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0:58:45

第1篇: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的

1、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揣摩准确而生动的描写,体会巧妙的语言。

3、领悟景物描写中所包含的感情。

二、反复诵读,配乐朗诵

1、体会“盼春──绘春──赞春”的情感思路和文章思路。

2、能划出美好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体会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如:

水涨起来了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

蜜蜂嗡嗡地盟着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3、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读了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三、合作讨论精读品味

1、文中描绘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你最欣赏哪一种?

2、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有什么好?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试为这四季的草各设一个比喻。

“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用拟人的方法为这四种雨各写几句话。

2、试想下列问题。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⑴这段话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⑵这段描写与课文哪段内容相关,又有什么不同?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幻灯片)

第3篇:语文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用坚实的臂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变老,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小组展示积累生字词

三、《散步》是一片公认的美文下面我们就来赏析探究这篇叙事散文美在哪里?板书:美(情感、人物、景物、语言)

四、默读课文思考:

默读课文,出示屏幕:初识散步

1、散步的人有:

2、散步的地点是:

3、散步的季节是: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5、结果:

师:散步时,发生了分歧,是谁解决的?(我!)解决分歧时我有没有压力?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2、大家讨论一下:出示屏幕:分析散步

(1)、我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最大?

(2)、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或怎样做?

真是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忘了娘,不孝!伤心!也有可能回家放弃散步。

(3)什么原因使“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师总结: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先要考虑了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尊老

师:刚解决了分歧,母亲又改变了注意。而也正是儿子的孝心让母亲及时的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这又体现了中华民簇的另一传统美德板书:爱幼

3、师:“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找生读最后一段。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出示屏幕:师: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小组讨论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整个世界”我和妻子能背动吧?意思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扶老,又要携幼,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责任重大)

师:这是“散步”的第一种美:亲情美。板书:亲情

4、师:大家喜欢这样的家庭吗?(喜欢!)出示屏幕:

师:假如有一束花的话,你想送给谁?为什么?

5、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

()的家庭,()的母亲,()的“我”,()的妻子,()的儿子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种美:板书:人物

五、欣赏景物美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一家人在亲情的沐浴下,踏着春天的小路,一路走来,大好春光尽收眼底,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景。出示屏幕:赏析散步

师:哪些段落是写景的?找出并分析它们的作用。第四段,第七段,

找一生读第四段,齐读第七段。

出示屏幕

师: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富有生机,生命气息,清新,积极向上-------

师:描写如此清新美丽的初春景色有什么作用呢?想一下文章中景物描写一般起什么作用?(衬托)这篇课文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什么?(以春天景物的美好来衬托一家人散步时和谐美满的氛围的;烘托散步时愉悦的心情)

师:与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

生:有,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我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感悟到生命。

师:找一生读第七段,问: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反映了母亲和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生机勃勃的春景烘托出生活的美好,他们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师: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景物美。板书:景物

六、欣赏语言美

出示屏幕: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师总结: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

小组展示

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七、对称句练习出示屏幕:

1、目光短浅者,以物质的享受为生活的乐趣;志向高远者,___________。

2、努力的人,不一定都成功,而成功的人,————————。

3、勤奋者,从失败中看到的是成功的希望,而懒惰者,——————————。

视理想的奋斗为生活的目标。一定要努力。从失败中看到的是绝望。

师:这就是这篇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板书:语言

八、拓展出示屏幕:拓展散步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说说你学完这篇课文,你觉得今后应该怎么做?

