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2 13:10:41

第1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拉拉手 交朋友》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你真好》的第一课。本单元以“你“为主,以儿童熟悉、最想亲近的人为切入口,由认识老师、同学到认识校园、国旗,小学生活认识范围逐步扩大。作为第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铺垫,也是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喜欢的关键。

本课分为三个版块:第一版块:和老师、同学交朋友;第二版块:游戏(找朋友 网小鱼);第三版块:活动(红黄蓝绿大行动)。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将课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设计动物问好情境导入,消除学生胆怯心理,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从而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第二课时,以游戏承接上一课,通过各种游戏,渗透文明礼貌、规则、纪律等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下面以第一课时的目标、过程来阐述本节课是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下“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的。

2、说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教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

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活动,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3、说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

(1)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活动。

活动难点:

(2)课堂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对于初步的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二、说教法: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对于刚踏进小学年级 的儿童,他们对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会与人交往。本节课中,主要运用交谈、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建构,使学生掌握初步的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说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天真活泼、喜欢好动是他们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尽量营造一个趣味盎然、轻松和谐而又积极主动的情境,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说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从教师的自我介绍开始,再利用多媒体动画,引出书中的4个小动物,与学生打招呼、交朋友,引起学生交往的兴趣,为后面学生的自我介绍作铺垫。

活动二:同座同学相互认识

让学生回忆以前用什么方法认识新朋友的,再引出图中小朋友交朋友的一些方法(如拍手唱儿歌、做游戏),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交往方法,同座位小朋友互相交往认识。此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全班学生的表现,如发现不爱与别人交往的学生,及时引导帮助,使他们也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活动三:学做名片并展示交流

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一张名片,告知学生交换名片也是认识新朋友的一种方法。然后教师把名片赠送给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引起学生学做名片的兴趣。

2、教师示范、教学生学做名片,适时点评学生所做的名片。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全班交换名片,认识更多的新同学。同时教师应随机指导交换名片的礼节。

4、把自已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

活动四:以歌总结、升华

此时学生认识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再以《拍手唱歌笑呵呵》的儿歌作为总结,在学生边唱边跳的氛围中将学生的情绪再次调动,认识到结识朋友的乐趣。

五、说课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围绕调动学生交往的热情,即“拉拉手,交朋友”,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逐步形成交往的技能,为下一节课的活动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每个教学环节,都从学生实际也发,以活动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2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的陈玲,今天我将给大家带来一堂别有韵味的音乐课,请紧随我的步伐,共同走进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我说课的题目是《茉莉花》,它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首歌曲。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课堂总结六个部分阐述对《茉莉花》的教学案例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茉莉花》是我国民歌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是耀眼群星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它代表着中国音乐的文化符号,它那散发着华夏韵味的旋律飘香五洲,歌曲D大调,四四拍,歌曲旋律进行几乎都为级进,歌词朴实。结构为单乐的分节歌,共四句,但第三句和第四句联系紧密,一气呵成,表达了赏花人对花的赞美.通过本课歌曲的学习,一定能让学生了解与花相关的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审美和爱美的意识。

【教学目标】音乐课是属于美育的范畴,其教育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主要效应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而良好的教学过程应体现为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活动,包括鉴赏、表现、创造等活动。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中顺带地学习。因此,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从培养学生歌曲感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来确定以下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茉莉花》,并能背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通过演唱、欣赏等活动感受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所包含的文化、方言的差异。

【教学重点】我教学的重点是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我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舒展、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选用:钢琴,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二:说学法

根据小学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在学习中,我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看、听、说、唱、创、演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边玩边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的乐,从而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三:说教法

1.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快乐的因素。

2. 游戏与音乐紧密结合。始终把音乐放在重要位置,游戏、音乐、动作、情节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3. 创设情境。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加深了孩子们对歌曲情境的体会。方法生动,简洁。

4、激励创新。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学生表现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这种学习方式不但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还使他们获得快乐,并享受了成功的欢愉。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前准备(3分钟)(听音乐走进教室)

伴随着《嘀哩嘀哩》旋律进教室。经过这样一个情境创设,不仅能让他们的身体和大脑放松,又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环节二:新课导入(5分钟)

(一)导入:(今天老师要把同学们带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挂上花草图﹚到了,看﹗你们看到了什么?上面有哪些花呢?你们喜欢吗?为什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赞美花的歌曲。

(二)观看录象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播放DVD光盘)问:(1)同学们看完这段影象有什么感受?还听到了什么?

