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十一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在学习了数轴、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基础上,从研究不等关系入手,展开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研究学习。本课题为第十一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它的学习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基础,它是学生以后顺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技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
2、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代数变形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并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将不等式变形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运用
四、教法分析
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活动并从中体验、感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才能得到自身的发展。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向,活动过程的积极化离不开教师的“导”。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五、学法分析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教的过程中,关键是教学生的学法,本节课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本节教学将按以下五个流程展开:
回顾思考,引入课题
创设问题情景,探索规律
尝试练习,应用新知
总结反思,获得升华
布置作业,深化巩固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思考,引入课题
观察下面两个推理,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1)∵a=b
∴a±3=b±3
a±(x2+2y)=b±(x2+2y)
(2)∵a=b
∴3a=3b
-a/4=-b/4
提出问题:那么不等式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有效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开始”。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有着辨证的关系。学生已经在六年级上册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因此,要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教学。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的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2、创设问题情景,探索规律
问题1:在天平两侧的托盘中放有不同质量的砝码。
右低左高说明右边的质量大于左边的质量。往两盘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哪边高,哪边低?减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呢?(拿一个天平让学生亲手操作,获得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问题1的设计是为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
问题2:在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吗?
如不等式7>4,-1<3不等式的两边都加5,都减5。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再举几例试试,验证你所得的结论正确吗?(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
一般学生会得到: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这时可提出问题:把“数”的范围扩大到整式可以吗?
学生讨论可能得出结论:可以,因为整式的值就是实数。
让学生归纳总结: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教师板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引导学生说出符号语言:
如果a
如果a>b,那么a+c>b+c,a-c>b-c(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
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问题3:若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吗?
如不等式2<3,两边同乘以5,同除以5(即乘以1/5),同乘以0,同乘以-5,同除以-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再举几例试试,验证你所得的结论正确吗?
(结合不等式基本性质1的探索方法,学生可能很快就探索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3)
让学生归纳总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教师板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引导学生说出符号语言:
如果a>b,c>0,那么ac>bc
如果a0,那么ac 如果a>b,c<0,那么ac 如果abc(教师板书) 一、教材 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由此本节重点内容是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第三条基本性质,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学生在这一点应用上很难掌握。 另外,本节课在教材安排上意在通过等式基本性质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用不等式实例进行操作,进而推出不等式基本性质,学生通过观察、质疑、发问易于接受新知,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能熟练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 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及熟练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第三条性质的应用 三、教法 以引导发现、活动参与、交流讨论为主,学生自己举出实际不等式例子,教师根据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由等式性质向不等式知识的迁移,安排学生用一组数在不等式两端参与四则运算,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讨论,总结规律得出不等式基本性质 在这一环节教师一方面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适应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理解不等式性质应用,展开学生思维。 四、学情 一般说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于与自己直观相冲突的现象和“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探究问题这样的做数学机会,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中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会在应用第三条性质时遇到困难,尽可能引导学生多练习多总结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知 经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等式的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依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那么对于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不等式又有哪些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不等式基本性质。 在这一环节通过对等式性质的回忆进而导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仅对旧知的巩固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交流讨论总结性质规律 教师安排学生自己举出一个具体不等式,根据认识规律有序引导学生在不等式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学生会发现不等号两端经运算比较大小后不等号方向没有发生改变,由此推出不等式第一条性质。 在引出第二条性质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用正数参与两端的乘法(或除法)的运算,同学会发现不等号方向仍然没改变,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发问:用负数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经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与其他同学讨论得出用负数不等号方向发生了改变,至此就得到不等式的第二三条性质。 在这一环节教师运用了“自主参与”和“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和质疑,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我将上节课没圆满完成的问题再次提出:通过一棵树的树围可计算其生长年龄,某树栽种时树围是5cm,以后每年树围增长3cm,问这棵树至少生长多少年才能超过2.4m? 上节课我们已经列出不等关系 设至少生长x年才能超过2.4m则有不等关系 0.03x0.05>2.4 现我们根据这节课所学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将不等式性质应用全过程在板书出来) 再在黑板上列出两个例题5x3<2-2x–1>3 要求学生仿照刚才不等式应用过程将其表示“x<a(x>a)”形式,并找两名同学板书。