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05 18:39:38

第1篇:说课稿

以前物理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对科学内容的学习上,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实际解题能力。而现在,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把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显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同样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动手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必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本人就从初二物理《光的传播》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谈谈自己的设计。

(一)课题引入:

初二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刚开始的引课很重要。在心理学中有这样的经验,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并不完全了解的东西。根据这一结论结合这节课的内容,我选择了各种自然界奇特的光现象引课,有日全食,月食,极光,海洋深处会发光的生物等等。通过展示这些真实的图片,激发他们学习光的热情,为学好整个光现象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

1. 光源: 光源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在讲光源的分类时我避免了由老师先写出光源的类型再让学生举相应实例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先随意举例,他们思路非常开阔,会举出各种各样的光源,甚至有可能举出一些非光源的例子来,我在板书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把它们分成三堆:非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学生举的差不多了,就提出问题:“我们能否把这些光源分分类?”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光源每类的共同点,进而归纳总结出光源的分类。

用这种方法授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自己举例,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当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2.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形成

① 在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演示一组实验:让激光束分别射向空气、玻璃、水。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导他们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 接下来学生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③ 提出问题:“我们得出任何结论都要知道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沿直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呢?”

④ 学生可能一时举不出反例,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其实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新X人喜欢吃烤肉,当你站在炉子的一边看另一边的人或物体时,常会看到什么现象?”

⑤ 让学生先回答,然后再补充,共同总结其原因。类似的还可以再举晚上看星星总是一眨一眨的例子。

通过演示实验和举反例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很容易得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并且强化了对均匀介质的理解,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利用规律解释现象

① 解释日食、月食现象:由于日食、月食发生在天体之间,直接用语言不好说清,因此我用动画模拟了日食月食形成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解释这些现象。在解释过程中强调正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射不到的地方才会有阴影,才形成了日食、月食。

同时告诉学生,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看到月食认为是被天狗吃了是一种凶兆,这些迷信的说法我们应该摒弃。

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② 解释小孔成像是本节的难点。学生总是误认为像是小孔的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为此专门制作了小孔成像演示仪——接通电源的灯泡在圆筒底面的毛玻璃上成像。为了解决像的形状只与物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的问题,在圆筒一侧的纸片上戳出圆形、三角形、四方形的孔,接通电源后灯丝就会在圆筒另一侧的毛玻璃上成像,通过改变孔的形状,让学生观察成像形状,引导他们得出像的形状只与物的形状有关。不仅如此,这个小孔成像演示仪中的圆筒还可以前后推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物与孔距离影响像的大小的规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98%的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还有一个问题,他们可能还解释不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时我引导学生动手画光路,在这里穿插着讲光线的知识,告诉学生我们之所以引入光线,就是为了研究方便。在画光路的时候,首先把物体放在某一位置,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画出它的成像情况,再换一个位置再来看成像情况,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解释为什么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为后面研究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做铺垫。这样既加深了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

讲到小孔成像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段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史料,比如墨子在20xx多年前做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告诉他们在对光线直进的研究中,古代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4.光速

① 用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光速比声速大的事实。

② 接下来直接给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并作形象的比喻。比如光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5圈。

③ 为提高学生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加深对光速的认识,我还简单介绍两种测光速的方法:伽利略测光速法和迈克逊旋转八面镜测光速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分析迈克逊旋转八面镜测光速的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在小结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调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即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速大小,并相应的举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射击瞄准,队列排队等,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归纳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总是首先创设相应的情境,在情境中观察,归纳,总结,再进一步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有没有特例,需不需要再加限定条件等等。其实我们学习物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用学到的这些方法解决我们现在还未知的问题。所以大家应该从今天起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 课后体会

这节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学生生活中对光的认识还是比较多的,难点就在于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现象,尤其是对小孔成像的理解。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个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和实物演示,给学生创设了相应的物理情境,在情境中观察,在情境中归纳,总结,很容易的突破了难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除法竖式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除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整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好。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4、从学习掌握除法竖式的认识及含义这样一个知识到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一节课跨度较大的内容,时间比较紧张。

