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3 18:42:58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进一步学会根据人的思想品质选择人的语言和行动,通过写人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思想品质)。

2、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要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他的语言和行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3分)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我最熟悉的人》的习作训练,谁能说说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什么?(小黑板出示,并齐读。)除了明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外,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还学懂了什么?(板书:根据某一方面品质,写好人物的语言、行动)

2、本堂课,我们要评一评同学们的习作,重点看看是否根据人的思想品质写好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如果没写好,那我们又该怎样来修改?

(二)讲评学生习作一,感知感悟根据人物的思想品质写好人物的品质。(15分)

1、学生分组自读一篇习作,找一找、划一划小作者要反映人物哪一方面的思想品质?是通过哪些语言和行动来表现的?人物的品质是否和他的言行一致?

2、逐组(逐篇)交流。

3、小结:四位小作者都能根据某一方面品质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范例。其实,还有很多同学也能根据人物的品质写好他的言行。下面就请这些同学自己站起来读一读自己习作的有关语句。注意读前请讲明我要反映的品质是——,然后开始读。

4、学生交流成功的习作片断(抓住人物某一方面品质写好人物的言行。)。

(三)讲评学生习作二,引导学生修改没能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品质的有关习作,培养学生自该作文的能力。

1、修改习作二(1)。(15分)

(1)学生自读习作,发现习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2)全班讨论怎样修改——提出修改的方向。

(3)学生动手修改习作。

(4)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5)小结:刚才同学们齐心协力帮助这位小作者修改好了文章。同时,同学们一定体会到了,不合格的.做文经过修改能成为一篇好文章的。

2、提出修改习作二(2)(3)的修改方向。(5分)

习作二(2):应重新选择合适的材料写过。应选择一件爸爸在酒宴上大显身手的事来写。

习作二(3):应去掉其中的一件事与一方面品质,把留下的品质通过言行反映出来,再写具体些。

3、小结: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只要同学们根据习作的要求认真修改,人人都会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习作,读读、想想哪些地方不和习作要求、哪些句子不够通顺、明白、哪些字写错了,请认真修改。要重写的请重写。习作已符合要求的同学,可以再给自己的习作加工,使之变得更优秀;也可写写另外熟悉的人。

(四)学生自改习作。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读读议议————给孩子一袋“可爱憨厚”的麦子

1、自读第二小节,分组讨论。

①小猪看到这袋麦子后,有什么表现?(重点突出“开心”、“喊”等词语,强调阅读中的两个“!”)

②小猪是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重点突出“迫不及待”、“吃光”等词语)

2、练习读第二小节,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引导体会小猪的高兴劲及迫不及待的样子)

3、默读第六小节后,讨论。

①当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家,小猪怎么说了?(试着揣摩小猪的语气)

②你以为小猪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③假如你是土地爷爷,你会怎样评价小猪呢?

4、对比读第二、六小节,同桌讨论。

①你喜欢小猪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试着给这袋麦子取个好听的名儿。(可爱的麦子、充满活力的麦子、憨厚的麦子等)

二、划划想想————给孩子一袋“勤劳节俭”的麦子

1、划一划。

①小牛看到麦子后,有哪些想法?(重点突出“保存”、“慢慢吃”等词语)

②小牛拿到麦子后,怎么做了?(重点突出“透风”、“晒晒太阳”等)此处可进行句式训练,“因为……所以……”

2、想一想。

①土地爷爷到了小牛家,他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

②土地爷爷得知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后,他又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围绕小牛的“勤劳节俭”方面)

3、小结提问。

①是呀!在土地爷爷眼里小牛是节俭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质啊,假如你就是小牛的朋友或邻居,你会怎么夸赞他呢?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②思考:土地爷爷送给小牛的是一袋什么样的麦子?(勤劳的麦子、节俭的麦子、美好的麦子等)

