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2:49:13

第1篇: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奇妙商店

语言活动:奇妙商店(中班)

要求:1、在感知故事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及表述帮助小动物变废为宝的办法。

2、萌发幼儿变废为宝的意识。

准备:各种废旧材料做成的东西布置成奇妙商店,桌面教具,若干废旧材料。

重点:理解故事

难点:合理想象,并能用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流程:操作要点

参观“商店”

引起兴趣

1、带领幼儿参观“奇妙商店”。

2、介绍故事名称。

1、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桌面教具,插问:

(1)大象伯伯把小猪的西瓜皮变成了什么?西瓜皮还能变成什么有用的东西?

(2)大象伯伯会把酸奶瓶变成什么有用的东西?

讲述故事

感知理解

2、讲完故事提问:大象伯伯为什么要开这个“奇妙商店”?

教师小结:大象伯伯开了“奇妙商店”后,小动物们再也不乱扔废物了,这样做保护了小动物周围的环境,而且小动物们把废物拿到“奇妙商店”大象伯伯还能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

1、

想象创造

能力迁移

创设情境,看看讲讲小动物拿来的废物。

2、提问:你帮助小动物把废物变成什么有用的东西?(幼儿商量)

3、个别幼儿讲述。

4、教师小结:废物并不一定没有用处,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一定能变废为宝。

5、布置任务。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重、难点

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教学教法

教具准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随记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爸爸给陆小英的习作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那句话更生动有趣?

2、教学第二部分: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拟人

赋予人的情感动作等

后记

学生对有关“冬”的成语掌握较好,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感受拟人这种修辞方法,能使句子更生动形象,但往往与比喻句区分不开,自己写拟人句的练习做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体会。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会写8个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1、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感悟。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提问引入:同学们知不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你们最喜欢马良什么?你知道他用神笔画了些什么吗?

2.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文中的小作者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23课假如。(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两遍。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字教学

1.范读。师:你们想知道诗的内容吗?先听老师读一遍。我读书前,你有什么悄悄话告诉我吗?(让学生逐一说出朗读时的具体要求)你们要边听边思考:假如有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师:课文中几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2.整体感知,识字读文。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语。

师:你们也想像李老师这样读吗?我相信你们比老师读得好!不过,现在有几个小淘气在和你们捉迷藏,你们能找到它们吗?请大家一边读书一边用铅笔勾出生字词语。

(2)说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师:这几个小淘气都找到了吗?你们的这些小淘气朋友叫什么名字呢?请看课后我会认里的生字。请把每个生字朋友的名字叫三遍,你刚才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3)送生字回家。

师: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蹦蹦跳跳地又回到了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快!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做什么呢?谁愿意把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4)找朋友。

师:你们在课文中都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那么离开课文你还认识吗?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找朋友,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找,找到一个领着大家读两遍,并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9个生字都找到了,你们仔细看看有些字是好朋友,组在一起是个词。现在从这9个生字中找朋友组词。(寻食、健康)文中说:谁到哪里去寻食?在文中找出含有健康的句子读一读。

(5)识记生字朋友的样子。(小组讨论交流)

师:9个生字朋友都认识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不然的话你会叫错朋友的名字,多不好意思啊!请四个人为一组讨论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6)与生字广交朋友,并送朋友

回家。

师:这些可爱的小淘气可以交许多朋友(组词),请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淘气帮它找朋友,再把你找的朋友送回家。(就是用组成的词说一句话)

(7)凭借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读文感悟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

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共写了几小节?写了小作者的几个美好的愿望?(待学生读文回答后)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2.小组内互读。

师:在这三个小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抽人读)请大家在小组中读一读,四个人每人读一小节,看看谁是最佳小小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认读生字。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内交流。

师:在你读的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假如你是小树(或小鸟、西西),你心里会怎么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感悟句子。

师:读读句子。你喜欢哪个句子,能说说为什么吗?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3.拓展说话。

师:你能用我要给说一句话吗?

4.创设情境诵读这首诗。

(1)第一小节。师:马良的神笔可真好啊!能画出这么美的画。请女生看图,男生读第一小节。

(2)第二小节。师:你们喜欢可爱的小鸟吗?会学鸟叫吗?男生小声学鸟叫,女生轻声读第二小节。

(3)第三小节。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与这首诗有关的画面(抽人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5.赛读。

师:你们敢跟李老师比比吗?我读两行,你们读两行。一、二组与三、四组赛读;男生与女生赛读;学生边读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读。

6.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7.指导背诵,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三、拓展活动

1.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呢?

2.大家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会画得更好对吗?请你用小画笔把你们的美好愿望画出来,能写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像书上的格式写一写。

3.抽学生上台展示。

师:你画的什么?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注意下边有老师和同学,你该怎么说?