(2)学生活动: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茉莉花的知识。

2.出示歌题:《茉莉花》

同学们对茉莉花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茉莉花的歌曲。名称叫《茉莉花》。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播放光盘)

3.学生聆听歌曲范唱。

(1)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请大家再听一遍,边听边在心里用“啦”哼唱,感受一下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

【这一环节设计是通过看、听、说、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受茉莉花,激发学生喜爱茉莉花。】

环节三:学习歌曲《茉莉花》。(17分钟)

这环节,我采用听唱、跟唱、分组唱、弹唱、独唱等方法学唱歌曲。

【师生是平等的,教师要针对学生演唱中的优点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不足,并指出纠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环节四:歌曲表现。(5分钟)

歌曲为我们展现了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当你面对这样美的花朵 时,你会用什么样的力度和语气来演唱?或是能不能用你婀娜多姿的舞姿来表现茉莉花的美呢?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并深入体验茉莉花的美,我让学生讨论设计歌曲的表现方法或是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情绪,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并诱发学生展现自我,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环节五:观看不同版本的《茉莉花》。(15分钟)

(1) 宋祖英在悉尼演唱会中演唱的《茉莉花》。

(2)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选段中,也采用了《茉莉花》的旋律,来表现神秘的东方古国。

(3) 美国的萨克斯管演奏家肯尼. G独奏曲《茉莉花》。

(4) 著名的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茉莉花》。

同学们回去以后再去找找看还有哪些不同版本的《茉莉花》。

【这一环节的设计,加深了学生课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茉莉花》这首歌曲。从而更加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大歌单以及扩展式书写教学难点,让学生更易消化吸收。

六:课堂总结。

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茉莉花》的音乐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优美的歌声,演唱这首歌曲吧!茉莉花洁白芬芳,其音乐委婉流畅。愿艺术之花——茉莉带给更多的惊喜与感到。快乐人生,与美妙音乐相伴,与茉莉芬芳相伴,我愿意在这样诗意的话语中结束本课,同时把美好的祝愿一并送给学生。

以上就是我对《茉莉花》的教学设计,在实际上课中,或许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会主动进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恳请大家批评指导,谢谢!

第3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版块的第三篇文章。本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形象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从两个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如一、二、三小节中的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只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如最后一小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教材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9个字。(因为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我把它做为第一个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本册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构建综合阅读策略,倡导多种新阅读方式)

3、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本册教材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秋韵。

教学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二、说设计理念: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一首儿童诗,没有了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也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 “美”的情境渲染为基调,以“听”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辅以 “思,议,评,读”等手段,旨在使学生深深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增强课堂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采用“自主读书、美读感悟”的教学方法。老师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在想象中升华情感,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美”为基调,情境导入,酝酿诗情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班学生喜欢欣赏配乐朗读,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伴着音乐,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文,是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激发学生乐学的情绪。

(二)、以“听”为主线,初听秋声,初感秋意。

初读诗歌,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二是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适时地引导学生:听秋声,利用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说秋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三)、以“趣”为佐料,细听秋声,深感秋韵。

情感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为了学生在这节课里将诗句读得有滋有味,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外, 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师与生的对话里,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扮演黄叶和树妈妈道别时的对话,想象田野里丰收后欢乐的情景……这些情境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童真童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朗读更加入情入境,有声有色。

(四)、以“仿”为桥梁,想像秋声,编织秋景 。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引导学生想象 :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帮助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模仿课文第一二小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歌。这一仿说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了中心句“秋是辽阔透明的音乐厅”,把文本的知识细化、落实。

