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说课内容:《找规律》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第——页的内容。
说教材分析:“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说学情分析:所执教的三年()班共有学生()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规律,总结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
学法:自主尝试、验证。。。。
三、说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开课之前向学生说明奖励机制:四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星最多,这个小组的每位学生都将被评为今天的学习之星。
㈠、课前热身(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第一题:将这些算式写在学生感兴趣的卡纸上抢答,然后再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目这要是巩固前面学过的口算方法,也为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题:说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回顾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三题:猜猜星星后面藏着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引出了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找规律,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那三组算式,激励学生,你们能把它们全算对吗?(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独立尝试主要让学生发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发现的这条计算规律也就是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①、先把乘数中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5×1=5
②、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2个0
③、就在乘得的数(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500
3、我相信你们49双慧眼一定还能发现这些算是中的规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每一列算式之间又怎样的规律?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这就是这节课要探究的的第二条规律,
发现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发现2: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10倍,积则扩 大10×10=100倍。
第二条规律不做重点要求学生去掌握。
4、你们还能根据今天所学的计算规律,编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桌吗?(同桌学习交流,重点关注看看还是否有没掌握计算规律的同学,如果发现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并组织同学们帮帮这部分同学,当堂消化)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现同桌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的好处,再次强调了本课的重点: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巩固反馈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的令我出乎意料,你们太聪明了,今天我就带大家去数学王国去参观,敢去吗?如果你们能闯关成功就可以免费进入王国的游戏宫,有信心吗?(激励学生,让同学们很快进入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中来)
第一关:逛同学恩喜爱的食品店(这一关的设计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巩固了本课重点——计算规律。)
第二关:我们来到了你们的妈妈喜欢服装店(这一关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并抽生板演,全班订正,注意强调答语的写法。)
第三关:现在我们来到了养鸡场。(这一关仍然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这道题目主要考察同学们对第二条规律的掌握情况)
第四关:进入数学王国继续玩抢答游戏和猜一猜活动(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回 顾 与 反 馈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你对本节课上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齐读本节课的两条规律,奖励这节课上表现好的小组。
四、说板书设计:
找规律
5×1= 5 3× 2 = 6 12× 4 = 48
5×10= 50 3× 20 = 60 12×40 =480
50 ×10 =500 30 × 20=600 120×40 =4800
发现一: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发现二: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但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谢谢
第2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 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 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第3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局部教材是在同学认识了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同学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同学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同学探索的欲望,引导同学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同学观察、推理、分析、综合、笼统、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规范,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同学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同学在自身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同学爱听的故事动身,为同学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同学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研讨新知、引导同学总结、点拨同学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同学的学法:
“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同学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