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1 14:14:13

第1篇:小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

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背诵《石灰吟》,再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书上仅有两个 注释,就是任:任凭,尔:你的意思,原以为学生都知道,没有做过多的强调,结果在测评时,有两个学生不会做。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个“咬”字: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理解竹子的刚毅性格。

任:任凭。让学生练习说话,体会任凭这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巩固练习。背诵、默写《竹石》。

(五)课外拓展,欣赏郑板桥的作品,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词、书画艺术的热爱。

课后反思: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交给了学生方法后,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堂教学没放开。在理解古诗意思时,学生说出答题意思即可,在总结竹子的品格和诗人的品格时,哪些词语应让学生自己多总结。如:坚贞不屈、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打击、坚定自己的信念、一身正气、顽强的意志等。有很多时候我都在为学生总结。学生上课很紧张,不能大胆举手发言,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要改进,请各位老师多提意见,指出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才能不断进步。

第2篇:小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秋天的收获》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金色的秋天”。本单元总体目标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初步了解季节变化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关系,知道爱惜劳动成果。进一步了解出行安全,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乐于帮助别人,尊敬老人。发展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秋天的收获》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主要以“收获的季节”、“小小丰收会”两个环节来具体介绍秋天的收获以及人们丰收的喜悦心情。其中“收获的季节”旨在引发孩子们去观察自己生活的地方,秋天收获些什么,欣赏丰收的景象,并实际参与一些秋收活动,体验收获的喜悦,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敬劳动者的情感。“小小丰收会”主要是引导大家搜集当地秋天收获的东西,举办丰收会,从而观察了解当地秋天的主要土特产。在搜集展品的过程中,学生又会加深对自己家乡主要物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各种感观,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2)能力目标: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发展表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的能力。(3)情感目标: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三.说重点、难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不难看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感受秋天的丰收,体验丰收的喜悦,从而热爱秋天,热爱、尊敬付出劳动带来丰收的人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并内化为品德,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说教学准备

要想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结合看电视或随家长去郊游、采摘等,了解秋天的收获;搜集一些爱惜粮食的诗歌或谚语;准备一些秋季的果实和做水果拼盘的工具。我则准备了有关秋天收获的场面,农民劳作的场面等视频资料的CAI课件。

五.说教法

制定了教学目标,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后,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儿童好动爱玩的特殊性,我预设的基本教法是:活动式、启发式、合作探究等等。我选择这些基本教法的理由是从课程性质和儿童特性而决定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活动,所以我设计的基本教法是注重活动、强调活动,让儿童充分参与各种活动。而且深入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因此在各种活动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通过儿童的观察、搜集资料、讨论合作、亲身经历体验、动手操作从中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他们知道本课是生活的再现,继而热爱生活。这些生活知识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感悟出来的,不是由教师硬性的传授给他们的。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根据这些理念,所以我预设了上述基本教法。

六.说学法

关于学法,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很多情况下,教法与学法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力等等,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七.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课内容,我以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设计了以下流程:儿歌引入,分享收获→动口动手,展示收获→了解种植过程,珍惜收获。由分享收获而酝酿情绪,由展示收获而抒发感情,由珍惜收获而内化品德。现在就具体地来说一说每一项活动的设计。

活动一:儿歌引入,分享收获。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儿童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所以上课伊始,我先用一首赞美秋天的儿歌导入:

秋天到,秋天到,农民伯伯秋收忙。收来苹果红,收来香蕉香,收来稻子黄,收来串串葡萄亮。秋天像个魔术师,变出果粮香又香。

这首儿歌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充满童趣,用它导入可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情趣,为“分享收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时我自然而然的延续儿歌提问:“秋天这位魔术师让你看到了什么?你做了些什么?”由此引入“分享收获”的活动。一问激起千层浪,有了课前观察的铺垫,此时的课堂就会成为同学们自我发表的天地,同学们将自己观察、收看或调查、访问、亲身实践的情况和感受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比如:模仿农民开着收割机奔驰在丰收的田野里,编排节目,模仿果树和采摘者,表演采摘时的喜悦,用照片介绍自己参加采摘或去郊游的感受,这时我再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在热情洋溢的音乐声中,课件将同学们带入了真实的生活世界,面对此情此景,同学们情绪高涨。

活动二:动口动手,展示收获

看着课件上的丰收景象,同学们自然地想到了抽屉里自己准备的收获物,于是“小小丰收会”正式拉开了帷幕。整个丰收会我把它分为几个小活动:首先是“说一说”,请每个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带来的收获物的名称、特点等,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达,反季节蔬菜、水果很多,为了更好的落实认知目标“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我特意安排了第二个小活动“辨一辨”,通过课件辨析哪些是秋天收获的果实,把它请进丰收会,这种方式形象直观、明白易懂。为了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我安排的第三个小活动是“分一分”。请学生看画面,丰收展就要开始了,收获物太多了,不能全堆在一起,咱们给它们分分类吧。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来把收获物放到不同的地方。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各不相同,自然分类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按颜色、大小、形状、软硬、光滑粗糙分类,总之无论他们如何分,我会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并选取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法(比如按粮食类、水果类、干果类、蔬菜类),用卡片标出摆放地点,让学生先判断自己所带收获物的“家”应该在哪,然后摆放在相应位置。第四个活动是“转一转”。让学生们分组参观丰收展,在展会上转一转,感知各种收获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待体会创造的快乐。”因此我在丰收展后又安排了一个做水果拼盘的活动。小组合作,洗净手和水果后,削皮切块或去壳,每组做一个水果拼盘,比一比谁的拼盘有创意,水果色彩搭配得当,这一举有三得,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直白”式的说教,收效甚微,不如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在他们品尝着各自得意的作品时,热爱秋天之情也将伴随着香甜的水果味从口里沁入到心中。

