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6 12:11:37

第1篇:蜜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训练组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学生对列宁的了解不多,在教学中只是点到为止,没做太多介绍。而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还是以识字教学和朗读指导为主。

二、教学目标分析: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刚才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认读生字、生词,生字包括一类字、二类字共有10个。要做到所有学生会读,能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分析、记忆生字,部分学生能做到口头组词、造句,这也是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基础,生词要会读、会用,理解词义。

第二个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二年级作为第一学段,课程目标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是本课的重点,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又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第三个目标是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这点需要学生能过课文的认知感悟自己完成。

三、教学方法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做到先学后教,让学生有一个和文本对话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启发法,教学中还安排了范读环节,用到了示范法。

四、教具:

这节课我用了PPT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主要语句、段落最后又展示了课文插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五、教学流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导入新课、朗读感悟和课堂总结三个大环节。导入新课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简洁明了,避免了拖沓、低效的课堂导入。朗读感悟又分了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再读质疑三个环节。初读课文为了让孩子们把课文读通读顺,并识记生字、生词,读后对生字词的掌握及朗读课文作了检查。在朗读指导中主要完成了能过找近义词、造句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和对第三、四自然段的朗读指导这两个任务。指导第三自然段朗读时,用图画把列宁边走边看边想的过程呈现给了学生,因为句子比较长,学生读起来可能会吃力,我又进行了范读,再让学生练习。第四自然段是能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指导,让学生把养蜂人惊讶的语气读得更形象一些。随后我又把孩子们带到了课文中,提问:如果你是列宁,你能找到养蜂人吗?谁能夸夸列宁?让学生自己领悟列宁的善于观察、思考,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他们有个回味、梳理的过程,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是用文字、图画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力求给学生最直观、形象的认知。

第2篇:蜜蜂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有一回,列宁想找养蜂的人聊聊怎样养蜂,派去找的人不在,别人不知道养蜂的人住在哪里,列宁亲自去找,列宁边走边发现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蜜蜂,在列宁的眼中却又不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所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去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事不可能办的事也能办成。

这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思考,是值得的我们学习的。

二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六个生字,会写讶、谈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方法

在教学法上,根据二年级的实际情况,我直接导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共回来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四、 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 、直接导入,同学们,但你想法去找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时,你通常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2、板书课题,认识“蜂(fēng)”的字,引路(路)

3、展示学习目标

①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二)学会互动(突出难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的人六个字,找规律,找出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续写,教师有意识的指导难点的字:如:派、蜂的两个字笔画、 笔顺。

第3篇:蜜蜂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 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 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 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 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重点:

1、 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 说教法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2、 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3、 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5、 表演法——对个别词语,让学生模仿、表演进行体会。

四、 说学法:

1、 自读感悟法——学生通过自渎,说说自己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2、 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验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3、 表演理解法——个别词语理解时加上自己的体会表演出来。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蜜蜂引路》)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1)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 2 )列宁的家在哪里?

( 3 )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 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习新课。

1 、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4 、 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五)、学习第三段。

1 、 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 、 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 ----- ”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 仔细观察

(六)、学习第四段。

1 、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 、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 、 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 、 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 、 指导朗读此句。

6 、 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 、 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 、 同桌练习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七)、总结全文。

1 、 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 、 (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 、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六)说板书设计:

(七)说练习

第4篇:蜜蜂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 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四、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 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在花的海洋里徜徉了一番,今天让我们再一起走进昆虫的世界去感受一下。昆虫界里有一种神奇的小生灵——蜜蜂,非常惹人喜爱。关于蜜蜂你知道什么?

2、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复习旧知: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通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法国科学家法布尔还做了一项有趣的试验来证实蜜蜂的这种能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 通过开火车的方法,让学生读准生字并组词(多人朗读)。提醒难读的字把它读准,并可读一读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2)含有多音字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 蜜蜂飞的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3、指名读课文,评议。

4、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生交流。

(默读是本学段第一次出现的朗读要求,师需指名默读的要求是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必要时可动笔画重点词句)

5、提问:哪些自段段写了法布尔做的这项试验?哪些自然段写他得出的结论?

