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28 09:22:15

第1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由练读、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本课的生字词,能在田字格中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打、动、牧。

(3)通过朗读、理解、角色表演等方法,借助视频、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三,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打、动、牧”;能抓住关键词句,在脑海中展现大草原的样子及草原早晨热闹、欢快的场面,去感受牧民们的勤劳、欢乐,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设计思路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为归宿;

(5)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为情感目标。

五,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黎明前的草原图”,生动地刻画出了大草原宁静、悠远的意境,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了。基于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较贫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当学生谈到“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时,学生对草原醒来了,难以理解,我播放“啪!啪!”的鞭声,响亮、震撼,通过这些形象的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然后课件出示“铺满新绿的草原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明白“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这就是课文中“铺满新绿”这个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用朗读唤醒同学们的耳朵,让大家感受到草原醒来了。同时,注重了知识的复现与整合,结合之前学过的《小池塘》一课中“醒来了”的理解,初步体会“拟人”这种方法的有趣、生动,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的欢乐场面,在学习这一段时,学生对“涌”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因为从没有到过草原的小学生,头脑中对羊儿争先恐后像潮水一般涌出圈门这一景象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语言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的“涌”出圈门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假设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欢乐的羊群,体会草原的快乐、自由,再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习“牧民们跨上骏马,赶着那欢乐的羊群。”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理解牧羊人“跨上”和“赶着”时动作的潇洒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自然段写了远处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歌声。我设计了过渡语——“羊儿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追赶着羊群渐渐远去了。我们向远处望去,又会看到些什么呢?远处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着通过欣赏蓝天上白云飘,蓝天下羊群散布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动吃草,牧羊人悠闲地躺在草地上的画面,学生再一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讲解“回荡”一词时,不是照搬词典里的解释,而是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其中,还要穿插一个比喻句的小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第2篇: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领域《生活中的数字》。"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活动内容灵活丰富,根据大班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生活事物充满好奇心。《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不同物品上的不同用途。

2、尝试运用数字纸条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游戏的乐趣。

3、幼儿能对数字产生兴趣,能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说学法:

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中的关系。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活动重点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了解它们的不用用途,并知道人类与数字的密切关系。

活动过程:

1、数字找朋友--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找数字--幼儿在食物上找数字,并激励幼儿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生活中的数字--通过讲述、猜想来激励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4、幸运号码--通过游戏发现数字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神奇,随便的调换数字的位置就可以排成不同的数字组合。

5、设计电话号码--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为自己编电话号码。让没个幼儿参与其中,从而体验成功感,使他们对数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励幼儿在生活中主动观察事物和运用数字,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预测效果:

根据《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活动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气氛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动手操作实践,保证数学活动效果,本教学活动是环环相扣的,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和利用。

第3篇: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风诗歌,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诵读课文首句导入:“噫唏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诵读声中,你能感受到,这句诗的风格是哪一位大诗人的?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那么,他笔下的家乡——古蜀国有怎样的胜景?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诗仙,走进四川……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谈谈他读了本诗之后的感受。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说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以及诗人李白充沛,高昂的情绪。我会对学生的感知进行全面概括。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我会再次播放音频,并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的?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文章是从三个部分来写蜀道之难的。分别是: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学们再次朗诵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学生朗读后,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我们看到:

诗歌的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和谐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学生经过朗诵课文第二部分,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接着,诗人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4.在分析了第一部分之后,我会继续指定学生读第二部分,并提问: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蜀道的“惊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表现得更加具体。

5.接着,我会组织学生集体朗诵文章的第三部分,并设置问题:诗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从哪句可以看出?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某生来回答。

6.下来,我会设计最后一个问题:文章多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于作者的抒情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诗人反复感叹,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学生再次集体朗诵本文,同时注意停顿和语调气势,并思考本诗有怎样的艺术特色。经过小组讨论,代表来回答。随后,我会通过播放蜀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谈谈他对蜀地历史和地理的作用看法: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诗;课下后学习李白的古风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它和《蜀道难》中的抒情方式及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体会李白的诗歌的抒情方式。

第4篇: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IP地址基础知识。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第一册的第一单元。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我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第一册,本册共分三个单元,分别介绍“构建小型网络”、“构建中型网络”和“接入Internet”,本课的学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我本着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IP地址的格式及其分类,知道IP地址的管理办法。 能力目标:掌握初步的网络技术和具有判断简单的网络故障的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IP地址的概念、IP地址的格式。

难点:IP地址的分类。

二、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其服务,了解局域网中数据的传输及简单的网络设置。学生热衷于网络技术课程的学习,对网络知识较为感兴趣。所以在讲一些原理性比较强的内容时,学生也能积极配合。 通过调查发现:

有了小学、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学习及学校、社会、家庭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学生的信息技术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教材中本节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单纯的讲授会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学生提出了很多和本节相关的问题,不通过实验操作可能无法轻松作答。比如学生可能会问:既然IP地址那么重要,那我的电脑的IP地址是多少啊?

