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小学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5 22:36:06

第1篇:数学说课稿小学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学生实际应用比较少,本课是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的设计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整节课,我的想法是:“(运用)生活经验→(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突出三点:

一、创设情境,围绕“当合格小导游”情境贯穿全课始终。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初上课时我以“为远方的客人当导游”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明确辨认方向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结尾我针对学生辨认方向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使孩子们能够充分体会验学习的乐趣。

二、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辨认方向。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但是生活的范围很大,因此,我选取了学生周围的环境作为本节课学习的素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我以家乐福地点为中心,周围的建筑物为背景图,从说说各建筑物在家乐福的位置关系出发,引导学生说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学生发现除了这四个方向以外还存在其它4个方向,虽然学生以前没学过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4个新方向,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方向已有所了解,但还是不够准确,因此,我尝试让学生说说这四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分别说一说博物馆、省医院、汇海图书大厦、远大都市绿洲分别在家乐福超市的什么方向,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三.动手实际操作,体验学习过程。

 生活数学并不能永远停留在生活情境中,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提升、建模,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数学的方法。数学活动离不开体验,学生对八个方向都有体验,而且我还引导学生设计制作方向板,根据教室实际方向正确使用,从新知到应用,让学生逐渐脱离手中有形的方向板,在心中构建一个无形的方向板,使孩子们能正确辨认方向。

四.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研究数学的问题和规律,反过来又运用数学的方法和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新知学习后,我设计了几个层次逐步深入的活动,活动的载体也有目的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平面向空间转移。

第2篇:数学说课稿小学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在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尝试与猜测中安排了《鸡兔同笼》这一教学内容,从读懂教材这一角度来看,在本课教材中呈现了3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假设举例与列表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结果。其中,第一张表格是常规的逐一举例法,第二张运用了跳跃列表法,第三张运用了中列举法。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的方法,方程法等各种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而且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相关的题目也都附上了表格,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这种基本的解题策略解题。教学参考中明确指出,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列表方法这一常用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不应要求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题。同时,我们对《鸡兔同笼》问题在各种版本中不同的安排也进行了对比研究,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中,这一课时安排在六年级,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而在苏教版中,这一课时是作为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针对不同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

说学生:

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理解的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能力目标: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情感目标: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会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能够准确的计算。

说教具:

本课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为了便于学习,我为为学生准备了两份表格。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交流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调整、交流等等。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说教学过程:

1、课前我和学生做了一个“猜数”的小游戏,重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减少学生对于不同列举法的陌生感,为学习各种不同的枚举方法铺垫基础,初步感受中列举的科学性。

2、情景引入

在开课时,我借用兔和鸡这两种学生十分熟悉的动物引入课题,同时借用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说明:这就是1500多年前我国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同时揭示课题:鸡兔同笼。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尝试、探究

接着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说出解决的思路即可。紧接着的新授部分,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与调整,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各种不同列表法的优劣所在,并重点介绍中列举法。

4、巩固,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又重点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鸡兔同笼相类似的地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这一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课堂延伸

我让学生课外继续探讨《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这一课的课堂延伸,既使整堂课前后照应,又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从整体上来讲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1、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领会了编者的意图,通过在本校几个班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列表法的基本方法,以及调试的技巧都掌握得很好;2、对鸡兔同笼这一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掌握很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怎样的问题适合运用列表法能够一目了然,并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3、但对这节课教学本身也有自己的思考,因为《鸡兔同笼》问题本身是我国的千古趣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远远不止列表法一种,而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虽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但由于时间有限,我未能逐一进行讲解,这是否会限止学生的思维呢?所以我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势进行探讨,在结课的时候,我又提示学生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有所研究和记载,迄今为止,中外许多数学家都很关注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已经研究出许多解决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外继续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我也带领学生继续探究,同学们也非常有兴趣,探究出了许多方法,比如化归法、破头法、砍足法、金鸡独立法等等,名字都取得五花八门呢,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敬请指点。

第3篇: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2、教材简析:

《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量长度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测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累一些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三、优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实际测量,掌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认识。

1、谈话引入: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2、请同学演示并叙述测量身高的正确方法。

3、分小组开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

4、将同学的身高数据收集整理成一张表,引导学生学习看统计表,初步了解通过统计表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5、让学生讨论后再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内容,逐步渗透统计初步知识,建立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四个环节:自由测量,深化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测量,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通过对各种不同实物的测量,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同时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数据。