九、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第4篇:语文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白杭稠、甚至、无所谓、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让自己感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二)能力与方法目标:

1、进行默读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

2、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梅花,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么,以前的学习中,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歌曲等。)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弄明白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课题,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的桥梁。激发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自由舒展的平台。

二、初读,了解“魂”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魂”的发音与笔画、“缕缕幽香”、中“幽”,“衰老”中“衰”的笔画,“缕”的是边音,“葬”是平舌,注意发音规范。)

3.默读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在受感动的部分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4、思考:读完课文,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谁能概括地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读书、感悟、小组交流、研讨,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寻求合作伙伴的帮助,较好地照顾了个体间的差异。

三、反馈,交流“魂”

1.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解答。

2.思考:课文在给我们讲梅花的故事,讲了哪几个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体会梅花“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回顾,总结全文

再次总结课文大意(师生合作完成。)师: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也对部分字词进行了疏通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播放歌曲

《故乡的云》师:当你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与本可课有什么联系呢?

设计思路:歌曲声中营造思乡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的基础。

二、品味,多角度体会“魂”

1.默读,寻找”梅花魂”。

找找哪些句子段落写了“魂”,哪些“魂”感动了你?把有关语句划出来,多读几遍。(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句段,在尊重每个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将情感体验,朗读指导,言语表达结合起来。)

A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a)外公为什么会黯然泪下呢?

(b)指名读,评议(缓慢,低沉),齐读。

(d)而此时的我,能理解外祖父吗?男女生对比朗读下文两句人物对话。

B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有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b)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外祖父很珍惜这幅墨梅图。(“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用红色显示)

(c)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及强烈的反诘语气。

C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a)自由轻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b)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呢?举例说说。

(c)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板书:民族魂)《梅花魂》精品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畅谈读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也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同时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情感、思想得到升华。

3、思考,书写“梅花魂”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故乡的云》

设计思路:以笔传情,既让学生的文笔得到了锻炼,又让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升华,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三、总结,升华“梅花魂”

1.再读课文,回味“梅花魂”

2.出谋划策,设计“梅花魂”

用影像镜头怎样来表现“魂”?你会选择哪些事物来进入你的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既是文本学习的总结,也是文本的升华。

四、作业超市

1、朗诵描写思乡的诗歌:

故乡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的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2、抄写本课让你感动的词句。

3、搜集具有“梅花魂”精神的现代人物的故事读一读,开展一次小故事会。

设计意图:由学生任选一道练习,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题型的设计,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语文课内学习向课外的拓展。

附:

板书设计: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梅花魂不能回国中国心

赠送梅图

递梅花巾

第5篇: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戴”等13个生字,会写“兄”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

4.培养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感情朗读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戴嵩的《三牛图》和《归牧图》。

3.学生搜集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出示挂图:《斗牛图》和《归牧图》同学们,老师让大家欣赏两幅名画,一幅叫“三牛图”,一幅叫“归牧图”。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这两幅名画是我国唐朝一位叫戴嵩的画家画的。

(板书:戴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讲他和牧童的故事。

板书课题:21、画家和牧童(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二、合作交流

1、认读生字词语

小老师领读、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结合正音互相评价。

整体感知课文,读了课文,你能简单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3.学生交流。

三、品读感悟

1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来读读课文,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了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呢?请你画出来。

2.学生独立读文,画出有关语句。

3.四人小组交流,派出代表在全班发言。

4.学生交流,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a.朗读感悟戴嵩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学生交流后,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

“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分角色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b.朗读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交流后,随机指导朗读感悟。读好下面两个句子,并引导用此句式说话。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分角色读好下面的内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同时引导学生积累称赞、夸赞、赞扬、绝妙等词语)齐读全文,总结课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结课文:戴嵩虚心地接受了牧童的意见,从此,他更加注意观察牛的生活习性,在他画笔下的牛,更加栩栩如生了。(再次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让学生欣赏)自读“我知道”,并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美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深深地为大画家戴嵩的虚心好学所感动。现在,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2、巩固生字,积累语言: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去掉拼音),用各种方式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分组读、个别读、齐读、开火车读等。

(2)、指导写字:

A.认读要写的12个字,并用这些字组成词语。

B.观察字形特点,指导书写

“商”的同字框里不是“古”;“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批”右边的两个“匕”,大小不同。范写“钱”“购”

