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方面: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写作能力: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学习习作《这里有我的欢乐》,而后与20年代作者的欢乐比较。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练、隽永。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习作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的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开车”》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教学程序 :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
(二)、第一环节的具体安排
导入新课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习式导入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习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教授新知 :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
百草园 故事(神奇) 乐园
捕鸟(有趣)
(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
(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小结: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里。
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三)、练习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
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又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走到实践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
第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黑龙江省鸡西市田家炳中学,我叫杨德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课多媒体只是起到凸显重点、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特别之处,所以略去不说。下面我将从设计、过程、反思、效果四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方面:说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为:走进文本,习得技巧,学以致用。
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其中,读懂,是铺垫和蓄势;学会,是重点和关键;实践,是难点和亮点。
据此,设计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
课堂活动一,内容理解。完成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这句话作为本课的板书。)
课堂活动二,语段赏析。赏析四个语段。
语段一:第二段全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语段二:第二段前半部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语段三:第七段后半部分(“扫开一块雪”到“便罩住了”)。
语段四:第九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课堂活动三,当堂随笔。给出第一句:“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第二方面:说过程
三个课堂活动加上教师导入和教师总结,本课教学过程共有五个步骤。
教学步骤一:教师导入。
鲁迅先生有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堪称先生人格的写照。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想到他的敢于斗争和甘于奉献。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探索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教学步骤二:内容理解。
出示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
教师板书。学生自读课文,在文章中做圈点勾画,提炼关键词。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美丽、很精彩。鲁迅先生的童年,因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精彩,因为有玩耍的场所空间而精彩,因为有传说故事而精彩,因为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爱好而精彩,因为有幻想有期待而精彩,等等。
我们如果也想把原本精彩的生活传达得同样精彩的话,就要向鲁迅先生学一学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步骤三:语段赏析。
朗读第二段。采用男女生分工法,男生找事物,女生找特征,勾画关键词,体会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齐读第二段开头部分。学用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描写童年趣事。
教师示范:“不必说爬山、摘花、采蘑菇,也不必说蹚河、兜鱼、打水漂,单是冬季冰雪活动,就有无限趣味。”
齐读第七段后半部分。学习用一系列动词描写某项活动。
教师示范:“听到下课铃声,我们就冲到冰滑梯前,拽过纸壳往屁股下一垫,抬起双脚,后面的小伙伴一推,就飞也似地冲了下去。”
齐读第九段。学用句式“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表述内心情感。
教师示范:“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朋友总是那样少。也许是因为我不会讲笑话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爱好特长吧,也许是因为我沉默的表情吓退了他们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永远这样形只影单下去了。”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学习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自己的童年之窗,看一看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四:当堂随笔。
用“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作为语段开头,写一写童年的经历、趣事或内心情感。可以借鉴以上四个语段的表达技巧。
学生读随笔,教师做点评。
教学步骤五: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依次打开了很多扇窗:童年的,心灵的;鲁迅先生的,我们自己的。打开童年之窗,我们领略了不同的风景。好好珍惜过去,好好把握现在。那样,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处风景,都会这般美好!
第三方面:说反思
这节课,我有四点比较满意的地方。
有一条比较清晰的教学线索。用比喻句“打开童年之窗”作为教学线索贯穿始终。
有两个比较有效的主问题。内容理解部分,提供一个空;当堂随笔部分,给出一句话。虽然简单,但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某种程度上,自由,意味着有效。
有三个比较简约的教学板块活动。即,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简约,并不是简单。摆脱开细碎教学环节的束缚,师生可以基于文本、基于主题更充分、更真实地交流、对话。
有四个比较灵活的语段学用。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通过学习课文,习得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方法,这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我平时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吧,也许是因为我的基本功不过硬或粗心大意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要在字词基础、预习指导、课件细节、硬笔书法上好好加油了!