第4篇:数学说课稿小学

1. 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类课题)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学到了什么)认识、了解、掌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会/体会/初步了解了……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兴趣;体会与生活密切相关;交流合作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3. 教学重点

本章的知识点(宏观的、具体的)

4. 教学难点、易错点

5. 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1) 讨论法

(2) 情景教学法

(3) 问答法

(4) 实验法

(5) 讲授法

6. 教学过程

⑴创设情景(植树问题为例)

通过植树方式,直接引入最简单植树数量问题,进行讲解。

(2) 新课教学

①通过学生讨论,讲述第一种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②通过上述的结论,来考虑一端植树的问题;

③通过例题,讲解环绕型植树的问题,进行三种植树问题的总结。

(3) 巩固练习

①练习一

②练习二

(4) 课题总结

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回顾我们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并提问学生回答每种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并 强调植树问题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5) 作业

通过视频展示/绘制卡片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今天的作业内容。

7. 板书

(有标题、图形、例题、专业术语)

第5篇:数学说课稿小学

教材分析

“动手做(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古代的一种数学图形游戏“七巧板”的认识、拼摆,巩固练习已知图形的特点,并利用已知图形创造出更美更好的图形。

学生分析

我校处于城乡交界处,学生多为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有的没有上过幼儿园,学前知识和学习习惯有很大差异。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性格普遍任性、自私、不懂谦让与关心他人,这对新教材的实施,尤其是对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观念大不相同的现状,教师先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利用图形从大到小、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多到少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直观感受“七巧板”的奇妙。

在认识了“七巧板”之后,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第一步,先让学生拼一个大正方形,再让学生拼一个较大的三角形,有不会的学生再由教师、同桌协作帮助完成。第二步,出示简单的“七巧板”拼出的造型图,采取同桌合作进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的精神。第三步,在学生稍显疲惫时,给学生听一段故事(书中的“练一练”第3题),稍做放松,让他们听并且看老师拼摆,拼完后让学生先说听到了什么故事?看出老师拼的是什么?你觉得老师拼得怎样?最后,让4人小组合作拼图,突出学生合作、协调的能力。第四步,采取8人大组先讨论分配任务和拼摆主题后,合作创造出学生最满意的作品来。

在拼摆过程中,着重保护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采取教师帮助或同学帮助进行协作性学习,努力不使一个学生落下。

在教学中不再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课堂规矩,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

教学目标

1.培养合作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2.初步培养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证明咱班同学都认识了平面图形。那么,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七巧板。

师:(出示课题: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一种图形游戏,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啦。今天我们就用它来做一些有趣的图形游戏。在拼之前,大家先回答几个小小的问题,为什么叫七巧板?

生1:因为它有7块。

生2:因为它有7种颜色。

师:谁能说得更好?

生3:因为它是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颜色不同的七块。

师:哦!是吗?那我们大家一起看看这七块分别是什么图形?(教师随手撕下一块并贴到黑板上,学生说出它的名称。着重讲述3号图形叫什么。)

有可能的答案:梯形、四边形、平形四边形,对不准确的答案先给予肯定,再稍做比较,找出3号图形的特点,即有四条边,两边互相平行,所以应叫“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再跟读一遍。

练习:七巧板中有________个□________个△。

哪些图形较大,哪些图形较小?

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若学生说出了3号图形与7号图形一样大,要予以肯定。)

七巧板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二、拼一拼。

1.请小组长分发七巧板。

2.拼一拼:拼正方形、拼三角形,对独立完成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

【锻炼学生对七巧板各个图形的认识能力】

三、练一练。

1.教师出示鱼、帆船三幅较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出像什么?再同桌合作,选出喜欢的图形迅速地拼出来。(对拼得又对又快、合作好的同桌给予表扬)

再出示猫、台灯、鸭子比较复杂的三幅图,让学生先认再拼,操作方式同上。

【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及合作精神。】

2.师:现在请大家休息一下,老师请你们听一个小故事,(放录音,“守株待兔”题目不出现。)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拼什么?和故事有什么关系?

