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7-11 09:24:25

第1篇:语文教案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突发奇想地将这首小诗套上了歌曲,随即演唱了出来。孩子们感到特别新鲜,那份欣喜一览无余。于是,孩子们也跟着把自己会唱的歌套上,用歌声演唱这首小诗,如此一来,既感受到了大叶杨乐观、向上的欢乐精神,又记忆了小诗。真可谓唱也陶陶,学也陶陶。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其实我们课堂的朗读教学,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自读中、自评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鼓励学习在写话中尝试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并根据需要尝试使用标点符号。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实的感情。

情感目标:通过本次写话,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尝试在课外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

教学难点:在写话中尝试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教学准备: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在课间操时和老师一起做游戏的录像,请学生观看。

“看,我这只‘老鹰’多勇猛,可‘鸡妈妈’×××也毫不示弱,奋力的保护‘鸡宝宝’们,再看‘鸡宝宝’们快乐的表情,那次游戏大家玩得可真开心!”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的课间生活可真有趣。可老师还想了解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过的,你们能和老师谈谈吗?(学生发言)

你们的课余生活可真丰富多彩,那么,你们在课余时间都做过那些游戏呢?今天我们就说一说《有趣的游戏》。(板书课题)

二、启发谈话,相互交流

1、在学校,你们做过那些游戏?

2、每天写完作业后,你要做些什么?全班交流。

3、一年中有很多的节假日,比如五一、十一、春节,每到这时,你会安排那些课外活动?

4、原来,可爱的你们竟然做过这么多有趣的游戏。在你玩过的游戏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个?当时是怎么玩的,你的心情如何,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吧。

5、学生同桌互相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表达流利,学生互相评议说得怎样。

三、指导写话

1、明确写话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笔把这些有趣的游戏记录下来。”

2、教师用课件出示教师的范文,注意观察格式。

3、提出写话的要求:把内容尽量写完整语句要通顺,尽量使用学过的词语,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习作,指导评议,学生补充修改。

将学生完成的习作用投影仪展示,其他学生评议写得怎样,该如何修改。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可那些精彩的瞬间却很难与忙碌的爸爸妈妈共同分享,所以,请同学们用心感受游戏的快乐,再用笔把当时的情境记录下来,把这份快乐带给父母,你们愿意吗?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对诗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实的了解。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优美的诗篇流传久远。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年代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似懂非懂,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考试中失分较多。这说明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提高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古典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板书课题:古典诗歌鉴赏)

二、从高考题归纳古典诗歌鉴赏的要点

1、投影显示1996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1)。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第一题是元曲句子的鉴赏,第二题涉及结构、内容、主旨、风格。

2、投影显示1997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2)。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

3、归纳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鉴赏要点:

(1)字词

古代诗人在用词方面可谓孜孜以求。苦吟派的卢延江曾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诗坛趣话更是流传千古。

提问:你还能举出表现古人讲究炼字的例子吗?

明确: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2)诗句

诗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诗句的考查也是重点之一。它的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有时还考查诗句所涉及的典故等。

(3)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体味意境。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4)评价

包括作者评价、内容评价、思想评价、艺术评价等,往往是总体评价。

三、借鉴题例,把握鉴赏三个环节

1、显示题例:习题1、习题2

2、思考与练习

3、把握鉴赏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板书设计:

词语把握

语言选词炼字

句义把握

1、了解名物

典实

背景

2、感悟

3、联想

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1、出示材料甲,训练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材料甲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躁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内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出示材料乙,训练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乙读陆游的《小园》,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D)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枳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A、第一、二句是描写,B、第三、四句是叙述。

C、卧读陶诗是指D、卧度陶渊明的诗。

E、这首诗属于田园诗歌,F、其选材和表达的意蕴与陶渊明的诗很相似。

G、陆游不H、可眼不I、愧为爱国诗人,J、即使是写田园生活,K、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心。

4、出示材料丙,5、训练整体鉴赏能力。

材料丙对以下一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待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作者将对友人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张炎《南浦*春水》的鉴赏文字。

第4篇:语文教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英子的女孩,因为腿有点残疾,性格很忧郁。一次,在她被老师点名上台讲故事时,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掌声给了她极大的鼓励,让她从此变得自信起来。

上课时,我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说说自已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们从英子的变化开始说了。于是我就引导他们读描写英子的.句子来深入了解英子的内心,了解同学们对她的态度,及这种态度带给英子的力量。大家通过对英子心理的了解,又通过对英子能力展示的了解,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缺点并不代表着这个人的美与丑。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从英子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同学想到掌声的力量很大,它可以使一个同学改变,所以我们要多给别人鼓掌。有的学生想到一个人有了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已敢不敢面对,要有勇气战胜自已才行。有的学生想到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就会很快乐。看来孩子们从这一课确实学到了很多,我心里无比激动。正在我准备说下课时,忽然看到一向不爱发言的唐愫冰同学微微地抬了抬手,又立刻放了下去。看得出她似乎想说点什么,又有点害怕。我立刻叫她起来。她说话的声音很小,我根本听不清她说了什么。可是我依然表扬了她:“你说得真棒!”同学们好象明白我的意思,给了她最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我收到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以后,我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

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句话呀!是啊,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鼓励。老师鼓励学生,学生更加勤奋,同学互相鼓励,可以共同进步。鼓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不经意间,哪怕一个眼神,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让我们在教育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吧!让鼓励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序文的特点。

3、 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 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 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 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检查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 )鲜少( )旄( ) 才畯( )

便体( )轻裾( )黜陟( )趑趄( )

2、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五、课文分析:

1、 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2、 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 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六、总结课文。

1、 构思是独特,别开生面的。

本文未对送别者李愿的事迹作任何介绍,也未对李愿的行为给以直接赞美。只是引用了李愿的一大段话。对李愿的话,作者是称赞的,但也只用了一个“壮”字来赞叹。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在于李愿的那一段话之中。作者借别人的话当作自己文章的主体,用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文章的主题,是别开生面的,构思是独特的。作者并不为习俗写法所限,而是突破了传统的格局和表达方法。这就是作者的创新。

2、 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这是一组对照,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唾弃了前者,赞扬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形成了文章的主题。

七、探究

《东坡题跋》曾载苏轼这样一段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日,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你怎么看苏轼的这句话?

八、作业

1、整理重要的词语。

2、翻译全文.

九、板书设计

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 |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 | 高洁不污的隐士

|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祝福友人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