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7:16:43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语文教案-陈涉世家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陈涉世家,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藉(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不读ji。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ji。酂,读zan。度已失期的"度",读uuo。適,是"谪"的通假字,读ze,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kuo,常作人名;现又作"適"的简化字,应读sh。"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该成Zh。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写的时候一般都加上引号。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说出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教学重点

1、懂得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写的时候一般都加上引号。

2、如何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正确使用象声词

教学难点

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教学流程

一、认识象声词,感受象声词

1、师: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

①齐读句子,提问:这句话中有两个表示声音的词,谁来读?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叫什么?(板书:象声词)

②出示第二句话:这时,一群鸭子叫着,跳下水。

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第二句话,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③小结:看来,在句子中准确地使用象声词,我们读了会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如闻其声)

2、在句子中用上象声词要注意什么呢?(加上引号)由于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所以一般都要加上引号。(板书:“”)

3、你们还知道哪些象声词?

4、你们积累的象声词真丰富!能在说一句话的时候,恰当地用上象声词吗?

二、创设情境,活用象声词

1、师:说得真好,原来,在句子中恰当地用上象声词,就能让人有如闻其声的感觉。如果在说话和写作文时也能做到这一点,文章就会变得更生动、更有趣了。有一位同学写了这么一个片段,你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一片写字声,像是静夜里春蚕在吃桑叶。不知谁一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上,大家都抬起了头。一阵风吹过,然后门被风吹得使劲关上了。

2、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刚才我们说了,在说话和写作文时恰当地用上几个象声词,会让人有如闻其声的感觉。那么,在这段话中,是否也能用上几个象声词,用在哪儿好呢?(指名说)

校正: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一片“刷刷”的写字声,像是静夜里春蚕在吃桑叶。不知谁一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上,“啪”地一声响,大家都抬起了头。一阵风“呼!”地吹过,然后“咣当”一下,门被风吹得使劲关上了。

3、出示文字:

“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你听,你看:

(秋风“呼呼”地吹着,金黄的树叶“哗哗”地向我们招手,像是在和我们告别……)

你又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5、师小结:在写作文时,如果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都写下来,那么,你的文章就会更加真实、生动。

三、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师:你们说的真好!如果把说的内容写下来,那就是一篇好作文了。想不想试试?今天,我们就来写这样的一篇作文。

请大家翻开课文第79页,自己读读习作4的第二自然段,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请大家一起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这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指名回答)板书:一件事,一个场景用上象声词

3、师:课文中有四幅图,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素材。仔细观察,根据插图的内容,你会想象到什么事情或场景?

4、师:好,现在谁想说?

5、指名说。

四、自由习作,品味赏读

1、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这么多事情和场景要说,想不想写下来?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写下来,恰当地用上几个象声词。因为时间关系,我想提一个小建议,开头、结尾先不要写,抓住重点部分,写一个片断。

2、学生写片断,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书写姿势)

3、师:同学们,停一停,你们真了不起,短短的十分钟时间,都写了不少了,而且还很精彩,想欣赏欣赏吗?(指名交流)大家要学会倾听。要知道,欣赏别人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待会儿听听老师是怎么评的。

五、小结延伸,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我们在使用象声词描写一个场景的时候,只要做到准确、恰当、合理、有序,就会使我们的文章变得

有声有色。

2、文章写好不能交给老师,自己应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改。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你们的文章就这样不断地读,不断的'思,不断的改,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3、布置作业:

①给你的作文加上开头和结尾,认真修改。

②把作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同学听,根据他们的意见,再改一改。

第3篇:语文教案

《师生情》是看图学文的课文。课文描述了三位女同学在老师生病时,代表全班同学,冒雨去医院看望老师的情景,表达了学生尊敬老师、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

图上画的是医院病房门口,三位女同学挤在一起扒在玻璃门上向里看的情景。在她们身边放着满满的门房立着一把雨伞。

在看图学文的过程中朗读,边创造。要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1.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养成尊敬老师的美德。

2.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理解词句和重点、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今天我们学习《师生情》,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既要学会观察图画,又要读懂课文。看图学文首先要对图画进行观察,怎样看懂一幅图呢?看图要按——定的顺序,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从人到物……一步一步观察,要注意图中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图上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2.《师生情》这幅图究竟反映了师生之间什么情呢?请同学看图。

二、指导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上画的谁、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天气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一件什么事?

