰溪流
游览的顺序再往前走森林
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再往前走:野花
第14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一、需要注意的字音
请教jiào 穿梭suō 虽然SUI 成绩Jì
扎针ZHā 骨髓suǐ 疼痛téng tòng
多音字
中 zhōng 中国 教 jiāo教课 悄qiāo 悄悄
Zhòng 中彩 jiào 教学 qiǎo 悄然
扁 biǎn 扁鹊 间jiān 房间
Piān 扁舟 jiàn 间隔
二、需要注意的字型
彩(彩色) 汤(汤药) 剪(剪刀) 桓(蔡桓公)
睬(理睬) 烫(烫手) 箭(射箭) 恒(永恒)
三、需要掌握的词语解释
百发百中:原指射出的箭全能击中目标,限制技术高超,没有失手的情况发生。
四、近义词
百发百中——弹无虚发 高明——高超
五、反义词
满意——失望
六、照样子写词语
百发百中:百依百顺、一心一意、不理不睬、自由自在
百发百中(数)千恩万谢、三心二意、三言两语、朝三暮四
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手舞足蹈、气急败坏
七、句子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并且真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纪昌学习的态度及决心、毅力、恒心,与他成为一个射箭能手,也是不无关系的,这点教学时不能忽略。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这些句子,前几个句子都以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而生气、愤怒。后来他的“奇怪”,是奇怪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不再讲自己有病,直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鹊,是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戒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八、相关练习
1、《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
2、《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3、纪昌是个有毅力,刻苦练习坚持到底的人。
4、 蔡桓公是个自以为是的人。
第15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爱因斯坦遇小女孩)等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教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的话)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
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伟大而又平凡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三、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3、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不知道他的伟大。当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他们开始产生了“忘年之情”,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有趣,竟然那么听自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感情逐渐加深成了忘年交,交往十分随便,所以用“你”。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用“您”。而小姑娘的母亲只知道爱因斯坦创立了许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坦
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板书设计
21、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潜心科学研究 天真可爱
不拘生活小节 有礼貌
谦虚好学
第一次 撞(相撞)
第二次 遇(相遇)
第三次 等待(相邀)
相处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实验目标: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宋庆龄的生平。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23 . 黄河的主人
一 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1、预习
(1)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朗读要正确,通顺。
(2)通过结合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无法自己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请做上记号。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问题的形式记下来,准备课上讨论。
(3)收集课文中和课外书中描写黄河的.词语和句子,准备课上交流。
(4)从课外书或网上去寻找黄河上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了解它的制作、特征和功能,最好能附上图片。
(5)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
(6)理解词语(带点的字先查字典理解)
筏子 竹篙 胆战心惊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提心吊胆
2、制作
3、其它准备工作
(1)课前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羊皮筏子和艄公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2)课上准备好电脑,实物显示频、投影仪器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2、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黄河滚滚 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 激流 湍急 汹涌 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如履平地
(1)指名读--集体读(要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这些词语在下面的课文朗读中还要加深体会。
2、师:黄河之水日夜奔流,汹涌咆哮,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人(板书:的主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谁是黄河上的主人?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上的主人?它有什么本领能成为主人?)教师在课题的右侧打上几个?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师: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读书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相信你能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还要注意,读书要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反复读读。
2、同桌互读,你喜欢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3、个别朗读,把你最喜欢读的或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如果一个同学读了以后,还有同学认为自己也喜欢读这一段或认为自己会读得更好,那就可以站起来再读。
教师引导学生相机点拨、评价。
4、交流初步的感受: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5、黄河的主人是谁?(板书:艄公)(教师提醒"艄"字的写法)课文中的艄公在干一件什么事?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艄公撑着羊皮筏子送五个乘客过黄河) (板书:黄河 羊皮筏子 乘客)(教师提醒"筏"字的注意点,不要少一撇)
5、你见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哪位同学在预习课文时已经找到了介绍羊皮筏子的材料,如有图片就更好。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羊皮筏子。(让学生上台介绍,而后,教师可以出示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的并加以简要说明)
三、小结课文
1、指导完整的朗读课文(教师逐节朗读课文)
2、质疑问难: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
筏子 艄公 竹篙 沉着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
激流 险恶 赞颂 尝试 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浊浪排空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习2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下一堂课上交流。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人在征服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并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唤起记忆
1、课前板书:黄河的主人
2、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板书: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1、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演示多媒体:(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震耳欲聋的波涛声。
2、师:看了这幅画面,假如让你给画面配音的话,你该诵读课文的那一部分,又该怎样诵读读?先自己练读,然后交流。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是否感受到"胆战心惊"--再指名读--集体读
4、多媒体出示:在汹涌的激流里的一叶筏子。
(1)师:请你练读下一个自然段,然后给这一幅画面配音。(指名读)
