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18 08:45:55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与认识。

2、能较熟练地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等。

3、能较好地复习或背诵所要求掌握的篇目。

4、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要求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第一二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内容

1、《给予是快乐的》

①你是怎样理解“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一句话的?

②加深感知“车停后,小男孩......”这一节。

2、《黄鹤楼送别》

①读课文有感情地读描写诗句意思的语句。

②能熟背课文中的两首诗。

③积累本课的对早春描写的词语。

3、《郑成功》

①能大致讲一下这个故事。

②让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描写收复的一小节。

③说一说郑成功是一位怎样的人。

二、感知破折号的用法。

1、说说有哪些用法。

2、让学生列举一些例子。

三、积累春联

1、每人都要积累3-4幅,并且同桌互相交流。

2、注意对好上下联,以及字的正确书写。

四、默写词语

1、默写部分:

慷慨激昂载歌载舞街头巷尾绵延

繁花似锦烟雾迷蒙融洽慰劳暂时

炫耀橱窗给予礼物轿车

2、根据学生默写的情况进行指导。

五、习题巩固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郑成功》这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的史实,歌颂了。

②年轻的诗人李白在(时间)(地点)为大诗人(谁)饯行。

2、写出一幅反映欣欣向荣的春联:

3、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1、课前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收集田野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2、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可直接从课题设疑,激趣导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接着以探究问题带动朗读,最后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课题导入,可让学生在读过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好奇心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充满乐趣,认真读书。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由课题产生的问题,交流体会,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景色的美丽亲切,孩子们玩耍的内容多么地贴近自然,形式又是多么的丰富多样,而感情又是多么的热烈,正如同欢快柔美的麦哨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传承久远,同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最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摘抄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3、多读,是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本文朗读的情感基调应欢快柔和。

4、朗读时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似的的似的声母读翘舌音,剥开的剥读bāo,黑白相间的间读四声。

5、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展阅读,可推荐学生阅读《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课教学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和浮,会用这两个词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用简单的符号做实验记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

三、教学难点

创造性活动:怎样让小瓶沉下去?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四、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或水盆)、石块、木块、橡皮、橡皮泥、乒乓球、泡沫塑料、铅笔、钥匙、钉子、硬币、牙膏皮、带盖的小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水槽

2.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仪器叫什么?它有什么用?(装水)我们今天要用它来做实验。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认识水槽: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盛水容器,它叫“水槽”。

(2)小组观察:把石块和木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3)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用“沉”和“浮”来描述这两种现象。)

(4)教师小结:把石块和木块放入水中,我们看到发生不同的现象。像石块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做沉,像木块这样浮在水面的现象叫做浮。在这节课里,我们就学习“沉和浮”的知识。(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识记“沉”和“浮”两个字。)

2.指导学生实验:把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1)观察:看一看要做实验的物体是什么。

(2)指导学生实验

①讲解实验的目的:实验一下,这几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②实验方法:把物体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看一看它是沉还是浮。

③试一试其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④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中第8页下面的表格里。表格的第一行是物体的种类,如果你实验的物体在表中没画出来,可以在后面的空格里补充上,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拼音写出这种物体的名字;表格的第二三行用来记录物体的沉浮情况,如果沉,在对着物体下面的第二行的格子里画一个“√”,如果浮,在对着物体下面的第三行的格子里画一个“√”。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了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平时在生活中还应该注意观察其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了解这些知识很重要,例如我们在做米饭的时候,总是先用水洗米,借助水把米和稻壳分开,就是因为米要沉在水底,而稻壳要浮在水面的缘故。

3.指导学生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方法

(1)怎样让小瓶沉下去?

①观察:把带盖的小瓶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②讨论:怎样让这个小瓶沉入水底?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2)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①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把橡皮泥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边说边演示)我们能想办法让它浮在水面吗?

②小组讨论、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可以边汇报边演示)

④讨论:如果有一块铁,我们也把它做成中间是空的,它也能浮在水面吗?

⑤教师演示:把牙膏皮放入水中,沉底;把牙膏皮捞出来,折成一个碗状,再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

⑥讨论:你们看,这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和牙膏皮像什么?(像碗、盒或船)

(3)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是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如果在瓶内放入水或沙,增加了它的重量,就会沉入水底;本来是沉在底的橡皮泥团或牙膏皮,如果把它做成空心的(船状、碗状或盒状),就能浮在水面。这个道理很重要,在生产和生活中很有用,例如很多船是用钢铁做的,却能浮在水上,就是这个道理。

做游戏

(1)讲解游戏方法: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比赛小船装东西的游戏。各组的橡皮泥团都是一样大的,用这块橡皮泥做一个小船,比一比哪个组的小船装的硬币多。做之前,先商量一下,然后再做;做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做;往船里放硬币时要轻,一个一个地放,直到小船没入水里,减去最后一个,就是这个小船能装的数量。

(2)小组讨论、制作、试验。

(3)汇报制作、试验结果。

(4)演示。(请制作得比较好的一二个组在讲台上给同学们演示。)

(5)观察、分析:取得优胜的组制作的船有什么特点?

