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15 16:44:16

第1篇:语文教案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发,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2、理解三,四两个自然段的词句和段落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放录像,当学生看到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狠凶”的画面时,定住影像,提问:“怎么才能将它们分开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说:“从前,有一个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叫华佗。他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既不费力气,又没伤着自己,就把两只羊分开了。人们称他是聪明的华佗。你们想知道他是用的什么办法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己小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边读边标自然段续号。

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有不明白的词句和问题划下来。

2、指明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质疑,适合在这个阶段释疑的一般性问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或者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就放在下个阶段解决。

过渡:妈妈为什么送小华佗到药铺去学徒?你们小声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学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想: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有名 去世

问:父亲去世了,华佗当时是什么心情?那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二句话呢。

谁愿意试着读一读。齐读

过渡:父亲去世了,7岁的小华佗被妈妈送到蔡医生药铺学徒,他这么小,蔡医生收下他了吗?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

思考:蔡医生怎么考华佗的?为什么要考他?

理解:分开--拉开

过渡:蔡医生让小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那两只羊是如何打架的请你们在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找到后用“-----”画下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分小组学习讨论。

(2)小组汇报学习的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3)再次放录像。

问:通过两只羊打架的样子说明什么?

板书:斗得凶

问:“凶”可以换什么词?(厉害)

(4)我们把两只羊斗得很凶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男生读

(5)问:华佗看到这种晴景怎么想的?

板书:硬拉不行

理解:硬拉

问:为什么硬拉不行?

过渡:硬拉是不行的,华佗想出什么办法?好在哪里?请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想:这段有几句话?

(2)读第一句话。

想:华佗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采拿晃

(3)读第二句话。

问:羊看到青草怎么做的?

理解:争着去吃

(4)读第四句话。

问:结果怎样?

小组讨论:“引开”与“应拉”有什么不同?

(5)读全段。

(6)填空练习。

华佗采来( )的青草,两只手( )拿了一把,在两只面前( )。两只羊看到青草都争着去吃。两只( )的羊被华佗( )。

(7)指导背诵。

这段有3句话,先写华佗想的办法,再写羊怎么做的,最后写结果。记住这个顺序就能很快地背下来。

试背男生背齐背

过渡:华佗完成了蔡医生的考题,蔡医生怎样做的呢?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指名回答问题

6、为什么课题是“聪明的华佗?”

四、有语气地朗读。

第3篇:语文教案

一、谈话导入,了解学情。

1、课前谈话。

2、板书课题。

3、复习旧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想象画面。

2、交流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提问:课文读完了,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过度:透过语言文字,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画面。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来感受肆虐的洪水。(板书:洪水)

三、精读品析,读悟生情。

(一)感受洪水的肆虐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

请同学们拿起笔,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词句。(屏幕出示相关的六个句子)

①品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a)雨怎样大?“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除了让你感受到雨大,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b)指导朗读。

②品读“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品读另外四个句子。

(二)体会人们的惊慌。(过度:洪水像恶魔,席卷了村庄。这时人们的反应怎样,在文中找答案。)

(板书:如魔人们)

1、指名接读“人们翻身下床……往南跑。”

师: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的反应又是怎样?

2、指名接读“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只能怎样?

3、指名接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从以上句子中,你感受到人们怎么了,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板书:惊慌)

5、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本能,可逃生有路吗?路在哪里?(生答)屏幕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6、齐读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7、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想说?

8、小结板书:(板书:==)

9、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这本不牢固的木桥能助人们逃生吗?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谁出现了?