(五)以“练”为载体,自选作业,升华感悟。

关于作业的设计比较多样,自主,画一画秋天的画,写一写秋天的诗,编一编秋天的童话,搜一搜秋天的诗文。自主作业,为学生留有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走出课堂,继续寻找和发现秋的美丽。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用一棵飘落叶的大树,一朵朵漂浮的白云,展翅高飞的大雁,可爱的蟋蟀组合的秋景图,并在相应的图下面随同讲课注上叮咛、刷刷等字样。同时,在课题下还画有美丽的五线谱,黄叶、大雁穿越美丽的五线谱,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正是这些美妙的声音编织了一曲秋的歌。让学生从静态的板书中感受到秋的声音,秋的旋律,秋的美。

第4篇: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教材选自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册第11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课堂评价等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画水果》与下一节课《娇艳的花》都属于中国画教学,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2. 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画水果》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彩墨游戏》这节课,淡淡的接触了一下中国画,而这节课要学生加深对国画的认识和一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为以后的国画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色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如何用浓淡干湿的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事物以及画面的构图.

二.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好问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也曾接触过国画,但概念还是很模糊更别说对基本技法的掌握.一般的儿童国画教学都以临摹为主,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兴味索然,作品也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对此,我将灵活地理解表现方法的传授,以无法生有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领悟国画的表现技法,并使之有创造的成就感,产生我要画而非我不愿意看到的要我画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尝试采用国画的基本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四. 教学法分析:

1.以做彩墨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2.以欣赏范画来认识国画

3.以教师做示范讲解来了解国画基本技法

4.分组对一组水果写生并要求创设环境背景,激发创造潜能

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12分钟,学生作业23分钟,评价总结5分钟>

1.组织教学:以小魔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用课前准备的一张用油了宣纸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同学用颜料来刷一便,立刻呈现出《画水果》这一课题,这样可以把学生自然轻松地引入课堂并出示了课题,也为一会创作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提出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范画归纳中国画的基本概念.<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认识,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新授课:

A.学生尝试用笔在纸上随意滴洒,画线。小结发现墨色有干湿浓淡等万般变化;生宣纸有遇水渗化的特点(这样自主体验式的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国画学习)

B.让学生从上下左右等方向观察,对自己偶然画成的图形进行大胆想象并根据想象进行添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带着游戏的心情,以自娱表现的方式探寻,发现宣纸渗化的规律,在偶成的图形中展开想象与创造。这种游戏虽然简单,却能克服传统国画临摹教学带给学生的畏惧感,充分满足小学生天生对线,形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国画的兴趣,为释放潜在的美术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C.初次尝试后,请学生欣赏书上大师作品和其他学生作品,提出问题,看看中国画表现水果应该如何表现。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向学生介绍如何用笔蘸水、调色、构图,解决画面浓淡干湿的问题。

D.着重示范葡萄的画法。

提出问题:这种表现方法还可以试用表现哪些水果(在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E.教学拓展:我们还可以给这张画添上背景吗?是否还记得刚才老师的小魔术,可以用这种“油水分离法”来处理我们的背景。(教师示范,通过利用油画棒的特点拓展他们的思维,激起他们更浓厚的兴趣。)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每组摆放水果静物。

2.播放优美音乐。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完成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评价。

每组推荐一至两件作品,选出学生代表,把他介绍给大家,对于表现大胆,画面效果突出的作品,请作者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展示、介绍、互相学生拓展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5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第5单元第一课。内容包括停电对生活的影响,认识电的作用,电从那里来,停电的原因,节约用电的倡议等五大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初步了解能量可以转换。

b. 能力与方法:经历一次简单的调查与数据整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一些生活经验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猜想能力。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电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电的有关内容的兴趣和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初步了解能量可以转换。因为这些猜想活动与之前的猜想活动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猜想是较以前的猜想的加深,学生需要拥有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推想,从而发现这些知识:而调查活动则是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对电器的工作作必要了解,并集中汇报。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经历简单的调查与数据整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一些生活经验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猜想能力。学生能调查并整理数据,但是对于他们,用电多少为什么停电,平时他们熟视无睹,知之而不问,教师要从中引导他们根据生活中的点滴现象,启发他们认识电的作用大及停电的主要原因等问题,从而为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打好思想铺垫,完成知识的积累。

