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4 14:26:44

第1篇:说课稿

一、组织教学,情景导入:

除夕,李伯伯一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李伯伯说:“我们钢铁公司是国有骨干企业,今年公司产值突破了31亿元,利税达5.1亿元。这次的年终奖我拿了5000元。”

李伯母说:“我们服装厂是乡镇企业,近几年引进了许多先进流水线,发展非常地好。嘿,我拿了20xx元的红包。”儿子李强说:“我开了一家电脑公司,销量很可观,呵呵,我是自己为自己打工。”媳妇王芳说:“今年我升职做了美容院总经理,过年这会儿最忙呢!”你知道:“李伯伯一家人所从事的职业分别属于哪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李伯伯和李伯母就职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什么地位?”“李伯伯一家致富主要得益于什么制度”吗?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关注经济发展”,了解我国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教师出示学习提纲: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主体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经济成分?2.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和实现形式是什么?

3.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和实现形式是什么?4.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国家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与态度如何?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6.我国该如何坚持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学生自学后个人展示。

四、教师纠正并点拨。

对各个知识点要求如下:

1、公有制的概念。学生直观理解即可,不需要给出精确解释。

2、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和主体,学生较难理解,我打算用打比方的方法:用“盖房子”来解释这个问题,使学生能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

3、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先由学生在书本上找到答案,简单展示。教师重点强调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是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但课本上没有具体的讲述。我打算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刘庄、南街村”两种形式为突破口,使学生对实现形式有一个初步认识即可。以这两种形式为突破口的好处在于通过对两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的激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消除学生因长时间查找展示造成的疲惫。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补充内容也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放在非公有制经济后,用具体的事例略讲。

5、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区分“个体”与“私营”的区别。打算也用具体事例加以区分。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国家对待非公有制的态度是本课考点,打算选用中考试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用举例法略讲“什么叫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本课的又一重要考点。我打算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A、“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B、“它是由什么决定的?(我国为什么确立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C、“我国该怎样坚持这项基本经济制度?”

对于问题A,可由学生自由展示。教师着重强调,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也是公民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们在做本课练习时,必须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我们进行论述的理论依据。例如上面做过的小明妈妈为什么能开办服装厂的事例,就要先答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我们论述的理论依据。

对于问题B,教师重点补充解释,社会主义决定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我打算用宜阳县城改革开放前后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来说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这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对于问题C,学生展示即可,不需过多补充。

第2篇:说课稿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课程。我们从课本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节应用电脑来完成的课程。学生作业主要是应用电脑美术的相关软件完成。在图例中展示了一幅学生自己的照片和她所选背景素材的图片,以及创作完成后的效果。在这里,传统意义伯绘画技能技已经被完全淡化。此时的“造型-表现”的关键是学生对自己创意的“设计”来引导手的操作完成,所以完成创作的技巧是第二位的。

一、说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会应用“设计”功能进行创作构思。学习为自己的创意寻找合适的素材。学会应用电脑图像处理手段进行创作,按照自己的创意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合成。通过创作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激发学生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并启发学生认识电脑美术的特色,在己有的素材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意。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辅导学生利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将自己的创意很好地表达出来。

三、说教学方法

提前向学生布置作业:你的理想是什么?未来实现理想时的你会是什么样子?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意并寻找素材,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回答上面的问题——上课时讲解并示范电脑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应用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创意,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分组或全班欣赏作品,鼓励一些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也可由教师或指定的同学在电脑中将大家的作业合成为“未来的我们”。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美术教材13册中第6节《未来的我》一直是学生特别关注的热点。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这节课也融合了两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提携,这就奠定了很好学习基础和条件。建议将课业标题提升为《超越现实、实现自我》,打破教材中仅限于“理想”范畴的局限,只要是学生良好的愿望,都可以参与课堂实践,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贴切,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在教学设计中,首要任务是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课件是本课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带给学生是直观、生动、形象和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我们将课件大致划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魂牵梦绕”、“惊奇感受”、“意想不到”和“原来如此”。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进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由于课件中引用学生熟知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娱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更在课件中出现了童话世界、科幻探索、璀璨明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甚至是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形象也出现在“梦境”当中,自然是兴趣盎然。

设问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美丽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课件演示:你梦想着有一天学业有成,头顶博士帽、手持毕业证书站在同学们面前;你曾在梦中穿上威武的军装,庄重地敬上一个军礼;或许你想驾驶属于自己的豪华跑车周游世界;或许你想成为足球明星哪怕是和明星在一起合影留念,也会满足你深藏心底的愿望;或许你想和“哈里波特”一起步入美丽而神秘的童话世界;也可能穿上宇航服遨游太空,成为中国第一太空人才是你真正的梦想。

