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12 17:55:13

第1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冰花》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阅读课文。本文通过写小童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赞美,表现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第六条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本课以故事的形式,通过小童的观察和赞美,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和描写了“冰花”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基本特征。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认识冰花的一些基本特征。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培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冰花”的优美姿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冰花的美。

“他、她、它”的区别与应用。

4、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对“冰花”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课前对课题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去仔细研读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2、观察感受,自主探究。

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在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等描写冰花的词语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培养其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的学习方法。

3、朗读积累,说话迁移。

课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上,引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记忆,进行积累,然后再启发发挥想像力,照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冰花还像什么?”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各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三、说教学程序

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两种树叶,两朵花,一把小草。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

三、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四、学写生字,寻找规律。

五、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本课时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教学设计: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冰花的一些常识,现在想不想再领略一番冰花那优美的姿态呢?

1、教师展示搜集来的冰花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边看边想像,你觉得冰花像什么?看完后由学生自由地交流,汇报。

(意图: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冰花姿态的优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为理解后面三个比喻句的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冰花姿态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朗读美文,更能引起共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3、当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句子:“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一定要醒目地显示出来,并在深入理解前读正确。)

4、接着,教师以“你觉得哪种冰花最漂亮?”引导学生边看图边

展开讨论。

重点是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的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①观察想像一下,像什么树的叶子?(梧桐叶、芭蕉叶)对,这些树叶看起来又宽又大,感受了“宽大”。

②可以准备一些小草,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问问他们“有什么感觉?”感受了“柔嫩”。

③准备两朵花,一朵饱满的,一朵干瘪点。让学生比一比,感受

“哪一朵开得好看?为什么?”因为色彩鲜艳,形状饱满。理解了“丰满”。

最后指导读好三个比喻句,表现出不同的美。

(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此环节中,教给了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化难为简,生动直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此处得到充分地体现。)

5、教师出示拓展练习,启发学生,“小童的想像力好丰富呀,同学们的想像一定也很丰富,你觉得冰花还像什么?”它像(的),像(的),像(的)。

(意图:“学以致用”,及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借此渗透比喻句的概念。这个练习要求不能太高,应充分考虑到各各层面的学生,以激发想像为主,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5、在感受了不同姿态的冰花后,再引导学生读书,“冰花还美在何

处?”重点理解“一束束”、“一朵朵”、“晶莹”、“洁白”。这些词语体现了冰花的多,质地和色泽的美。然后指导读好整个句子。

(意图:这半句是从另外几个角度去描写冰花的,所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体味去理解,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6、在启发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冰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惊奇、赞叹)然后来学习第一句。还是通过唤起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什么是“惊奇” ?就是“惊讶”、“奇怪”。小童和我们有一样的感觉。接着出示小童的话。指名读。引导喊出惊奇的感觉。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意图:这又是一次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词语的例子,朗读时加上动作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7、在学句的同时,相机学习生字“他”、“它”。

教师指着句子中的“他”问:这个“他”是指谁?学生说“小童”。教师解释:他是个男孩子,所以用“亻”。紧接着启发学生,“你会不会记‘他’字?”学生肯定会用上一课中的“她”来记忆,教师抓住切入点,再追问下去:“文中‘她’是指谁?”学生异口同声“大海”。教师点拨:作者把大海比作妈妈,妈妈是女的,所以用“女”字旁。教师再指着句子:“它”在课文中是指谁?学生答:冰花。师:冰花是人吗?生:不是。师:所以用在除人以外的事物上的是“宀”宝盖头的“它”。

8、出示练习,及时巩固。

选字填空:

她他它

(1)()是我哥哥。

(2)妈妈拿着()的书,走进了房间。

(3)()是一只可爱的小猫。

(意图:随课文识字,可以将字的音、形、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三个字是本单元识字的难点,把它们放在课文中,结合所在的句子,利用得天独厚的现成的语言文字环境来,将字音和字形相结合着来理解,直观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及时练习,巩固加深,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9、齐读全段