在这一环节根据初中学生开始对“有用”数学感兴趣选取第一道例题,学生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强调并帮助学生改正,针对个别(较慢)学生再具体教学 (四)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在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应用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等式性质是学生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后的一章重点内容,是解方程必备知识,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等式的性质进行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达到解方程的目的 b、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观察图片、实验和游戏,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C,情感目标: 通过网络模拟实验和网络互评,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团队意识和创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新课标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远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因而要注重发展学生应用的能力所以把本课重点确定为:等式基本性质的归纳。 (四)、教学难点: 根据7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适合7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而本课难点决定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为恰恰是这一特征的体现。 二、说教法 ㈠教学方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网络模拟实验操作法2,“看——议——讲”结合法3,归纳法4,讨论法5,网络游戏结合法6,成果展示法 ㈡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于数学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旋。 (2)由内向外原则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3)创感思维培养原则新的世纪是一个创感的时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感精神是新世纪给予数学教学新的要求,利用网络游戏、flash动画等不但提高学生兴趣,更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 三:说学法 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学生是独立行走的人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采取观察、模拟实验,猜想、探究、合作、互评、网络游戏、欣赏、创作等学习方法。 这些符合方法本阶段学生特点:1、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2,好动、好奇、好表现,是本阶段学生的特点3,学生的创感思维在初一已处在一定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已有一个层次,通过网络教育,加深学生对创感思维的培养. 四:说程序 本课课程设计如下:导入探索、新授知识,知识应用,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一),导入探索: 1:学生登入本局域网观看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图片 想一想,和尚将扁担放中间,那么两桶水有什么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的渴求,从中引出等式的概念。 (二),模拟试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将天平与等式联系起来,你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形象的认识,形成一个感性的阶段,更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打开学习的思维空间,激发学习兴趣. (三),归纳性质 (1)学生利用局域网观看教师课件,且自己总结出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应用:利用局域网,登入教师网络课件,完成如下题目,要求:在电脑上完成且将答案利用网络传给其它同学进行互改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从已知等式出发可以变形得到新的等式。为即将用等式解方程打下基础。网络互评,不但培养学生纠正错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团队精神. (四)、讲解例题。 设计意图:题目的安排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 学生以小组形式上网搜索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题目,并且解出.若遇问题可以用网络手段(QQ,在线解答、发帖子等)寻求帮助,然后小组汇报你的收获与解题亮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是参于学习活动主体,体现活动民主,自由的课堂理念。 (六)、归纳总结 1,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2,观看网络资源《等式性质》开发的游戏和flash动画 设计意图:共同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和方法系统化,条理化,同时兼顾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利用等式性质开发的网络资源更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根据难度分成ABCD四种模型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做。 2,利用等式性质设计你喜欢的物品、图片或者游戏等,并将你的成果放在你的QQ空间、个人主页或者老师的博客上。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具有梯度性,设计ABCD四个梯度作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二题,将知识不限于书本,从书本走上社会实践,将知识结构灵活运用,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又提升学生创感思维。 五、说应用 1,利用网络中的图片资源和flash资源《和尚挑水》导入,动静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于等式的概念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2,学生上网操作网上模拟天平训练,不但让学生更直观更贴切地巩固等式的性质,帮助学生解决本课重点即对等式性质归纳,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感精神。 3,学生自己从网上搜索相关题目且采用网络互评,不但培养学生纠正错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帮助学生突破利用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教学难点。 4,总结中欣赏了网络资源flash动画和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更丰富了创感思维,又是对等式性质进行提升和巩固。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主要分四块内容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是继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并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 ⑴知识目标:主要是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来探索新知的能力,扩充和完善不等式的性质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猜想与归纳的思维方式,体会类比思想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中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三个基本性质的学习以及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本节课的难点是用不等式的性质化简。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在性质讲解中我采取探索式教学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测---直观验证---托盘实验---得出性质。使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应用的困难,采取了类比操作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置教学。整节课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 三、学法指导: 鉴于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应以激励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教学。鼓励学生一种类型的题多练,并及时引导学生用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 例题讲解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转化”的数学思想。充分复习旧知识,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主要环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教师活动:注意强调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习题: 观察:用“”或“”填空,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1)55+2____3+2,5-2____3-2 (2)–1,-1+2____3+2,-1-3____3-3 (3)6>2,6×5____2×5,6×(-5)____2×(-5) (4)–2(-2)×6____3×6,(-2)×(-6)____3×(-6)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两个(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由其他学生判断正误. 