10、这时,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是怎样做的?(板书:老汉)

(三)领悟老汉如山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请同学们继续往下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自由说,师不作评价。)

2、小组学习,感悟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透过老汉的言行,你们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在小组内用心地读,细细地体会,作好批注。)

3、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语段。

A、交流第8自然段

B、交流第10自然段。

C、交流第15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师提示:(你就是老汉,你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D、交流第20自然段

4、深情诵读小诗。

学到这里,我想老汉如山般的形象一定刻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板书:如山)老师也被这座平凡而又伟大的山感动着、震憾着,所以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深情齐诵。(屏幕出示小诗)

师生齐诵小诗。

四、寄托哀思,升华情感。

1、引读结尾部分。

过度:就是这座山,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2、练笔(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泪眼婆娑中,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她看见了——,却看不见——;她听见了——,却听不见——,请同学样拿出学习卡,接着往下写。

3、交流

4、小结:是啊,她看见了许多许多,唯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整个村庄都呜咽了,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最熟悉的声音。但,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有一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汉与人们之间。

四、作业

1、选词填一填

先人后己鞠躬尽瘁心潮澎湃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文中的老汉在关键时刻(),十分感人。老汉()的高尚品质犹如一座丰碑,永驻人们心中。

2、精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第4篇:语文教案

叶圣陶(1894~1988),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原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做过编辑。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等。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仿写句子。

(1)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反问)

这种行为很好,老师怎么会不支持呢?

(2)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比喻)

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像个大玉盘。

稻草人很负责,但主人却未给予关注,那稻草人这样做是否值得?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

假如稻草人会说话,故事又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想一想,续写本课。

《稻草人》 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因而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内容贴近现实。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道路的”。本书收录了叶圣陶中短篇童话作品三十余篇,并附有丰子恺先生为《古代英雄的石像》所撰写的文笔生动的读后感言。

稻草人的由来 三国时期,诸葛亮施用巧计,演出了一幕“草船借箭”的妙剧。就在这天早晨,大雾渐渐散去,有一位在长江里放鱼钩的渔翁,正巧捕鱼到此。钩绳摇动,铜铃响亮,传来有鱼上钩的信号,渔翁急忙收钩,手头感到沉重,心想:定是一条大鱼。渔翁喜出望外地做好了捕大鱼的准备。浮标渐渐收近,大雾也已散尽,渔翁定睛一看,不想钩挂到一个漂浮的死人。渔翁感到忌讳,他的欢喜劲儿荡然无存,硬着头皮收到船边,再仔细一看,不是死人,而是一个十分精致的草人,头戴皮盔,身穿皮甲,如同真的一般,真是逗人喜爱。渔翁把草人拖到船舱,发现草人身上还钉着二十余支狼牙箭,渔翁将草人收好,十分珍惜地藏进小船暗舱里。

这位渔翁是荆州的农民,他冬闲捕鱼,农忙种地。到了农忙季节,他就回到家中,把那个喜爱的草人也带到家里,全家人看了又惊奇又喜欢。

从草人第一天到渔翁家里,奇事就发生了。原来渔翁家里有很多老鼠,平常连猫都不怕,白天都有鼠跑,闹得不安宁。可是这夜,老鼠绝了踪影,全家人过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家里人又惊喜又感叹,都猜想定是这草人的威力。到了清明、谷雨的落种季节,下到田里的谷种,田鼠要来吃,麻雀要来啄,渔翁感到无法,突然想到了草人,便把草人搬到育种地。灵得很!草人往田里一站,田鼠不来了,鸟雀飞走了,种苗长得整齐茁壮。这个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农村,农民们都依照着在田间扎上草人。后来发展到收获季节,为防鼠防鸟也扎上草人,此办法真有很好的效验,所以流传至今。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指导学生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课文第3节至第12节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很好地朗读,并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写”的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

从“天游峰”入手,抓住一个“险”字指导学生朗读。

二、分析课文。

由“峰”到“人”,在朗读训练中完成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清晰认识,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这个扫路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2、抓住作者对人物外貌的两次描写,在比较中,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⑴学生读两次外貌描写。

⑵启发提问:从这两次外貌描写上,你觉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⑶思考: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⑷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仔细”打量这个扫路人的?