6、生交流回答。(2—5自然段为试验过程,6自然段为得出的结论)

(三)写字指导:

1、提示容易写错的字,如“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袋”的右边没有一撇,“减”的右边有一撇,左边是两点水。

2、师范写难写的字,如“概”等。

3、生抄写生字、新词,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实验。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试验的,试验的结果又如何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课后收集有关蜜蜂的更多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原因(1)

试验(2—5)

结论(6)

第5篇:蜜蜂说课稿

设计意图: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如何把这种天性发挥到一个受益的层面上,使幼儿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体会。而奥尔夫正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让幼儿在身体动起来的同时,又培养其对音乐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得到一种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体会。托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对于奥尔夫的体会也许是空白的,正是打基础最好的时机,对奥尔夫这种艺术能力培养是十分急需的。

针对托班幼儿肢体动作发展的程度,以及托班幼儿从未接触奥尔夫的这一现况,设计了托班奥尔夫《蜜蜂》。以学习奥尔夫动作中基本动作小碎步为课题设计的中心,让幼儿在体验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快乐情景中,学习舞步小碎步,当一只快乐的蜜蜂,能感受音乐节拍做动作。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奥尔夫的兴趣,学习并认识基本舞步小碎步和蜜蜂飞舞的姿态。

2、辨别不同的乐段,表现不同的动作。

活动准备:

奥尔夫音乐《蜜蜂》,蜜蜂图片两张,丝巾若干、道具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开场舞

1、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拍拍手。

2、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节奏踏踏脚。

3、全体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慢慢后退成大圈。

4、全体手拉手慢慢前进成小圈。

二、出示蜜蜂图片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许多客人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一起来和客人老师问个好!(客人老师好!)老师还带了一个特别的朋友来和大家认识呢!

2、出示蜜蜂图片一,播放歌曲《蜜蜂》。

蜜蜂蜜蜂生得真美丽,头带着金丝身穿花花衣。

你爱花儿花也爱你,你会跳舞花又甜蜜。

三、学习基本舞步———小碎步。

1、师:蜜蜂漂亮吗?

2、出示图片二哪里漂亮了?

3、师:蜜蜂是怎么飞的呢?

幼儿自由想像各种蜜蜂飞的样子,教师总结:

1、飞的时候后跟离地,小脚尖点地,飞起来的时候轻轻的,小脚轻轻点地踏步。我们把这种脚的动作叫做“小碎步”。

2、教师示范飞这边飞那边,飞高飞低;转圈;中间间接音乐蹲下来休息。

3、请能干的小朋友上来和老师示范表演。

4、全班小朋友配上音乐跟随教师一起来表演一遍小碎步。

四、围绕花朵飞舞

1、教师示范跳一小段蜜蜂舞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下面老师来当蜜蜂妈妈,你们来当小蜜蜂,蜜蜂们!妈妈会跳一支蜜蜂舞,学好这个舞以后你们就可以跟妈妈去花园啦,先来看妈妈跳蜜蜂舞!(教师出示绑着红黄蓝三种颜色花的凳子,围着花朵跟随音乐完整演示,以花朵布置一个花园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蜜蜂的欲望。)

2、请三名幼儿跳蜜蜂舞

师:这支蜜蜂舞好不好看,请两只能干的蜜蜂上来和蜜蜂妈妈一起来表演蜜蜂舞吧!(两个小朋友上来跟随音乐一起表演奥尔夫)

3、集体跟音乐跳一遍蜜蜂舞

师:蜜蜂们,我们一起来为去花园跟音乐跳蜜蜂舞吧!(以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及学习蜜蜂飞的兴趣,在幼儿自己想像飞、的动作后,教师总结动作,并以蜜蜂跟蜜蜂妈妈学本领这一情节,来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相应完整的奥尔夫动作。

五、持丝巾飞舞动作

师:我这里有很多花衣裳,蜜蜂们穿上花衣裳跳舞吧!教师示范拿丝巾。

每人有一条~2条丝巾,在教室内自由飞舞,一下高一下低。(请注意不要再原地,尽量让幼儿有空间感,在中途可略作停顿。乐句共4个乐句,在第三乐句时,蹲下当花,其余走动。

六、结束活动。

下课律动摇:转转转,跳跳跳,今天上课真有趣,谢谢老师谢谢你呀,上课真有趣。

工作要领:自己转圈、原地跳跃、踏脚拍手、把手自放在眉上做敬礼状、双手高举原地转圈。

第6篇:蜜蜂说课稿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第7篇:蜜蜂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第十四课《蜜蜂》,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说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和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A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B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A(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B“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C“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D“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六)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4、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第8篇:蜜蜂说课稿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不多,课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课时分配时把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二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是利用什么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崔峦曾说过:"书一定要在课上读顺、读好。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出读书有长进的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字一定要认得,一定要写好。电脑不能代替书写,写字指导要加强示范。要重视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课标对此是重视的,但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要与机械、重复的字、词、句的练习,要与单项的字、词、句的测试区别开来。要珍视并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通过富有童趣的音乐和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一个"有关列宁和蜜蜂的故事"设计了悬念,在课题的设计方面,我将蜜蜂做成了图片,吸引低年级学生的眼球,并将"引"字进行田字格指导书写,通过写字指导的示范,进一步加强写的练习。并让学生在书上跟写。