第四方面:说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不必说三个教学活动的一线串珠,也不必说课文内容理解的化繁为简,单是教师随笔示范和学生当堂随笔,就做到了“学以致用”和“我手写我心”。
可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已经达成,效果预期已经实现。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第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教学目的】
1、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2、学习谴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并通过口头造句、书面写作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变讲堂为学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性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赏析课文
1、详学百草园部分:
⑴ 作者回忆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标题?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答案不求一致:有《我的乐园──百草园》、《童年的乐园》、《童年趣事》等。
⑵ 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
第2段。
学生齐读第2段。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⑶ 讨论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⑷ 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仿例造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⑸ 春夏时的百草园是如此美丽迷人,充满趣味,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又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学生按照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连贯,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情趣。
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讨论:
⑴ 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表现?
读书的样子。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
⑵ 描写了教书先生的哪些方面才使人物形象如此生动形象?
答案略。
小结:作者并未表现出对私塾先生的厌恶感,尽管先生有些迂腐、古板,但不失为是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三、拓展延伸
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四、布置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鲁迅童年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和鲁迅先生一比高低呢?
第4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百草园》是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周围景物的习惯,逐步提高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百草园》是该单元中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的重任。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现代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通过描写景物和叙写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乐”园,表现了童年鲁迅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感情。体现了鲁迅广泛的生活兴趣和聪明才智。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形象、有序的描写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儿童情趣,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情趣。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园中的有趣活动。课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细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描写角度不同,很注意顺序安排,且描写具体;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景物描写细致、形象、有序,用词准确定为教学的重点。把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最后一段中“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出发来写的。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同志说得好:“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而且写景细致、有序,极为形象传神。为此,在课文讲读教学中,可采用读文品句赏析、读文表演等方法进行教学。
“观察欣赏花鸟虫草之乐”部分课文,作者采用一定的写作顺序,着力从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方面人手进行细致地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百草园趣味所在。在读文中品句赏析能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意会百草园“春”、“夏”、“秋”之乐。
“雪地捕鸟”的过程运用了一连串动词,这些动词都很普通,但又十分准确、传神地展现了雪地捕鸟全过程,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玩的乐趣。教学中可请学生上来表演一下捕鸟的过程,屏幕上预先播放“雪地捕鸟”的插图,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对照“图”文,进行评论。采用这种教法,既能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根据课文特点,拟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从重点段人手,指导学生背诵。引导学生以孩子独有的纯真的心理和幼稚的看法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课文内容。启发引导“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在朗读时跟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背景。设计话题由讲述童年趣事导入,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简要介绍《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更能滋长热爱自然的情趣,有助于作者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和“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去”的恐惧心情的理解。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朗读全文寻找中心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即文章从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乐趣和冬天百草园的乐趣两方面展开。
3.读文品句,突破重点。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景物部分这个教学重点而设计的。通过带着问题读文(听录音)、讨论,品句背诵明确:本段写景的合理顺序,用形象传神的词语来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突出百草园“无限乐趣”,使学生感受少年鲁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爱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
4.读文表演,加深印象。百草园的春夏秋三季景色迷人,乐趣无穷。冬季比较无味,大雪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趣味。课文中“雪地捕鸟”片断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精彩,用词极为准确。在屏幕上显示捕鸟“插图”,请学生上台来表演捕鸟的过程。通过几名学生的不断补充,让学生掌握捕鸟的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
5.解读语言,体会情感。文章最后一段话是文章难点之一,通过对下面具体的语言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我”被迫离开百草园时的复杂情感。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2)两个“Ade”一词的运用,德语中专门指儿童分别时所用。(3)“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一句中所运用的拟人的修辞。
6.小结拓展。理解课文内容,紧扣“乐园”写出无限乐趣来表达中心思想;在写作知识上,作者细致、有序、动人的景物描写得益于细心观察和精心选用词语。引导学生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结合课文,指导观察方法
第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带。
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根据课题划分文章段落。
3、拓展延伸:
⑴ 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
(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
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丽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⑵ 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事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
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几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4、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室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幼时……,稍长……。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9年回国,1918年《狂人日记》,1927年定居上海,1936年病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宁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侯(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第6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不仅能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作为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乐趣集中在百草园里,百草园主要是景物的细致描绘,所以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确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介绍鲁迅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 挖掘主题