(三)学生的兴趣产生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尝试实践活动,这时是教师启发引导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最好时机。学生为“实现自我”就会认真地听讲识记,渴望尽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落实和创新部分。但前提是要克服计算机操作实际水平和想象力发挥的局限,为此,将学生划分为实践组,可以互相学习、讨论。以组为单位发挥群体优势,发挥一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熟练的电脑操作技巧,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完成艺术创作。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情景,进行创意(设计方案)并寻找合适素材,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回答上面的问题,注意,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不能把制作技巧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发挥,创作手段不要过分强调一致,使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作业。然后分组或全班欣赏作品,鼓励一些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在没有电脑创作的`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教学。教师讲解、创作方法和学生作业安排略有变化,评价标准以衡量学生创意水平为主。(由教师灵活掌握)

实践的主要手段或说是创作途径,是将学生自己的头像进行选择剪切,然后粘贴入已经过处理的主画面中,可自由组合、拼接。从最后作品效果说,构思巧妙、“天衣无缝”是最完美的作业。在教学评价中,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价标准,把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多级式评价标准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五、教学点评

教学效果总体是令人满意的,学生的学习美术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一部分学生作业成为教学范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教学课件中尚存缺陷,如在“魂牵梦绕”中,为学生展示的画面需要不断打开/关闭窗口,容易造成学生认知体验和思维过程的中断,也耽误教学时间。为此,在改版课件中“多彩梦幻”是以电影逐帧放映的方式呈现的,既缩短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部分教学设计内容由于不符合学生的情趣,如学生关注的明星是新鲜而短暂的,他们的形象和观念是不断受到新鲜事物冲击的,如果我们没有与学生的新观念、新思维同步,这节课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从理论角度讲,就是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还要提供给学生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

第3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迎接绿色》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楼房为背景,以一株丝瓜为主线,讲述了平时不大来往的邻居,因为这株野生的丝瓜而加强了联系,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寓情于景,整篇文章让人们在一株丝瓜的引导下,很自然地抒发情感。

单元地位及承载任务《迎接绿色》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共有4篇课文,都是描写动、植物的,所以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懂得热爱、保护动物,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同时,继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

表达特点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精美,情感细腻真实。

1、借景抒情。课文借一株野生丝瓜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丝瓜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们对于绿色的渴望和向往。

2、衬托作用。 文中的2、3、4自然段写了作者周围的环境,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书对农村孩子来说理解起来,略有难点,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距离,感受不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在学习中要给孩子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绿色的可爱,人们是怎样爱护它,珍惜它的,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由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设定了一下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能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体会第2、3、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上述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绿色”为线索,以“迎接绿色,珍惜绿色”为核心,

1、“以感受绿色的美好导入——感受绿色的美丽——感受人们怎样爱护绿色的——感受无绿色和有绿色生活的变化”为思路

2、抓重点词读出感受:在读“搭架”一段时,我问:读好哪个词,就能把热闹的感受读出来了?由此学生很自然地去感受“唧唧喳喳”的热闹情景。在个性朗读中来展示自己的感悟水平。并辅之与想象,更深地感受热闹高兴的情景。

3、读中悟。在范读和调动学生朗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投入的去读,体验生活的乐趣。读中感悟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主渠道。在六、七、九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第八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自然风景的美丽,在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中让深刻感受这既是一道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景,也是一道充满爱意与和谐的人间风景。在每一次朗读中,教师都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结合教学设计自制教学课件;熟知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生的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独立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熟读课文;和住楼房的同学或老师了解居住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5分钟)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5分钟)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28分钟)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4分钟)

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本课的教学流程为: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

根据课题质疑,我们平时都说迎接什么?今天我们说迎接绿色,在这里绿色指的是什么?(丝瓜)接着问那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呢?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丝瓜的平淡无奇,丝瓜的普通,很不起眼儿。)你从哪感受到的?(把“其实”“只是”加点的句子出示出来)这样一株普通的很不起眼的丝瓜给我们带来的绿色。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

根据学校预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二次预习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出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说说我和邻居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根据这个问题,学生批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边画边思考,同时简单做一些批注。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读书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揣摩表达方法的重要教学形式。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

1、感受人们对丝瓜的爱护。

重点放在和重点词语的分析上和学生朗读.

