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21:32:37

第1篇:语文教案

训练目的

一、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二、二、“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读一读中,训练学生的发音又快又准。

三、习作。

课时量:4课时

训练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1、读一读,想一想。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一些用词,是非常精妙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岩)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峡)

名词,往往成为作者笔下生动的借代,想一想,这几个名词,除了说明事物,还能代表什么。

2、读一读。

说一说绕口令,联系快速正确的吐词。

3、写一写,背一背。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认识自己就是进步。

成功时不要把自己看成巨人,失败是不要把自己看成矮子。

这几个句子,你从中看出有什么含义么?那么,你能从中找到原因么?

对,要自信,有不要盲目的自信。要谦虚,也不能一味的贬低自己。

4、读一读锦囊妙计

这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变的。主要将诸葛亮识破周瑜的诡计,相反,用三个锦囊,分别让刘备在三种情况下照办,最后大获全胜的事情。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鼓励学生读原著,说出那三个锦囊。

第二课时

二、探索与发现提示语

1、在对话中,我们常常说XX说,xx说道。。。。。。

也就是说,说话是有提示语的。

2、介绍提示语的作用。

3、介绍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4、练习写提示语。

三、口语交际好朋友

1、说一说你的好朋友。

2、好朋友都在一块儿干什么。

3、好朋友之间有矛盾么?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4、同学之间演一演,可后,他们会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四、习作

一次特别的活动

1、先回顾一下,这学期都开展了那些活动。把他们制成表格。

2、表格注意几个不能缺少的内容。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参加的人、精彩的一幕。

3、把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件写下来。

4、协作的时候,注意写好场面。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积累成语。

交流学习本单元的收获与想法。

完成阅读平台。

学习积累民族谚语。

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笔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6、完成习作编写故事,培养学生想象、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温故知新积累成语,温习学过的课文。

教学过程:

朗读理解与积累中的十个成语

1、指名读、小组读。

2、说说你学过的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A、联系上下文B、C、查成语词典

3、运用以上方法理解成语的意思

二、练习背诵积累以上十个成语

三、请你找一找本单元课文中你喜欢的成语读一读,并积累下来。

四、学习拓展与交流

1、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文章表达的情感

2、我们先看看文中人物她们读文后的感受如何?

3、说说你自己读文后的心得体会或感受。

4、相互交流,师适时引导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阅读平台中的短文《泼水节》

教学过程:

自读短文,出示自学提示:

二、交流反馈:

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喜欢的语句是什么?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3、泼水节一文中都对什么场面进行描写?

4、你还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呢?

三、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四、学习积少成多

1、指名读一读以前学过的谚语。

2、集体读一读文中出现的短文

3、指导背诵谚语。

4、说一说你自己收集到的其他民族谚语或俗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笔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达到整理资料的两项要求教学难点:搜集资料的途径的落实,按主题分类的指导。

教学准备:

1、提前分组,落实搜集资料的途径。2、请组长填写表格。(表格见后面)

3、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故事或歌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2、提出要求:

(1)讲故事或歌谣时吐字清楚,内容健康、具体。

(2)语气生动、用手势助说话气势。

3、全班交流

4、介绍过程刚才同学们故事讲的好,能把你们搜集过程或整理过程向全班介绍吗?(1)组长将填写表格给同学们看,并进行讲解。(2)组员补充并说说体会

表格一:搜集途径

时间小组成员搜集途径(画√)具体内容

采访

图书馆

上网读物表格二:整理资料

按主题分类故事名举例

善良、美好的:

勤劳、质朴的:

勇敢、无畏的:

聪明、智慧的:

二、各组把找到的民间故事及歌谣整理起来。

(出示老师找的歌谣,让学生读一读,出示教师准备的一份小报请同学参看。)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大胆想象,清楚完整地写一个故事。培养学生想象、书面表达能力。

2、懂得续写故事所表达的意思应与原文内容一致。

3、故事内容具体,有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还记得《神鸟》的故事吗?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神鸟给可汗讲了三个小故事,什么内容,都是歌颂什么,批评什么呢?3、可汗不甘心失败,他又第四次捉住了神鸟,神鸟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你们现在就是这只神鸟,想想,你准备讲什么故事呢?