板书
乐景
乐园 乐闻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乐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第7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均是记录成长的话题,我从中可以收获一些启迪。学习本单元,重点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也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具有示范性学习作用,本篇学习课时设定为2个课时。
1教学目标:
总目标:以情入手,品情学技。
分目标:a。结合个人情感学习课文内容b。把握文章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定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三维结合。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习其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其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教学重难点:
本篇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学习,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大体上以个人品读――感悟――集体讨论――分享四个环节进行。
三、教学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参阅本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也是文章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忆)接着引入本篇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合作学习,分为“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分别以三个小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读讨论,并且分享学习成果。
四、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景春夏秋
百草园乐闻美女蛇的故事快乐
乐事冬天补雀
童年
读书故事
三味书屋苦乐相伴
描红乐事
五、课业布置:
学习本篇文章后,联系自己的童年中记忆深刻的事或人,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600字以内)
六、课后题处理:
在文章课堂学习研讨的问题设置上,结合课后思考训练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课文学习后进行点拨总结。
问题: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第8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不管教材编排如何变化,总少不了它的位置。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说学法
首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与老师同学网络等的合作中质疑解难探究。
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同时应用学习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读——抓关键。
最后具体到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作者是文学大师鲁迅等特点,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等事情。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学生应联系自我,将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激活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四、说程序
设计思路:
其一,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其二,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三,本文篇幅较长,要讲的东西也很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尽量删繁就简,长文短教。我在交代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两个课时教授。第一课时主要是交流学生预习的情况,包括对作者的了解和字词的掌握;其次是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提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思考。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本堂课淡化对主题的解读,重点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具体程序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感受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今天我们将深入文本,品味大师语言的魅力,随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无可复制的童年。
二.品读文本:
(一)走进百草园
1、问题导引,品析语言。
①同学们,你认为百草园里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欣赏图片。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融入情感、讲究顺序、多个角度、联想想象、恰当修辞、精选词语。)
这个环节落实了本堂课的重点,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而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来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同时图文并茂,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④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雪地捕鸟”这一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补充朱自清《背影》里一段关于父亲买桔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描写的认识。
⑤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型说一段话。
⑥请一同学上台表演在人多的食堂买饭的艰难,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观察,完了,每个人写一段话,描述表演者的动作变化。
学以致用,遵循由简到难有样可依的原则,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挖掘他们言语表达的潜能。
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过渡自然,问题直接。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鲁迅借助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2、朗读训练,感性认识。
语文课堂需要书声琅琅,散文的赏析更需要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增强语感,丰富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3、小结百草园的生活。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短墙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传说
雪地里的捕鸟
“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
这一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二)走进三味书屋
1、作者写了三味书屋的那些生活片段?
提问题遭拒绝
全心习字对课
忙里偷闲寻乐
有口无心念书
瞄准时机画画
“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生活
将看似杂乱的三味书屋生活梳理成片,苦乐相伴,有助于学生客观的认识。
2、你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特意把问题设计得很开放很主观,力图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达到对文章主题的个性理解。
三、联系自身,感悟童年,小结课堂。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鸟虫鱼,可以放飞心灵上所有的梦想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
第9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说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生字词;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
2.过程方法:理解课文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重点]
理解本文写景的方法;
[难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交流法。
[学法]
1、圈点批注。
2、诵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回忆童年最有趣的事,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四、合作探究:
1、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百草园中哪些景、物很有乐趣?乐趣体现在哪些词语上?画出这些词语;②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些角度描写百草园的景、物?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从低到高、从静到动、由动物到植物
2、默读课文3至6段,思考:①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②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7、8段,思考:①这两段写了什么?②画出写捕鸟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如:能把“便罩住了”的“罩”换成“盖”吗?
4、齐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一段的三个“也许是因为……”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5、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边考虑:“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如何呢?
6、分角色读课文第13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读叙述部分)读完后概括:①这几节写了在三味书屋的哪些生活?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②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
8、讨论主题:课后练习一3
五、拓展延伸: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应该如何写景?
