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2 09:16:54

第1篇:《春酒》语文教案

【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⑵ 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⑵ 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第2篇:《春酒》语文教案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

(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1、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第3篇:《春酒》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章美点赏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感受春酒之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家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拉近师生关系进入,引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发现美

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

1、出示: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

2、交流,穿插朗读、引导。

3、介绍琦君的经历。

三、表达美

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仿写

1、出示: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并交流。

四、结束语

(出示教师读《春酒》后写下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

说明:

简短交流,融洽感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文章有很多的美点,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体验。这样的设计有很大的开放度,又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联系语境,培养思考力、表达力和朗读能力。落实教学目标,落实重点难点。

以此为窗口了解琦君作品的内容特点,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对琦君作品的关注。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丰富积累。

提升理解,留下回味,以期“余音绕梁”。

第4篇:《春酒》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配乐朗读、默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准备与同学交流。想一想自己过年的故事和体会,讲给同学听。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琦君说童年》。

教师:

准备思乡的音乐。准备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

《春酒》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课文中的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中的.人情民风之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学生谈自己过年的故事、感受,或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民风民俗;或教师谈自己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故事……

2、导语示例

青岛的啤酒不仅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每年的青岛啤酒节都迎来许多国内外的客人,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俗。每逢过节,人们也都要喝啤酒以示庆祝。好多离乡在外的青岛人总是忘不了啤酒的滋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学习《春酒》一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3、教师投影学习目标和字词

学生自查“读一读,写一写”,根据查找的资料交流琦君的事迹。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问题。

4、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a、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怎样的感情?

b、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就像琦君曾说过的一样:“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渗透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6、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研读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本文围绕“思乡”的主旨,穿插了许多有“家乡味道”的细节、关键词语,使文中几个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极为传神。

2、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请同学们朗读或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精读文章,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才能提升自己的美好的生活情趣。

4、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对细节和词语的品味,加深对文中作者情感和课文主旨的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提高阅读的质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你读过这些作品吗?把课前准备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看谁积累的资料多,交流得好。

(学生小组交流,推举1~2名班级交流。学生可以吟颂诗歌,也可以以唱诗的形式)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知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延伸练习

把与同学交流的作品摘抄到练笔本上,并试着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第5篇:《春酒》语文教案

一.说教材:

《春酒》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女士的思亲怀乡散文,编者放在鲁教版以“民风民俗”为话题的八上第一单元本单元丰厚的人文情怀令人陶醉,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让人痴迷作者以细腻温婉的笔致,把家乡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家家户户喝春酒的喜庆,乡亲“起会”置“会酒”的感恩,多年之后“我”按母亲的方法炮制“八宝酒”的情思,用“家乡的味道”一一拾起“我”的天真活泼、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儿时的情趣与游子思母思乡的伤感,在这“春酒”“会酒”的杯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民俗民风之美

二、说学情:

本文的散文特质注定了教学应以动情的朗读来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本节课,我以情读为主线,紧扣文本,从学习的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民俗、品意蕴、悟乡情,突出了训练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语言对话、与作者对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使听说读写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1)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作者用诗化的语言话“春酒”,寄乡思开篇入题,直写故乡“新年后的农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点明“春酒”在“我”心中的分量,言明“我”对它的情有独钟因此,我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探研作者故乡独特的民风之美”(《课标》阅读策略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完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细节是靓丽的花朵母亲那得意的样子、笑眯眯的神态、谆谆教诲的话语,款款地流淌在作者笔下,传神鲜活如在面前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课标》的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我把教学的第二个目标确定为“品读意蕴深厚的细节描写,感受‘我’的童趣与母亲的品质”

“凭教材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学习本文,还应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同时,目透纸背与作者对话,透过作者远在异乡,炮制“八宝酒”却品不出“道地的家乡味”,理解作品中那海外游子的惆怅、刻骨的乡愁为此,我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目标是“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散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本文语言浅显但意蕴深厚,值得细细品味因此,“品读意蕴深厚的细节,感受 ‘我’的童趣与‘母亲’的品质”成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儿时的童趣,母亲的宽厚那是远在海外的琦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童年、对母亲的思念倾注了她的一生,但对于阅历有限,又没有相关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又怎么可能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呢?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于“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标》教学建议)

