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0 15:31:55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丝瓜的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对丝瓜的喜爱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思

1、引入。大家见过丝瓜吗?说说自己见到过的丝瓜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见到过的丝瓜。(平凡、普通等)

2、质疑。可在季羡林先生笔下,丝瓜却是“神奇”的。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季羡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对丝瓜的喜爱情感。

三、自学指导一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

★小组内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汇报

四、自学指导二

自读课文,标画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1、自读课文,标画生字新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

五、自学指导三

再读课文,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1、自读课文,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

六、小结。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默写词语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三、自学指导一

仔细读5-8段,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丝瓜的神奇。(4分钟后汇报)

1、细读课文

2、小组内讨论。

3、汇报。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细读课文,勾画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5分钟后比一比谁说的)

1、细读课文,勾画语句。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 重点指导:“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会考虑哪些问题?

五、讨论交流

1、“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2、“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他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

◆你从中悟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六、总结课文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立刀旁”;认识11个生字;描写其中的“到、刮、浅、谈”。

2、 积累12个词语。

3、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 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 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说话时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学生交流,绿色的( )。

2、出示课题:绿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课文中绿色指什么?

(1) 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3、 交流自学情况

(1)游戏:谁的反应快,你说我猜。

(2)指导书写“到”

4、巩固识字

(1) 游戏:你做动作我来猜

(2)去拼音后读生字

(3)变换字序读生字

5、分节指名读课文,正音。

二、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

(1) 出示图片 学生交流:风中的 是绿的。

雨中的' 是绿的。

阳光下的 也是绿的。

(2)出示第三小节,指导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读读课文,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1)选节读课文。

(2)按兴趣分小组。

(3)交流,用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小节。

(4)师生评价。

四、熟读成诵,感受全文。

1、配上音乐,朗读课文。

2、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

公园里 。

田野里 。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蜜蜂采蜜忙”

读词语:绿色 倒翻 到处 哪儿 找 浅绿 淡绿 粉绿 出奇 刮 挤 指挥

2、描写“到、刮”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1、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指名读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3、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4、师:我们来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5、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3、每列词分别写了什么?怎样读?

4、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不理解的提出来。(对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让学生自己答,最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2、课文第二段中有好几句写到了带有听的句子。谁来把第二节来读一读?(出示第二节投影)

3、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奇妙”是什么意思?(神奇而美妙)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儿听到那奇妙的声音。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大了,他听到了奇妙声音了吗?谁来读第四自然段?(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4、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就要联系阿炳这十几年来是怎么过来的。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中找出有关词语句子。

5、“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此时师调沉郁地独白: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他看不见美丽富饶的家乡,看不见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二泉,看不见照耀清泉的月光,所有的美好的一切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同学们,你们明白了阿炳为什么听不到奇妙的音乐,而是:渐渐地、渐渐地……

6、想象感受阿炳卖艺情景是怎样的?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地、渐渐地……

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你从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

2、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出来。(播放《二泉映月》)

指导朗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表达:怀念、思索。

高潮: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表达:抗挣、向往。

3、学生练习朗读。

五、总结课文。

1、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

2、享有怎样的声誉呢?

(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

3、(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板书)的这种不屈的精神!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生活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下课。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奥林匹克,增强对申奥成功的自豪感及向往奥运的感情。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奥林匹克在文中的表达。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这文章讲的是什么?申办奥运成功,作家肖复兴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2、按作者叙述的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课文,这部分讲的是什么?

2、“特殊”是什么意思?7月3日为什么特殊的日子?

3、作者所说的“我和大家共同的感情”是什么?你知哪些当时听到申办成功消息后人们的反应?

4、说说你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读课文,这部分讲的是什么?

2、为什么说“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

3、你怎样理解“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这句话的含义?

1)什么叫“等量齐观”?什么叫“锱铢必较”?

2)体育比赛具有哪四性?

3)竞技体育具有哪些特点?

4)竞技体育面对世界存在的哪些不公平?“强权”指什么?

三、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1、当萨马兰奇宣布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的时候,作者渴望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渴望?为什么“难忘”?为什么“美好”?

2、“奥林匹克”指的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1、读课文,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的第二天,为什么作者又特意上了一趟蒙椎克山?

三、课文

1、申办奥运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2、我们应当为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四、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有的内容学生不太清楚,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认识“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同桌或小组同学间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并互相检查是否会认这些字。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戴”“驾”2个字字形较复杂,要重点进行指导。

3.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使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爱国诗人屈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百姓对他十分爱戴。即使他被流放,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还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当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时,他十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正因为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人们十分悲痛,想方设法祭奠他、怀念他。

5.屈原投江后,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抓住课文第5、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如“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这一句,“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又如有人梦见屈原很消瘦,以为是水中的蛟龙鱼虾吃了人们投下的食物,“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句,是说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6.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再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先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评一评,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伙伴听。

7.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流入洞庭湖。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以赞美、禀告、感谢、恳求等方式,向天、地、神等祷告,求福消灾。课文中的“祈祷”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2.介绍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和《猎人海力布》。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习少年华盛顿诚实的品质。

3.识本课7个生字。

重难点

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学习少年华盛顿诚实的优秀品质。

乐学善思办法

以学生的“学”为主线,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使之爱学、乐学。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你们年纪小,生活经验少,难免做一些错事。你在家、在学校做过错事吗?做了错事你当时是什么心情,怎样做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里《华盛顿和樱桃树》。(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捕捉信息。

