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的颜色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16:14:43

活动背景

科学活动《太阳的七彩光》取材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一种现象:阳光。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植物有七彩颜色,身边的物品有七彩颜色,吹出来的泡泡有七彩颜色……生活中处处都有七彩颜色。七彩颜色给幼儿带来了更丰富的意义,更多的快乐。教师根据幼儿实际,调整活动实际,并进行了三次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一步步追寻幼儿在此兴趣点上所能实现的关键经验,逐步完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从兴趣走向关键经验的建构。

活动目标

1、了解太阳光有不同的颜色组成,知道阳光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七种颜色。

2、学习探索发现太阳光颜色的方法,并通过记录表现自己的发现。

3、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吹泡泡的工具

2、装水的玻璃瓶若干

3、光盘

4、多棱镜或水晶球

5、记录纸和笔人手一份。

第一次实践:预设中起步

活动再现

1、教师提问,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很少幼儿举手)教师吹泡泡,请幼儿观察泡泡的颜色。交流:你看到泡泡上有哪些颜色?(五颜六色)原来我们在泡泡上看到的颜色和彩虹的颜色一样多。

2、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到太阳光的颜色呢?请幼儿选择一种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太阳光的颜色。

探索一,引导幼儿利用多棱镜或水晶观察阳光,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

探索二,让幼儿看一看阳光下装水的玻璃瓶,能发现什么?

探索三,引导幼儿用光盘观察,对着阳光找找,看一看光盘上发现什么?

幼儿自主选择实验操作,随即交流自己的发现。

结论:阳光是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七种颜色组成的。

3、引导幼儿用油画棒记录太阳光的颜色,并自由交流欣赏。

观察与发现

整个活动幼儿沉浸在太阳光的颜色兴趣中,大班幼儿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已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材料为中介和强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幼儿通过玩一玩、说一说、认识太阳光的七种色彩。教师围绕了活动目标设计了三个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实验的结论。从表面上看,幼儿在此次活动汇总完成了探究的过程,形成了相关的经验,而事实上,本次活动幼儿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操作的过程而已,其自主探究的空间是有限的。观察到一方面材料单一,数量有限,每个幼儿选择一种材料,有的幼儿善于发现但探究不够深入,有的幼儿只能追随他人的脚步,这样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三个操作中,选择用光盘观察,对着太阳光很明显看到光盘上的七彩光,还有的幼儿转动水晶也能探索到阳光的颜色。但看一看阳光下装水的玻璃瓶,很多幼儿未能发现太阳光的颜色,事实是可以看到的。从幼儿的反映看,在幼儿对太阳光的颜色这一兴趣点上,应当挖掘幼儿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

分析与调整

阳光虽然在我们身边,给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很多幼儿都不知道阳光原来是多彩的!另外基于阳光的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各种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探索中去产生疑问,调节认识。上面的活动材料准备不丰富,不能支持幼儿通过操作达成活动目标。材料数量也不够,不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幼儿只有选择一种材料,相互之间缺乏交换,比较探索的意识。此活动幼儿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是感知太阳光有不同的颜色组成,第一次教学实践发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未能落实到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和幼儿操作环节的关键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阳光下的玻璃瓶,很多幼儿未能发现太阳光的颜色,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操作方法应让幼儿明确,将白纸放在瓶子下,移动瓶子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反射到白纸上的七种颜色。而且教师要求每个幼儿选择了一种材料去探索,建议应该让幼儿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发现太阳的七彩光,在探究形式、探究材料、探究时空上提供帮助,以促使幼儿不断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所以进行了第二次的设计调整。

第二次实践:反思中深入

活动准备:以上活动准备中,再增加装水的脸盆,镜子。

活动再现

1、猜测太阳光的颜色。提问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光,请小朋友猜一猜,太阳光有颜色吗?是什么颜色呢?(幼儿说一说)请见到太阳光颜色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发现了太阳光的美丽色彩?教师吹泡泡,请幼儿观察泡泡的颜色。

交流:你看到泡泡上有哪些颜色?原来我们在泡泡上看到的颜色和彩虹的颜色一样多。

2、幼儿利用多种材料主动探索发现七彩的阳光。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材料,看看有哪些?(幼儿说说材料的名称)

(1)出示、介绍各种实验用品:多棱面小球、CD光碟、瓶子若干和装水的脸盆,镜子等,请幼儿选择两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太阳光的颜色。

(2)介绍记录方法。师:“我们先选一种材料对着阳光看一看,再在这种材料后面的格子里用‘√’表示出你所看到的颜色。

(3)自主探究活动。

3、交流活动结果。师:“你用了什么材料?”“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验证展示记录表。请幼儿根据记录表总结:太阳光是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七种颜色组成的。

