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06 21:49:40

第1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代数章第节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主要从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函数知识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函数把前面所学的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是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桥梁”,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别于解析式为整式的一次函数。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也与众不同。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去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4、心育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强学习意志。

(2)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3)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及对教师的依赖性。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性。

2、教学难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整体构思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思考、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另外,我还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的形式,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有效的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远比学会一个知识点重要的多。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内容以及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方式进行学习,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提问:

1.小学时我们是否反比例关系?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叙述反比例关系?

(1)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之间的关系。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之间的关系。

2.若从函数的观点看,上面例子中的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作自变量和函数。可以写成怎样的函数关系式呢?

让学生改写,得出结论。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的实例,形象地把抽象的定义引出。增加学习兴趣,降低思维难度,减少学生对函数部分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加学习兴趣,强化主动的学习动机。

(二)、新课传授: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问1.说出观察两个变形式后的初步印象,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问2.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学生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巩固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口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回答好的给予赞扬,不完善的或不得要领的给予热情的帮助,鼓励。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循序渐进的挖掘定义的内涵,去体会数学的严谨。通过授课的语言,表情动作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氛围,为学生自信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学生体会,自己动手画图。

(投影出示)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问1:画函数图象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问2:选值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问3:你能不能自己完成这道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助学生消除依赖心理,把作图最标准的用投影仪投出,以此为例图。并希望大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分析图象的特征和性质

问:观察函数y=kx和y=kx-1的图象。分析反比例函数的特征。找出反比例函数图象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有那些不同的特点?

①分组讨论,并鼓励全体同学要细心,有耐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相信靠大家的智慧会全部找出。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的去发现、思考,体会学习方法。

②找学生小结本组讨论的结果。

(看哪组总结的最全、语言最标准、简练,不够准确的下面组可以给予补充)在本环节中回答精彩的给予肯定,没想出的鼓励大家继续去发现,最后让大家去评判回答最佳组,激励大家学习他们肯于动脑、积极思考的态度,让大家给予掌声,让学生体会努力后成功的感觉。并学会且乐于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③根据对图象的观察,由得到的图象特征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由电脑投影出空表格,大家一起添表格内容,巩固记忆)

图象

性质: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条理更清晰,呈现出本节课知识重点,巩固记忆。又因为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使学生

体会团结协作的作用和努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投影出示例题:已知y与x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求x=1.5时,y的值。

用提问的方式对此题加以分析.

(1)y与x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2)根据式子能否求出当x=1.5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5)你能否自己完成这道题?(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在问、想、做中鼓励思考,体会成功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使学生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4.巩固练习(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巩固与拓展)

(投影出示自选题目)

联系所学知识由学到用的结合。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跃迁。

5.总结:

学生:从学习知识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谈体会和收获。

教师:肯定大家的努力及大家在本堂课中的表现。表扬在本节课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6.布置作业

教材130页1、2、3、4.131页5、6。

第2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教材做简要说明。《雪孩子》是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19课。这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让每个人都感触到雪孩子善良的心灵。本篇是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这对教学是一种挑战,同时让学生尝试自己阅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基于对这一理念的理解,综合考虑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奇的特点,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会认10个字,会写3个字,学偏旁“子”字旁。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学重难点

由于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因为学生首次接触不注拼音的课文,因此难点确定为借助图画进行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力还不够。孩子具有好奇、爱探索、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三、说教法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教学时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运用多媒体,将学习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我还采用了指导观察法,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明确提出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要求,在教学中,让读贯穿始终,以读带讲,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探究,加深情感体验。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我多次进行鼓励、欣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一再提醒我们: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识字方面我让学生尝试自主识字,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疑,快乐地学习。而对于部分拼音学习还不扎 实的学生,建议他们借助图画阅读,还可以猜读、跳读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利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根据导入——新授——运用的思路进行。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练习巩固,指导书写,并拓展延伸。据此,我将对第一课时进行详细阐述。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成功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学生会说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是课文哪段内容,然后进行指读第一自然段。

接着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问学生兔妈妈在堆什么。学生会说堆雪孩子。顺势我板书“雪孩子”,并指导认识“孩”字。

紧接以一个问题引入第二段:兔妈妈为什么要对雪孩子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第二段,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过程中,板书“小白兔”,学习“让、起、玩”三个字”。

最后通过问题“雪孩子和小白兔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你们想读一读吗?”调动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2、图文并茂,自读课文。

为了突破本课没有注音的难度,在初读课文时,我充分利用课件明确学习任务,让孩子仔细看图3——8,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再图文对照,圈出不认识的字,同桌合作交流不认识的字的方法,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

