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2:43:36

第1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香港岛高低错落、闪烁漂浮的景色和港湾里灯光流淌、色行变幻、形态多样的迷人景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香港夜色的特点。

2、感受香港夜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对香港夜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

感受香港夜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对香港夜色的赞美。

教学难点:

了解香港夜色的特点。

教学教具:

小黑板、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在祖国的南大门,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南海之滨,这就是香港。香港的夜晚,灯火辉煌,如同白昼,灯光里的维多利亚如同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香港,欣赏美不胜收的香江灯火。(板书课题:13香港夜色)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小黑板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读准字音:印象辉煌拐弯错落有致摩天大厦海滨穿梭的确

多音字辨识:摩mó(摩托)厦shà(大厦)摩厦摩mō(摩挲)厦xià(厦门)

理解词语:难以忘怀流连五光十色摩天大厦林立

如笋选择一两个造句。

三、熟读课文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3、知名度、分组读。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一道题考考同桌。

2、积累好词好句。

3、介绍世界四大夜景。

第2篇: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从文本到生活,感受生活,懂得生活中的美好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的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教学重点

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字词积累

熬嫩芽霎时分歧水波粼粼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

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二)、作者与创作背景。

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

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

1、文中“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关于我的母亲:

1、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关于儿子和妻子:

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引导提问: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

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1、“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2、“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3、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尊老爱幼。

(四)、研读赏析

我想老师不用问,也知道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1、2、3谈亲情。4、5责任)

1、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明确: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那你从中能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吗?

你能做一次奶奶把奶奶说的这句话读一下吗?注意: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愿。(对比孙儿和奶奶)

2、引导: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明确: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何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呢?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4、从这一家的散步中,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明确: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六).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尊老爱幼。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童话的教育意义,体会爱的博大无私,培养学生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荣辱观。

2、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主旨,探讨作者寄寓的愿望,培养学生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荣辱观。

2、想象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学生在课下阅读天文方面的书籍,了解星座的有关知识;2、收集关于星星的故事;3、带领学生观察星星,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星座。)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在繁星满天的夜晚,我们仰望夜空,望着那闪烁的星星你想到了什么?你可知道关于他们的传说和故事?(学生自由谈自己了解的有关行星的故事: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等)在星空的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为人们指示着方向,有人知道这其颗星的名吗?(学生回答,北斗星)那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那想象的翅膀,给了北斗星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咱一起来领会。〔板书课题:七颗钻石托尔斯泰]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将你不会读的的字词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在书上画出来,读完后请教小组其他成员)

2、反馈检查:(1)你会读吗?试一试。指定两个学生读,读后写拼音,其中四学生到讲台上写,确定无误后全体齐读两遍。

干涸一瞬间唾沫清澈咽

(2)词义理解:注意词义相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区别

喜出望外瞬间清亮清澈干涸干枯捡拣

3、学生接力读课文,读完后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课文叙述的故事。

4、复述故事。

三、研读课文,挖掘主题:

同学们,现在我们对文章叙述的故事已基本了解了,下面咱来认真地研究课文,试着找出托尔斯泰在故事中所寄托的深一层的含义。

1、来找一找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变的变化是什么?

五次:变出了水、变得端端正正、木的变成银的、银的变成金的、变出七颗钻石和清澈新鲜的水流。

2、试找出每一次发生变化时故事中的情节。

为救母亲找水被绊倒将水倒给小狗一些病得要死的母亲把水让给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

3、请分析这些故事情节中所发生的原因。

一次为:对妈妈的爱急着为妈妈送水用爱心对待小狗母亲对女儿的爱把爱心给路人

4、小结:水罐的神奇正是爱心的巨大力量。在那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大旱灾过后,是什么拯救了人类,拯救了世界?是爱心、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作者让那象征着为他人着想的水罐变出了七颗宝石,又让那七颗宝石变成了北斗星,同学们,北斗星已经成了爱的象征,北斗普照人间,他帮助夜晚迷失方向的人们确定方向,他帮助在海上航行的人掌握航向。不正是希望爱心能像北斗星一样普照人间吗?