第2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九语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学生在阅读中要学会分析小说,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体会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独有的感受和评价。从这点出发,本课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作为小说,正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等来反映现实生活,为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2、学习阅读和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体会小说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能形成在写作练习中运用其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在阅读中养成分析小说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

分析小说,要学会从小说体裁的特点来把握内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以及细节描写等都是分析、鉴赏的重点,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分析其精妙之处。为此,本课采用的教法有:情景激趣 提问法 启发诱导法 合作探究法。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会学。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课堂上通过导入激趣引导是可以引起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悬念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在学生自读预习的基础上检查生字词

撂(lià)讷讷(nènè)忸怩(ni?ní)憨憨(hānhān)执拗(niù)

髻(i)尴尬(gāngà)讪讪(shànshàn)瞅(chu)挟(xié)

嬷嬷(óó)砦(zhài)虔诚(qián)磕磕绊绊(ē)

2、让学生梳理本文情节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根据情节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部分、开端带路(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二部分、发展借被(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三部分、高潮牺牲/献被(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

四部分、结局盖被(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

解题一:百合花被子

(二)、自主探究 师生合作交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小通讯员: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憨厚 朴实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解题二:百合花象征了小通讯员的美好品质

新媳妇:美丽、纯洁、善良、高尚

小结: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解题三:百合花象征着新媳妇的美好品质

解题四:百合花象征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

(三)归纳总结主题

本文通过小通讯员为包扎所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个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插曲,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高,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之本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题三

2、抄写生字

五、说课后反思

初三这个学期学习时间短,教学任务重,所以教学时进行的进度比较快,这节课就是如此,所以从整个流程看起来进行的比较快,有一部分学生肯定跟着有些吃力,在课堂引导过程中也比较快,有些问题还是老师教得多,学生自己真正体会的少,有一些重点知识课堂强调训练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要谨记教课本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用课本看知识。

第3篇: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石头是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无生命的物质,同时也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比如在几次户外活动时,我看到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去捡石头玩,用石头在地面上、墙面上、花坛边等各地方敲一敲,一边玩一边兴奋地叫同伴一起过来听石头敲击所发出的声音。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课程,于是就设计了这个小班的科学活动《奇妙的石头碰碰响》,希望通过游戏引起孩子们对探索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求发展”,就如《纲要》中所说:“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目标。

从“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

1、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游戏,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2、尝试自由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

三、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通过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较法来解决难点,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这一特性。

四、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两块石头;若干件硬的物品(木头积木,塑料积木,金属勺子);若干件软的物品(海绵,毛绒玩具,毛线团);厚垫子,桌子等。

2、经验准备:已学习节奏乐《闪烁的小星星》。

五、过程。

我通过三个环节“感知特性——探索比较——拓展经验”来达到活动的目标。

1、感知特性。

一开始以“石头展览会”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石头不同的颜色、形状、质感,对石头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2、探索比较。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所在。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第一次以集体共鉴的方式,初步感知软硬物体与石头碰撞产生的不同现象;第二次通过自主探索,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的判断进行初步猜测,经过探索验证进一步感知这一现象。

3、拓展经验。

这是活动的延伸环节,进一步增强幼儿对探索石头的兴趣。

第4篇:说课稿

  《有序数对》说课稿

天津静海县大邱庄镇大屯中学 杨绪高

各位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有序数对》.该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供天津用)七年级 《数学》 上册第三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教材86页-88页).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和研究函数的运动变化奠定知识基础.虽是初始内容,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对”表示点或事物的位置的意识以很浓,只是谈到“有序”感到陌生.这些知识积淀,为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本节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是“数”向“形”的正式过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描述解决实际生活中事物、问题的重要工具,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方面: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能说出一对有序数对的实际含义.

2.根据一对有序数对在坐标平面内能确定一个点,根据一个点能写出一对有序数对与它对应,渗透一一对应关系.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研究实际生活中座位位置的确定方法的活动,让学生树立“数“与”“形”统一的数学思想.

2.通过研究有序数对的含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参于活动,同学间协商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知识的精神.

2.通过对有序数对的研究学习,进一步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树立刻苦学习品质.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品质.

