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4 16:43:12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重、难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导读法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入了不少的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交流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再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叫作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课文中讲了哪三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小黑板出示初读要求)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楚国 戳穿 演奏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语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禄:左边是“示字旁”,同时提醒右下不是“水”。

四、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4.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练习设计

1、描红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后修改

课外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名称。

第2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波斯猫和燕子、蜜蜂、青蛙对快乐的不同看法。

2.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3.达到推广大阅读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

教学难点:通过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去理解波斯猫为什么觉得不快乐,而燕子、蜜蜂、青蛙却觉得快乐。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波斯猫,揭示课题: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二、读词。仿说象声词、ABB、AABB词。

三、抓重点字学字、写字。

四、小组讨论展示汇报前置作业。

1、不知快乐是什么滋味的波斯猫努力去寻找快乐,他去问了谁呢?(贴燕子、蜜蜂、青蛙图)。

2、归纳出两大问题:读课文用“—”画出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体会她们快乐的原因;用“~”画出波斯猫说的话,体会它不快乐的原因。

3、分小组学习2-9自然段。(板书衔泥造窝、采花酿蜜、捕捉害虫保护庄稼劳动创造快乐)

4、看图说话练习。

波斯猫问____:“___________”

____说:“_______________”

5、加标点:波斯猫非常失望边走边叹气:“唉到哪儿才能找到快乐呢”

四、围绕“我快乐”,课外延伸。

1、你认为快乐是什么?(并让学生什么是快乐)2、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波斯猫找到快乐?

五、分享快乐的故事。

板书

11、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燕子衔泥造窝

蜜蜂采花酿蜜劳动创造快乐

青蛙捕捉害虫

保护庄稼

第4篇:语文教案

一、直接导入、揭题

1、小朋友们,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许多果子都成熟了。你们看,谁也成熟了?(画葡萄)是呀,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卡片:葡萄}(领读,轻声)

2、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草字头。生活中,两个草字头的字还有吗?(卡片出示:花草,草莓,菊花,荷花,蘑菇……)草字头的字往往跟植物有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归类去记住它。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跟葡萄有关的有趣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一起读课题。

什么东西是酸的呀?(边说边板书:酸的)“酸”字左边是“酉”字旁,就像是一张皱起眉头的脸。右边是“俊”字的一半,

(继续板书:和甜的),还有一个是甜的,我们可以说甜甜的什么?你的声音真甜。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课题。

4、这个故事里还有好看的连环画,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读连环画故事的钥匙。(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1、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口头表扬)师贴连环画。

2、老师把连环画放上面了 ,可惜刚才风吹乱了,你能重新排一排吗?指名,把连环画有条理的排一排。

3、谁能不看书,看着图来说一说每幅画的主要内容?

4、这个故事里呀,有四个小动物,一个是——(贴图)谁能连起来说一说:故事里有——和——。

三、学习第一段

1、小狐狸认为葡萄是……?生:酸的。板书

2、你从哪儿知道的?我请一位小朋友读一读。课件出示:葡萄架下……吃 !

(1)出示卡片:转来转去:这个词很容易念错,你却读准了,真不简单!谁也来读一读?跟我读。

(2)“转”是个多音字,表示转圈的时候我们就念zhuàn。狐狸在葡萄架下不停地——生:转来转去。是呀,他会怎么转来转去?来,你来做做这只小狐狸。(指名表演)

他表演得好吗?

(3)狐狸为什么不停地转来转去呀?他在想什么呢?

哦,所以他要转来转去,怪不得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他一颗也没摘到。

(4)我们把带词语的句子读好它。(课件)齐读。它摘不到葡萄的心情怎么样?指名读,齐读

3、我听出来了,你们把“一颗”读得特别重,这个“颗”你怎么记住它?课件:颗

我们在写得时候,要把“果”的捺变成一点,很有礼貌的让一让,右边的这个“页”字,看老师写一下。板书:颗

在书上写2个,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一尺一拳和一寸,一个写完比较一下,写第二个。

写完后想一想,一颗什么?

“一颗”这个颗用来形容什么?小小的,圆圆的东西。

4、小狐狸它是一颗葡萄也没有摘到,于是,它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读:……

5、有一首儿歌是这样来唱这只狐狸的,课件出示儿歌。

四、学习二三段

1、狐狸说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小松鼠和小兔子呢?他们也认为是酸的。板书。

你从哪里知道的?

2、哦,树上的小松鼠听了,心里想(课件出示句子:狐狸很聪明,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是很酸的。)来,你来读。(指名读)

3、嗯。那小兔子是怎么想的呢?小兔子一听,心里想(课件出示句子:狐狸和小松鼠都说葡萄是酸的,那一定不能吃!)来,你来当当小兔子。(指名读)

4、小松鼠和小兔子的想法一样吗?他们都认为葡萄是酸的,而且“一定是酸的,一定不能吃”,你能读好这两个一定吗?指名读。

5、小松鼠认为“一定是酸的”,是因为——

小兔子认为“一定不能吃”,是因为——

他们都只听别人说,不去动脑筋,不亲自去尝一尝,结果都错过了这一顿美餐。

五、学习第4、7段

1、小猴子呢?他是怎么做的u啊?咱们赶紧回去读读课文,读读故事,小猴子是怎么认为的?快读。

2、好,小猴子,你说。板书

小猴子看到了怎样的葡萄呀?他也想去摘是不是呀?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他望……送”

3、声音很好听,你们看这个长句特别难读,咱们先跟几个词语来打打招呼。课件:词语变红。“紫红色”,生领读,师领读。好,再来一个翘舌音的,“摘下” 生领读,师领读。“迫不及待”:放学了,你会迫不及待地……“一串串”轻声,集体,师领读。“串”是翘舌音,再看看它的字形,你发现它像什么?