(6)小结:通过比赛和分析可以知道,把同一块橡皮泥捏得越薄,做成的小船越大,装的东西就越多。

(三)巩固新课

1.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分别说出三种在水中沉浮的物体。

(2)怎样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底?

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水面?

(四)布置作业

1.把鸡蛋、苹果、梨、桃、桔子、番茄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是沉还是浮?

2.观察刚下锅的饺子和快要煮熟的饺子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相同吗?

六、参考材料

(一)物体沉浮的条件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当物体的重力大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就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就上浮;当物体的重力等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既不上浮,也不下沉,而是悬浮在水中。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水的重力。因此,也可以说当物体的重力大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上浮;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不上浮也不下沉而悬浮在水中。

(二)空心球制法

将中药丸的塑料壳或乒乓球的外面包上一层薄橡皮泥即可。用空心球和橡皮泥球可做浮沉实验。

(三)物体在水中悬浮实验的做法

把鸡蛋放入盐水中,调节盐水的浓度,当盐水的浓度合适时,鸡蛋就可以悬浮在水中。

板书设计

第二课沉和浮

1.沉(沉入水底)

石块、钥匙、橡皮、铁钉

2.浮(漂在水上)

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三册

教材简说:

互相协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他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身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协助他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同学看到林园园的缺乏,又要让同学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小朋友。

学习目标:

1、 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李丽和林圆圆的四次对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启发导入

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

提问: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起读读题目。

二、 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桌合作,读一读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喜欢的段落,检查自学效果。

(2)课件演示摘苹果游戏,识记生字: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3)课件演示青蛙过河游戏,读词语:

皱眉 借铅笔 趴在 削铅笔 不由得 吞吞吐吐 盒子 惹人喜爱 脸红

三、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李丽没画完的画,问:“这幅图还缺什么呢?”(树还没有涂上颜色)

从这幅图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李丽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原因)

齐读第1自然段。

2.读讲第2、3、4自然段。

(1)用笔划出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2)指导读对话局部,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A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重点理解"小声说"、"吞吞吐吐""没画完"等词语。

课件出示B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等到都画完了,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

理解"只好"。这个词是说李丽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她已经把房子、小山画好了,只等画树。没有绿铅笔,没法画,所以只好等林园园把画画完,才又一次向林园园借。

."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这是林园园的心里话,她担心李丽使绿铅笔时会把笔尖弄断,实在有点舍不得借。

课件出示C.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画,不要画得太多。"林园园讲了三个"不要",总是担心李丽弄坏,或者使用得太费,舍不得借。听了林园园的话,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

理解三个"不要"和"连忙""只画"。("连忙"和"只画",是讲李丽一心想借用绿铅笔,既然林园园肯借给她绿铅笔,就立刻表示同意林园园的要求)

课件出示D.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画小草吗?太多了!"这是林园园听到李丽说要画小草,觉得太费绿铅笔了,所以林园园说:"太多了!"意思是你要用,就只准画树叶。

(读好对话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李丽说的三句话分别要用请求、商量、诚实的语气来读;林圆圆的四句话分别要读出矛盾、担心、吝啬、不乐意的语气。在逐句指导后,再组织同学把林园园和李丽的对话分角色有表情地读,根据课件演示配音读等。)

3.读讲第5段。

课件出示 课文段落,指名读后,提出考虑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使同学理解林园园已经认识到自身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协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

理解"用心"、"不由得"等词语。

课件演示 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此时,她在想些什么?”,从而使同学受到思想教育。

4、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林园园和李丽是两个怎样的小朋友?(注意不能将林圆圆当成批判对象。)

四、书写指导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请同学帮老师找缺乏),同学临写,组内互相展示,说说你有什么话要提醒你的伙伴。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通过阅读《贝壳》,理解短文内容,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3.通过介绍少儿节目,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能写出一种自己要发明的东西,培养想象和作文能力。

教学准备

1.抄写《长相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收听或收看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的少儿节目。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方法:

读思结合,以读代讲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节课中,我们欣赏了中外名家所演奏曲子。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二、介绍达·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他不仅会画画,雕塑,建筑房屋,还会发明武器,设计过世界上第一个飞行机。他又是一个医学家。音乐家和戏剧家,而且在物理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等其它科学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他左右手都会写字。作画,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

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这是一个景色秀丽,风景如画的地方,展现出一派田园风光:山坡上有葡萄园,山谷里耸立着四季常绿的树木,潺潺的溪水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构成了一曲欢快悦耳的音乐。在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下,达芬奇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都逐渐敏锐和丰富起来。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

笑得有时觉得舒畅温柔

有时又觉得严肃、安详

有时略含哀伤

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2、阅读课文,看看作者的分析。(读课文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

四、深入分析课文

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蒙娜丽莎》的?(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局部到整体)

2、阅读课文后,你觉得蒙娜丽莎美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3、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你感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4、如果单是一幅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而没有身后的背景作为陪衬,那《蒙娜丽莎》还会有多少神秘感?