结合以上目标,我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发展的宗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含义,熟练、科学的达到“数”与“形”的统一.

2.教学难点:“有序数对”中“有序”的含义.

为了更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座位、找路线等活动,探究有序数对的含义.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合理设疑、启发引导、解疑点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方面: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我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元素.教师的教是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教之下进行的.数学研究性活动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教法

我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注重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目标,针对我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材插图合理设疑、巧妙点拨.适情设计梯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发现法:在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所给图片,带着问题思考、探究知识,体悟有序数对的作用,感触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调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适当梯度,合理设疑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我结合目标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合理设疑、提问,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3.合作交流,协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我的引导下,采用学生个体探究、小组内交流的学习形式交叉进行,以逐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合作意识,树立学习信心.

4.练习巩固法:合理选配习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检测是否达标.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法

学生是否学会、会学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在本节课中我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学习.因此我注重以下学法的指导:

1.观察分析法: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个体研究和小组交流协作进行探究归纳,真正体会有序数对的含义,从中领悟知识的产生,归纳规律.

3.练习巩固法:让学生树立数学重在应用的意识,检验学生掌握情况,找出差距,对症下药.

第四方面: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同学说出自己在班上的座位的位置,就一名同学说的例如:“3排4列”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它的不足,补充完善,即从左向右数,从前向后数等.再次描述自己的位置,从而体会到:①数对中数应有一定的顺序,是非常必要的.②在每一对数对中每一个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马上引出本节课题和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把课堂教学推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

第二环节:协作商讨,归纳总结,达成目标

结合教材中的插图,“电影院找座位”.我设置了问题是:①9排7号与7排9号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②在实际生活中,诸如表示座位的数对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呢?③这两个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请帮助错的人找到正确的座位.通过问题,学生动脑去思考、探究、归纳,真正体会“有序数对”的含义及有序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出示有序数对(2,4)、(4,2)设问这两个数对中的数字相同,只是他们呈现的顺序不同,结合我班的座位说说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表示的是同一个座位吗?问题解决后我马上又写(3,3),这个数对中的“3”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有几个座位和他对应?

第5篇: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7课《触摸春天》,这里我就第二课时的教学作一番陈述,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主人公安静,她虽然是个盲童,却能创造出奇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味、体验感悟等方式,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安静的内心,从而体会到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

《触摸春天》一篇精致短小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盲童安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表达了安静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强烈追求。

说教学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蕴含在其中的道理。

(2)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站在盲童的角度体会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三、说学生

我们的孩子对盲童的生活缺乏体验,对生活的思考也缺乏经历。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增加直观性,能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特采用的教学方法有:①品味语言法、②情境教学法

学法为:①自主感悟法②读想结合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二)品析语言,读中感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出示)关键的语句,引领学生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读中感悟,以读见悟。并选用优美的音乐,配合教师激情朗读引领学生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主人公热爱生命的感情,这样既理解了文中重点句子,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出示这样(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然后再齐读(出示)这一课文重点句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后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再次大声朗读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搜集资料,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六、说板书。

17.触摸春天

奇迹 灵性 感动

热爱生活

此板书是教学内容与思想的高度凝结,体现了安静身上美好的品质。重点突出,体现了精读课文的特点。

第6篇:说课稿

一、创设情境导入

(媒体演示)望着这雪花纷飞的冬天,你想说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

出示课题,板书:雪被子(个别读――齐读)

过渡:这条雪被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把书翻到。。。

二、初读课文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这是一条怎么样的雪被子?

检查(课件):麦地 盖上 淘气 口哨 做梦 裙子 蓝天 跳舞 麦穗 丰收

雪白的被子 觉得暖烘烘的 淘气的北风 快乐的梦 金色的麦穗

这是一条()的雪被子

三、想象过渡,学习第一、二段

1、(音乐响起,雪花飘)“冬天到了,北风吹,雪花轻轻地飘着,软软的,白白的”看课件。

2、多美的雪景,打开书,轻轻地读读第一段,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教学句子(随机):你最喜欢哪一句?