最早的时候,人们把两个圆圆的铜钱用一根细细的绳子串起来:画,后来呢?为了方便就简单了一些,用两个圆圈来表示。画

到现在就形成了我们的方块汉字,两个扁扁的口,中间一竖,贴串

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一下,(边写边说注意的地方)生写2个

4、写好后看一看,现在能不能算一串串葡萄?现在把它变成一串串葡萄,一串串葡萄表示有……很多串(贴葡萄)黑板上成“一串串葡萄”

我们再来读一读:一串串葡萄。

把它放到句子当中,来读好这句话。(齐读)

是呀!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很想马上摘到它,谁能读好它?(指名读)一起读,一起去摘

5、小猴子不但摘下一串葡萄,他还吃了起来,课件出示句子: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指名读。

这葡萄的味道怎么样?小猴子怎么知道?(课件:大口大口)一起读,他说这个葡萄真甜!

六、小结学习生字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课件出示)一起读。

仔细看看,让我们写的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

板书:反犬旁的笔顺。反犬旁的字一般跟动物有关。板书:狐

左窄右宽,生写2个,“狸”也是左窄右宽,自己看书写写。(生写卡上)

写好后想一想,写“猴”字要提醒大家什么?中间不是候字,不要加一竖。

为什么狐狸硬说葡萄是酸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5篇:语文教案

自读导言

同学们,有一部古书叫《列子》,其中的《汤问》里有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谁能创造性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有所依托地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出新,是创造的一种方法。许多科学发明,许多新颖设计,许多艺术作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当代诗人韩东的《山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世界和人生感悟?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2.这首诗与前面学过的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3.你看这首诗可能从哪些地方借鉴了《愚公移山》?创新的地方在哪里?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创造?

4.你认为这首诗的美表现在哪里?

(解说:前边的谈话暗示学生要学会联想,对知识能够迁移,能融会贯通。中间两问,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并且暗示学习要抓关键,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后面3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自读这首诗的步骤和目标。第3问是一种推测,可以训练学生活用知识,迁移思维,培养创新出异的习惯。)

自读程序

1.朗读,达到朗朗上口。

2.默读,思考第1问。

3.交流,谈谈理解感受。

4.比较,体会这首诗与前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

5.联想,畅谈诗人的借鉴和创造。

6.升华,总结诗的美学意义。

(解说:根据诗歌欣赏的一般程序安排这6个步骤,目的在于学会欣赏诗歌,先整体感受诗歌文本,熟悉整体内容,奠定鉴赏基础;然后,把自己放进去,用心去体会,进入诗人的世界,形成感情共鸣;再从诗中走出来,理性地分析诗人创作的经验和创造的美学效果。)

自读点拨

1.如何理解诗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

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通过这一系列的联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他对现实不满足,说明他是清醒的;他因为清醒,所以在思索;这个思索过程是曲折,四节诗就反映了这个曲折的历程;他对美好的未来有着热烈的向往和追求,他对人生进程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反思。这正反映了才从动乱年代走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诗人借用“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联系我们的祖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

(解说:这个步骤的意义,一在于引导学生找意象,二在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三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2.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点拨:“他”的连问,看似重复,但含义深刻,表现了他思索更远,追求更远,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也已经显出了不耐烦,对儿子的发问是不屑呢,还是使他难堪?“他”“不做声了”,是父亲的冷淡回答使他的情绪受到挫伤,还是他的思索更趋于深刻?

(解说: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刻品味。点拨也只提问,引思路,意在打开思索之门,答案可能是多样的,不宜扣得太死。)

3.第四节“他只是遗憾”让你想到了哪些事情?这“遗憾”只是对父辈的抱怨吗?这里面是否包含了某种哲理?

点拨:想到的事情可能会很多,如:今天,“他”在“遗憾”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努力,下一代将要对我们的作为表示遗憾了。为了不使后人遗憾,我们应该立即行动,做出无愧的努力呀!可见,这遗憾,不仅仅是抱怨,而更重要的是深层思索和多层的启迪。诗句让人想到的哲理也是丰富的,如:人一生到这个世上,他就不是只属于自己的了,他就该担负起不该忘却的对他人的责任。

(解说: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会在诗里找问题,会跳出诗外找问题,开发思路,引发联想。点拨只是举例性的,意在启发学生作多向思考,答案不求惟一,言之成理即可,训练了思维即是目的。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这首诗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形象美、哲理美、意境美等),这首诗的创新意义在哪里(意境的开掘深化,思索的宽广深入)等。师生都可以开发,能够提出有水平的问题了,就证明学习进到了一个较高层次。这个训练的'余地应该留给学生。)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诗句,比较它与《山民》的异同。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开拓欣赏途径,加深对《山民》的理解。思路要点:相同点,都涉及到理想问题;不同点,思考层面不同,思考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侧重不同。)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 (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 “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 。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 斟酌 词藻锱铢必较 蕴藉付梓尺牍 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最好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