教材处理: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学生现状,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增补,增加了本机IP地址查看和分组讨论IP地址异同等上机实验操作环节: 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扩充内容能够接收理解

增补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又贴近学生爱动手操作的实际 能够解决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碰到的许多问题,提高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说教法:

教具:网络机房、“级域”电子教室软件:教师可以通过“广播教学”、“学生演示”、“个别辅导”等方式和学生一对一、一对多的沟通

教法:教师占用教学时间比传统理论教学少,采用演示法、讲解法、讨论法,以提问和讨论的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学气氛相对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说学法: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验以获得帮助

教学设计:教师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

四、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网络传输介质方面的知识,了解了双绞线的相关规范,那么本节课我们首先请同学们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世界各地不同的计算机找到对方呢?再假设你家的计算机重新装过了系统,开机后无法上网,你通常会怎么做?(学生讨论。)

2.新课讲授:

(1)IP地址的概念

因特网是由不同物理网络互联而成的,不同网络之间实现计算机的相互通信,必须有相应的地址标识,这个地址标识称为IP地址。IP地址是唯一标识出主机所在的网络及其网络中位置的编号。

问题1:查看本机IP地址,与周围同学比较计算机IP地址的异同,填写教科书第30页的表。

(2)IP地址的管理(此部分以自学为主)

因特网地址分配机构(IANA)负责全球IP地址与域名的管理。全球IP地址的分配是按照一种分级的方式管理的,。分析我国IP地址短缺的原因,思考如何使用新的技术,以便提供更多的IP地址。

可借助电子教室管理平台,参照上面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地址分配联盟管理办法”一文进行讨论。

(3)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

格式:IP地址提供统一的地址格式,传统的IP地址是由32个二进制位组成的。即将IP地址分为4个字节,每个字节以十进制数来表示,各个数之间以圆点来分隔。例如:192.168.17.108就是我们班××同学的IP地址。

教师提问:大家通过刚才对IP地址异同的分析,能不能看出IP地址的组成呢? 学生回答:由两部分组成,如下表所示。

组成 功能

网络标识 确定了该主机所在的物理网络

主机标识 确定了在某一物理地址上的一台主机

分类:由于因特网上的网络规模有很大区别,因此IP的编址方案将IP地址空

间划分为A、B、C三种基本类型,每类有不同长度的网络位和主机位。

IP地址 网络规模 地址范围 主机数目

A类 很大 1.x.y.z~126.x.y.z 1,677,214

B类 中等 128.x.y.z~191.x.y.z 65,534

C类 很小 192.x.y.z~223.x.y.z 254

①网络寻址规则如下:

网络地址必须唯一;

网络标识不能以数字127开头,在A类地址中,数字127保留给内部回送函数;

网络标识的第一个字节不能为255,数字255作为广播地址;

网络标识的第一个字节不能为“0”,“0”表示该地址是本地主机,不能传送。 ②主机寻址规则如下:

主机标识在同一网络内必须是唯一的;

主机标识的各个位不能都为“1”,如果所有位都为“1”,则该机地址是广播地址,而非主机的地址;

主机标识的各个位不能都为“0”,如果各个位都为“0”,则表示“只有这个网络”,而这个网络上没有任何主机。

问题2:某单位共有24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约放置3台计算机,那么在进行网络规划时,最好应考虑采用的IP地址是(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A. A类地址 B. B类地址 C.C类地址 D.D类地址

(4)IP地址的设置

方法 前提 优点 缺点

静态分配法 要有足够的IP地址 易于管理 浪费IP地址资源 动态分配法 公用IP地址暂时分配给用户 节约了IP地址资源 安全性较差 问题3:利用电话线拨号上网的IP地址一般采用的是( )。

A.静态分配IP地址 B.动态分配IP地址

C.静态、动态分配均可 D.不需要分配IP地址

3.教学反思

“IP地址基础知识”这节课理论性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整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基本已经达成。整节课在设计上比较紧凑,条例也很清晰,但是缺乏活力,所以感觉整个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这方面的内容还要加强。

第5篇:说课稿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这节课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选择的教法

1、 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 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三、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 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 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 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 教学设计

1 、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块小石头浸在水中,如何测浮力?