出示句子:小雪花满天飞,轻轻落在麦地里。

(1)自己先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谁来读?指读,评议;

(2)指导朗读:呀,我真的看到雪花了,我听到雪花轻轻地落下来了!呦,这么多雪花!雪花真多啊,满天飞。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评议;

(3)齐读。

出示句子:小雪花给麦苗盖上雪白的被子,麦苗觉得暖烘烘的。

(1)自己好好地读读这句话,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2)点击:暖烘烘你在什么时候感到暖烘烘的?像这样的词语你能来说出几个吗?(绿油油、红通通,亮晶晶)

(3)读好“暖烘烘的”

(4)小麦苗在雪地里会怎么想呢?

(暖和)师:那你能把暖和的感受读出来吗?

(感激)师:是啊,那你能把体会的到的感激读出来吗?

(5)下面,谁能把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指名----齐读)

4、出示句子:淘气的北风吹着口哨来了,想吹跑雪被子,可是怎么也吹不动。

(1)淘气的北风会怎么吹?试试看!

(2)说说:北风会怎么吹?

(3)北风那么使劲地吹,可是——(没有吹动,再读一次!)

5、小麦苗睡在雪被子下面,暖烘烘的,多舒服啊!拿起书,我们一起读第1——2段。

  四.课堂小结:

雪被子保护了小麦苗们,小朋友们看啊!雪被子下面,小麦苗正在做着快乐的梦。他们会梦见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第7篇:说课稿

网络环境设计:

研究性学习为师生的发展开阔了无限的空间。教师除了要开发好课程外,更要开发好供学生学习的资源与环境。我始终这么认为专题网页是一种资源,但更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学生探索研究的平台。创设良好的具有人文色彩的网络环境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大家会发现,该网站是以研究麋鹿为对象的,但是我看到留言薄上的几个问题,我则根据学生需要对此又作了调整与完善,补充了相关资源,其实,我认为,这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我觉得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提供的专题学习网站更是要为学生发展服务。不妨我们再来看一下该网站。我们设计了以下几大板块:

(一)“学习(目标)任务区”——学生自主学习的灯塔

在主页上,我设计了学习任务栏,将学生的提出几个问题归纳后放到该区,作为本课堂的研究主题,为学生指明航标。

(二)“网络资源区”——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

资源区尽可能集各种麋鹿的相关图文声像资源信息与一体,提供基本能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某一相关主题的资源,供学生主动研究。大家都会认为网络的资源信息应该是海量的,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信息越多越好。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我们的专题学习网站该怎么建设?“减肥”这个词语大家在多媒体制作时恐怕早就听说过,我也曾想,我们能不能在专题学习网站设计时也考虑这个问题,除了我们将有针对性的信息呈现外,我们能不能首页上设计了一个高效的检索功能,只要在此输入关键字,学生便能在众多信息前能方便快捷地检索信息,从而提高学习的效度。下面撇开麋鹿信息,就支持两个研究主题研究的信息资源谈略谈一二。

点击恐龙馆,学生便能找到许多关于恐龙的图文声像信息,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之中,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和勾起研究欲望。

点击封神榜,我们会看到姜子牙神奇的坐骑,看到许多关于姜子牙的神奇故事,看到众多关于封神榜的故事。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个性鲜明的传奇人物,无不让学生动情,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驱使他们启动向这部神奇巨著研究的步伐。

另外,考虑到学生可能还会生成新的问题,网络资源区还超链了许多搜索网站,供学生按深入研究的方向继续学习,来拓展研究性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大家会发现,该网站综合性强,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率。

(三)“主题讨论区”——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

“主题讨论区”是专为学生主题学习而开辟的论坛等,并提供NetMeeting等网络工具,为学生创设会话、交流的平台和协同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区提出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回复看到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座位,寻找伙伴,共同展开研究与商讨。

(四)“成果展示区”——学生展示才华的园地

让学生将自己的电子创作,PPT文稿,绘画作品,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在展示区中展示,极大地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成就学生。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设计