3、合作学习,纠正读音。

由于低年级识字量较大,不是单单在课堂上就能解决的了的,因此,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尤为重要。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形式进行,这样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还将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4、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重在自悟。我通过让同桌互相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小组读等一系列读的活动,让孩子把课文读通读顺,巩固了生字学习,为精读课文做好铺垫。然后进行评价读,让学生参与评价,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这样既让学生感悟了课文的情感,又培养学生鉴赏美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架设探究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5、细读重点,品味情感。

通过问题“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高兴吗”,引导学生读好“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的很开心”一句,并鼓励学生用“又、、、又、、、”来说短语、句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通过问题“雪孩子融化了去哪里呢?”,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好“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云为什么很美。也许学生会说因为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做了一件好事,也许会说雪孩子飞到天空中,因为他心地善良。如果学生说的不理想,教师总结:当小白兔家里发生火灾时,雪孩子冒着危险勇敢救出了小白兔,这种舍身救人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

通过创设“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办”的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一方面感受雪孩子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学习它乐于帮助别人的可贵精神,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

6、答疑解惑,拓展延伸。

教师问学生: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然后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气,最后变成了白云。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化?

有的学生可能说到: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就烧化了,变黑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7、作业分层,因材施教。

作业一:让学生编个小故事《雪孩子回来啦》,进行思维拓展,既积累了语言,又完成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作业二:流利地复述故事。主要针对学习一般的学生。

六、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既点明了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附板书:

救 化

小白兔 雪孩子 白云:善良、助人

开心:又唱又跳

总之,在教学中,我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熏陶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学有所获。以上不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第3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鸡的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鸡的家》是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第一册二单元五课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前7种工具、前景色、背景色以及颜料盒的使用之后,要求更高的一次教学。学生要在原有基础上学会画不规则的图形及简单图形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l、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利用画图软件中“多边形”、“矩形”、 “刷子”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教学的难点是:能灵活运用多边形工具绘制一个封闭的图形同时对“小鸡的家”这一教学内容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进行。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美术教育、环保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缺补漏,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启发、诱导、鼓励、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并且在学习中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使课堂教学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

三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乐于探究利用计算机完成学习任务,在两年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初步形成了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我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因班级中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将他们分成8—10个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位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内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有问题及时解决,

同时既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又能使本组学生的配合更加默契,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组房屋图片,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评价,从而认识到房子是多种多样的。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希望大家通过所学的画图软件创作出自己的房子。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景,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乐于接受学习任务。

2、提出任务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由三个任务组成。

任务一:设置“画纸”的大小和颜色

教师通过屏幕广播方式演示操作过程,学生观察操作过程中“画纸”有什么变化,怎样实现变化,之后留一点时间练习。任务完成小结时,教师再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强调、说明,同时肯定学

生的成绩。对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成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二:画房子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如何画房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用多边形工具画一个封闭图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反复尝试练习,出现问题组内讨论,遇到技术难题老师及时辅导,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明白:(1)画房顶用多边形工具;(2)画墙壁以及门窗的基本形状要用直线工具和矩形工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讲评,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任务三:个性补充画面

小鸡住的房子画好以后,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同桌交流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后,还需要充分施展个性创意,制作出只属于自己的漂亮房屋,以及完整的“小鸡的家”画作。

3、课外延伸作业布置

提出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小鸡的家”。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坚持精讲多练,重难点突出。

3、体现“生本位”思想。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学习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八、总结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重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努力形成“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良性循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第4篇: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节,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它使学生知道了我们平时吃的很多东西以及它们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接触的都是它们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因此,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本课时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发酵实验、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其二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方面尚有点欠缺,课外知识也不够丰富。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念,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能够和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助,不断的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对于人和动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处。但是,对于正确认识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同学们了解的还不是很多,还存在一定认知缺陷,本节重点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进行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这方面的了解,旨在体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表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方法。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项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关注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其中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方法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是这节课的学习难点。初二学生还没有接触化学课程,缺乏对于微观物质的感性认识,所以对于抽象的原理是难以理解的。

二、教学策略

我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是这样的:《人类对真菌和细菌的利用》科普性比较强,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知识点的堆砌,从而显得枯燥乏味。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参与、积极互动”的原则,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让学生体验知识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方式。我认为生物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主动融入探究情境,解放学生的大脑,释放学生的四肢五官,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要让他们“走出”课堂,“跳出”文本内容,愉悦地进入自我学习中, 从而自觉地探究,提升认知水平。既可以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结合,又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遵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规律,创设媒体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提升认知。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组成部分。课内介绍人类在食品制作与保存、疾病防治与药品生产以及环保等方面对细菌和真菌利用。本节从日常生活中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讲起,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它们与食品制作的关系,然后又分析了细菌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密切关系。这两个方面都是与人类的“吃”有关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同学们会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然后,教材又由浅入深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和细菌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最基本的“吃”上升到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高度,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观念: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的关系,课外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制作发酵食品”,收集资料(抗生素今昔和药品说明书),调查本地人们在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对细菌的利用情况。从而产生对细菌和真菌的研究欲念,求知欲念。