大家会不会拼呢?哪个同学拼得好?请大家伴着音乐,4人小组拼一拼,看哪组拼得好,表扬优秀小组。

四、拓展练习。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8人小组讨论,拼出学生认为最美的图案。

【目的发挥学生互助的思想,培养创新思维。】

五、鼓励性地评价学生的作品。

课后反思

上课前,我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设计,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决定放开对学生以往课堂行为的要求,打破常规教学,把学生分成了2人、4人、8人小组进行活动,目的是针对现在学生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互助、协调的学习习惯。正如我的预料,在课堂中学生对七巧板游戏充满兴趣,于是按照计划“强制”小组必须合作,但有些学生仍要独立完成。我注意观察,当拼第三组图时,有学生自己发现一人无法完成,只好自愿融合于小组活动中,并能迅速完成。这时,我再把完成的作品与班上几位爱独立学习的学生作品进行对比,让那几位学生自动认识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让他自动放弃自己原有的想法,达到本节课所要求的目标,并把它升华到教育学生改掉自私、封闭、不懂合作等性格弱点的高度

第6篇:数学说课稿小学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理解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铅笔若干

五、说教法和学法: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上课时就先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说它表示的意思。(通过让学生写分数、说分数表示的意思,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加深认识和理解,根据分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问题情景:

课前准备了不同数量的4盒铅笔,上课时请4位同学到台前,分别从盒子里拿出铅笔枝数的1/2。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能发现什么问题?通过怎么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要把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而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

(三)建立模型:

通过刚才的质疑:“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经过学生讨论交流,请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通过验证,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一个整体(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几支;二是让学生感悟到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量是相同的。学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解释应用:

1、“说一说”:先是利用学生对分数的新认识,来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通过比较知道两个小朋友虽然都看了自己手中书的1/3,但他们手中书的总页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同,所以,他们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使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有了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2、“画一画”:先判断1/4的意义,再由1/4判断整体“1”的具体数量是多少,最后画出图形,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即可。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知道了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就可以求出整体“1”。(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练一练”: 第1题重点是利用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来看图写分数,通过看图,思考:都是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总份中的几份?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重点理解“平均分”。这题其实是对:“整体不同,同一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的巩固和强化。第4题是结合“云南昭通彝良5.7级地震”和“捐零花钱”的实际活动,体验分数的对应性,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有爱心等。

(五)回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说出来。)

(六)板书:板书与步骤同步,学生通过活动说出来的,我就把它写了下来。

课后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教师引导得过多,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参与面不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办法让学生大面积的参与学习;没有注意细节的处理,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对“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彻;没有掌握好时间和教学节奏,以至于有点拖堂。还希望各位老师不要保守,毫无保留的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谢谢!

第7篇: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部分讲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是在学生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内容。它是前面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中心对称的重要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定义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图形的观察和联想,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2)通过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活动,能正确区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利用所学知识画轴对称图形。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创新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是因为:

(1)《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理解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了解轴对称的性质,会画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2)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建筑设计的轴对称,服装设计中的轴对称,民间美术中处处体现着对称的美学原则。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两个不同概念,原因有两点:

(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较熟悉,但往往不能够完全掌握它的定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体现了中学数学中的整体思想,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模仿能力强,思维信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法,充分运用教具、学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图片的不同颜色的对比来启发学生,运用投影仪提高教学效率,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关于教材处理:①把课后练习1(课本P91练习1)安排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之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突出显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②对于例4,做了适当的改造:添加了常见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再动笔画一画。③练习题组的设计以课本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作了适当补充。④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接受情况补充了实践操作、动手设计。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首先,为学生展示县城外河凉亭的大幅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它很漂亮、美观吗?你能设计制作出如此漂亮的亭子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紧接着展示六幅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观,并进一步设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通过设问和学生发现的结果,揭示课题—本节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操作

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运用教具演示,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任意剪成一个形状,把它打开,观察打开后的图形有何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有几条直线,就有几条对称轴(投影显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前面已经分析过,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图形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加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

二、通过复习轴对称的定义,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不同点;

三是利用投影的直观演示,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体做法是:在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

①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②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然后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概念中的两点加以对比,学生便容易发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1)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2)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对于一个图形而言的。

那么如何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何联系呢?这是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难点。此时,便利用投影演示,画好对称轴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学生们就能很快发现它们的联系:①都有一条直线,都要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这时再对两组图形进行动态演示:把图①中的两个图形移动到对称轴的两边,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把图②中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移动到使其成为两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移动后的图形,学生们会发现:图①原本是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即轴对称,移动后成为了一个整体,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图②原本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移动后成为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即轴对称,使学生理解了它们内在联系;②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投影显示区别与联系)。

前面也已经分析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因此,我把课本上的例4做了适当改造:

例4:下面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出下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用学具折一折,并完成下面的研究报告,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任意梯形等腰梯形圆