基于以上情况我选择了主题图和例1作为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加工与设计。

1、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本课教学以学生自身对除法的认

知来作为一个教学的情境,这样能在一上课就使孩子们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们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同时,又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还可以使一部分已经有所认识的孩子在上课开始就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今后能更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数学。

2、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

纵观我们目前的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上举手如林,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在这热闹活跃的背后,数学课,是否还缺少点什么?我觉得还缺少安静。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在数学课上少不了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让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独立地思考除法竖式与其他竖式以及横式的不同;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让孩子们静静地尝试发现,体验除法竖式特别之处。本节课少了小组合作的热闹,更没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游戏或生活场景,但给每位孩子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在安静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成果,在默默感悟中体验了除法竖式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收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而孩子们的观察、概括、分析等能力也在课堂的这一片“静土”中得到了孕育、发芽、成长。

3、提供出错时空 ,经历思维碰撞

在现行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拘泥于时时提醒学生不要出错,生怕学生出错。次次的提醒和对学生错误的层层设防,把学生的错误连同创造的可能一起掐死在萌芽中,因为教师反复提醒不要出错,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大胆地做。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个性化教育观来看,过去那种看似一帆风顺的课未必就是好课,因为其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了。“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的意愿。”所以,本课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利,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自我、经历思维碰撞,培养他们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第3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动物游戏之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这个单元的文章都属于科普说明的文章,它又在整个章节中处于第一篇文章,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起到了一个很重要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将学生初中学习的说明文的知识捡起,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文章做铺垫。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阅读科普说明文不仅可以启迪心智,了解更多知识。而且更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表现的人格魅力。我们知道一些科学家就是因为阅读了相关的科普文章才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从而走上成功之路的。我们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跟学生列举一些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一篇好的科普文章的重大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对文章的理解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学习条理清晰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2.培养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善于提出问题,善于交流合作学习。

3.鉴赏准确平实而又巧妙生动的语言风格及丰富灵活的说明方法。

情感目标:4.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建立起与自然谐相处的态度,尊重他人,尊重大自然。

通过学习目标的设定,我确定我了我的学习重难点: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1、梳理文章的结构,筛选和概括文中的信息 ,善于提出问题,善于交流合作学习。

2.鉴赏准确平实而又巧妙生动的语言风格及丰富灵活的说明方法。

难点:学习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模式,学习写一篇有深度的说明文。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是有其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与一定的学习对象相适应,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了解:

二、说学法、教法

学法和教法应该是与学生情况和学习目标相适应的。而且,我觉得学法和教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这里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重点确定了学法和教法:

说学法:根据学生情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说明文的知识,但是又觉得枯燥,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阅读,只有读进去了才能领会文章之美。而且,学生已经具备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可以放心的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文章。

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也是我教学的一个理念:教师只是引导者。所以根据以上的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我的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关于刚才提到的学生兴趣问题,我会选择通过看视频《动物世界》、看图片,讨论聊天的形式来激发。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讨论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都玩过游戏。游戏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那么动物呢?它们会游戏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周立明的一篇科普说明文,去探寻动物游戏的秘密。

(板书)动物游戏之谜

二、展示目标 (课件)

三.介绍作者和文体

四、学法指导

五、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呢?围绕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①文章中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的事例?

②科学家认为,动物的游戏有几种类型?

③科学家对动物游戏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④文章最后对动物游戏之谜是什么,下结论了吗 2.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种学说呢?为什么?你有自己的观点吗?

3.学们各持己见,很难有统一的结论,所以文章说真是一个谜。那么课文既然是研究动物游戏之谜,为什么说仍然是一个谜呢?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4.了解了课文中的四种假说,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对我们人类甚至整个自然界说些什么吗?