从而复习弹簧秤法测浮力。接着出现画面,一块大石头浸在水中,怎样测浮力?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进入课题。

2、猜想

利用课件演示石块浸入水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水上升,同时弹簧秤示数减小,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培养学生直觉猜想能力。

3、设计

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学生思维负担重。所以,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根据猜想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浮力大小如何测?

(2)、为什么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样使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从而明确溢水杯的作用。

(3)、没有溢水杯怎么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学生用身边物品做实验。

(4)、用什么样的容器接水?如何测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从而降低实验难度,减轻思维负担。

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4、实验、评估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习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质。

5、深化理解

有两项内容,一是纠正前科学概念,例如: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认识,漂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吗?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两项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解决。

6、总结 主要是总结知识、能力、态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显性化。

本节课的设计主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学习过程、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

第6篇:说课稿

形体课是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作为音乐学科的一个分支,形体课旨在发展少年儿童的健康体魄,塑造健美匀称的形体。我校在1—3年级开设形体课,每周一节,不仅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吹泡泡》。这段舞蹈是以表演性较强的韵律性舞蹈为主要素材的,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天真、无暇的天性。五颜六色的气球在空中飘舞着,配以抒情的旋律,组合成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给孩子以美的熏陶和无限的遐想。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这节课不仅要学生学会舞蹈基本动作,还要有感情、优美的表演舞蹈。完整的舞蹈组合教学使学生产生成功、圆满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1、培养学生间相互配合的意识。

也正是我这节课的主题:塑造体态美,感受肢体语言美,灵活表现形体美。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热身舞蹈和基本功训练;环节二,新课讲授;环节三,完整表演;环节四,总结。

下面我说说这几个部分的具体设计:

上课后,我首先让大家进行热身舞蹈的训练,这是两首非常欢快的歌曲。孩子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舞蹈课上,调了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可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基本功部分,训练了学生勾绷脚、压胯、压腿、吸腿、弹腿、后弯腰等基本功动作。这一部分的训练,不仅会使学生的体态得到纠正,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敏捷性、灵活性。使孩子们明确肢体环节动起来的感受性和美感性。

新课讲授部分,我是由欣赏歌曲导入的,提问“同学们吹过泡泡吗?吹泡泡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们回想吹泡泡时的场景,吹泡泡时的乐趣。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做舞蹈示范,学生对吹泡泡舞蹈有了整体的认识。为了给学生营造吹泡泡的切身体验,我引入了道具“气球”,使学生们完全投入到吹泡泡情境里。有了真切的情绪情感体验,学生的舞蹈动作就有了美的感受。接下来,老师做,学生模仿。为避免学生疲劳,后半部分舞蹈的讲授分别采取了情境式教学法和分组教学的方法。学生已入情入景,简单的舞蹈动作,很快就学会了。

在舞蹈结尾,让学生将气球抛到空中,当五彩的气球飞起的那一刻,心情也随着美丽的气球在尽情激荡,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向往中结束了本节课,增强了学生对舞蹈的向往和憧憬。

第7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的呈现是在学生学了“2——7的乘法口诀”以后,所以教材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归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通过交流记忆的办法比较熟练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头我从情境中引入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8个小正方体,这里有几个8?这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明确了几个8是几,为8和乘法口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顺理成章地转入到后面的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自编口诀,发现规律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2到7的乘法口诀,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编口诀前我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填表格,然后说一说从表格里你知道了什么,再来自己编口诀。

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用口诀解决问题,在明确了口诀表示什么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8的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发现规律,这样使学生在后面更容易背诵口诀。

2、读,背,对口诀

在初步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后,接下来的任务让学生记住口诀,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了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记忆。

首先我让他们齐读,又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接着自由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背给对方听,紧接着认为自己能背的都背一次。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完成之后,自己发现每组算式的联系,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关系。

2、想想做做第2题,是用第1题获得的知识来解决。

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自己来看题说题目的要求,在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培养学生读题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4、想想做做第4、5题,第4题先集体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再列式计算,第5题是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完成再集体交流,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看图习惯。

5、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一人说一个题目。

6、关于计算螃蟹脚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熟悉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怎么样?