二、在自主识字环节,由于本课的生字不多,难度不大,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先是由学生自行领读,然后,让他们说说哪些字需要注意。从而解决了生字的问题,对于进一步的写字训练则放到第二课时。然后进行初步的读课文。

三、进入到了课文的具体学习,我加强了对于字词的理解与课文朗读的指导。比如:在理解"附近"时,我就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说说你身边哪些同学在你的附近,哪些同学在你的旁边,哪些同学在离你比较远的地方。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附近"是指,离自己不太远的地方。从而为了后面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作了铺垫。

再比如:在理解"果然"这个词时,我采取了使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进行理解,通过,重音放置的位置不同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把讲课的主要力量放在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上。他是怎么找到的?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来,然后让学生找句子体会,通过读句子体会,学生还只能找到: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得到验证,这三个方面。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扮演列宁,说说你作为列宁,一边走一边观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在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挥想象。在利用课件辅助,从而再导出: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到验证。当课讲到这里时,学生已经对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有了清楚的认识,可以来完成课后练习:画出寻找养蜂人路线图。可以说学生对于这个练习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我将不作重点说明。

对于不太重要的第四自然段,我则采取做动作理解"惊讶"一词,然后,分角色朗读,这了做一个过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就可以导出蜜蜂真的是列宁的向导吗?其实这是作为全文回馈用的。体会出,并不是蜜蜂真的做了向导,而是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得来的结果。

最后,让学生来谈谈学习的收获,将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明确点出,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四、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设计了一个开拓兴趣的作业,让学生去找找还有哪些小动物具有认路的本领。

五、在板书的设计上我一部分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图画,一部分是由我来总结的内容。尽量做到简洁明了。

板书设计:

26.路

注意发现列宁---蜜蜂---养蜂人

仔细观察

分析思考小山---花丛---园子-小房子

第9篇:蜜蜂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说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四、说教法: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五、说学法:预习、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平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习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第10篇:蜜蜂说课稿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在《蜜蜂引路》和《两只小狮子》复式教学中,运用培养思维发展多种形式朗读,注重语言实践的教学手段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达到共识。

一、培养思维发展

《蜜蜂引路》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教学中我们以“找”字为线索,以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为重点,按“发现花丛中有蜜蜂(看)——蜜蜂飞进园子(想)——小房子(走)——找到养蜂人(向导蜜蜂)”设计教学流程,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到的经过。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学生学后深深领悟到: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多种形式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能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个性化感受,真正进行了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分角色朗读,描写勤狮子的语句男生读,描写懒狮子的语句女生读,描写狮子妈妈的话全班齐读。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学生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读到深情之处,必有真情体会。

三、注重语言实践

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给孩子一个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如学好《两只小狮子》后,请孩子想想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怎样想,怎样做,以《懒狮子的变化》为题这个训练点,设计说话作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第11篇:蜜蜂说课稿

说教材:

本班幼儿在中班时就已经学习过律动,对于“供肩”动作:“暂停”等动作并不陌生,并且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跟随音乐进行律动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已经具有了较为强烈的展示自我、追求成功的愿望。经过认真分析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我认为:综合音乐活动《蜜蜂斗强哥》,满足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情感的释放和能力不断提高的需要,很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说活动目标:

确定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目标的原则是:“使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纲要》同时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据此,我确定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音乐旋律,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做律动

2、幼儿能够运用乐器分角色进行律动表演

3、在进行音乐律动过程中,感受音乐带了的乐趣

说教学活动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做律动

2、活动难点:幼儿能够运用乐器进行分角色演奏

说活动准备:

1、活动前孩子们早已经看过“熊大熊二”的动画片,他们表示非常喜欢,尤其是对光头强的人物更是又恨又爱,我也见过很多孩子购买光头强的服饰工具等,所以孩子们非常了解人物的背景。

2、提供相关的音乐手铃等。

3、光头强首先由配班老师扮演,所以配班老师要熟悉动作,淋漓极致的演活角色,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

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模仿教学法、启发联想法、讲述师范法、表演展示法等课程整合法。让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了动静结合,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始终为幼儿创设温馨的心理环境。

说学习过程:

一、展开提问,引导幼儿感受蜜蜂的动作。

1、运用提问法,展开活动。

老师直接提问你们认识光头强吗?那你们知道蜜蜂吗?等等非常直接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够进入主题,把孩子拉进情景之中,那蜜蜂是怎么飞的?你能学一学吗?

