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08:10:06

第1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幸福在哪里》是一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2课时

板书设计

幸福在那里

三个牧童

寻找幸福

幸福的含义

幸福在对人类有益的活动中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部分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学习下文。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你了解到什么?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①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②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孩子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学生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三、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2、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3、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激发兴趣,畅所欲言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提及幸福,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可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无形中激起了学生读书找寻答案的兴趣。

文中自然段颇多,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作业设计

1.规范地书写生字。

2.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

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目的。

第2篇:语文教案

第三课时

一、复述偷豆,交流感受。

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导入课文。

(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二、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三、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教师投影七个故事情节,然后请同学们梳理明确:

A赵庄看社戏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看社戏前的波折D看社戏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A、B、C、D

(3)略写的是: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种详略结合的灵活运用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

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2、拓展延伸:

(1)做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2)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教后记:

【基础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加拼音。

(1)归省()(2)行辈()(3)撺掇()

(4)凫水()(5)蕴藻()(6)潺潺()

2、根据拼音填汉字。

(1)_______(jué)蚯蚓(2)_____(xù)叨(3)欺_____(wǔ)(4)____(dài)慢

【综合检测】

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②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③我们要树立“淮安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④我们要共同维护淮安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

修改①:

修改②:

修改③:

【课内阅读】

双喜和六一公公是文中众多人物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两个人,哪一个是详写的?他们两人都对“我”母亲打过“包票”,对小说中的这两个情节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3篇:语文教案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观书有感,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随生说板书《荔枝》

3.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荔枝?

4.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从预习和课后思考题中提问题。

三、全班交流

1.从10个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交流要注意的问题。

2.质疑。

四、细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①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②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③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④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1.指名朗读。

2.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重点阅读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2.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引指学生体会而今,荔枝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归纳中心

赞扬母子之间深厚情谊。

四、布置作业

按照你的理解,写几句课文后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第5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

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

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3.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

2.你们喜欢过节吗?

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

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5.教师进行小结。

三、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

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5.教师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第二课时

(展示成果完成习作)

一、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

(1)自主交流,谈谈收获。

(2)集体汇报,总结评价。

3.展示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展示自己做的月饼,表演写春联等。

(2)展示成果时,本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3)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二、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可以写过节的过程。

(2)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3.指导选材。

(1)从开展综合性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许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有饮食文化,有风俗习惯,有传说故事等。

(2)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4.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5.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写清楚过节的经过;要有一定的顺序;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6.学生独立习作。

三、展示作品,修改习作。

1.出示习作范文。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小巷传来了孩子们快乐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说起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名叫屈原,他一向受楚王的信任。可后来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疏远了屈原,最后还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后来,楚国灭亡了,屈原伤心欲绝,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驾着船捕捞屈原的遗体,可是一无所获。人们又怕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就往河里扔粽子,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每年端午节,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清香。粽子的品种有许多,有红枣馅的,有肉馅的……我最爱吃的是红枣馅的,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红红的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最快乐的要数我们小朋友了。端午节这天,我们小孩的胸前都挂着个香喷喷的挂件,它叫香袋,是用花布织成的,还用五颜六色的线绣上了各种祝福的话。香袋形状各异,有心形的,有星星形状的……个个香气扑鼻。端午节真是个有意义的节日!

点评: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读了小作者的这篇习作后,你就会知道了。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2.老师指导学生评议范文。

3.同桌交换习作,交流点评:过节的过程是否介绍清楚?有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没有错别字?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第三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体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2.本单元还有哪些课文的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的,找出来读一读。

3.练一练: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写完整。

(1)果园里的果子真多呀!

(2)秋天来了,树叶也换上了新装。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下列标牌:

税务局、档案馆、咖啡馆

阅览室、废品收购站、农贸市场

2.认读生字“税、档、咖、啡、阅、废、贸”。

3.小组读、带读、齐读、开火车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用生字组词。

5.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标牌又认识了不少生字。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周边事物,我们还会认识许许多多的生字。

三、词句段运用。

(一)对照流程图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1.出示流程图: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2.结合本单元课文说一说这是什么制作过程。(蔡伦造纸的过程)

3.对照这样的流程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

4.小结:流程图其实就是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表示动作的词。

5.小组讨论一次手工活动的流程图。

(1)分小组讨论,每小组讨论一种手工活动的流程图。有同种爱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组成小组。

(2)各小组交流自己组的活动流程图。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流程图,全班评议是否完善。

(4)各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小组的流程图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6.评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二)读一读,想想下面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1.课件出示课本第46页的两段话。

2.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点?

4.全班交流。

师小结:这两段话都用一个排比句围绕第一句话进行了具体描写。

5.练一练。

操场上真热闹: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四、日积月累。

1.导入: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2.课件出示: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读一读,说一说。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

(2)师补充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历史上把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为“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3.课件出示: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1)读一读,试着介绍。

(2)师补充介绍:①古人常把琴棋书画称为“雅人四好”或“文人四友”。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

②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因为它们具有自强不息的特点,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

③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4.师指导背诵。

5.全班进行背诵比赛,获胜者给予奖励。

第6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溪和树木的关系。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语言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1、通过读文,让学生知道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2、感悟到美丽的大自然是需要每一个人去保护的。

二、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溪水又清了,想到保护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一、导言揭题,激发兴趣。

在小兔家门前胡一条清清的小溪,可是,有一次,一场大雨过后,溪水突然变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清清的溪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看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围绕自学题,自学课文.

a、自由小声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b、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②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③自由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同学们知道的内容真多,课文主要围绕着几种小动物的表现来写?(三种:野猪、大象和小兔)。

三、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1、课件演示:野猪和大象在小溪比谁的力气大,看谁谁拔树大的画面。

2、课件演示:野猪和大象种树、浇树的画面。

3、尝试题:选一幅图说一说树旁边的溪水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4、指名回答,并相应出示动画:水土流失情景。

5、对比两幅画聪明的小朋友你明白了什么?

6、野猪和大象有这么大的转变,这是谁的功劳?(小兔)

(1)小兔可真了不起,能说服大象和野猪,请大家把小兔和野猪、大象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读一读,填一填。

小兔跑过去,(大声)喊:“喂,别拔啦!你们为什么拔树哇?”大象和野猪停下来,说:“这两天我们在比赛谁有力气,还没分出胜负呢。”小兔(气愤)地说:“比力气!你们毁掉了树林,也毁了小溪。”大象和野猪(不懈)地说:“这和小溪有什么关系?”小兔(生气)地说:“这么多树被你们拔掉了,雨水把泥土都冲进小溪里啦!不信,你们去看看。”

(3)根据你对提示语的理解,自由朗读句子。

(4)同桌分角色对读,一个读小兔说的话,一个读大象和野猪说的话.

(5)理解提示语的意思,进行情境体验。

四、总结全文,进行环保教育。

1、读了小兔、野猪和大象的对话之后,说一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2、谈一谈: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木?

3、资料交流:保护环境,除了保护树木外,还要注意什么?

五、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并向家人宣传环保小知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