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5 18:42:44

第1篇:说课稿

【目的要求】: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对应比较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

2、在操作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找出最长和最短;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具准备】:

1、教具:长棒

2、学具:

(1)、长棒

(2)、长短一样的3根铅笔

(3)、长短不一样的3根吸管

(4)、长短不一样的3条毛线

【教学过程】:

一、预备活动:

走线: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轻轻地走在线上。

二、以“长棒城堡”引入活动。

1、感知长短。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长棒城堡”!今天是长棒国王的节日,我们的长棒娃娃已经等候多时了。

师:长棒过欢庆节日。看他们多高兴!这些长棒哪里不一样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长短”的不同)

2、认识最长和最短。

师:三根长棒娃娃谁最长呢?(教师引导将“长棒”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找出哪根最长哪根最短。)

三、出示铅笔、吸管、毛线,让学生找出最长和最短。

师:咦,铅笔朋友、吸管朋友,还有毛线朋友也来比长短了,请

小朋友帮忙找找看谁最长,谁最短。你怎么知道?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四、学生操作:

1、教师提出要求:

(1)、比较时一定要将长棒一端对齐进行比较。

(2)、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哪根棒子最长;哪根棒子最短。

五、游戏活动:比一比

师:盛大的舞会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每人邀请一根长棒娃娃一起跳舞吧。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并要说出:我的最长(短)。

六、收拾学具,活动自然结束。

师:长棒娃娃要回家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它们送回家吧。

篇二:小一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长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能独立地给2件同类物体比较长短。

2、引导幼儿描述比较结果,感知长短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同种不同长度的铅笔、吸管、标记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视频

二、出示铅笔和吸管,引出课题。

问:这些铅笔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对了,这些纸条有的长有的短。哪根是最长的?哪根最短呢?

三、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

1、学习两支铅笔、吸管比较长短。

这两支铅笔哪支长?哪支短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呢?(把两只放在一起比一比,其中一端要对齐)。

小结:原来比的时候,要把两根支铅笔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支长,哪支短了。

2、学习三支铅笔、吸管比较长短。

问:老师这里还有一支铅笔和吸管,哪它是短的还是长的呢?现在又该怎样比了呢?现在长的铅笔和短的铅笔发生变化了吗?长的变成了什么?短的又变成怎么样了?

小结:比的时候,仍然要把铅笔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支长的,哪支是短的,哪支是最短的?原来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比较的物体不同,长短也不相同。

四、学习按长短排序

1、(出示排队标记),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标记?(排队标记)。怎样排呢?小朋友想想哪支铅笔排应该排在最前面,哪支铅笔跟在它的后面,哪支排在最后面?

2、幼儿说,教师在黑板上操作,然后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3、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说出操作结果。

、完成书上的操作练习。

第2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新课标指出: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的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吟咏,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流动。学习这首诗歌,通过朗读吟诵,整体感知,透过字里行间,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沉的复杂的感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这首诗歌,后面的学习就比较顺畅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了解了杜甫其人其事,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作品,如《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杜甫的形象。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理解《阁夜》还是比较容易的。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复杂的深沉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吟咏诵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韵脚,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诵读教学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通过探究讨论的方式交流,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会有更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展开教学。

三、说学法:

朗诵吟咏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师生欣赏古典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降低难度,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使学生有所得。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诵读法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唐诗的领域内有两座高峰,就是李白和杜甫。李白以其飘逸豪放,被称为“诗仙”。而杜甫以其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圣”。前一个单元我们刚写过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阁夜》。

一次导入,把李白和杜甫对比,能使学生对两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引领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二)知人论世:

阁夜:西阁之夜,西阁即作者寓居的夔州西阁。夜,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诗人是因什么不眠呢?当时诗人寓居的夔州发生战乱,连年不息,百姓生活困顿,杜甫的几个好友也相继离世,他自身又孤苦伶仃,漂泊在外,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上身世的凄惨,他在这个不眠之夜用笔记录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了这首诗。

联系作者的经历来解题,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调整情绪,与作者的情感同步,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融入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

(三) 赏析诗歌: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在班上展示。

1、读一读:

一读,读准字音:景( jng ) 霁( j )

