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6-16 15:28:12

第1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写的就是她从童年到青年的各种雨天情趣。读这篇作品,尤其要品味那些饱含情感的故事、细节,诸如逃避功课、希望谷子霉变等“坏心思”的独特趣味与美感。文章以“雨”为外线,以“思乡”为内线,尽情倾诉真挚而热烈的情感,记述了童年的梦痕,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渗透着现实的况味,无不饱含着作者“水是故乡甜”的怀旧思乡之情。作者为什么说《下雨天,真好》?因为下雨天总能把“我”带到另一处所,远离纷扰的世界,在宁静中回忆自己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体味到人间真情的融恰,可以过得悠哉自在有情趣。下雨天也使“我”在蓦然回首感到人事的变迁和远离家乡的怅然。作者从真善美的角度去写童年时光,比如对父亲、母亲、阿荣伯的描写都写得亲切美好。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人之间的善和一种怅然的美。叙述平谈朴实、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流溢着淡淡的诗韵。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如文中对港诗的引用,风趣的语言的插入等。

二、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那么理解文章的主旨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将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

1、住文眼,梳理文章结构

2、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

3、体会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及传统的中庸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突破重难点,就需要师生合作与研讨,所以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确立为:

1、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合作中领悟文章主旨

3、强调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这篇文章除了赞颂伟大的母爱外,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人之间的善和一种怅然的美,这种美是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美。因此我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为:

1、学习用母亲慈善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与物

2、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

  三、说重难点

作者以“雨”为外线,以“思乡”为内线,写了她从童年到青年的各种雨天情趣。学习时尤其要品味那些饱含情感的故事、细节,诸如逃避功课、希望谷子霉变等“坏心思”的独特趣味与美感,才能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在怀旧思乡中体现的人之间的善和一种怅然的美。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掌握文章结构特点;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运用“阅读、赏析、讨论、感悟”的形式,在学生个人速读、赏析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相结合,最后学生再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体会,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怀旧思乡背后的真善美。

  四、说教法及教

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深入理解主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要注重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生活、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引导、合作讨论、探究交流法”让生生、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发现、构建课堂模式。教具注重了资源的整合,将图片、文本及音视频整合与一体,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导学达标

(一)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介绍作者

(三)字词检测,落实基础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一)与课文对话——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思考:

1、作者为什么认为“下雨天,真好”?

2、作者说:“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试从课文中找出“雨珠的链子”和那些“好时光”。

(学生先速读课文,完成自主评估作业,然后各抒己见。)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找出蕴涵文章主旨,表现雨天情趣的句子,进而抓住文眼“好”来梳理文章结构。

(二)与同学对话——深入学习,合作探究

1、“我”和母亲对下雨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这些小孩子的“坏心思”(例如多次逃课、希望霉变的谷子越多越好)津津乐道写进文章呢?

2、从文中所记述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性情慈善?

3、作者对下雨天的感觉是不是始终不变呢?她为什么会说“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逃避功课、希望谷子霉变等“坏心思”中的独特童真童趣,母亲身上体现出的善,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流溢的人事的变迁和远离家乡的怅然美。

(三)走出课文——与生活对话

请说说你自己关于雨天的趣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生活

(四)跨越空间——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艺术家对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请学生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或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文学底蕴。

四、请学生对照板书梳理文章结构,阐述文章主旨,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2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 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静

具体描绘 (高) (低) (远) (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动(听) (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第3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本文的教学目标

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目标1,难点是学习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

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

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

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

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

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