六、布置作业: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一篇小作文
第10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基调。所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充分预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联系自我,激活学习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平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胜,通过开展: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同时在示范性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
4、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与关键性的语句、内容理解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的实际能力与学情,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创设情境,鼓励发挥,营造气氛。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习,更能掌握知识,通过课件、音乐、图画、影视、讨论、探究等手段学懂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环一环的过渡与小结,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既明确了学习重点,又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寻疑、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将学生直接引入自我感悟与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全身心的投入,达到忘我境界。
6、以疑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疑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语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然后寻疑,解疑,再寻疑,培养良好的探究心理。同时学习散文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的构成,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圈圈点点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要教学模式或方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与重点,我决定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平时趣味游戏资料――情景激趣DDDD讲究激励性,初读感悟了解DDDD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DDDD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DDDD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DDDD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DDDD鉴赏性,重点熟读成诵―DDDD活动感悟、积累延伸。
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激励法、设疑探究法等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抓关键,学习散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抓关键,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课文与语段时,学会在读的基础上,自我先思考抓关键性的语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点一点等方法,理解内容,在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突破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1、预习铺垫、打好基础
本层次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这个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音乐、背景动画中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平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的趣闻,在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初读,整体感悟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初读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在自己初步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初步疑问,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础。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重点语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提出问题,在握思考,再合作探究,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5、创设情境,品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对重点语段,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与捕鸟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抓关键性的语句、字词,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段落,先抓过渡句,再抓动物与静物,依照一定的顺序,再读一读、品一品语言。而捕鸟一段可以抓抓动词,来读一读、品一品,最后能够品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诵读的空间与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促进了品读效果,积累了语言。
6、活动感悟、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活动反和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重点。同时,通过到学校的墙根处或操场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过再玩玩丢手帕、跳皮筋等忆一忆趣味等,更加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推荐鲁迅相关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鲁迅经典性的文章阅读。同时推荐关于童年趣味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去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对比
乐园――――――无味
向往自由快乐生活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惜缘
第11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第1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我对课堂教学的构思: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0多岁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恋歌。
教材内容: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告诉我们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含蓄的表达了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的哲理。
教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升入初中首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丰富,部分含蓄难懂,同时从初一学生认知心理出发,决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生字、新词基础上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问题的习惯和方法;3、性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守护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纯美童心。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景物、人物描写。难点: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度。
二、说教法
1、方法:朗读:启发
2、依据: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渐熟悉课文内容:逐渐产生共鸣;逐渐接近教学目标。启发: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归纳解决问题;能产生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童心共鸣的教学效果。
3、教具:录音机,配乐朗诵,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读:粗读全文,精读重点语段,细读关键词句,在读中体味作者情歌;在读中探究、享受童年成长的乐趣。
2、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细细品味“百草园”、“三味书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精读的词句,挖掘生活情趣,表情达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深层写作做准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预习:解决字、词、句。
解题:解决文学常识。
第二步读:熟悉课文,产生共鸣。
第三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百草园”。
(板书三个方面内容)
醉人的自然景观:(新)
从百草园迷人的历史传说:(奇)欢乐乐人的雪地捕鸟:(趣)有趣
第二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1、巩固新知:听写词语。
2、读课文,拾取感性线索。
第二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味书屋”
(板书五个方面内容)
陈设单调
先生博学
到三味书屋读书枯燥枯燥无味
园中自由
画画珍惜
第三步迁移:让学生讨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对比:“百草园”快乐,“三味书屋”枯燥。
关系衬托:“百草园”有趣,“三味书屋”无味。
和谐:“百草园”热爱,“三味书屋”追求。
“关系”的选择,“情感”表现,教者不必主观归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选择,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园”一部分是“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的表现了主题思想,即“百草园”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生活,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束缚。
板书在授课中同时进行,具有形象美。
第1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 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 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自主检测。
第三课时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自主检测上的课外练习
要求:当堂练习,集体评讲。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