(1)罩。

王叔发现这株丝瓜怕人伤着它,就把一个旧鸟笼的底儿拆掉,

罩在丝瓜上。你体会到什么?怎么样罩呢?(轻轻地,慢慢地,小心翼翼的)读出这种感受

(2) 搭

不想,没过几天丝瓜便破土而出。王叔从街上买来铁丝,说给

丝瓜搭架。搭架这天,一大帮孩子围在四周唧唧喳喳的,像小鸟一样。大家一边说鸟笼与丝瓜的事,一边忙着递竹竿、拉铁丝……

王叔和孩子们给丝瓜搭架心情怎样?(高兴、愉快)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唧唧喳喳,像小鸟一样,一边说着,一边忙着)人们给丝瓜搭架,这么细心地照顾它,又是多么高兴呀!引导学生想象。

(3) 留

(4)伸

(5)钓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和邻居都在爱护,呵护着这株丝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迎接绿色的热情和对绿色的向往和希望。二次预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在学生比较和推敲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体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及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美。)

2、感受丝瓜的美丽可爱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瓜的藤沿着瓜架爬,最后竟爬到了楼和楼之间的电线上。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阳光一照,露珠在叶间闪烁,风一吹,是晶莹的风铃。

写了丝瓜的什么?你感受到丝瓜怎么样?(美)你从哪感受到它的美?

颜色美:颜色怎样美?读出来。师:花黄叶绿,绿得怎样?(鲜嫩滴翠)绿得像流出一般。

动态的美:这里的“黄”和“绿”只表明颜色吗?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花,一路黄过去,叶,一路绿过去,这里的“黄”和“绿”还写出丝瓜动态的美,好像丝瓜在生长一般,把你体会到的美读出来。

比较句子。花,一路开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爬过去,鲜嫩滴翠?(不好,黄过去、绿过去不仅写出颜色的美,还写出丝瓜的长势,显得非常美。开、爬只写出丝瓜在生长。)

形态美: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写出了丝瓜形态的美。大家看看图,丝瓜惊叹号的垂着,风一吹,这一根根带着花的丝瓜就像晶莹的风铃,啊!真是太美了,大家再读读,感受一下丝瓜形态的美。

味儿美:味儿怎么美?(满楼清香)

指导朗读和背诵(设计意图: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不仅体会到了绿色带给人们的美,而且也领悟到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当与生动,学到了表达方法,积累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3、感受绿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思考人们为什么这么热情地迎接绿色?返回到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人们需要绿色,向往绿色)如果不写着几个自然段行不行?为什么?生活在井一般的环境中,过着井底之蛙的生活,人们多么渴望绿色,多么渴望自然,所以人们看到这蓬蓬勃勃的丝瓜,这样的关爱它,这样热情地迎接它。

(设计意图:写出我们的生活环境,更衬托出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对绿色的渴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理解这些住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人对绿色生命的渴望,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深入感受到人们需要绿色渴望绿色的心情。)

这株丝瓜改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呢?(出示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道自然的风景指什么?(这株丝瓜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道人间的风景指什么?(使邻居之间关系和谐融洽,这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人们关爱这株丝瓜热情地迎接它,这也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

正是这株野生的丝瓜,在人们照顾下长大开花,也正是因为这株丝瓜,使这些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关系融洽了。邻居之间生活很快乐,人们也更加的热爱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的题目:迎接绿色,这时你再看到课题又有哪些理解,你觉得这个题目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希望呢?(迎接绿色环境,倡导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睦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沟通)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读文后再来品味课题,使学生在纵,横联系中深刻解读文本,升华情感。)

这里的点题有两点原因:一是与本课开头照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以“迎接绿色”为题;二是再次强调文章要表达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领悟到了人们“迎接绿色”的真正含义,感受到了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对和谐,美好的追求。)

面对这道自然的风景,面对这道人间的风景,你想说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的结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从而实现思想教育和学习语言的有机结合。)

(五)板书设计

17、迎接绿色

自然风景 人间风景

藤 罩

花 搭

叶 留

样子 伸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出自然风景和人间风景指什么,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句子和本课难点的理解 ,对于学生背诵重点段也有一定的帮助。)

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能否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能否加动作、表情投入地朗读。

2、能否带着自己的激情来回答问题,在想象回答、自由回答时是不是勇敢、积极。

3、整堂课学生能否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

4、整堂课是否更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4篇: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章包括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接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

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一)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光的反射

(二)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三“线”反射光线OB (同上)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4、应用: 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 ②作图

(四)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镜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则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个方向。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举日常生活中两种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释。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业。课本76页练习1和学习达标训练

五、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础较差,在整个教改氛围比较浓厚的熏陶下,老师利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1)

一、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三线一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平面上,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的反射叫漫反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用实例放到第二课时中进行教学。

第5篇: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着“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简单运动技能的培养;通过学生自觉、自律、互学、互练、自创、互评等教学手段提高小篮球、小足球的简单组合动作;课的设计富有趣味性、多样性、情景性、实效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新体育课程标准低年级学习水平一要求,进行小篮球、小足球各种简单组合动作练习;在情景游戏:爱玩球的小兔子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对运动动作的创造性。难点:根据新课标五个不同领域要求,在心理健康标准使学生学会通过示范表演方法控制自己情绪