在“蒙娜丽莎”之前,肖像画一般是没有背景的,在这里画家打破了一般肖像画的局限性,使人物处在了远山。丛林。闪光的水池等背景之中,这一背景朦胧。安静,充满诗意,与蒙娜丽莎的精神生活和谐一致,更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在气质。更为有趣的是,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集中看右边时,又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富有变化。

五、拓展延伸。

1、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心意大利,当时宣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作者达·芬奇,意大利人。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3、《蒙》是达·芬奇最负盛名的肖像杰作。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以一个年轻女性温雅的微笑,揭开人性觉醒的旗帜,赞美生命的可爱。集中而又充分地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热情地讴歌美与人生。

板书设计

7蒙娜丽莎之约

意大利达芬奇

教学反思

本组"走进艺术"的课文,由于学生接触不多,教学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的表达欲望,是我在教学中思考较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引趣

1.教师引导学生说“天、上、火”所对词语“地、下、水”。你们知道吗?来自地下的水清纯、甘甜,潺潺流淌,洒下一路爱心。我们都叫它──泉水(师生齐说)。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可爱的泉水宝宝在山上诞生了,它一路走来会看到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学法指导:(小黑板出示)指名读

标:标出自然段。

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并自学

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想:想象—联想。

4.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①小老师领读

②说偏旁猜字

③编序号猜字

④识记生字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⑤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⑥扩词

三、师生交流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学生说说自己对字的理解,也可以扩词或说一句话。

4.读新词(卡片出示):

泉水、瓦罐、天然、水塔、杜鹃花、打结、结果、清脆、一股清泉

5.重点识字:(读不熟的字引导生在读书中的句子中记一记)

6.游戏:找朋友(把生字和它对应的拼音放为一组)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发现: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结”是多音字。

2.重点范写以下几个字:股、脆:月字的指导,脆,右下不要写成“巳”。

鹃:左下是竖。

3.要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其中“然”字要注意不能少点,“塔”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答”

4.学生练笔。

5.展示交流。

五、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做了朋友,那一定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引导学生练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师及时点拨。

4.学生齐读课文。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反义词。

2.积累词句,朗读诗歌。

3.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展示台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展示作品。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伙伴的话。

2.自读词语。

3.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词义相反或相对。)

师:这种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我们称它们为一组反义词。

4.分男、女生对说反义词。

5.合作识记生宇,交流识字方法。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我会选”。

(l)读一读四个词,明确:要选的是近义词。

(2)独立选一选。

(3)评一评。

2“读读说说”。

(l)齐读句子。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

(4)独立填写。

3.“我会读”。

(1)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合作读。互相帮助读正确,读流利。

(3)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4)比赛读。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一起组成一个旅游团,出去游览一下。

二、“导游”招聘。

读愿意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你知道的名胜古迹?

三、准备交流。

1.启发。

你准备怎样介绍?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介绍?

3.介绍64A注意:

(l)有条理,刘顺序,把话说连贯。

(2)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态度大方。·

四、旅游。

“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游客随时间“导游”提问题,

导游要难心解答。

五、评比最佳“导游”。

互相提名评,说说好在哪里。

第9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编排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两只小狮子》是新教材二册第七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且存在着大量的^对`话,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词语的理解把握得不准确,对课文的内涵理解也不太清晰,因此,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会写“练、习”等6个字。学习积累“懒洋洋”这一类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认识了可爱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出示两只小狮子图。

2、板书课题。随机学习“狮”的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认识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画下来,借助拼音朋友,多读几遍。

2、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请组长领着小伙伴把课文再读一遍,然后学习生字,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自主识字,学生的兴趣浓)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用“和狮子交朋友”的游戏检查字音。交流记字形的好方法。)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随机指导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和哪只小狮子做朋友呢?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1、2自然段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分别读出写两只小狮子不同表现的句子。

3、指导读第一句: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

A、指名读。

B、课件展示出“滚、扑、撕、咬”四幅图片

C、请四个学生学学“滚、扑、撕、咬”四个动作。

D、、学生再练读,边读边想象小狮子练功的情景。

4、指导读第二句: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

A、指名读

B、看图说说这只小狮子的样子。

C、请学生表演“懒洋洋”的样子,并把“懒洋洋”这个词贴到黑板上恰当的狮子图身上。

D、看着图,把它懒洋洋的样子读出来。

5、请两名同学把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读出来,其他同学可以配合做动作表演。

6、你想对这两只小狮子说什么呢?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复习环节的趣味性设计、学习内容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

四、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1、用生字组词

2、指导书写第2自然段的5个生字

学生观察,教师范写,学生临摹,师生讲评。重点指导“练”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