研究报告:

这样,通过学生先动手折图形,再动笔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从而顺利完全例题,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也使学生知道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它能沿几条直线对折,就会有几条对称轴。

3、联系实际,加强训练

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予以消化吸收,首先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让学生辨认26个英文大写正体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幻灯展示26个大写正体字母),并让学生书写出是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其次设计了有梯度的训练题,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4、发挥想象,创造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实验,学生们发现了生活中很多轴对称图形非常美丽,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学过的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出轴对称图形,然后在全班展示,共同欣赏(幻灯展示我设计的轴对称图形)。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情感。

5、效果评价

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②本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通过小结,使知识成为“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四、三点说明

1、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

(1)定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3)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4)学生设计出的轴对称图形。

2、时间的大体安排

创设情境,感受轴对称图形大约5分钟,动手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大约19分钟,联系实际,加强训练约8分钟,发挥想象,创造图形大约10分钟,效果评价及布置作业约3分钟。

3、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

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

第8篇:数学说课稿小学

一、教材分析

《青蛙吃害虫》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4—25页。“青蛙吃害虫”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加减法打下基础。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电脑演示的动画中,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建立加减的直观表象,并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感受加减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和爱护小动物的德育教育。

三、教法、学法的确定及依据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四、教学流程设计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2)合作探究;(3)巩固提高;(4)拓展延伸;(5) 评价体验

五、具体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和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快一年了,我知道大家都是猜谜高手,现在老师有个谜语,大家愿意猜吗?

师:出示课件“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

师:(出示课件:画面先后蹦出两只青蛙,蹦跳三下叫道:呱呱)同学们猜对了,你们真棒!今天哪,这两只青蛙就陪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再次探索数学王国里面的奥妙)今天啊,这两只青蛙它们说有问题向你们请教,怎么样?你们有信心帮助他们解决吗?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可爱的小青蛙们正在忙什么呢?

(设计意图:用课件以用猜谜语的形式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节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播放课件):同学们,你们一边听一边看,我们能搜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青蛙吃害虫的只数了,那么请你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有以上问题的纸条)

师:同学们真棒!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奥秘,相信大家一定都是勇敢的小探索家。

(一)探究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师:我们先研究第一问题,谁来列式?

(指名列式引导学生计算)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找到了计算方法。(拿起计数器)如果我们用计数器来计算,该怎样操作呢?(学生有些疑惑,在下面小声讨论)现在老师就交给大家用计数器计算的方法:(出示课件演示操作过程)首先来拨56,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5个珠子,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再加上30,30里有3个十,那3个十该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电脑出示拨3个十的答案) 现在看看计数器是多少?

师:所以56+30=86,单位是只。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一起研究一下第2题和第3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2题和第3题。

(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都很认真,都挺喜欢发言的,下面请各组派一名同学汇报以下你们学习的成果吗?

师:好,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出示课件,演示),所以呀56-30=26.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三、巩固提高

师(出示课件):我们在计算时,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就会很快计算出结果。啄木鸟听小青蛙说大家很厉害,也想考考大家,我们分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即对又快。

(小组学习、交流、相互订正)

师(出示课件):为了祝贺大家的聪明智慧,38只小青蛙举办了演唱会,一曲结束后跳下去多少只青蛙准备下场节目呢?快快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算一算吧!

(先独立完成,同座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这时小青蛙班长说:“同学们,我们来个智力大比拼好不好?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师随即在电脑上完成)

(设计意图:延续“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设计、组织了一系列充满童趣的练习,激发学生巩固计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对于练习题的订正是否过于细致,因而使课堂密度减小。)

四、拓展延伸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了朝阳小学老师的求助信息,朝阳小学有42名同学来我校参加献爱心活动,可我们学校会议室只有30把椅子!每人一把椅子,还有多少名小朋友没有座位?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把答案告诉老师。

师:你们都很聪明,不光是小青蛙佩服你们,老师也佩服你们了。

(设计意图:练习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渗透了“生活无处不数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从小培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是否可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实践活动。)

五、评价体验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过去了,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学习的快乐,现在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学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现在看看这两只青蛙(出示课件),他们已经吃了很多害虫,你们看,他们的肚子胀胀的(青蛙的肚子胀两下)那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对,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那农民就不用把农药播在庄稼里,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遵守你们的诺言保护好自然环境,做一个有环保意识的好孩子,同学们再见!(放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整个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反思。通过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习再次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