(2)在原来的画面上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然后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多媒体去除配音,只保留画面。)交流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说一说重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教师随机点拨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从下列词语中可以让人着重体会到黄河的汹涌险恶?qut;汹涌的激流"、"整个儿吞没";那东西的渺小无助:"小"、"轻"、"浮"、"小小";作者为那东西的强烈担忧:"突然"、"强磁力"、"吸引")上列引号中的词语点击时多媒体设计成另一种颜色。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凶险无情,那小东西的渺小危险和作者的深切担忧。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过渡:同学们,作者远望时,看到的仅仅是一样东西,即使如此,作者已经为这样东西而担心害怕,那么,当他定睛细看时,发现这东西上面坐着的竟然是人,这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请你找出相关的文字读一读,再谈谈体会。
(2)指名朗读--评价--再指名朗读(教师可随机点拨)(1、3句带感叹号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感情:那小东西上坐着的竟是人,而且有六个人,黄河的水那么湍急,人就像贴在水面上漂流。作者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为他们担惊受怕。(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
(3)师:此时作者的心情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十分担心、异常震惊、惊恐不已、胆战心惊……)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1)出示:(第6自然段)"我不禁提心吊胆,……浏览窗外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思,然后引导提问。学生可能会问:
①在如此危险(危急四伏)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核心问题)
②用"小心"和"大胆"来同时形容艄公的行为,是否矛盾? ……
2、自主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读书、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
(2)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同时自由地寻找自己的交流伙伴。
3、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1)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合作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总小组的意见。比一比哪个小组交流得最好。
(2)交流中可能学生会得出如下结论:(教师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文字中得出如下结论的。)
①乘客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已经有了一定经验。
②乘客们都非常的勇敢,他们不惧怕黄河的险恶。
③他们知道艄公很有驾筏经验,不会出任何危险。
④因为艄公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一定会战胜惊涛骇浪。……
(3)重点指导朗读描写艄公的句子。
4、重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深领悟
(1)师: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说些什么话?(多媒体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画面)(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最好能抓住课题阐述)
(2)作者是怎么赞颂艄公的呢?多媒体出示:(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成为黄河上的主人。"
(3)谁能替作者来赞一赞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①指名朗读--学生相互评价--在指名读
②集体朗读这段话(愿意赞一赞这位艄公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赞一赞)
③出示填空题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_____________,身系_________________,手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凭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熟读--指名说)
板书: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
师:黄河上惊涛骇浪,可我们的艄公却如履平地,他真不愧为黄河的主人。
四、小结全文,深化主旨
1、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想起了一句格言(板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在跟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气概。同学们,从黄河的艄公身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人?口头交流一下。
2、师小节: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黄河的主人(集体读)。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更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永远的启迪,愿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话想说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课外作业
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
1、在人与外界的各中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赞一赞他。
2、在当今现代交通工具异常多样和不断涌现的时代,原始落后的羊皮筏子是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围绕这个论题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黄 河 的 主 人 ?
艄公
羊皮筏子
乘客
(第二课时)
黄河 惊涛骇浪 沧海横流
的
主人 如履平地 方显英雄本色
(艄公)
练习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处处留心部分
2.理解于象棋的词语意思,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引入:同学们听说过象棋吗?象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棋类运动,它是象征着古代战场双方厮杀的一种游戏。我们生活中有些词语就于象棋。练习中举了一个例子。请同学们看看。
(2)我们了解了象棋中“将军”的本意,那么,现在“将军”一词常常比喻什么呢?
(3)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这样的词语,请读读这些词语,想想它们在象棋中是什么意思,现在在生活中又表示什么意思。
(4)除了书中提到的,你还能说出哪些呢?
(5)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2、教学第二部分。
(1)同学们会下象棋吗?下象棋是有一定规则的。(出示歌诀)
(2)能读懂歌诀的意思吗?请同学凭借棋盘讲解。
(3)一首简单的歌诀,让我们对象棋的竞赛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
(4)欣赏朗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是我国著名的象棋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读读短文。
(2)在这段话中有一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它们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
(3)“蝉联”这个词,根据上下文来猜测意思。再查查词典。
4、总结、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读读背背。
2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 写好钢笔字,知道上下都有钩时,下钩包住上钩。
教学重点:
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先读读词语,读准字音。
(2)借助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3)交流汇报,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2、背诵《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1)回忆《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2)学生自读《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这段中的句子,有的来自古诗,有的来自民间谚语。
你能读懂哪些句子呢?
(4)除了文中介绍的句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合作”的名言呢?
3练习朗读、背诵。
分组背 提名背 齐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读“犯、饱、它”三个字,观察字形,说说异同。
2、观察字帖,读读“小窍门”,领悟其中的规律。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字,及时小结。
四、总结、检查。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成语
2、背诵《合作篇》
二、导入新课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风们会遇到一些烦恼。“小烦恼热线”开通了。我们可以通过热线跟主持人通话,把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从而得到帮助。
2、那么,在倾诉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表达清楚,说清烦恼的原因;有礼貌,言辞诚恳……
3、作为“小烦恼热线”的主持人要注意什么?(耐心、诚恳……
4、同桌试着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5、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评议。
6、小结:在生活中有烦恼是正常的,我们有很多解决的方式,在倾诉时,都应做到尊重、有礼有节。愿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善解人意、天天快乐的孩子。
四、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观察“国、区”两字,说说它们不同的部首。
2、学生观察两个部首的书写示意图。
3、教师示范讲解方框儿、三框儿。
4、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教师示范写“国区”,提示部首与其他笔画之间的关系。
6、学生练习书写“国、区”两字。
7、展示优秀书法作业。
五、布置作业。
练习毛笔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