活动三:了解种植过程,珍惜收获

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一般很难理解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和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那么如何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的条框,追求德育无痕。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对品德教学实施无痕教育呢?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抓住契机,运用情境感受,强化实践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德行。

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小组的水果拼盘肯定没有吃完,以此为教育契机,问问同学们没有吃完怎么办,将关注点引导到“丰收果实是怎么得来的”这个问题上,并同时出示教材中儿歌的前半部分,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活动三。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展示农民种植收获物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这时再补充出示儿歌的后半部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为了及时巩固学生刚刚生发的情感,接着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爱惜粮食的诗歌和谚语,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 、《锄禾》等。最后让整节课在《锄禾》的朗读声中结束。相信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学生道德情感的抒发——热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这样既落实了德育教学内容,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收获”点明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既要学会分享,又要懂得珍惜。

总之,这节课以活动为主,这些活动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情感,内化品德。

第3篇:小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孝心献老人》。

品德教学不应该是生硬的说教,而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孩子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收获,在参与中提高,达到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把这次说课的题目定为《引生活进课堂,盈体验润课堂》。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教材特点剖析,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定位,践行的品德教学理论,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板块:教材特点

本单元“温馨一家人”是继品德与社会三上“我的家庭”单元后又一个关于“我与家庭”的教学主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社会生活内容的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我的家庭”旨在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温馨一家人”重点在帮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对家庭的付出,激发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情感。《孝心献老人》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以生活中尊老爱老的图片导入,然后介绍了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中外的老人节,接着是一个重阳节和爷爷、奶奶出游的小故事,表达了对祖辈的孝敬和感激之情,最后设计的以了解祖辈、尊敬祖辈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与祖辈的沟通,激发学生对尊老敬老的道德认同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明白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自己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们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就要懂得回报,要了解老人的需要,尊重老人的意愿,孝敬老人。

第二板块:学生分析

学生在三上《我的家庭》单元中了解了家庭成员的组成,交流了家人的故事,体会了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感受了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萌发了感激之情。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在家庭生活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付出最多的长辈,往往最不知道感谢。我国社会目前面临老龄化,老人们往往只想着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需要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不了解老人的真实需求,把长辈们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有的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或者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在做法上存在偏差。在此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敬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板块: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老人的需求,知道要孝敬老人首先要了解老人。

能力目标:培养孝敬老人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孝敬老人。

情感目标:了解家中老人曾经对家庭和社会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老人、孝敬老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的需求,关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学会孝敬老人。

教学难点:了解老人的需求,在生活中做到孝敬老人。

第四板块:我要践行的品德教学理念

  1、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课程源于生活,离开了“真实”的生活,那课堂也只能变成学生“高呼口号”的场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进学生的生活来充实教材,用于教学。因此,在这堂课中重点安排了“朱子怡爷爷的照片”“奶奶的一天”,让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让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

2、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感悟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而“行动”必行“心动”,体验正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本堂课中模拟打电话,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给祖辈打电话中的感悟和体验,了解老人的需求,从而学会关心老人、孝敬老人。

3、在活动中收获,在参与中提高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活动、体验,获得认知发展,走向智慧人生。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安排了填写孝心卡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如何关爱老人。

第五板块: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我共设计了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照片设疑导入,感受老人的今与昔。

(设计意图:学生的兴趣就是一种课程资源。通过新旧两张照片的对比,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意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的*望。)

第二板块:回顾祖辈的付出,感悟真情

(设计意图:扎实有效的品德教育应该是跳出教材与课堂的束缚,适时地开展“生活教育”。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老人年轻、年老时为社会、为家庭的辛勤付出,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人们的付出与无私,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体验,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板块:创设情境,交流内心感受(视频:奶奶的一天)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视频中奶奶辛劳的一天作为切入点,在学生的交流体会中感受老人们的辛苦,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表达出对老人辛劳的感激之情,并自然地引出课题。)

第四板块:主体参与,学生多向互动

分两步操作:

第一步:群体互动

读文中故事,了解老人的心愿;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第二步:生生互动

模拟打电话,填写孝心卡。

(设计意图:品德课的课堂绝不是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将这些交流、探索不断引向深入,不停留于表面,而是要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不断丰富学生的感知。模拟情景剧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句话说“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加,我会理解”可见活动体验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填写孝心卡,让他们更明确了自己该如何向老人行孝。)

第五板块: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展示全社会的行孝活动,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品德课堂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品德课堂最后更应该向社会延伸,真正起到让儿童实现良好的社会化的目标。)

结束语 :

本课的设计和教学,始终遵照课标精神,努力地在教学活动中:“让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未来生活的水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播撒入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