第8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名作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二、说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抓住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 文以入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3个生字理解“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课前,我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我借助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体会父母之爱在本篇课文的处理当中,我想借助一个“酸”字,引导学生从而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这个四个层面,寻找作者为何接过母亲的钱会鼻子一酸的原因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比较学习的方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样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我采用学生熟悉的古诗《游子吟》导入,让学生读读这首诗,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慈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用学生熟悉的关于母爱的一首诗导入,让学生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缓和紧张的心情,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让学生填写课文出现的重点新词,让学生自己发现如何概括主要内容,一举两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新课标强调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这个环节主要有三步:

(1)围绕一个“酸”字,自己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读起来酸溜溜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教师巡回与学生个别交流,掌握学生自主解读情况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求。

(2)交流学生自读,教师适时点拨我和学生一起抓住四个重点语段,分成四个版块,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默读、齐读、比较读、引读等形式的感情朗读中增进体验,升华情感,丰富了文本内涵,凸显情感体验阅读方法在此类课文教学中的无可替代功能浓浓的慈母情,深深的爱母情洋溢课堂,课堂成了学生、教师自主宣泄情感的场所。

(3)学生有感情读出其他让自己读起来酸溜溜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既给了学生展示的机又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补白练笔,体验情深

创设情境,我攥着母亲的血汗,攥着母亲的疲惫,也攥着母亲无私而伟大的爱,跑了出去(音乐起)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鸣,进行补白练习交流时,教师适当板书词语,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升华情感。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后,自我感觉还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行不过,我觉得自己上课时,教学语言还可以进一步精炼第三环节的交流时,如果以适当的导语,引导学生自己读出探讨的语句,加以品读体会,效果会更好四个“立刻”如果采用换词体会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单调和枯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忙碌加深对母亲的艰辛的理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第9篇: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辽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说变化中的第一课《身边的变化》。本课体现的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内容。《身边的变化》要求让学生通过现实中自己身边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乐,从而懂得珍惜快乐、幸福的生活。本课属于本单元起始课,为本单元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所以本课在本单元占有重要位置。

二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学习习惯,但对周围的事物留心差,对身边的变化感受不是很明显,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和介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找到同学、学校、家庭的变化,知道身边的事物每天都在变化。

2、在找身边变化中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分析辨断能力。

3、在感受身边变化越来越好中,体验快乐,珍惜幸福,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重点:引导学生找身边的变化,并体验变化带来的好处。

难点:引导学生找到同学、学校、家庭的变化。

为能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谈话、游戏、交流、欣赏等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还会利用课件等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将会用观察、发现、感知、体验的学习方法,了解身边的变化,感受美好变化所带来的快乐,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首先我让学生说说今天的品德课与以往的品德课有什么不同?简单的一个问题,却让学生找到了身边的变化,并能谈出感受。接下来直接导入本课并出示带有“找”字的放大镜模型,强调了“找变化”。也激发了学生找变化的兴趣。

(二)学习方法

让学生找到身边的变化,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找变化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学会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会了方法下面的环节才能顺利的开展。所以,在新课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找变化”的小游戏,让学生找找老师身上的变化,通过游戏使学生总结出找变化的方法,再通过“家中找碴”游戏来巩固方法。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在游戏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新课教学

接下来我先让学生找找自己家里的变化,然后找同学和同学校的变化,这校由近到远,由浅到深,让学生逐步去发现身边的变化,符合小学生认知的规律。同于学生年龄小,所在在找变化的过程中,我会运用游戏“猜猜他是谁”来找到同学的变化,并感受变化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的快乐。还会启用“小导游”来激发学生找学校变化的兴趣,并通过学校曾经取得的荣誉,让学生感受学校越来越好是全校师生和家长们共同的努力的结果。通过适合引导、启发让学感受到美好的变化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感激。

(四)总结本课

身边的变化有美好的变化,同时也有不好的变化,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要让学生正视这点,客观辨证的面对身边的变化,于是在本课的最后我布置学习回家以后运用方法找一找身边不好的变化,为本课的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