三、说说演演————给孩子一袋“能干聪明”的麦子

1、说一说。

情境一:土地爷爷给小猴送了一袋麦子,小猴高兴地收下了这袋麦子。小猴就把麦子摆放在院子里,看了又看,嘴里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好麦子,好麦子……”

情境二:土地爷爷看了小猴的粮仓,直夸小猴能干聪明。小猴非常谦虚地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件最普通的事情”。接着小猴将自己种麦子的经过翔实地告诉了土地爷爷……

2、演一演。

①小猴子种麦的经过。(突出小猴的辛劳)

②土地爷爷来小猴家的前前后后。(突出土地爷爷的`年龄、语气及心理活动等特征)

③小猴在家里接待土地爷爷的经过。(突出小猴的神采奕奕及聪明劲)

3、演后组织说话训练。

①你喜欢这聪明、能干的小猴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你打算给这袋麦子取个什么名字?(聪明的麦子、能干的麦子、智慧的麦子、创造的麦子等)

四、悟悟写写————给孩子一袋“永远”的麦子

1、悟一悟。

课文学完了,相信这三个人物在你心中一定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三袋麦子也会带给你更多的启示。那么,在你心目中,究竟拥有了一袋什么样的麦子呢?可爱憨厚的?勤劳节俭的?聪明能干的?还是?

2、写一写。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动笔写下来,要求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3、教师总结:或许这是一袋可爱憨厚的麦子,或许这是一袋能干聪明的麦子,或许这袋麦子里有可爱,有节俭,也有聪明,或许这袋麦子就蕴涵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思想,或许,或许……。但无论如何,他应当成为我们心灵的麦子,成为我们精神的麦子,成为我们共同的永远的麦子。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学会用书信体。

2、能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自己的家乡。

3、通过生动、细致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

教学重点:

用书信体的格式,从不同角度介绍自己的家乡。

教学难点:

通过生动、细致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信封和纸)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信封和信纸)

2.今天的课我们不用簿,就用信纸和信封,怎么样?

二、读懂例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例文,看看跟平常的例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1)指名说说。

(2)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书信的书写格式和第二人称的形式。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或默读王磊同学写给李阳同学的这封信,想一想,王磊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家乡?

3.如果你是李阳,读了好朋友的这封来信,你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吸引了你?

(1)交流。

(2)列出介绍的提纲。

(3)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想法。

三、说说家乡

1.同学们,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独特的魅力,能说说吗?

(1)分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家乡的资料。

(2)把各小组的资料进行整合,列出介绍提纲。

(3)分组具体介绍。

2.师生评议、补充。

3.学生在各小组内修改、完善提纲。

四、学生练写

1.学生练写草稿。

2.交流、评议、补充。

(1)小组互读互评互助。

(2)分组交流,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誊写,装进信封,写好地址。

板书设计:

请到我的家乡来

---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教学反思:

学习读书名言。

(1)自由读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指名朗读,正音。

(3)讨论:这两句话都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4)再读句子,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练习背诵名言。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习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

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

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

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3、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导学过程:

一、导课:

任何一封信中都表达着自己的美好愿望,看看这首诗歌中的信中都写了写什么?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诗歌,看看作者都给谁写信了?指名板书。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2、你对哪封信最感兴趣?用心读,说说信都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1)指名回答,谈感受。重点体会“让我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知道信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诗歌。个别读、比赛读、分组读、齐读。

3、每封信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以说写信时要用心去写,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2、完成语文天地D2、笔下生花。

3、指导写字。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背诵诗歌。

二、你想给谁写信?写些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给亲戚、朋友写。

(2)结合语文天地笔下生花,看看这些小朋友给谁写?你还想给谁写?写些什么?学生仿照课文编写诗。(展示学生作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抄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自由读第一段。

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记住这一句。

2、分角色朗读。

说说三个角色各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撒娇”、“央求”各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练读、朗读)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自由读第二段。

6

划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记住。

2、笋芽儿听了雷公公的'呼唤,她怎样向竹妈妈表示?