二、根据原文,选择材料1、同桌互相说说(故事中角色是谁?故事内容是怎样的?)2、全班交流。请2-3名说说3、评议:哪些材料选的好,为什么?4、小结:选材必须与原文意思一致,不能与课文内容脱节。怎样保持一致呢?要点:(1)歌颂小动物某一方面的好品质。

(2)被主人误解错杀了。

(3)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令人同情。

三、内容具体,情节感人1、出示例段,请大家修改2、看来,要使故事情节感人就要有具体内容。要点:(1)写故事时,要想好这个故事分为几个环节,每一步是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写故事时每个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要写出来。

(3)要把感人之处、令人同情之处写具体。

四、写出作文,互相评改

1、学生自己写文2、读文,学生评议。(按习作讨论平台中的三个问题评议)

2、修改作文,抄写作文

第3篇:语文教案

一、复习导入

1、猜口形游戏(教师或请几名学生作单韵母的口形,学生猜)

2、过渡:aeu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好朋友i,你们看(出示aieiui)和它的好朋友挨得紧紧的,多亲热呀!它们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韵母,同学们有信心学会吗?

二、学习复韵母aieiui

1、学习复韵母ai

(1)、指导看图,根据学生的口语实践抽取挨字。

(2)、教师范读,学生观察口形。学生试读,同桌互观察口形。

(3)、指名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读。

(4)、出示ai的四声,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竞赛读ai的四声。

2、学习复韵母ei

(1)、出示插图及韵母,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想想学习ai的方法,自己读一读,说说在读ei的时候,口形怎么变化?小组开火车读。

(3)、在语言环境中学习ei的四声,丁丁的滑板车带上ei,你会读吗?自己边做手势边读一读。你知道有哪些字是读过ei的音?

3、学习复韵母ui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学ui及四声。

(2)、检查自学情况小记者行动。由几名同学当小记者手持韵母卡片,分别采访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最后汇报。

(3)、说说你知道有哪些字有ui的音?

三、巩固练习,拼读音节

1、出示来、每、回,学生认读。

2、师:老师带来了aieiui三座小房子,同学们能不能把来、每、回三个字宝宝分别送到它们的家呢?

(学生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同学把生字卡片放在相应的房子里。师生共同评议)

3、师:同学们真棒!帮字宝宝找到了家。如果你们能把字宝宝的拼音读出来呢,字宝宝会奖大家一个苹果。(出示音节)

(指名拼读,读对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

4、游戏:捉小鱼。师:小河里有许多漂亮可爱的鱼儿,同学们想不想捉到呀!鱼儿可调皮了,你们要能够拼出它背上的音节,才能捉到它!各组派两名同学上来捉小鱼,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是捉鱼能手。(让会读的学生带大家读一读)

四、观察四线格中复韵母的位置及书写

1、师:aieiui三位小朋友已经和小朋友玩了很久了,同学们能不能把它送回家呀?(出示四线格,学生观察复韵母在四线格的位置,说一说。)

2、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五、小结回归,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在拼音王国里玩得多快乐!能说说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第4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习,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习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读

听吟

想唱

第6篇:语文教案

目标:

1.在游戏的情景中,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

2.通过活动懂得不乱扔垃圾。

准备:木偶(小兔,小猴)糖若干

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宝宝:你想到那里去玩?妈妈带你去(幼儿自由讲)

2.律动:跟着妈妈走走(边开边自由讲讲看到了什么?可讲教室环境)

公园到了,我们到草地上坐会。

(二)基本部分

1.小朋友猜猜,今天会有什么小动物到公园里玩?幼儿自由讲各种动物

2.木偶表演

a.小猴“今天,天气真好,到公园去玩,这个香蕉真好吃”(吃香蕉,随手一扔,下场)

b.小兔“公园真好玩,唉呦!谁扔的香蕉皮呀?摔交

提问:a小兔怎么了?