.C学生书写。(注意写字姿势,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3、展示、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A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B.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4、拓展延伸:

收集中外名人虚心好学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5、课外作业:

A.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B.阅读“我知道”,搜集名画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1画家和牧童

戴嵩斗牛图牧童

虚心接受大胆挑战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卖、气、市、院、运、位、买、变、再”这9个生字,掌握“空气、深山、城市、高楼、城里、医院、新鲜、老家、老奶奶、过去、发生、变化”等词语。认识“鼻、病、吸、治、越、店、坪”7个字。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本课内容新颖,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象小狐狸的心理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通过演课本剧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

4、通过读课文,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为绿化、美化环境做贡献。

5、观察图画,想象环境优美的城市,感受环境美给人的美的享受,人们只有在环境优美的城市里,才能健康、幸福的生活。

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了解为什么开始人们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后来为什么不买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童话故事中哪一个动物最聪明吗?(狐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小狐狸卖空气》,看一看,小狐狸又在搞什么鬼?(谈话法)板书课题:(齐读)

二、范读课文。

边听边想:为什么小狐狸要来城里卖空气?

这是一篇童话,通过一只机灵的小狐狸来到城市的经历,说明绿化环境的重要性。

三、初读课文。

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标自然段,勾画生字新词并认读。

2、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新词,加深印象,区分卖和买。

“市、病、空、变”等字的字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确。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自己读第一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结合课本体会“新奇”。

2、指名读第二段:读了这段你又知道了什么?

3、小狐狸生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读第三段后指名回答。

(小狐狸得了“空气污染过敏症”。因为城市汽车太多,草啊、树啊相对太少,空气污染严重,所以小狐狸才会生病。)

提问:从小狐狸生病你想到了什么?(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生病的。)

4、齐读第四段:仔细看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

5、读下面几个自然段:说说人们为什么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

后来为什么又不买了?

6、观察图画(出示投影):你们看,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城市变成了什么样?(完整叙述图意。)

7、看到城市这么美,草这么绿,花这么鲜艳,你有什么感受?(对,同学

们应该用热情的双手,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朗读指导

本课中有几个长句子,朗读时,不仅要指导按标点停顿,还要读好句中的自然停顿。自然停顿,只是声音稍断开或稍拉长,时间极短,不能换气。例如:

天天呼吸|新鲜空气‖就能治好|你的病。

我为什么|不把山里的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去|卖呢?

小狐狸|把新鲜空气|装进大葫芦‖带到城里,卖给了|一位老奶奶。

人们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

这些较长的句子,要反复读。读出自然停顿,有益于对句子的理解。

朗读最后一段时,可启发学生和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想一想:从哪里看出城市里发生很大变化?训练学生能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问题。

六、演一演“小狐狸卖空气”。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有感情。

二、巩固生字新词。

出示写有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认读一下。

空气、深山、城市、高楼、城里、医院

新鲜、老家、老奶奶、过去、发生、变化

三、自己识记本课生字。

“再”与“在”读音相同,可先复习“在”,用组词的方法,知道“在”一般用于表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等。再教“再”是表示动作、事情重复,如“再见”。“再也不来买”即不会再来买了,所以用“再”不用“在”。

“买”与“卖”字形易混,可先学“买”,记住它是由“乛”和“头”组成的,然后再学“卖”字,“买”上加“十”就是“卖”。

四、写字教学

“变”字上半部分“亠”下是两竖、两点,要按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写。下半部分的“又”要比上半部宽些。

“再”字的笔顺是:

“卖、变、再”不要写得太长。“市”的一横要宽一些。“气”的最后一笔是“”

五、检查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把音节补充完整。

3、谈谈怎样记住“卖、院、运、位”这几个字?

4、板演“气、市、再”的笔顺。

布置作业

1、读一读。

2、看拼音写词语。

3、写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4、把词语补充完整。

5、照样子先组词,然后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

例:院(医院)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医院看病。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参加一次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