四、说教法和学法:

作品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情趣交织在一起,辉映成一支快乐而感伤的乐曲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读者学习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可以“沉醉”,但课堂不能“散乱”,条理清晰、教学有序是课堂有效、高效的策略之一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频繁出现在我表述中的“引导”、“理解”两个词语,奠定了我教学的思想“道而弗牵”、“不愤不启”,“引导”是我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课标的要求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读”是我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初读、解读、建构[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喝春酒—喝会酒—自制八宝酒);解读—领悟文本意蕴(风俗美,人情美,思乡情);建构—升华文本意义(珍民俗,惜童真,怀乡(国)情的精神家园)]三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说课是纸上谈兵,那么上课就是实战演练下面我就开始实战演练《春酒》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简短,线索清晰通过七年级、八上及本单元前三篇散文的学习,学生对散文风格的把握、行文意蕴的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均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仅安排了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教学我设计了2个板块,5个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意蕴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感知课文脉络)

我的导语是: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新年,是吧?谁来向大家介绍我们本地过年时都有哪些风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随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春酒》,去我国浙江去看一看她的家乡新年都有哪些风俗?

生活就是语文,这一问一答,直接入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的情趣、了解本地的民俗风情,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民风之美奠基

多媒体出示问题,教师在《思乡曲》伴奏下情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问题1(1、听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除写春酒之外还写了什么?她的家乡过年时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这里一是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以“酒”为线索依次写了饮春酒、喝会酒、我“炮制八宝酒”三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明确风俗有:饮春酒、迎神拜佛、蒸年糕、说话讨吉利、分食供果、摆会酒我最爱喝春酒

富于儿童的情趣,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但对字里行间弥漫的淡淡乡愁学生初读时无法领悟,故教师运用自身的朗读资源优势(教者是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示范引路,营造一种甜美而绵绵伤感的氛围,引导学生一进课文,落实课标提出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要求,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为第二板块的教学――情读作铺垫

(第二板块:品意蕴、体悟人情<童心、亲情、乡情>美)

2、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8段,思考:从文中的哪些语言可以读出“我” 最爱喝“春酒”呢?

学生可能找出的细节描写见投影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我的急切心情、率直),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邻里的热情、大方、好客)”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我’迫不急待的神态)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尝鲜、喜爱之情),已经不知舔(童趣盎然)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3)“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传神的动作描写、感受氛围的小酒仙情态、酒的香淳跃然纸上;映衬母亲的心灵手巧)

(4)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母亲的慈祥、对我的宠爱)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浓郁的乡情、乡邻的和睦,我的淘气、纯真)

(5)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急切的心情)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邻里感恩、酒席特讲究)

(6)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谦虚]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和蔼、热心肠]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做事细致、为人严谨]] ……

这里对学生合作交流的引导至关重要无论学生读出哪一句,都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从这段话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我”?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情趣?请学生试读,再相互评价读得怎样?你为什么认为应这样读?(如第一句要通过“一马当先、不请自到、鼓鼓的、蜜蜂、捧一大包”的重读,读出“我”的率直,乡人的淳朴、大方对“母亲”一词要读得深情,有淡淡的乡愁味)让学生明白朗读中经过技巧处理的词语其实也就是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地方,这样既掌握了朗读技巧又习得了一定的品读方法如此在读中习得语言、领悟情趣、感受形象读的过程既是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引领提升品读能力的过程;读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过程还是生生、师生互助加深理解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阅读教学建议)的过程

问题3、请用一句话归纳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

这是为了把前面赏析的内容来一个梳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领悟能力通过学生的情读,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的合作归纳,一个天真活泼的“小酒仙”便在学生的眼前呼之欲出了

第4、情境设置:刚才的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率直、纯真爱喝春酒的小酒仙,她最爱喝的“八宝酒”是谁泡制的呀?母亲!哦!这里还藏着一位重要的人物――母亲那我们又能从文中读出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请浏览课文作批注交流