二、通过引导,学习律动:

1、请老师播放音乐,教师做动作,幼儿模仿:小蜜蜂吓一跳是怎么做的呢?小蜜蜂还做了什么动作?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动作。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一点点的往下开展活动。

2、光头强刚才用了什么绝招吓的我们不敢动了呢?请小朋友说一说?通过运用这样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提问,孩子们一下子就知道了原来在音乐律动中我们要停顿,大大的提高了提问的时效性。

4、再次放音乐:师幼共同合作演绎乐曲。在了解了整个的音乐内容后,孩子们第一次完整的进行了演绎,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且改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带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老师的展现力也是对教师本身有很大压力的。

三、利用欣赏法,巩固学过动作

在过程当中,老师及时的发现了表演不错的小朋友,并且让他来当光头强,带领其他小朋友,过程中老师表演了小朋友的精彩演出,并且鼓励大家像他学习,并且老师也提出了问题,幼儿带着问题欣赏。幼儿对动作很快的就能够掌握。同时教师利用“情绪渲染法”给幼儿讲解动作,请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孩子们很愉悦的就能够学会。

5、教师示范,激发幼儿的美感。

在获得全体孩子们的认可后,教师将所有动作进行合乎清理的串联进行示范,将律动情节化、升华。在示范前给幼儿提出要求:要注意老师的表情和眼神。同时教师利用表演展示法和角色分别演义的教学法,将录音和音乐结合的方式,将幼儿表演欲望和创作状态都处于最佳期,鼓励幼儿争当小明星,反复练习,不断提高。

四、结束部分:

教师出示录音,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整个活动升华,告诉孩子们要保护环境,要像小蜜蜂一样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将幼儿的情绪推向高潮,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愿望来表演音乐。

这样做的依据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另外在高潮中结束活动,会给幼儿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利于幼儿在活动后继续练习,不断创新。

第12篇:蜜蜂说课稿

《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说教学理念:

教学本文紧扣本单元“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这一专题,一方面采取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做试验,试验是怎么做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知道,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动脑思考,每个人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

1、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好词佳句。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难点是体会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说教法、说学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阅读感悟指导法,讨论探究法。学生们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互相合作交流,观看多媒体课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复习导入共设计了两个知识点: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主要重视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共设计了3个小环节。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2、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3、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我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共设计了8个小环节。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连接词。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练习说话,为学生在写作中能有序组织语言打下了基础。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读到这里如果你是法布尔你觉得蜜蜂会飞回来吗?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法布尔对科学的严谨。

8、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在学生多元化的解读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反复朗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改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智的启迪。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五、学习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2、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3、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课正好适合对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科学态度和方法熏陶的培养,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自主地探究。

六、拓展延伸:

出示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七、作业布置:

1、造句:

尽管……但……不是……而是……

2、留心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也来写写它吧!

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三点:

一、完成了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加强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写作能力的指导。

三、尝试用参与式教学,注重了学生合作、思考、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是:

一、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尤其在板书的设计上还需多下功夫。

二、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还不够娴熟,需以后多锻炼。

三、在引导学生探究方面要更多的把机会让给学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没有留给学生在课堂上动笔练习的时间。

当我提出“假如你是法布尔,你放飞了蜜蜂后你会想些什么?”“飞回来了十七只蜜蜂,其余的三只去哪儿了呢?”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却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我真实的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更值得我思考的是,对于这一类教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处理才能使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呢?

以上说的不对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13篇:蜜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蜜蜂》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第九课“飞呀飞”一课中的其中一首表演曲目。它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4/2拍,F大调。这首歌仅用五个音写成,生动地刻画了小蜜蜂为采花蜜而繁忙飞舞的形象。本首歌简洁、生动、欢快,要表现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一直受到儿童们的广泛喜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歌曲简单旋律的学唱,从歌曲中寻找领会领会音乐要素(节奏、音色、速度、旋律)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技能目标:学唱歌曲《小蜜蜂》,让学生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在演唱过程中注意咬字、吐字清晰,引导学生能够用优美的,有感染力的歌声表现歌曲意境。用碰铃、木鱼、沙锤等乐器,或身边的事物作为乐器为歌曲伴奏。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中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演唱出小蜜蜂辛勤劳动,感受动物的可爱。并通过歌曲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关爱动物,爱劳动的情感。