⑸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①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②抓住“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3、指导读好第10节,深化对扫路人的认识。

通过反复读书,感悟“悠然”的含义。并在读、悟后,认识到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

4、齐读11、12节。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回到住地的作者,对偶然相遇的扫路老人念念不忘,他会在心里叨念些什么呢?

1、相互议一议。

2、个别发言、交流。

3、写写。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按方位顺序观察、介绍一个地方。

2、初步学会抓住每一方位的主要事物及其特点。

3、能语句通顺、连贯地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懂例文,能按方位顺序通顺、连贯地介绍一个地方。

教学难点

能抓住每一方位主要事物的特点写。

教学准备:2课时

教学目标:学懂例文,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按方位顺序写的段落?它们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朋友们也完全有能力拿起笔来把自己熟悉的一个地方按方位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能写清楚每一个方位主要有什么?语句通顺、连贯就行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二、学懂例文《我的小房间》

1、读例文,讨论:(1)读了例文给你什么感觉?

(2)例文的哪几句按方位顺序在具体介绍。

2、结合插图再读例文。

(1)用“△”标出小作者介绍了小房间里的哪些方位?

(2)用“○”标出每个方位主要介绍了什么?

(3)例文除了写什么方位有什么之外,还写了什么?(告诉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描写,这样就能让读者更具体地了解你的介绍对象了。)

3、例文的开头、结尾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4、小结写作方法和要求。

(1)按方位顺序写——有条理。

(2)什么位置有什么,它是怎样的(或有什么用)——写清楚。

(3)有开头、结尾和自己的感受。

三、确定习作内容,交流。

1、确定介绍什么地方(学生对自己的房间和教室比较熟悉,可任选其一,但不必硬性规定)。

2、在草稿本上写写习作大纲,打算按方位顺序介绍什么的什么。交流。

3、按大纲补充具体内容,注意:

①尽量说出每一处物品的特点、用处。

②有开头和结尾,最好加上自己的感受。交流。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

2、让显示懂得在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明白李丹为什么没有去看马戏而是去了敬老院。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失信于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有关于讲信用的故事。

1、让学生汇***合作学习的结果。

2、师生共同评出合作小名星。

3、放课文内容的录音让学生试着朗读。

4、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5、合作学习,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6、小组合作读课文。

二、教学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让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

3、找出你喜欢的字,想办法记住它。

4、小组汇***记字的方法。

5、给生字口头组词。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个字?

2、学生想的记字的.办法。

3、提醒学生注意这几个字,“期、盼、集”不要多一横,也不要少一横。

4、学生说自己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5、说说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6、给生字组词。练习书写。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我必须去

生字

期 李 铃 张 盼 慈 祥 集 合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找出你喜欢的办法读一读。

4、学生之间互评。

二、重点部分理解

1、设置问题:马戏大家喜欢看吗?

2、李丹为什么不去看自己喜欢看的马戏,而去给敬老院的老人表演节目?

3、小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4、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扩展活动

1、

2、让学生懂得不能失信于人,这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

3、你觉的李丹做的对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做?

4、在生活中你遇到这类事情会怎么做?

四、再读课文

1、学生的朗读和表演情况。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组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我必须去

不能失信于人

学会做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口语交际:他们应该怎么做?

2、学写请假条。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分四人小组讨论他们应该怎么做?

2、抽生汇***,并说一说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二、学写请假条。

1、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冬冬写给老师的留言条,仔细观察格式,说一说写请假条需要注意些什么。

2、抽生说格式,师板书。

3、请小朋友说一说写请假条包含了哪些内容?