注意韵脚:宵,摇,樵,寥。押平声韵,读时,拖长字音。

二读,读出韵律:

节拍:2—2—1—2 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读,把握诗意:

首联:催,说明时光飞逝,寒,不仅写雪后初晴天气的寒冷,还写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冬季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自己浪迹天涯,客居他乡,雪后初晴的夜里更冷。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他的这种对人生的悲慨就更深沉了。

颔联:“鼓角”暗示的是战争,“声悲壮”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星河”、“影”是从视觉角度写的。五更时听到鼓角的声音很悲壮,三峡上,星辰的影子随波摇动。

颈联:郊野之外百姓的哭声传来了战争的消息,渔夫樵夫唱起了夷族的歌谣。

尾联:运用典故,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一代名人最终成为一抔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漫漫长夜里,我寂寞无聊难耐。

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解决诗歌“写什么”的问题。

2、品一品: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1)品味情感: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表达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诗言志。通过品读,体会诗歌中字里行间渗透的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2)品味语言: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我最喜欢颔联。此联上句从听觉角度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与星河波澜壮阔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这句通过声音来写战争,视听结合,上下句对仗,用典故,暗示天人感应,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通过找喜欢的语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把握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进而拓展到全诗,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3、议一议:对读:

学生分组讨论后在班上展示,教师指导点拨。

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

《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将这两首诗作对比阅读,在对比中认识这两首诗的异同,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课堂小结: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到五鼓,从时局到先贤,从国家历史到百姓生活再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全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声音来写战争,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更加痛切地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良知的作家,他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却通过自己的笔为民请命,为百姓代言,是时代的最强音。这或许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吧!

小结,由读文到读人,由做事到做人,相信会对学生的做人有所启示。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根据学过的杜甫的诗歌,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诗歌学习背诵默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题实际是一个小专题,旨在通过梳理所学的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阁夜 杜甫

首联:时光飞逝 客居天涯

颔联:声音写战争 星河动摇 听觉、 视觉、对仗

颈联:百姓哭声 渔樵歌声 听觉

尾联:卧龙跃马 寂寥无奈 用典(原意、用意)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对理解本文有指导意义。

六、说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设计紧扣新课标的精神,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吟咏诵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很好地解决了诗歌阅读的三个问题,即“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明白了这三个问题,就是读懂了这首诗。课堂上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同步启动,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参与度高,在积极的讨论中有所收获,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讨论的时间有限,没有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打开的力度还不够,这些还有待于灾难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第3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们周围的土壤》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的第一课。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其中一个就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个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里各种各样的东西来亲近土壤;通过给土壤里的东西分类,让学生学会记录观察结果,发现问题而思考。学生在之前只是日常生活中对土壤的无意接触,所有的土壤知识是无意感知的,无序的。这次是初步有目的地去接触土壤这一物质环境的内容,从讨论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开始,着手研究土壤,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体验土壤环境,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并通过体验、记录、观察、合作交流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我们周围的土壤。因此,确定以下目标和设计理念:

1、知识目标: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能力目标: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情感价值目标: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亲近、探究土壤。

设计理念: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通过各感官的活动接触土壤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记录、收集,并表达与交流,形成一定的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以学生探究为主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而内化。

教师准备:一桶土壤、昆虫盒、镊子、水、盘子、抹布、放大镜。

学生准备:报纸、纸巾、放大镜、筷子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各感官对土壤的感受来认识我们周围的土壤及其特性。培养学生对土壤的亲近感。

二、说教法。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教学要重在“动手做”,这是本册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灵魂。要彻底打破“教知识”、“教书本知识”的教学观,必须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重在作好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方面不能死板地教知识,让学生去“牢记”,另一方面,也不能袖手旁观。引导学生要主动不等于放纵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不是任其自由。围绕即以确定的目标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有:

1、引入课题,置疑竞猜法,通过“猜”来调动全体学生;

2、保持兴趣,吟诗展示法,通过补充课文诗句来保持学生对研究土壤的兴趣;

3、观察记录、合作探究法,把学生分组到实际土壤中去观察探究;

4、师生同乐,填表总结法,使学生在快乐研究中总结提高;