三、设计意图和理念:

本册教材的特点主要是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和以人文为主题。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学生学会唱了一首歌曲,并不代表他就学懂了音乐,如何挖掘音乐潜在的特殊魅力,培养学生内在的音乐修养,才是音乐课的关键。音乐主要的学习领域是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1、体现课改理念,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首先注意尊重学生——这一欣赏主体对音乐的独特体验,然后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形象与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获得进步的过程。

2、突出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课既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又要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那么,在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的学习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安静聆听——学会聆听——能根据音乐进行表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使用的电脑课件主要是直观、形象的简单画面。

四、说教法:

1、听唱法。听老师弹旋律,学生哼唱曲调,给学生以完整、准确的音乐形象。

2、提问启示法。提问上,注重启发性,给予学生更多想象与说的空间,不束缚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话好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谜语引入法。猜谜语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它具有娱乐性、创造性。以一个有关课题的谜语引入主题,简单而明了,又具有活跃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1、教学,谜语导入。

(1)首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想。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位好朋友,让我们来猜猜看它是谁?”,播放教学媒体课件,出示谜语:

“小小虫儿真可爱,

飞到东来飞到西,

飞来飞去采花粉,

酿出蜜来人人夸。”

(这样的导入虽很简单,也很富有趣味性)

2、学唱歌曲。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谁来模仿下小蜜蜂飞的动作呢?”(请学生来模仿蜜蜂飞行,再请个别学生上台模仿并带领学生做飞的动作,感受动物的习性,了解动物。)

(2)师:“刚刚小朋友们模仿得很像,那老师在想,咱们要是配上音乐,再来模仿小蜜蜂飞的动作,会不会更好呢?我们来试试看怎么样?”(播放《小蜜蜂》的伴奏音乐,请学生全体起立,并跟着音乐再次做飞行的动作,但这次老师带领,跟着节奏有规律地挥动手臂)师:“模仿了小蜜蜂飞的动作,咱们再来模仿下小蜜蜂的叫声。”(请学生模仿蜜蜂的叫声)

(3)小蜜蜂的叫声,咱们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是什么字?”(引出“嗡”字)并示旋律条

54| 3 —‖嗡嗡嗡

(请学生跟琴演唱,并提醒学生正确的发音姿势,声音的位置)

师:“老师相信,咱们刚刚演唱的这只肯定是非常勤劳的小蜜蜂,但再怎么勤劳的小蜜蜂,累了也要休息的,对吗?那让我们一起来演唱出一只既勤劳又懂得休息的小蜜蜂,好吗?”

54| 30 ‖

嗡嗡嗡

(提示学生应唱出休止符的作用)

(4)刚刚咱们模仿了小蜜蜂飞的动作,又模仿了它的叫声,接下来该数数它的本领了,小蜜蜂都有什么本事呢?”(请学生说说蜜蜂的本领,略微了解蜜蜂的习性)

(5)聆听歌曲范唱。

(6)先请学生朗读歌词,再根据节奏朗读,最后边拍手边朗读,而各条是逐个进行,以挑战难度的形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那句,并表演边拍节奏边念歌词。

(7)跟琴演唱歌曲,先教授学生演唱第一句,剩余的两句由学生自学会。过程中边请学生示范,请小老师带领唱等多种形式展开。

(8)最后学唱会整首歌曲。(跟着录音机演唱歌曲。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那个段落演唱。

3、互动、表演:

(1)拿出已准备好的道具(沙锤、碰铃、木鱼)作为乐器给歌曲伴奏。

(2)请学生上台表演,拿着(沙锤、碰铃、木鱼)给歌曲伴奏,扮演演奏家的角色。并再请学生扮演演唱家的角色。举行小小的音乐会。

第14篇:蜜蜂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蜜蜂》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左右的蜜蜂,在身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走了四公里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发现至少有15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概、逆”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辨”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蜜蜂、听说、辨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梳理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有求实的科学作风。

难点:能说出作者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二、说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着力创设情境,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语文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将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1)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2)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由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辨认”“阻力”“跨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3.师生对话、品悟句段。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①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四公里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②“我在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处飞散”“至少有15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③“刮起了狂风”“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①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②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4.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蜜蜂靠什么辨认方向?

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辨认的方法?查资料,小组讨论。

5.课堂总结,收束全文。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第15篇:蜜蜂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弄清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二、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是本篇课文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了解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课。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四)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