这一问的目的的三:

一是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当学生交流时,用“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明确母亲的慈爱、勤劳、俭朴、大方、热心、处事严谨是通过具体的语言、事件来刻画的

二是在讨论到“会酒”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会酒习俗(答谢、感恩)?置酒席有何讲究(地点、酒席、送礼物)?会酒习俗能读出什么样的民风?层次分明的解读“会酒”的内涵(民风美、人情美、人性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讨论问题1时,找到了“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就在这里适时解读]

三是引导学生朗读描写母亲的文字(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引导读出神态、读出情味

这样引导学生三进课文,从而融朗读、评议、赏析、概括训练为一炉,一个慈爱、勤劳、热心的母亲形象便在学生心中栩栩如生

六、说作业设置:

请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作者在千里之外的美国“如法炮制”的“八宝酒”却品不出“道地的家乡味”呢?

明确作者“思亲怀乡”后再多媒体出示作者生平简历,明白《橘子红了》的作者去世后还叶落归根的原因,升华家国情

最后请同学们在《思乡》乐曲声中自由情读课文,并找几句与之相关古诗文送给作者,以慰藉作者的家国情怀

这里目的有二:一是学习一字一词一成语[“醅”的读音;“道地” 即地道: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如道地药材;真正的,纯粹此处应为第二个意思,词语倒装,读来音韵悠远,情感缠绵;“如法炮制”:依照成法(固定的方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即母亲自制八宝酒的方法]落实基础;二是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现在已是“物是人非”,没有了自己天真活泼的童年、没有了宠爱自己的母亲、没有了淳朴热心的乡里有的是对母亲、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对故土刻骨铭心的怀念用多媒体出示作者生平简历,引导学生和作者亲切对话,了解琦君其人,体味情感至此,作者的思亲怀乡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最后在《思乡》乐曲声中自由情读课文,找古诗文点评,升华学生的感受、体验,受到情感人文的熏陶(《课标》阅读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把课文最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内容一目了然它像一个平放着的酒瓶,盛进这些触动作者心弦的材料,形象直观的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又体现了的情致――酒者愁也,浓酒者绵绵的乡愁也其含蓄蕴籍的风格又暗含题目《春酒》这样的板书设计能在学生心中引起“酒酒”的波澜

儿时的我:天真活泼、率直纯真 童心

母亲:心灵手巧、慈爱宽厚 思情

乡亲:热情大方、淳朴感恩 乡情

第6篇:《春酒》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词语:

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4、领悟作者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

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 导 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二、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

三、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我们同学学过或读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些表达游子思乡的诗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安石《泊船瓜洲》

李白《渡荆门送别》 《静夜思》

现代诗文中,你还读过哪些诗歌、散文能表达作者的乡愁?

二、今天我们学习琦君的作品《春酒》

学生自读课文──你认为文章能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1、文章写了与春酒有关的哪些事情?作者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吗?

⑴ 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⑵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2、文章描绘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美在何处?用下列句式说话:

⑴ 风俗之美美在……,表现为……

⑵ 人情之美美在……,表现为……

⑶ 文末作者的感叹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章中母亲的形象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逼肖。本文中母亲的描写尤为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

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着“爱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方,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二、体会本文生动传神语言

设喻奇特形象:“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善于运用细节:

请用“我认为……这个细节最生动,因为它写出了……”这个句式说话》

细节描写举例: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还微微歪着脑袋冲读者笑着……

三、拓展·延伸

写出过春节时,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一种食品,并且围绕这种事或物塑造一个人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第7篇:《春酒》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悟文章意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了解民俗民风。能深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难点】

1、研读,品析细节和关键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领悟文章的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过年风俗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让学生漫谈过年的风俗或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后,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

家醅(pēi) 炮制(páo) 挑剔(tì)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思考:

⑴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有何意义?

⑵ 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三、研读、品味精彩的语言,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延伸拓展

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并做简单比较。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个传统节日。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设计】

过新年

春 风俗美

喝春酒 家乡的味道──思乡怀旧

酒 人情美

喝会酒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