五、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下,对电有初步的认识,关于电的作用,电的转化,停电的原因等内容略有所知,但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电的认识是不完善也不够深刻的,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本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引导学生亲历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法:情境体验法,谈话引导法,问题激疑法,举例分析法,媒体展示法等

学生的学法:体验交流法,猜想举例法,查阅资料法,调查统计法。

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停电后居民情况的录象,电的作用、电的来源录象,停电的原因新闻报道等,铝线(各小组一根),并事先印发好P53电器调查表。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调查家用电器的作用,调查停电原因。

八、 教学过程;

1、关于停电的猜想(11分钟)此环节教学目标是认识停电后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推想停电对社会生活巨大的影响和危害,从而认识到电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

教师的活动有:播放停电后居民生活录象,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推想停电给社会造成的影响,组织学生进行统计后交流。

学生活动:观看录象,进行讨论谈感受,猜想停电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交流。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进行猜想,汇报交流。

2、电器大调查(15分钟)此环节教学目标是认识电在电器中所做的工作,认识电能可以转化,通过调查分析,从而感受电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为停电原因的猜想活动作好铺垫。

教师的活动有:引导谈话,播放录象,组织交流,举例分析,分析小结。

学生活动:猜想问题,观看录象,填写家用电器完成工作表格单,思考修改表格单,小组统计分析表格单中数据并汇报。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激疑,举例引导探究,统计分析汇报。

3、停电的原因(12分钟)此环节教学目标是通过以上的教学作知识铺垫,猜想停电的原因,并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验证停电的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倡议书.

教师活动:谈话激疑,播放录象,证实猜想,再次播放录象,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

学生活动:学生倾听,猜想停电原因,观看录象,回忆生活事例进行讨论,写倡议书进行汇报.

教学方法是:谈话引入,录象引入问题情境,回忆生活,交流汇报.

九、课堂小结(2分钟)

此环节教学目标是通过此环节,用以了解学生对学用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每个学生作一评价,把握本课主要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谈话法

学生活动: 交流汇报.

教学方法: 谈话创设问题情境.交流汇报,评价激励.

十、教学设计

停电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是学生能清新准确的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第6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说课。

第一环节:说材料

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在编排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学生通过学习轴对称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好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一些几何数学问题打下基础。鉴于以上认识,我讲本课的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是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圆片、剪刀。

第二环节: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第三环节: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征。

第四环节: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样的天气最适合放风筝了,看这位小朋友已经开心地放起来了。让我们也一起去放风筝吧。这时,我会出示三个这样的风筝,请学生观察这三只风筝怎么了?找找它们的另一半。在学生找到之后,引导学生观察风筝的左半边和右半边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会很快说出风筝的左半边和右半边是一模一样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风筝这种对称图形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第二步: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图形

在观察了风筝之后,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蜻蜓、树叶、蝴蝶、面具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了对风筝特点的归纳的基础,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物体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像这样的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都是对称的,同时板书课题——对称。

让学生观察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并告诉同学们,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了,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同时在对称后加板书:图形。

第三步: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是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做一个剪一剪的活动。

一开始我神秘的说:同学们,老师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折的图形(拿出大蝴蝶),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板书)。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他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大家。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是将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接着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怎样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我先让学生交流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从而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

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 当发现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 我请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 并让他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如果学生能够说出我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我将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并送一个蝴蝶作为奖励,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展示说的过程中,也对那些还没找到剪轴对称图形方法的同学进行了剪法上的引导。

在展出学生的几幅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以刚才剪出的蝴蝶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或得到的蝴蝶书签上。

第四步: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由此来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五步:实践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

第一道题是课本第68页的做一做,这一道题是先让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然后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其中第二个图形中的五星是有很多条对称轴,学生只要能画出其中的一条就可以了。

第二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二题,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由于圆的对称轴有很多条,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有限次的操作,发现规律。

第三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3题,这一道题稍微有一些难度.是要求学生根据对称的特征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第六个环节:总结运用,拓展延伸。

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实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很多,老师搜集了一些对称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对称图形。 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五环节: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板书要在科学的,准确的基础上做到精炼,既能深刻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又能突出重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板书:

对称图形

对折后——左右完全重合

折痕——对称轴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