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6-06 18:46:29

第1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治水必躬亲,本课属于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要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还要学习在说明记叙中结合议论抒情的写法。治水必躬亲位于第五单元第五课,为非重点课文。作者是清代的钱泳,善诗词书画,多年游历全国各地,著有履园丛话水学。文章说的是治水的方法,或者说是治水的态度。另外还赞扬了海瑞为官清廉的特点。对于文章的主题,就是治水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尽可能背诵

2.字词句可以流利译出

3.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4.了解文章主题治水必躬亲和事必躬亲并且来指导学习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尽可能背诵

2.字词句可以流利译出

3.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4.了解文章主题治水必躬亲和事必躬亲并且来指导学习

教学重点

读课文,译字词句

理解文章的主题及对学习的启发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事必躬亲

导语:

水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物质,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它对于我们很重要。它有它温柔的一面,也有它无情的一面,我们中国地域广大,水患较多。九八年大洪水就是它无情的时刻。其实,不单今天,在历史上,就有水患,就有人去征服它。比如,有一个古人叫鲧,他带领人们去治水,因为办法不当,只知道堵,因此失败。他的儿子叫禹,用疏的方法治水,因为方法得当,故一江春水向东流。看来,治水要用合适的方法。方法从哪里来?必须从实地调查中来。我们来看治水要怎样治,从中又能学到什么。

二.正课:

1.小组内先自读课文,划出自己不会的字词,结合课下注释、老师出示的字音解决,再不会的全班共同解决。

2.小组内学生根据老师指出的朗读要求,先自读,由同学互评,进而全班推举同学范读。最后还可以齐读。

3.小组内根据提示、课下注释、工具书译课文。

泥:拘泥盖:原来,表原因是以:因此亲劳胼胝:亲身去经历困苦

昔:过去布袍缓带:穿轻便服装未尝:未曾如是:象这样举:成功

(由小组内选出数位同学作示范翻译,其他同学评价)

4.分析课文(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来,老师引导)

(一)一段(1)治水之法:

应该: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不应该:执一;轻信人言

因为:非~~~,非~~~

(2)论点: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二)二段:举例论证:海瑞两个方面讨论得出布袍缓带和亲给钱粮;

正反对比论证:水利如何举如何不举

5.说一下你心目中的海瑞形象。

三.小结

1.(老师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以达到尽可能背的目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治水的一个方法,有两个不可,分别是~~~,因为~~~,所以必须~~~。

接下来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举例论证,即昔海忠介~~~。这说明治水必须躬历山川,亲劳胼胝。除了这一个,还要清廉,即亲给钱粮,~~~,这说明治水官吏还要清廉。作者又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从反面论证另一种情况,即如好逸恶老~~~

2体裁为议论文。

3.所学道理:治水必躬亲。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正反论证。

5..古今字词义:

泥:(泥土)拘泥

掌故:(过去的规章制度)过去的故事

盖:(因为,表原因)盖子,盖住

穷:(追究到底)经济上贫穷

举:(成功,完成)举起

.6重要字词解释:

相度咨询是以胼胝昔未尝

7。.按字义写成语:

泥于掌故非相度不得其情

远嫌而避怨非咨询不穷其致

8.按成语写句子:

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9.收获:

(1)治水必躬亲

(2)事必躬亲

(3)治学必躬亲

课外作业:写一篇关于学习的小短文

《治学必躬亲》

要求:

1.运用典型事例;

2.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2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第3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先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与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交往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老王的突出特点就是命苦心善。作者就是通过写与老王平平淡淡的交往中来体现了老王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仅如此,还可看出“我”或“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深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间至情之爱。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而我个人也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2)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主旨,体察作者的爱心;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初二的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是很浅薄的。加之我们的学生又是乡镇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是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进行本课教学中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合作探究法,质疑法,点拨法,诵读法,采用多媒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1、教学相长,为了更好地教,让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预习题:1)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轻松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歌曲《爱的奉献》、图片资料

五、教学程序

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导语:同学们,正如这首歌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能以纯真的情感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人,那么人间将会多一份温暖,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份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我国著名作家杨绛女士通过写与一位普通车夫的交往,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设计说明:使学生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接着介绍作者杨绛及写作背景和她的丈夫钱钟书。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既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环节三、检查预习

将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请学生到旁边小黑板上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然后订正。

(设计说明: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这也是考试中必有的考点,这既可以作为字词训练,又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环节四、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我”与老王的交往。

2)阅读文章1-4段,说说都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设计说明:熟悉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王,为下面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环节五、合作探究

1)深入分析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老王什么样的性格?这些片段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表达出来。

(设计说明:这个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文本,且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2) 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设计说明:这三个题目逐层深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善,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又激发学生的爱心。领会本文的主旨。这进一步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4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所写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从介绍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到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前后逻辑联系紧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教学目标

根据说明文教学的文体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

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二、说学生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能力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四、说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说学法

教师主导下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六、说教学设计

第一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分身术的故事导入,(设计这一导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步:自由朗读,自主掌握生字词。

老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解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学名词术语。 第三步:用大屏幕提示要积累的词语,读写结合,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四步: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四个小标题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在说明克隆含义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3、依次找出克隆试验部分试验的对象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设计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同时完成板书)

第五步:走进克隆大观园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克隆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中外克隆成果。通过这些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克隆技术已经在自然界广泛应用,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克隆技术应用到人类社会呢?

第七步: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克隆人"的问题如何看待?讨论完成后由小组发言人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性。

(这个环节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完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七、小结

学生小结

要求学生课下以“我学到了??”开头,写一写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或感受,进行总结。

老师小结:(见ppt)

第5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标》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2、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说教法

1、赏读法。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讨论探究法。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四、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