四、指导书写

1.复习要写的字。记住字音,认识字形,扩词、用词语说句子。

2.小组交流。

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

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

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加强范写指导。

五、总结

师:如果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第4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2。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2》。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能恰当地搭配词语。

会用“迅速”“不约而同”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外资料,了解有关机器人的知识,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外资料,了解有关机器人的知识,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探索者1号》,板书课题整体感知自由读全文。

说说你认为探索者1号怎么样?(聪明、机智……答案不唯一)

学习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注意字形的:“幕”下面是“巾”,避免与“慕”和“暮”混淆;“熙”笔画较多,注意左上部分共七画;“败”字右边不是“反”,而是“文”的变形。

3、巩固练习

1)读生字卡片

2)组词、填读音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一遍,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3指名读,同学评议

4教师评议,指导朗读

5默读,看看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应该知道探索者1号指的是什么?(机器人)

那么这篇课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

师: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机器人的表演怎样精彩?

自学

小组讨论

汇报,形式不一:朗读、口述、模拟表演等。

你认为机器人哪儿表演得最精彩?(自由说)

指导朗读

信息收集:你还知道机器人能干什么吗?

总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练习:

观看()摊开()试探()执行()

表演()掌声()目光()棋艺()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单元主题的含义

学习坚韧不拔、敢于牺牲、勇于创新等精神并深刻体会。

一、教学重点:学习坚韧不拔、敢于牺牲、勇于创新等精神。

二、教学难点:对表现人物幸福与坚强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交流你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

2.交流文中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二)理解单元主题的含义:敢于成为天下的先驱者

(三)导入

记得第一篇作文就是请大家写“美丽的梦”。有好多同学都描述了自己的宇航梦。今天让我们走出梦境,和宇航员、宇宙来一个亲密接触。

(四)《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这个人是谁?

(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

2.在阿姆斯特朗说的那么多话中,有一句话重复说了两遍,请大家找到并朗读。

⑴怎样理解“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小步——对人类说来却是跳跃的一大步”这句话。

答:对于阿姆斯特朗来说,他迈出的只是一小步,但对于首次登月的人类(他的言行代表着人类)而言,这一步却是航天史上的一大飞跃。

⑵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的介绍中,你是否对月球有了不少认识?请你结合文中内容谈谈。

⑶文中一共写了哪些人类宇航员之最?

答: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听到同类在月球上实地描述月球的环形山和岩石。

3.交流文中给你启示的句子。

(五)《悲壮的两小时》

1.朗读全文

2.从课题中你读到了什么?

(从悲壮一词中可以看出这可能是由于意外而引发的事故,从两小时一词看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很短)

主人公科马洛夫为何而悲,为何而壮呢?(导入)

默读课文3——5小节,思考:

⑴科马洛夫为何见到亲人后显得很激动?

答:因为他知道两小时后,他将随着宇宙飞船一起坠毁。

⑵但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你认为他是凭什么控制住自己的?

答:他凭借自己对祖国、对航天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科学探索的执著精神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

⑶科马洛夫为何要急促和坦然的讲述?两个词连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表现他为人类宇航事业献身而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

⑷请找出他与亲人告别时的神情,分析当时他的心情。

⑸通过你的学习与认识,你认为科马洛夫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请学生到黑板上来写)

3.小结:

科马洛夫与“联盟一号”宇宙飞船都将坠毁,生死诀别,此为悲。他以祖国的利益为重,临危不惧,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节,此为壮。

(六)布置回家作业

第7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3、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4、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5、熟记成语。

6、读读背背。

7、说话:即席演讲。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自练。

3、练习。

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

4、反馈。

将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看,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教师指出,“不”字在不同的词语里,它的读音也有不同,那么,“不”字的声调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学生自己先默读第二行词语,自己读一读。

(3)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一行词语中的的“不”字与下面一行的读音有什么不同?“不”字的声调与后面一个字的声调有什么关系?

(4)请同学说说“不”字的声调与它后面一个字的声调的关系。

(5)教师归纳小结。

(6)学生齐读8个词语。

2、反馈练习。

四、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成语是汉语宝库里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有多种来源。其中一些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让学生讨论思考,找出这样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交流汇报,说出这样的成语,并简要地说出成语出处的寓言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一一检查这些成语是否符合本项的练习要求。

3、练习。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成语正确、美观地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再请学生读这两个句子。

2、指导。

(1)教师板书这两组关联词语。

学会与别人合作。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善于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学生体会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感知:前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后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3、练习。

把下面各组里的两句话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1)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取得好成绩。

(2)我们多读课外书。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3)我们多读多写。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4、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练习成语,要求读正确。

(2)全班读成语。

(3)让学生结合查字典说说成语大意。再读一读,体会每一行的两个成语是承接或相近的关系。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说说这道题有几个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古诗。

(2)让学生尝试了解诗意。

(3)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正确地理解诗意。

(4)让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5)让学生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什么叫即席演讲?

2、指导。

(1)请学生读题目内容。

(2)教师先选择一个合适话题,指点快速构思的要领,并让学生尝试这种方式准备,并在小组中练说,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练习。

(1)让学生任选一个话题说一说。

(2)推举代表在全班面前说一说。

(3)公布即席演讲结果。

二、教学第八题。(略)

《练习6》教学设计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