“学习支持网”与语文教学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学生能够完成确定研究主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本课的研究性学习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1.生成问题,确定研究主题——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当学生完成《麋鹿》两课时学习后,我发现学生在留言薄上提出了一些颇有研究价值的创造性的问题。为此,我就通过网络,师生共同讨论,挑选出两个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研究恐龙的灭绝;研究姜子牙和《封神演义》),向学生推荐研究,也就是确定了本堂课的研究性主题。

2、网上学习,自主研究——实践体验阶段

这个自主,我是定位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围绕一个主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中心内容,“同学们,请大家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是这上面的,也可以不是这上面的,但只要是自己想解决的都可以去研究。”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和谁一起研究,研究的步骤,研究结果怎样反映)也可提供研究记录表。

问题的扼杀,实际是对学生发展的扼杀。这样设计,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又使学生各取所需,一切在浓浓的'兴趣中完成,去发展,去追求各自所得。

如在研究二时,有学生对姜子牙的坐骑很是喜欢,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很快找到“四不像”坐骑的图片以及关于它介绍的文字信息(演示),“哟赛”“好神奇哟”一种神奇感在此顿生;“姜子牙是个怎样的人?”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在许多曲折的故事中展开研究,剖析人物鲜明个性,学生定会感悟出这是个机智、有谋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封神演义》是一部世人皆喜的巨著,扣人心弦的视频,曲折感人的故事,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元,浓郁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将促使学生去研究该作品的传奇以及该文学的深远的艺术价值,这样由姜子牙的坐骑、姜子牙的为人引入到《封神演义》的研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唤起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对古老文化的热爱。这不是我们编者的良苦用心吗?

当然,也有可能,学生在该研究中,会形成新的问题,我觉得这却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因为大家都会知道,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矛盾中增长,从而形成研究不止,发展不止的好势头。

在研究的方式上我想让学生或个人、或小组协作,也可以突破时空隧道,与校外专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

3.汇报交流,深化提高——表达和交流阶段

学生将各类信息加工形成记录研究过程的小型报告、小论文,以及指导学生制作各种PPT作品、电子作文,将研究结果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汇报,展开答辩会等,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如在研究一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PPT的展示,研究小论文、电子作文来展示成果,诸类“恐龙的灭绝的原因”“恐龙的生存环境”问题将都奶奶感解决,通过与麋鹿比较,学生得出一个共性: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动物生存的重要条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更涉及到了好多关于远古时期的知识。。

当然在研究时,不能排除学生对其他问题的研究,如“贝福特是怎样饲养这些动物的?他为什么会把这些动物养得这么好?”,对于这些新生成的问题,我们将给予肯定,并给予大力鼓励,让不同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有不同的收获。因为,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学习中,个体成员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享信息与资源,共同承担学习责任,荣辱与共,呈现出白花竟艳的势头。这样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4.评价总结,再次展开深入研究,持续发展。

学生在在研究过程中定会产生许多新问题“我国有哪些文学巨著?研究价值怎样?” “我想去参观恐龙园”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展开持续研究,让我们的研究再次深入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学生发展的可持续。

设计特色:

通过思考,我觉得我的设计体现了以下特色:

1、我们很多教师可能在开头时会觉得本课研究主题散而乱,聪明的老师,相信此时也已经意识到我这堂课“形虽散但神却很聚”的特点了吧!我们不妨把这几个问题拎起来,不都是麋鹿课文的拓展深化吗?感悟麋鹿之神奇,动物保护之急切,生态平衡之重要。再说研究二,不是遵循着“麋鹿神奇——姜子牙神奇——封神演义神奇——我们中国人智慧神奇”我想这也是我们语文拓展阅读的起点与归宿吧。

2、遵循了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较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拓展了语文教学的领域,尝试探索了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思路,学语文不是仅语文,跳出语文学语文,真正体现出大语文的教学观的教学思想。

3、创设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有足够研究性学习支持的专题学习网站。在网站建设上首先考虑了减肥的思想,架设了可供学生自主发展,自由展技的舞台,构建了一个平等会话,协作交流的平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为学生享受成功喜悦而服务。

4、研究的主题于学生,贴近学生生活,迎合学生个性,遵循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的思想。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