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13 14:23:49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固然当时解决了教学实际中的一个困难,但在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上自己一直没停止思考,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个题目上我感觉茅塞顿开,教学效果题目是与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生对你的课不感爱好,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教师,哪门作业就轻易学得好。而让学生喜欢决非易事。情感是相互的,你不爱学生,学生怎会爱你?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教师又怎么会喜欢学生。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没有对每个孩子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对孩子的深进了解,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我们教学中很多的题目的症结就在于没有进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他们有烦恼,有忧伤,有不解,有委屈······所有这一切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又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