1.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2.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看汉字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再想想课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自探自悟,合作学习。

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法,围绕“你看出少年华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讨论交流。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教师巡回参与学生活动)

1.读一读: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2.想一想:儿时的华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

3.一议:(1)组内议。(2)汇报交流。

①第1自然段写了小华盛顿砍树完全是出于好奇心,因为他想知道小斧头有多锋利。第1次砍断了篱笆,非常开心,接着又砍倒了花园边的樱桃树。

(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读这一段。请学生试读。)

真的是樱桃树向他招手,让他来试试的吗?(这段描写形象生动,拟人的手法充满了童真童趣。)板书:好奇砍树

②第2、3自然段写了华盛顿是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诚实的孩子。

他明明知道父亲生气,为什么还要承认错误?(华盛顿从来不说谎。)

板书:不说谎话承认错误

(引导学生读好华盛顿与他父亲的这段对话。)

③第4自然段写了父亲为什么没有责怪他,还把他抱了起来。(因为他是个诚实的孩子。)

(请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读这段课文。)

四、课文,拓展思维。

1.名读全文。

2.导学生回顾全文内容,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五、检查识字。

1.示本课要认的字,看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读。

2.字卡的形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板书设计:

华盛顿和樱桃树

好奇砍树不说谎话承认错误诚实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指导学生通过自学,重点体会人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强化感悟,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读读记记“储备、干脆、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过程性目标:

⑴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指着课前画的三只不同样子的松鼠,这是什么?(松鼠)松鼠在你脑海中是一个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灵活乖巧、惹人喜爱)是啊,松鼠被成为“大森林的精灵”,你手头上有多少关于这小精灵的资料?交流一下吧!板书:贮存粮食、灵巧可爱、树上搭窝。

2、如果有一天松鼠跑到我们家里来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学习课文。

3、板书课题:22*、跑进家来的松鼠(注意“鼠”的写法)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己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松鼠在“家”做了哪些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后交流,课文讲了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把鹿角当树枝、千方百计储存冬粮(偷方糖和晾蘑菇)、垫温暖的窝的事。(板书)

发生的这些事都是松鼠平时的生活习性使然,结合谈。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事,读后再小组内交流最喜欢的事的经过,并结合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重点句子的解析:

①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这句话介绍的是松鼠的习性。写松鼠在我们家“整天满屋乱跑”“动作灵活地跳来跳去”,可从“惊人”“从来没有”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小松鼠的这些行为并没有丝毫的埋怨,我们读到的只有称赞。)

②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松鼠“跳”到小作者的肩上,“蹭”他的脸,还“轻轻咬”他的耳朵,俨然,松鼠已成为小作者亲密的伙伴。对于松鼠的喜好,小作者已了然于心。描写松鼠的几个动词,不仅写出了松鼠的可爱灵活,更流露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③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爸爸的这句话对松鼠因喜爱而产生的宽容溢于言表。知道是松鼠偷吃了糖,发现自己一直错怪了自己的孩子,爸爸不仅没有责怪松鼠,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松鼠的天性,还夸奖它“不甘落后”。)

④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松鼠不见了,作者一家人到处去找,却又哪儿也找不到。虽然猜想它也许跑回了森林,可作者一家人的心里是“空落落”的,他们多么舍不得这只可爱的松鼠啊。)

交流其他语句。

3、交流中穿插朗读训练: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1、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要点: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2、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因此,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孩子的调皮。细细读来,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五、拓展延伸

1、启发练笔:让学生想象:如果松鼠跑到你的家里,你会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相关的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第9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取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教具:苹果、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

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现在大家用自已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好!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大家一起来读第一、二自然段。

(2)从哪儿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他来干什么?请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女同学认真听。

想想这个小男孩是怎样的孩子呢?(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板书: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

(3)我是怎样回答小男孩的?

(4)过渡:真的像“我”想得那么简单吗?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学习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男孩子认真听。

(2)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呢?(先说 —再切—然后举—最后让我看) 他是怎样切苹果的?(指名回答)

板书:拦腰切苹果——五角星

交流操作,实践情况(小组交流)

(3)同学们刚才幼儿园的小朋友告诉了我们他的新闻,那么这是不是真的呢?

(4)现在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小刀,动手试一试。各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切苹果一下,切后认真观察发现什么结果?再次用不同的方式切,结果会怎样?(小组讨论汇报)

(5)大家通过两次切不同方法的结果和小男孩的发现是否一样?

(6)从小男孩展示他的真本领后,我见到五角星时的惊奇请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有关的词语。

板书:见过......总是......从未见过

......更没有想到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男孩和我的对话。

过渡: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发现五角星时,你们会想到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喜欢读这个自然段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让我们去感受作者的想法吧。

(2)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3)交流

思考:那鲜为人知的图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魅力”一词怎样理解?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那么如果从大处说该怎么讲呢?(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总结全文 升华感悟

1、为什么人们都不会想着拦腰切苹果呢?

2、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什么?

五、拓展练习

1、从小男孩横切苹果的方法中,体会到学习或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说一说。

板书设计:

报告新闻 显示新本领

拦腰切苹果——五角星 创造力来源于

见过......总是......从未见过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更没有想到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