五、教法说明 设置上述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研究时要与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大家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实质是移项法则),请同学们观察①②题,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强调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两种情况,说法不确切,一定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或者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叙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教师板书. 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对比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性质(强调所乘的数可正、可负、也可为0)请大家思考,不等式类似的性质会怎样? 学生活动:观察③④题,并将题中的5换成2,-5换成一2,按题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讨论出结论. 六、教法说明 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不等号的方向,用彩色粉笔标出来,并设疑“原因何在?”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为什么? 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同时教师板书. 不等式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活动:将不等式-2<3两边都加上7,-9,两边都乘3,-3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上面得出的三条结论. 学生活动:看课本第124页有关不等式性质的叙述,理解字句并默记. 强调:要特别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 实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实质上是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四则运算,当进行“+”、“-”法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当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只有当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 学生活动:思考、同桌讨论. 归纳:只有乘(或除以)负数时不同,此外都类似. (1)如果x-54,那么两边都可得到x9 (2)如果在-78的两边都加上9可得到 (3)如果在5-2的两边都加上a+2可得到 (4)如果在-3-4的两边都乘以7可得到 (5)如果在80的两边都乘以8可得到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出答案,教师订正,并强调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2.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习题. 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用数轴表示解集. (1)x-7>26(2)-4x≥3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 教师板书(1)(2)题解题过程.(3)(4)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两个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七、教法说明 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或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教法说明】要让学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据,以后作类似的练习时,都写出根据,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扩展 本节重点: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性质3. (2)能正确应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五)课外思考 对比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点. 八、布置作业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展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平衡的反映,学习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习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本课位于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不等式的性质,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不等式》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不等式解法、不等式的计算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不等式”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把代数转化为数轴,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难点: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简单的变形。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基础上,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激趣——探究法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不等式的性质。通过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数轴陌生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经历探究新知、总结规律;针对练习、学习例题;巩固提高、拓展延伸;畅谈收获、分层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欣赏拔河比赛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人数上看有什么不同点。并预测比赛的结果。从而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学习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2、会解简单的不等式。 此时我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归纳:用不等号“﹥”(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符号“≥”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读作“不小于”;符号“”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读作“不大于”读如a≥0表示a>0或a=0,形如3≠4,a≠b的式子,也叫不等式。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二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活动1:1、你能用“﹤”或“﹥”填空吗? (1)5﹥3(2)6﹥4 5+2﹥3+26+a﹥4+a 5-2﹥3-26-a﹥4-a 2、(1)自己写一个不等式,在它的两边同时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代数式,看看有什么结果?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本次活动以2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活动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等式的性质吗? 本活动中,我出示直观深刻的天平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结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然后归纳指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不等式的方向不变。 当学生概括出结论后,为了使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性质中的“不等号方向不变”的含义是什么? 使学生经一步明确:“不等号方向不变”是指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 在活动中,我深入小组,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等式性质的表示方法,表示出不等式的性质,并注意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通过用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的性质,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发展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能力和符号感。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习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针对练习、学习例题 1、在这个环节我先是设计了一个练习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新知,又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为学习例题奠定了基础。 如果x-5>4,那么两边都,可得到x>9 2、学习例题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单独完成的方法来进行,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的就可以完成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只需强调注意的事项即可。 例1.用“>”或“<”填空 (1)已知a>b,a+3b+3;(2)已知a>b,a-5b-5。 解: 【小结】解此题的理论依据就是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变形。第2篇: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第3篇: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第4篇: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第5篇: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