观察与发现

活动开始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幼儿对阳光的`猜测,结果发现幼儿对太阳光的经验比较零散,教师在了解幼儿的经验基础上,再自身吹泡泡的演示引导幼儿去发现太阳光的奥秘,在幼儿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入下一环节,过渡比较自然。幼儿探究的空间有所改进从教室的走廊扩展到户外操场阳光充足的地方。幼儿需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探究现象、发现联系,这就是在活动中幼儿需要并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第二次教学发现幼儿的探究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但用水盆、镜子进行实验时,由于幼儿之间没有合作,影响实验的结果。教学中最可贵的是教师有发现细节的眼光,教师意识到幼儿的操作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此时需要幼儿合作,实验中斜放水中的镜子慢慢调整角度,在墙上或白纸上出现七彩光斑。借助各种材料探索发现太阳光的颜色。

分析与调整

活动中依然是幼儿对探索太阳光的色彩很感兴趣,教师注意变换提问的方式,并为幼儿更新了更丰富的材料,同时又明确提出了要求,每个幼儿选两种材料,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操作需求,而且兼顾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提出的“实验任务”,应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把如何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幼儿,在幼儿先动脑再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活动中发现,教师引导:“比一比,那个小朋友成功了。”这样的语言在某些时候确能激发幼儿实验的兴趣,但也会让幼儿觉得,只有成功才是表现好的标准。交流中可鼓励幼儿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看到太阳光的颜色?这样在交流中提升幼儿的经验。幼儿的操作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幼儿可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幼儿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因调整记录表,请幼儿记录并展示自己的记录表时,很多幼儿未能通过分格对应记录自己的发现,需要下次活动交代清楚。通过两次教学,体会到要让孩子去探索的问题,教师自己一定要亲身实践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否则会盲目指导。

第三次实践:优化中提升

活动再现

1、猜测太阳光的颜色。教师: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光,请小朋友猜一猜,太阳光有颜色吗?是什么颜色呢?请看到过太阳光颜色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发现了太阳光的美丽色彩?

2、讲述故事:美丽的肥皂泡。教师:太阳光到底有没有颜色呢?我们看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太阳光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强调故事中牛顿对肥皂泡上的颜色的惊奇,以及使用三棱镜的实验过程)。

3、幼儿利用多种材料主动探索发现七彩的阳光。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材料,怎么样才能用这些材料来发现太阳光的颜色,请幼儿试试。

(1)出示、介绍各种实验用品:多棱面小球、CD光碟、瓶子若干,请幼儿用选择两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太阳光的颜色。

(2)介绍记录方法。师:“我们先选一种材料对着阳光看一看,再在这种材料后面的格子里用‘√’表示出你所看到的颜色。

(3)自主探究活动。

4、交流展示。师:“你用了什么材料?”“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小结:太阳光是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七种颜色组成的。

延伸:请幼儿设计制作彩色陀螺,观察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静止时能看到七彩色,一转动就看不见了呢?

观察与发现

教师在讲述故事“美丽的肥皂泡”过程中,为下一操作环节的开展做铺垫。在活动结束延伸活动中增加新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幼儿的探索兴趣点上,继续引发新的关键经验的建构。第三次教学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的探究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探究。教师能为幼儿探索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幼儿通过分格对应记录自己的发现,简单明确,而且只要幼儿明确了操作目标和要求,放手让幼儿去摆弄材料,最重要的是幼儿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教师的巡视指导能兼顾全体幼儿,并能提升幼儿的原有经验。

分析与总结

幼儿能有兴趣地投入到探索太阳光的过程中,在室外与材料的互动中,自然地感知太阳的七彩光。遵循大班幼儿的特点,创设适宜的探究环境,幼儿分组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实验,在自身的探究实践过程中,体验着探究学习的快乐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乐趣。教师把重点过程放在了解决重点目标上,及时梳理与归纳探索太阳光的方法,并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的展开,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重在帮助幼儿学习,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促使幼儿不断思考,建构新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在前三次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主动来建构知识经验,来提升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幼儿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注重探究的过程。

启示与结论

一课三研采取跟进提高的教学模式,在三次的教学实施中,新老教师相互启发,不断反思,认识逐渐深入,最终解决了前两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组教师针对共同选择一个科学活动,相互探讨,在反复调整中制定出最适合的活动方案。一课三研的教学方式,营造了一个“相互支撑”的氛围,架起了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间的桥梁,教师在共同分析、互相探讨、争辩反思的过程中得到了专业的发展。教师从科学教学的设计到过程的实施,引导幼儿从兴趣走向关键经验的建构,当充分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落实:(1)精选材料提高幼儿探索的质量;(2)有效的提问和追问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支架;(3)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提升经验;(4)支持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5)重视幼儿的表达与交流,进行多元评价。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