①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但人类并不是地球上的唯一。动物也有自己的游戏。

②人与动物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③为了生存,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采取各种手段来调节自己、适应环境,人类也不例外。但是现在人类却在大肆破坏环境,所以人类应该反省自己,保护地球。

④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动物也有自己的智能潜力、语言、游戏等等,这些也应该算是动物的文化吧,所以请保护动物的文化,和动物和谐相处。

⑤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有自己的生命权利,人类应该尊重动物。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利去伤害它们。

⑥人类和动物的关系是密切的,我们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学到很多。比如飞机的发明。

⑦通过锻炼说,我们可以联想到不要溺爱子女。

⑧通过科学家提出的这几种假说,我们应该懂得在科学的道路上,不要盲从他人,迷信权威,应该勇于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

六、拓展视野,探究原因

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创造性和想像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综合的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全面,浅显易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在文章结构上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结构清晰明了。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设下悬念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问:哪些句子用词你觉得很准确和精要?请在文中找找看!可以相互讨论。

八.高考链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嬉闹(xī) 坠地(zhuì) 聒噪(ɡuō zào) 懵懂(měnɡ)

B.默契(qì) 衔恨(xián) 勾当(ɡōu dānɡ) 嚼舌(jiáo)

C.汲取(jí) 调剂(tiáo jì) 天赋(fù) 长史(zhǎnɡ)

D.陡峭(dǒu qiào) 消融(rónɡ) 惬意(qiè) 垓心(ɡāi)

【解析】B项中“勾当”应为“ɡòu dà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兴高彩烈 缅甸 嬉闹 撕打 B.得意洋洋 汲取 睚眦 天赋

C.比比皆是 反馈 端倪 锻炼 D.各执己见 陡峭 悬崖 纷纭

【解析】A项中应为“兴高采烈”“厮打”。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几乎俯拾皆是。

B.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

C.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

D.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解析】A项中应是“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和“俯拾皆是”都表示相同的事物很多,到处都是。前者侧重表示多得很,到处都是;后者侧重表示容易得到。

九、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动物,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 “让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

十.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拟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印象深刻,2.新颖别致,3.简洁明了。

板书设计:

第4篇: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紧扣学生生活,以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为切入点,围绕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获得的启示与发现而展开,通过讲述“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开展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接触到宇宙中的万有引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科学故事。

二、研究物体的重力。

三、初步感受天体圆周运动对地球引力的克服。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阅读了解、活动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问题的过程去认识本课内容。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三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故事导入, 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以前对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发现地球引力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学生阅读书上故事之前提出来阅读要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到了两个问题,你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么?这样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前提下重新产生了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后回答老师问题,教师板书:一、苹果会落地 二、月亮不会

环节二、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因为牛顿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原因,书中写的很清楚,所以这一部分,我首先请学生自己阅读理解,阅读后,请学生说一说,对于牛顿的解释,你是这么理解的,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强调这部分的知识重点以及画出重力的方向。

然后我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内容: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么?从而将课本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物体所具有的重力以及重力的方向,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与重力赛跑。老师讲了游戏规则后,学生开始做,学生做完游戏后,老师问:你们赢了么,有的同学输了,为什么?输的原因一个是速度慢了,一个是手没有放在一条竖线上,学生在查找原因的过程中,再一次体验到了物体所具有的重力以及重力的方向,从而强调了重点内容。

环节三、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

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了直接引入的方法讲述:牛顿对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用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的。哪个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拿出老师准备好的教具:一个装了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子,然后请一个学生紧紧握住绳子的另一端,然后使劲地旋转水杯,旋转前请学生猜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推测的一个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游戏中能注意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游戏后,教师提问:杯里的水为什么后来不洒出来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述:这个游戏的道理就是牛顿的第二个解释,杯里的水就相当于月亮,人就相当于地球,拉绳子的拉力就相当于地球的引力,那你能试着解释月亮不掉下来的原因么?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将无法亲眼看到不易理解的现象用生活中能具体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完成了知识的迁移,降低了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

最后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牛顿对于“月亮为什么不落到地面上”的解释,就没有人类的航天事业,请学生看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图片,并思考:为什么人造卫星不落下来呢?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第5篇: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 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 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 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 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 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 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 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 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 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 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 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 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 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