三、教学程序:

基于这样的教学策略,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让学生“行”动

3、资料剖析,扩展引申,理解内涵,让学生“会”动

4、真实写照,情感旅程,人生实践,让学生“爱”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

在第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展开的:“在我国的漫长历史中,酒文化源源流长。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都与酒有关的。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现在众所周知的国宴用酒“茅台”更是享誉五湖四海。同学们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都尝试制作了甜酒,现在就请大家分享彼此的美酒吧!”学生相互品尝,气氛活跃,接着交流制作甜酒心得,引出课题。

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有话可说,能说,想说,激发求知的欲念和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活跃状态。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让学生“行”动

对于这个环节,我采用“问题——讨论——认知”的教学模式。

首先,提出问题:“美酒的制作主要依靠发酵原理,许多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细菌和真菌。发酵是怎样产生的呢?”接着演示发酵实验,然后设问“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学生通过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发酵原理的应用过程,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接下来,继续设问:“超市内的食品种类繁多,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也各有区别,你知道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达成共识:保存食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利用杀菌以及抑菌原理基础上的。

(三)资料剖析,扩展引申,理解内涵,让学生“会”动

首先引入:“真菌和细菌既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疾病,有些真菌也能造福人类。抗生素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但是,人们是否就可以随意使用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课前收集的药品说明书,从而明确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布置课前资料收集,能提高学生收集和辩析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会学习”。学生结合已知的生物知识,指导应该如何正确的生活,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知识”。

(四)真实写照,情感旅程,人生实践,让学生“爱”动

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就目前所了解的“人类对真菌和细菌的利用原理”和课前调查,谈谈环境保护方面的利用情况。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本地建设和发展有何设想和建议。进而呼吁人们应该保护环境,确立“人与生物圈”应和谐相处意识。

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考虑到: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有着鲜亮的个性和智慧,独特性是个性本质的特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就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锻炼独立思考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设想触发情感认知,引导学生自身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意识提升。

我设计这节课,力图体现这样几个特点:

1、由境促情,境中生情。媒体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情境,具有探究性,激发学生探究欲念。

2、学生应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外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感悟真菌和细菌的独特之处,激发探索生物奥妙的兴趣。

3、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示交流,能使学生体验到生物知识和资源无处不在,要做“有心人”,学会关注和善于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培养正确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注:教学说明

1、教学准备:

提前在教室内安排发酵现象实验;准备部分食品包装(食品保存部分用来观察);部分抗生素包装;污水处理视频。

2、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学习时间安排一课时

第5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8级数学(2)班的某某,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课题是集合的基本运算,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教材分析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新课标A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和交集

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难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于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

四、 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对集合的基本关系适当的复习回顾以作铺垫,对交集与并集采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分析,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启发式,观察的方法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那么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五、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主题

问题1、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由此引入了本节课的课;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让学生观察这样三个集合

集合A={1,3,5}, B={2,4,6}, C={1,2,3,4,5,6} 并让学生思考集合A、集合B并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对以上集合的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容易得出集合C里面的元素由集合A或B里边得元素组成,像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并集,得出并集的概念后我会引导学生发现并集里边的关键词“或”字,(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或”字的理解,我会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书记或主任去开会,这里有三层意思:(1)书记去开会,(2)主任去开会,(3)书记和主任都去开会 类比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并集中“或”的三层意思)

引入并集的符号“ ”,并用数学语言描述A与B的并集:或}介绍Veen图

通过对书上例4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当求解并集时出现相同的元素我们只能算一次,这是由集合的互易性确定的,由此复习了集合的互易性,

再对例5的讲解,让学生会用数轴来求解并集,

学生学习了并集含义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除了并集之外,集合还有其他的运算吗?并让他们观以下的集合:

A={1,2,3} B={3,,4,5} C={3} 让学生类比并集的方式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集合C里面的元素在集合A且在集合B里面,像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交集,

引导学生发现交集里面的关键词“且”,介绍交集的符号“”用数学语言表示交集:且};介绍Veen图

对书上例6 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集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是学的兴趣,并学会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两个集合的交集,

例7:让学生了解当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即两个集合没有公共部分的时候,他们的交集不是不存在,而是他们的交集为空集,由此复习了空集的概念,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练习,

1、 课堂练习,反馈信息。(P11,1、2题)

在以上的环节中,老师只起了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是主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的知识在创造。

2、 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点评,让学生思想尽量发挥完善。

3、 作业布置,反馈矫正。(P12,6、7)

六、 板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并集 例4, 引入

1, 例5, A={ }

2, 例6, B={ }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