5、开放课堂,拓展延伸法,把学生对研究土壤的兴趣保留在今后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实践体验法、观察记录法、表格分析法,合作交流等都是值得重视的学习方法。

1、实践体验法:心理学认为,儿童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要在创设的情景和多样化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已的智慧。科学课则更需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到实际的土壤中去寻找发现,用自已的感官亲身体验感受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里的动物、植物们,触摸中体验,记录中思考。诱导儿童产生对大自然的新奇感和亲近感,形成科学习惯和对大自然的探索意识。

2、观察记录法:科学探究活动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本课的分小组进行两次观察记录,并指导学生记录时可以图文并茂(不知名的物体用描述语言记录),要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木棍、放大镜等),这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研究科学的习惯,还让学生在个体观察中产生个性发现,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创新,产生一些稳定的科学素养。

3、表格分析与合作交流并重: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主要是感性认识和思考,只要养成记录填写表格的习惯,学生对自己所记录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个性发现,就能达到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目的。本课设计中让学生利用观察到土壤的情况记录入表格,小组内争论后集体总结归纳,选择出学生的亮点推广鼓励,有助于小学生科学思考和科学理想的提升。

4、预测印证法:配合老师设置的猜测,学生最盼的就是类似成人彩票一样----印证结果,这样让课堂产生活力;而学生观察土壤前的预测同样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急于要在活动中得到证实而努力探究,产生了个性自主和合作争议,进而产生个性发现和探究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猜”来引入。《新课标》提出: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对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固有一种新鲜感,当老师提着装土的桶走进课堂却不出示,而是让学生猜猜桶里有什么,那么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会陡然上涨,尤其是平时表现不够出色的学生更愿抓住这种表现机会,揭开谜底就出示课题,为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打下了基础。

2、用“吟”来激发热情。新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科综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开篇编排的小诗就同语文课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本课设计让学生把小诗补充丰富,吟出激情。学生就能从情感上产生对土壤的热爱和亲近,保持了学习研究土壤的热情。

3、用“测”来准备活动。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探究的态度,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这里就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进行土壤“挖宝”活动会挖出什么宝贝,测一测。这个过程中可能形成的争论和问题,作好第一次记录。这样在活动进行中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的同时,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把“看”“摸”“找”“比”“采”“记”来充实课堂开放性实践。《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的教学要用丰富多彩的亲

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活动为《科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要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这些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教师指导学生的土壤探究方法。紧接着带领各组学生到实际的土壤中利用感官亲身观察感受,师生在土壤里共同观察,教师引导,不时地鼓励一些典型学生,有利于学生科学理想的形成;学生有目的地利用各感官去看、摸、挖、捉、比、采,叽叽喳喳地讨论并发现土壤里的新奇,营造出和谐的活动气氛,并作好第二次记录。使学生间的合作基础牢固起来,学生在实地地感知土壤,认识土壤和分析土壤,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了科学素质。

5、通过“说”“评”来作好活动的汇报总结。新课程主张师生互动,教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回到教室,各小组先分别总结,再师生共同汇报,根据汇报把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里的发现填好,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土壤是混合物。对过程进行小组间评比,对表现优秀的加以推广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功感的同时,知识和技能得以形成和稳固。

6、用“订”字延续课外拓展。《新课标》提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反馈等多个环节。课堂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空间里,也不要把上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本节课安排的课外作业是:给两张研究记录加上一个封面,与以后的记录装订成册。这样对学生延续了课外的拓展,还顺便结合美术兴趣而外延,巩固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指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一个人早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方法,指导学生“动手做”方面下一番功夫。

第4篇:说课稿

一、根据本文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理解故事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寓意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采用读、议、写、演、观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我从图片引入,首先让学生认识与今天学习密切相关的两种古代兵器,由此导入课题。随之告之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回忆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采用各种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语言。

3、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句子意思。同时借助,通过自己表演,使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说揭示的深刻道理。

4、最后,对《韩非子》和韩非子作简要介绍,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

三、说板书

板书两种兵器名称,卖矛和盾的人介绍的它们的特点,以及揭示的深刻道理。这样言简意赅,突出了重点。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