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24 08:34:43

第1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并理解有古今意义的字词。 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熟背课文。 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课文、熟读课文到背诵课文,再到赏析课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花木兰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掌握生字词,透彻的理解课文。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习花木兰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2、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基本知识。采取学生自学、互学的方法,老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知道什么是乐府民歌以及故事背景等知识。

第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说说对花木兰的理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并以此导入新课。

第三、整体理解,把我文意。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意,并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了解花木兰贤惠、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学习她爱国、爱家人的伟大精神,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五、师生互动,品味赏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先浅谈见解,教师加以总结,赏析课文语言美,理解修辞方法的妙用,如互文修辞手法。

第六、延伸知识,深化主题。让学生找出花木兰还有哪些和另外的一些爱国英雄,深化爱国这个主题。

第七、加以总结,布置作业。总结知识点和主旨,布置两题作业:1、写一个100字左右对花木兰的评价。2、背诵课文,找出写得好的句子。

六、说板书设计

木兰纺织 →木兰从军 →木兰征战 →木兰辞官 →木兰还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2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三课。

2.教材简析:本文围绕“发掘美好情感”这个主题展开,主要是让学生先感受艺术的形式美,再领悟艺术的情感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中领会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各类活动,尝试分析文学艺术之美和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艺术与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隐藏在文艺作品中的美,理解文艺和社会的关系。

二、说教法:

1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辅助教学。

2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合作能力。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

4联系杭州实际,让学生体会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及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三、说学法: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2.让学生通过自听自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课堂练习,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视听音画,导入新课。(板书)(5分钟)

视听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创设情景,体验音乐的美感。

教师提问:“除了音乐,你还知道哪些文学艺术作品?”学生回答(诗歌、、绘画、雕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板书)(15--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组,分发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赏析,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析本组作品所蕴含的含义,并归纳出文艺作品对自己有哪些好处。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

思考自己最喜欢的文艺作品有哪些,为什么。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得出结论。请有特长的学生表演或展示最喜爱的文艺作品,并说明喜爱的原因。

第3篇:说课稿

《轮椅上的霍金》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著名的励志课文。该文主要讲述了被称为“宇宙之王”的霍金在严重的瘫痪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异于常人的努力和天才的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位非凡的科学家的故事。霍金21岁就能在世界一流名校――剑桥大学读研究生,但是,命运没有垂青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卢伽雷氏症让他完全瘫痪,只能禁锢在轮椅上。之后,肺炎又剥夺了他说话的权利。疾病让他身体彻底变形,不能写字,看书也要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医生诊断霍金只能活两年,可是霍金在轮椅上一坐40多年,一直活到现在,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这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文章的语言并不华丽,却在真实的叙述中表达了霍金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造就奇迹所凸现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体会到面对逆境应该昂起头,永不放弃追求的人性魅力。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从生字词,课文朗读,感悟人物形象这三个方面来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提供的词语中选两个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本课的重难点是:为什么称霍金为一个非凡的科学家,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霍金不仅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同学,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为此本课采用的是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搭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这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引导学生走进霍金,切身体会他的生活的艰难、痛苦之处。由谈到读再到谈,从而去感受他的伟大。

下面我重点谈谈本课教学的过程的设计。根据新课程问题法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它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注重反馈,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轮椅上的霍金的生活与大部分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霍金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桑兰、海伦凯勒的故事入手,并收集霍金的有关图片资料,此时我相机进行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叫《海伦。凯勒》,还记得吗,海伦。凯勒给你留下怎样的影响呢?其实,古今中外,向海伦凯勒这样身残志坚、勇于向命运挑战并不断创造奇迹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霍金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霍金的课文,从而就引出了课题《轮椅上的霍金》,并齐读课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指导预习,自学质疑。首先出示以下的预习要求。引导学生从字词、内容、感受等方面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充满了渴望。

第三个环节,问题探究,深入研读。

交流收获,提出问题。首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学习情况。然后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交流收获,引发思考。让学生自由地提出,在自学文本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时教师与学生一同归纳整理出本文学习的一个提纲式的线索问题。霍金被人们称为非凡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他是如何通过自身异于常人的努力和天才的奋斗,取得非凡的科学成绩的。在这个环节当中,我打破常规,先让学生向霍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出示一位女记者的提问,以此为突破口,唤起学生对霍金的同情、怜悯之感。女记者的提问其实是问出了很多人想问而不敢问的问题,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认为命运对霍金太不公平了。由此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先对霍金产生同情。

第二步,合作学习,用心灵与文本、强者、自己对话。

首先,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悟命运让霍金失去了很多,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来体会命运对霍金真的很残酷。然后出示霍金的照片,配上介绍,使学生对霍金的标志性形象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得到熏陶。通过朗读,感受。再读,再感受,抓住关键词来体会霍金所受的残酷的伤害,使学生进一步地对霍金产生同情、怜悯,感受到命运对霍金是如此的不公。从而也为下文理解霍金在身处逆境时,顽强、不屈服的性格打下基础。第二步,用心灵与强者对话,通过学生的自读,找出霍金如何学习、潜心研究的重点语句,交流感受,通过指名读、师引读等方式细细揣摩霍金的谦虚、不断求索、忘我工作等品质。霍金正是凭着坚强不屈的意志,不断求索的精神,才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的确是一个生活的强者。

接着出示过渡段,集体朗诵后,过渡到“霍金还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物理天才”的学习中。最后再次回到女记者的提问上来。用心领会霍金的回答,理解其含义。霍金的这段话体现了他在命运面前没有低头,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向命运挑战。这是一段震撼人心的话语,只是值得每位学生刻骨铭心的话语。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是非常重要的。畅所欲言,个性理解,这本身就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进来就达到了丰富文本深化认识的效果。

第三个大环节,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生总结学习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读后感想

3、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被这个不幸而又坚强的霍金深深打动,也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或许是想要对自己说、或许是想要对霍金说,也或许是想要对身边有困难的人说,那么,就请你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吧。

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而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新的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说写当中进一步感受到了霍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一个体现。

最后是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力求通过简洁的语言体现文章脉络。

物理天才(不断求索)

轮椅上的霍金 非凡的科学家

生活强者 (乐观感恩)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