“沉不住气”什么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分角色朗读。

说说三个角色各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唠叨”是什么意思?表演。

4、指导朗读。(练读、朗读)

5、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轻声自由读第三段的10、11自然段。

划出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记住。

2、笋芽儿遇到了谁?小草对她说了什么?(指名读)

3、笋芽儿怎么说,怎么做?最后结果怎样?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眼中的丑菊,体会作者对丑菊的情感及作者所要通过丑菊告诉我们的道理。

2、继续学习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3、朗读课文,欣赏文中的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眼中的丑菊,体会作者对丑菊的情感及作者所要通过丑菊告诉我们的道理。

2、继续学习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菊花?它美不美?你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它的美?

2、可是有人偏偏说它不美,还叫它丑菊,他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章《丑菊》。

二、初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丑菊外形的语句。

1、自由读文,通读全文。

2、划出文中描写丑菊外形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它的美。

出示相关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丑菊的?

(前三句是从静态方面来描写花的美,介绍了花的颜色、大小,是按时间顺序来观察的。

后一句作者抓住丑菊白天和夜晚的形状变化进行了动态的描写。)

3、反复品读,读出它的美,读出你对它的喜爱。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丑菊的情感。

1、分组朗读,找出你认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出作者的感情。

2、小组汇报朗读,教师相机知道朗读。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再读课文,明确作者喻的理。

1、划出文章中能点明中心的.句子。

2、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 丑菊

名字丑 实不丑

可以 不可以

人?

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3、联系实际谈谈周围的人和事,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五、联系《落花生》,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篇目 内容 项目落花生丑菊

课文思路

描写对象

写作特点

六、小结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丑菊非但不丑,而且非常美丽可爱。还知道了人世间,有不少东西往往名实并不完全相符。名可以丑,但实一定要美。希望大家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七、课堂练习

1、比较组词

2、按一定顺序模仿第二段写一种植物。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一找,你周围有像花生丑菊一样的人吗?请把他的事例写下来。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走进成语故事,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了解有关学习的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内涵。

3、积累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教学重点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明白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谁来说说看。(指名学生自由回答)

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很多成语还包含着生动有趣的故事呢?

2、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几个有关学习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

二、故事一《铁杵成针》

1、李白是唐朝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可他小时候却非常的顽劣,成绩并不好,是什么事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呢?课件。出示思考题。

2、学生观看视频《铁杵成针》。(思考:是什么事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呢?)

3、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是呀“铁杵成针”的'故事也是对他后期的学习影响很大。也从这个故事中,李白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出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生读后,背一背。

李白被人称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大诗人都需要刻苦的学习,那么作为普普通通的我们,无论我们的天资如何,都应该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

三、故事二《悬梁刺股》

1、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读书的人有很多,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故事,边看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人读书很勤奋?

2、学生观看视频《悬梁刺股》,指名回答。

3、小结:面对学习,古人从来不懈怠,《悬梁刺股》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记录了。

出示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三字经》

4、师领读,生齐读。背诵

四、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悬梁刺股

第9篇:小学语文教案

师问:诗歌有什么特点?

①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 这几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刚才那位同学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白桦》这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今天我们来教《白桦》这首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白桦长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就是白桦树。

现在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105业自由地读诗歌

1、学习饱含感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的句段。 2、反复诵读,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对森林工人的赞美之情。 3、学习森林工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然后邀请同学读,把诗分分节

白桦”第一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第二节写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第三节写白桦在寂静的朦胧中的美;第四节写白桦在朝霞中的美。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的口吻,记叙了无名守林工人守林护林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守林工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表达了守林工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这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小组内讨论交流五分钟。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读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中无名的守林工人,为了白桦林的安宁,日复一日、孤独寂寞地生活在森林里,他和他的同伴们,心灵是多么的纯洁,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品质是多么的高尚,精神是多么的可贵……他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