4、练习写请假条。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练习4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按照笔顺正确书写汉字。

2、拼拼读读,再连线,并进行句式训练。

3、写好3个铅笔字。

一、按笔顺写字。

1、导入: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汉字,老师来考考大家。

[出示] 牛 虫 采 蚂 蚁 集

贝 风 沙 浪 晚 渔

厅 车 交 阴 林 泉 道

我的十分钟

▲小声自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多读两遍。

▲小老师带读,提醒容易读错的字音。

▲小组比赛读。

2、写笔顺

▲小组内检查笔顺掌握情况。

▲指导容易出错的笔顺:

采 集 晚 车 阴 泉 道

▲把书翻到106页,按笔顺描红。

二、学习字词句。

1、拼拼读读

[出示] 水果卡片:苹果、香蕉、柿子、橘子、葡萄、哈蜜瓜

△你们认识这几种水果吗?

[出示] 字词卡片:苹果、香蕉、柿子、橘子、葡萄、哈蜜瓜(加拼音)

▲指读,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词。

▲齐读。

2、连线。

3、句式训练。

△你喜欢吃哪些水果?

[出示] 我喜欢吃的水果有 ,有 ,有 ,还有 。

自主练习

△能不能把你喜欢吃的水果名称填到这些横线上去,然后再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说,师指导。

▲小组内说一说。

三、学写铅笔字。

[出示] 用 向 南(写在田字格黑板中)

▲认读。

△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什么?(从外向内)

▲指导三个字的笔顺。

▲师范写,学生完成书上描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观察图画,拼读词卡,填写卡片。

2、熟记4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古朗月行》的前两句。

3、口语交际:传话游戏。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楚,说准确。

一、综合性学习。

1、课内学习。

每四人小组拿出一套动物卡片和相应的拼音卡片,本小组的学生互相之间认认、填填。

[出示] 动物卡片和拼音卡片:

▲请四人小组上台完成练习,其他学生完成书上练习。

2、课外延伸。

每位学生拿出课前家长帮忙做的几张动物的拼音卡片,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抽读。

二、读读背背。

1、读背成语。

[出示] 红日东升 秋高气爽 窗明几净 书声琅琅(加拼音)

▲认读,指导字音:升、声(sheng) 明(ing)、净(ing)

▲师大体说说词意

▲指导背诵。

2、读背古诗。

[出示] 古朗月行(节选)(拼音加诗文)

▲认读,指导读准后鼻音:行、镜、青。

▲介绍作者:李白:唐朝有名的大诗人,写了许多的诗,被人称为“诗仙”。《静夜思》就是李白写的。

▲数数有几句话,指导分句读。

▲师说说诗意: 这首诗是说作者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月亮当做了百玉盘。又觉得月亮像一面瑶台镜,挂在了云朵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口语交际

我的十分钟

1.导入:

今天,老师代小朋友做一个传话游戏,看看谁的耳朵灵,谁的嘴巴灵。

2.提出要求:

在做传话游戏时,传话的人,要说得轻一点,但一定要说清楚;听话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要听清楚。

3.游戏活动:

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把个人。老师先把传话的内容告诉每组第一个小朋友,然后依次向后传,最后由每组最后一个小朋友说出传话内容,说得完整准确的一组获胜。

传话内容:星期二早上八点,胡老师带二年级小朋友去国防园看展览。

▲每组进行游戏。

指导每组在每次游戏结束后要讨论总结,找出传得不正确的原因。

多进行几次游戏,每次传话的内容不同。(可以让学生做老师来出题)

板书设计:

练习 4

第9篇:语文教案

一、谈话引题。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们的炎黄子孙继承了优良传统,也写出一首首优美的现代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王慧骐作的现代诗《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一)教师感情范读诗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流利、读通顺,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

2.思考:诗歌中的我们指的是谁?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回答问题:诗歌中的我们指的是谁?(指在座的每一位学生,所有与大家一样要告别童年,已经长大的孩子们。)

2.带感情读课题。(带不同感情读课题)

【带不同感情读课题,为后面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歌情感打下铺垫。】

3.检查生字词情况。(出示卡片:认读抖着威风歪歪斜斜雷鸣电闪)

4.指名分小节读诗歌。

5.齐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深入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诗歌,了解诗歌每小节都写了些什么。