B怎么会摔交的?

(快帮小兔揉揉)幼儿自由对小兔讲讲安慰的话

C是谁扔的香蕉皮?

D那,香蕉皮应该扔那?

快把小猴叫出来对他说(小猴,不要乱扔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幼儿学说,幼儿教案《语文教案-不乱扔垃圾》。

木偶表演

现在小猴怎样了?(不乱扔垃圾了)

3.分糖幼儿每人一颗观察是否有幼儿将糖纸扔到地上

(三)结束部分

不早了,我们开汽车回家了

音游《汽车开来了》。

语文教案-不乱扔垃圾

第7篇:语文教案

一、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一)、学习书写生字“八”

1.课件出示“八”字,说一说“八”字部首、结构。

2.引导生说出“八”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八”这个字。

4.试着说一说“八”本义是什么?

5.师小结:将物分开,是分的初文。

6.指导书写“八”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二)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十。

shí甲菫金烷【字形】甲骨文、金文像一根竖置的棍棒之形。【本义】一根竖置的棍棒。

(三)、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进行组词、口头造句。

2.课件出示词语。

二、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出示认读生字“六、七、九”等5个生字。

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2.多种形式朗读识记字形

3.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巩固练习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3、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教学准备:字母卡片,相关的汉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点: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连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语文园地,里面有许多游览区,咱们先来到“我会连”这个游览区,谁连得又快又对,我就把“五角星”送给谁。

2、开火车读准声母。(重点指导读准鼻音和边音)

3、在字母下面出示汉字,指导连线。

(1)学生自己连一连。

(2)同桌对一对,教师巡视。

(3)连错的同学哪个字连错了,请小朋友帮忙,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

4、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

(1)师生合作。(出示相关的汉字)

(2)学生与学生合作。(在同桌或四人小组进行)

(二)、读读比比

1、谈话激趣:请你先读一读,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秘密?

2、学生边读边观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比较形近字的差异,练习说完整话。

(1)共同完成“了—子”、“十—叶”音形义的比较,再分别组词。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余部分。

(3)小组派代表,自选一组读读、比比、说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4、出示这些汉字组成的词,全班齐读。

(三)、我会找

1、创设情境:(出示“苹果园”图)瞧,苹果园到了,小朋友提着篮子摘苹果,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同桌分工,帮图上的小朋友捡苹果。(每人先找同一个偏旁的字做上记号,再相互检查,找其它字。)

3、同桌展示“找”的苹果,并读一读。

4、读字。把10个红苹果贴在果树上,学生做“摘苹果”游戏,带读生字。

(四)、作业布置: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五)、板书设计:一棵苹果树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谈话激趣:上节课,咱们在苹果园里摘了“生字苹果”,收获真不少!现在我们做个“过独木桥,夺红旗”的`游戏。桥上有许多“拦路虎”(词语),只有读准它们,才能过桥夺红旗“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练读,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

3、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1)指名“过桥”。(一人读一排词语)

(2)四人小组接力“过桥”。(两排词语)

(3)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谈话激趣:过了“独木桥”,我们又来到“我会读读说说”游览区。让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1)问:第一句讲什么地方?(我家门口)有什么呢?(一棵小树)

(2)请同学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用横线把“有什么”画出来。

(3)指导读句子。

4、练习说话。

(1)把第一、二句“变一变”、“说一说”。

(2)把第三句补充完整:屋子里有()。(指导用准数量词)

(3)扩展练习,补充句子。

()有()。

()有(),有(),还有()。

(三)、读读背背

1、看图,说说这只公鸡美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2、读古诗《画鸡》。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5)小组范读,男女生比赛读。

3、背诵古诗。

4、表演朗诵。

(四)、作业布置:1、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背诵古诗。

(五)、板书设计:

()有()。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