(天下着雨,放学后三位女同学冒着雨,提着一篮鸡蛋.到医院看望生病的老师。引导学生从图上找出回答问题的根据,如从背着书包知道是学生,从输液的吊瓶知道是在医院,从雨伞、斗笠知道是雨天,从篮子里的鸡蛋知道是来看望病人的。)

三、边看图,边想象,

1.她们为什么来看望老师?

2.她们透过门上的玻璃,向屋里看,想一想:她们看到了什么?此刻她们会想到什么?

四、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再。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尊累玻璃顺

(2)字形难点。

尊:中间一横不能去。

匆:最后一笔是“、”。

璃:右下是“””,不要写成“””。

(3)理解词语。

和蔼:和气,和善。

尊敬:重视而恭敬地对待。

劳累:疲劳,疲乏。

“过度劳累’’是什么意思?文中指谁“过度劳累”?

顺从:依照别人的意思,不违背,不反抗。

打扰:扰乱。本文指影响、干扰。

急匆匆:急急忙忙。

祝愿:表示良好愿望。

肯定:一定。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踮起: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看图说说准踮起脚尖?干什么?

五、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心意”是什么意思?

“全班同学的心意”是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

(1)急匆匆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她们是“急匆匆’’赶到医院的?

(图上的雨伞、斗笠、三个人还背着书包。)

(2)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呢?画出有关语句,读给大家听。

①什么是和蔼可亲?想象:王老师平时对学生是怎样和蔼可亲的?

②什么是日夜操劳?想象:王老师又是怎样日夜操劳的?

(3)她们商量了哪几点?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①为什么首先要告诉老师“班里一切都好”?

②全班同学一个一个地凑鸡蛋,希望什么?

③从她们商量的这三点意思,说明什么?

(同学们很听话,很懂事,很懂得体贴别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4)有语气地读本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看图,学习三位女同学在护士不让进病房的情况下是如何做的这一段文字,体会师生情。

(1)3位女同学在护士不允许进病房打扰老师的情况下是如何做的?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用简短的话叙述图意‘

(2)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用笔画出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3)引导学生抓住“顺从”、“轻轻放”等重点词联系上文进行理解,体会同学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①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②汇报读,大家评议。

③集体朗读,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2.看图,抓住课文略写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体会师生情。

(1)出示“三个人顺从地点点头……争着向屋里看。”请学生读后,看图思考要是让你写,你会怎样介绍这幅图?

(每个女同学的具体做法。)

(2)边看图边进行合理的想象:每个女同学在病房外是怎样做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会看到什么?心中会想什么?

同桌互相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看图,抓住重点句“她们也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1)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三位女同学争着往里看,可能看到了什么?

(2)通过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憔悴”、“深情”、“祝愿’’等词,使学生爱师的情感受到激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重点句,请学生思考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三位同学对老师的关心。)

①同桌练读。

②评读。

③请学生谈体会。

(4)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周围的老师?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背诵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情境和语言中受到熏陶。

续编小诗,初步感知风的特性。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仿写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水儿见他皱眉,云儿见他就跑。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风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却摸不着,也抓不到它?你们想知道它在哪都在做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到叶圣陶爷爷的诗中去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我们知道

二、初读感知:

1、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出示课件,听老师范读。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出生字并解决生字困难。

先自学,然后小组长用卡片领读,最后在小组内以游戏的方式考一考。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

以猜字游戏形式检查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接读课文。

大家生字学的这么好,相信课文一定读的更通顺,流利。自由练读。

指名接读。其他学生听读,并画出描写风的语句。给读的同学做出评价。

2、汇报交流

指名读出描写风的句子:

A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理解词语:颤动

为什么枝头颤动,风就在那了。

体会找到后的心情:激动、高兴、兴奋

体会感情,练读课文。

B但是林木微微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体会词语微微点头,

知道朗读方法:边读边想象。

想象当时的情景,齐读课文。

C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理解词语泛起波纹

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有趣活泼

带感情练读,指名读

3、总结读文

现在同学们都从文中找到了风,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可爱调皮变化多端伟大

带有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一背

四、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叶圣陶爷爷在河面、在枝叶上找到了风,你们还在哪看到过风?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风。

你能想文中这样来写一写吗?

课件出示: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风()了。

2、小结: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天的风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夏天的风给人们送来了阵阵凉爽,秋天的风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的风带来了片片雪花。你还收集到哪些描写风的好词好句了。

学生汇报:词语和诗句

今天大家和风成为了好朋友,学习这么累了,老师领大家大学习超市去逛一逛吧!

课件出示:

1)画风通过图画向大家展示风。/

2)颂风有感情的背诵小诗

3)写风当小诗人写写风。

4)给大自然中其他自然现象写首小诗。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回家完成。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