1.小组成员自读诗歌。

2.读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并作上批注: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二)班级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顺学而导,根据学生的回报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诗歌不同的小节。)

1.诗歌第一小节。

⑴学生交流:我读懂了孩子们长大成人了,告别大人上路了。一路上有许多美景。绿树、轻风、红旗

⑵让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例如:a、如果学生提出不理解刚刚捡到一张很小很小的邮票,贴上那只很大很大的信封。教师可指出,这是一种象征的写作方法,在诗歌里运用得非常普遍。象征我们稚嫩的刚刚起步的人生。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展开想象,说一说:还有什么事物也能代表我们刚起步的人生?引导学生学着用诗歌的语言练习说话。b、感悟课文中的不管大人们怎么说这句话,教师可相机点拨:平时爸爸妈妈唠叨吗?都唠叨些什么?你是怎么对待的?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体会自己要摆脱束缚、要独立的心情。c、体会下一句:反正我们是上路了,一步一步地上路了。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自豪、骄傲、摆脱了束缚的快乐)

⑶多种形式读诗歌,指导学生读出第一小节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指名读、男女分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优美流畅的语句,充满诗意地读,读出意境美。)

⑷总结本节诗歌写的内容,虽然我们还很稚嫩,但还是上路了。(板书:上路品美。)

2.诗歌第二小节。

⑴学生交流:我读懂了我知道了他们上路时有风险。从这些诗句中感悟到的:我们的膝盖也许会被石块磕肿,也许会有骤起的风暴把我们抛入崖底但他们有心理准备。

师:你们迈着稚嫩的脚步上路了,心中充满了向往,可是大路总是那么平坦的吗?

⑵学生默读第二小节,思考: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

⑶交流学生思考的问题。

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谈谈对骤起的风暴和虚幻的风景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家庭的变故,考试的失利、与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板书:路中艰险)

②再次感受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象征手法。

③引读我们的脚步也许是歪歪扭扭,我们的膝盖也许被石块磕肿,假如因为这些一只人观赏的狗熊。

【诗歌里隐喻的内涵学生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都体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逐步体会刚刚捡到一张很小很小的邮票,贴上那只很大很大的信封。路中艰险等语句,在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作者使用的象征手法。】

⑷谈谈:当你碰到挫折打击时的态度。

⑸句式练习:也许也许也许

(师:你想和他们一起上路吗?你能猜想到这路上还有什么美景,还可能遇到哪些风险吗?试着仿写一些诗句。引导学生运用上面的句式,进行大胆想象与写话。)

【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和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⑺教师范读诗歌第二小节。

3.诗歌第三小节。

⑴齐读第三小节诗歌。

【引导学生自学体悟,不理解的地方可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和选用第一、二小节的学习方法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⑶学生感情朗读诗歌,并相机询问学生的读后体会。(板书:挑战风雨)

(可补充教参中《标点符号的自传》的文章,让学生感受童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的一个小站,今后的路还很长很远;从童年步入青少年,走上新的路程,是一个人的成长的标志。)

【由于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更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思考、想象、交流等形式把握诗歌的意思,逐层深入地体会我们上路时的心情。注重通过多次反复地诵读并结合想象、体验、去领悟诗情,并在此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⑷指导书写售。

(三)通读全诗,回归整体。

1.配乐朗读诗歌。

2.讨论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我们上路了的理解和体会。

(引导学生说出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求千篇一律和假话空话。)

3.指导朗读。

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

⑵为学生配乐,学生表演读。

⑶想象情景,请个别学生来朗诵。

四、拓展交流。

准备一首相同题材现代诗,学生互相交流。

【交流拓展资料,让学生在同伴之间互相学习课外知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总结结题。

师: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开弓没有回头箭,人生的车站不售返程车票,不管什么样的路,都是一种经历,一种收获,相信大家都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置留作业。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