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2-27 08:17:46

第1篇:《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谈一谈读了之后的感受。谈完感受后再鼓励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带入自己的朗读中,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大潮的壮观。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出示课文中描写江潮的四字词语,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复述潮来时的情景,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情况也比以往稍好一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第2篇:《观潮》教学反思

开学之后,班主任的事特别多。四年级的孩子对我们这所学校来说还是“新生”。发书,卫生大扫除,选举班干部……不知道多少班级工作要在这几天开展起来。而学校没有安排“开学第一课”的时间。因此,不少的事情只能在我的语文课上去完成。

今天终于带着孩子们学完了《观潮》。学完后居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学习这篇课文的经历还堪称“曲折”。

记得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初读课文结束,正打算检查孩子们的字词掌握情况。结果广播通知我班的清洁区打扫得不够彻底,还需要清扫。于是,部分孩子被抽调到操场上进行卫生打扫。于是,那一节课最后演变成了自习课。

第二堂课还比较顺利,完成了教学计划。在检查字词的时候,我发现了班上的两个特别学生,拼音不会读,开口即错。在后来上课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这两个孩子。我发现这两个孩子根本不会听讲,他们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尽管我时时走到他们身边,时时提醒他们注意听讲,但是他们如故。我估计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对语文课没有任何的兴趣,而且自控能力特别差。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的确是个大问题!

在上课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还有了一些新发现。

第一,四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比较随意。回答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思考,一部分孩子是人云亦云,另一部分孩子是随口打哇哇,想到什么说什么。

第二,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的时候姿势不正确,弯腰屈背,眼睛离书本非常近。特别难受的是,老师刚刚把他们的背扶直,等我转过身,他们又恢复原样了。上课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朗读的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不会放声朗读,而且,不少的孩子盯着书不张口。更让人觉得郁闷的是部分部分孩子在老师让他们读课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句子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读什么内容。那就更谈不上默读了,默读的时候我估计孩子们一个个都会呆若木鸡,根本不会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点。

第三,孩子们的字迹特别潦草。昨天晚自习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完成作业,写下课题后我走到每个孩子身边去检查。那整体状况真的不敢恭维。孩子们没有注意笔顺规则,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连基本的横平竖直的规则也没有遵守。因此,我取消了完成作业的计划,成了一节写字指导课。不少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字变得工整了,但是书写的速度特别慢,而且少数的孩子大概沉疴太久,我的指导无济于事。

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这应该是最近教学的第一要事。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可爱活泼的样子,我信心满满。

第3篇:《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学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超多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泽东的《七绝·观潮》等。

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必须明白这些诗句是描述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

我问:“从这些诗句中,你能想象或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钱塘江潮水吗?”

虽然自己的语言,但已经能够吸引去阅读课文!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述个性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然后,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超多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录象,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应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遗憾: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

三:读的方面,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

四: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写钱塘潮的导游词,但因指导时间不够,觉得效果并不是很好。

期望在以后的课堂改善!

第4篇:《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升入四年级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本课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议中深入”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在实际教学中:

一是突出朗读训练。教学中采用了如齐读、默读、引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是抓重点词语挖掘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通过情绪的变化体现“天下奇观”。如潮来前引导学生抓住“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词语,说明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观”的风采。又如潮来时,抓住“人声鼎沸”、“人群沸腾”来深层理解,所以出现这种令人激动的场面,是因为“天下奇观”即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三是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旧知识与新知识较好地进行衔接;既侧重分段的训练,又复习了分层的知识;很好地注重了字、词、句的训练等。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过多造成的,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

第5篇:《观潮》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很多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泽东的《七绝·观潮》等。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必须明白这些诗句是描述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

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述异常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可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在很多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应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第6篇:《观潮》教学反思

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二、以“声”、“像”辅助释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第7篇:《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经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多是经过读,让学生经过自我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当“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本事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必须的朗读本事,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当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充分感悟:

仅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资料,并将文本内化为自我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我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资料,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3、保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朗读后,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学生一齐讨论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仅仅注重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纵向的比较,对有提高的学生要给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进取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比赛,教师给学生诚恳的评价,并给学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学生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表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教师,教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并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教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主角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样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当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应当借助课文资料,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经过各种形式的很多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简便地到达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经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仅节俭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以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一样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终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资料,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资料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第8篇:《观潮》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的公开课时,我讲了《观潮》一课。《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因此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这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

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第9篇:《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2、教学收获(思得)。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4、改进措施(思改)。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10篇:《观潮》教学反思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可上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自己去吧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第11篇:《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了“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12篇:《观潮》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教案时,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例如:对课文中的新词,我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如以下练习1: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2: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这一设计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第13篇:《观潮》教学反思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第14篇:《观潮》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应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八月半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因此,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赞颂钱塘江潮的千古名句,以及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活、知识面更广。

上完课后提醒学生在新闻中或者在网络中收看钱塘江大潮以便于更直观的了解,更多的感受。更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以后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不同的切入点,教学的方法不一样。比如说这一课可以抓词语、可以按潮来的顺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第15篇:《观潮》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刚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的第1课,所以我安排了字词教学,这样有利于向学生逐步渗入课文,消除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由学生画出有关句子,交流感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3、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从而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有限,朗读时间不多,未能很好地在读中领悟钱塘江的雄奇壮观。

改进方法:

1、将生字词的认读作为检查学生预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理解课题,比较"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后,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观"了哪些景象,为什么是"奇观”。组织阅读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