三、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了解学习小篮球、小足球的简单组合动作

2、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3、全面培养学生对球类动作的创新精神

四、课的过程

1、准备部分:以圆形队伍为主要组织教学形式,安排了生动、形象的武术、拳击操练习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运动兴趣。

2、基本部分:通过讲解与示范,力求学生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从易到难,从集体学习到两人自由组合练习再到个人创新动作相结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又进行集体小结、鼓励胆子较小的学生出来进行示范表演。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结束部分:师生在快乐的游戏、舞蹈动作中,使师生融合和体会到体育给师生带来的兴趣,整堂课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第6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所讲授的是校本教材《我的好妈妈》。 歌曲《我的好妈妈》是一首活泼、欢快的中国儿童歌曲,歌曲描写了小朋友体恤妈妈劳动一天回家后的场景,意在表达孩子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景。由于歌曲旋律线并不复杂,所以本课围绕节奏展开,目的是训练孩子演出歌曲与拍打节奏的配合能力,脱离了以往枯燥的2/4拍每小节搭两拍的节奏形式。虽然本课要求学习的这组节奏并不难,但要与歌曲完美的配合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演唱的同时还要拍打与歌曲时值并不相同的节奏,考验小朋友的思维能力和口手的配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 :

能完整的演唱歌曲并带着情绪演唱。

三、教学重点 :

全体同学能够边打本课这组节奏边演唱

四、教学难点 :

最后一句“我的好妈妈”中附点和节奏的配合。

五、教学过程 :

(1)通过课前律动、听辩节奏和复习《放牛歌》等环节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节奏。

(2)通过情感的教育导入新课。

(3)利用补充歌词、教师示范和师生接龙等环节来学习歌曲与节奏的配合。

(4)利用派发打击乐器和歌曲创编来为本课增色。

(5)利用新课的延展和情感的教育来结束本课。

六、教育理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不再拘于只会演唱歌曲,而是通过表演、打击乐器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第7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数》。《简易方程》是小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联系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由于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有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不同,而这些知识和规律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里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

2、教学目标:原教案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是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作为标准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的,根据认知领域发展的不同层次将整体目标分解成“认知——学会——掌握”,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由于仅仅着眼于认知的角度,单纯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标准来分解目标,因而由此而形成的学习目标是缺乏“整体、系统发展”的意义。新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生学法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活动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原教案的导入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上是按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思路在继续“教教材”,不仅教学过程一般化,学生也没有真正进入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我们认为选择这样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故在新教案中的导入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优势、特长)所设计的。课前谈话就足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用“帅、酷、牛”等时尚用语及一首儿时的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深深激发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性。一则“失物招领”和“畅想年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眼前一亮有了新鲜感。同时还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去畅想自己和老师的年龄,购买喜欢的物品,既直观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2、以学生生活经历为素材,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到数学角度。原教案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忽略了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认知特点。新教案的学习活动重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在“失物招领”中,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又大胆调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变得易于理解掌握。学生对于怎样用单价、数量求总价已经很熟悉,因此,我就直接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特殊要求自由选购食品,并列出求总价的式子。经过分析,概括得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在这节课的练习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情境练习:从儿歌“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中感悟、理解代数式的意义;根据相关条件用代数式表示任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年龄。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新意。

3、“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原教案中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也忽视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达到高涨。新教案中教师则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引导和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情景条件下才能有效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学整体上更具有系统性,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也更紧密,更多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问题进而萌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的构建知识。最后是综合运用,在练习中加以巩固。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得到了广泛的调动。使学习过程不仅具有了“最近发展”的意义,而且也是“经济化”的。

4、关注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原教案的作业和反馈都是较单一的,形式上和要求上还不够多元。在新教案中教师考虑到了不同的学生完成作业的量上可以有差异,尤其在在反馈上采取的形式和评价也是多样的,比如教师评价、学生自己一自己喜欢的方式评价自己,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反馈。

5、自主的问题情境,开放的练习视野,引发了蓬勃的思维活动。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家人年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材料,从而使其对知识的掌握由形象感知迈向抽象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发展性练习中得到有效拓展。一是深度的拓展。“男生a人,女生b人”,从只有一个字母,跨越到含有两个字母,认知的思维已走向深入;二是广度的拓展。“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想方设法提问的过程中,势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思检阅自己的已有知识模块。这样一来,学习呈现出了一种整合性的态势,知识的范围已走向宽泛。因此,用这样一个发展性练习结课,真可谓意味深长!

五、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