四、拓展延伸,训练能力(想象的运用):

1、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作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你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好梦:找到水――欢乐噩梦:找不到水――悲惨有奇思妙想的要大力表扬]

2、假如说,当过路人讨水喝的时候,小姑娘没有将水罐递给过路人的话,故事的结局又会怎样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故事的结局,与原文作比较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自由想象,以背离人民就会得到惩罚为主,由学生总结出“为人民服务光荣,背离人民耻辱”的结论。]

五、结语。两种做法,两种结局:为人民服务光荣,背离人民耻辱。课文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水罐的神奇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心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愿大家像北斗星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为人民服务,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人间将更加温馨幸福,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神一、变出了水来――为母亲找水爱

奇二、绊倒水未洒――急送给母亲心

的三、木的变银的――倒给小狗喝的

水四、银的变金的――母亲让女儿&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两节课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懂的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学会“旁、许、石”三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和词语

2、口头组词:乌()鸟()喝()渴()

3、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三、四节。

1、轻声读课文,自己想办法挤住“旁、许、石”三个生字。思考:乌鸦想出办法来了吗?它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2、学生自己说说怎样挤住“旁、许、石”三个生字。

石:注意读准翘舌音,并要与“右”比较不同点。

3、乌鸦想出办法了吗?(板书:想办法)

4、它是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的?把课文中有关的这一句齐读一下。(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

5、“许多”是什么意思?(很多)乌鸦想出办法来了,这时它的心情不知会有多高兴,让我们一起用高兴的心情来读第三节。

6、乌鸦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来喝到水的呢?谁来把第四节读一下?

7、小石子放到瓶子里,水会升吗?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教师出示用具,做:小实验:拿出一直装有半瓶水的透明玻璃瓶,瓶子外面用红线做好水位得记号,然后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去。要求学生看清老师是怎样把小石子放进去的,放进以后,石子怎么样?水怎么样?

8、讨论。

(1)“一颗一颗”是不是两颗?(很多颗)

(2)出示句字:

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

比一比,上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第一句没有把小石子有多少说清楚。第二句用一颗一颗,说明小石子有很多颗,也说明乌鸦不怕辛苦、不怕累。)

(3)“一颗一颗”怎么念?要读得慢一些,让人家听了,也知道乌鸦放进的小石子很多。

(4)石子放进瓶子,瓶里的水怎么样了?

教师讲述:石子放进瓶子里,占了水的位置,所以水就升高了。

(5)瓶子里的水是一下子升高的吗?

出示句子:

瓶子里的水升高了。

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

比一比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第二句话把水是怎样升高的说清楚了。)

(6)乌鸦喝到水了(板书:喝到水)让我们用高兴的语气,把第四节齐读一下。

三、复习巩固。

认读词语:喝水口渴到处可是里边许多石子办法升高

四、作业。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

3.能用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体会作者由肥皂泡产生的丰富想象,并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去处。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语言文字的生动性,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游戏的过程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由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2.体会吹肥皂泡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2.理解作者由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肥皂泡”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老师、学生准备吹肥皂泡要用到的工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围绕肥皂泡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作者。

1.出示作者冰心的生活照。冰心是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赞颂。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作“最神圣的人”,认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她的作品有《归来以后》《小橘灯》《寄小读者》《樱花赞》《繁星》《春水》等。

2.玩吹肥皂泡游戏,感受其中的乐趣。

同学们,刚才我们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你们感觉怎么样?(高兴)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也吹过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不起眼儿的肥皂泡,充满了童年的乐趣,也承载着冰心奶奶小时候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小时候是怎么吹肥皂泡的吗?快来学习课文吧!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玩吹肥皂泡的游戏,感受吹肥皂泡的乐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我会读”。

(1)读音难点主要有“若”“颤”(翘舌音),“颤”“巅”(前鼻音),“廊”“婴”(后鼻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3)教师提示多音字的读法。

4.课件出示“我会写”。

皂廊剩碗悠若透娇扯仰串婴希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示范书写“廊”“婴”。

(3)学生写字。

5.课件出示词语。

肥皂泡种类其中网球透明分裂形式

圆满轻悠悠飞越婴儿目送希望

学生读词语,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针对不易理解的词语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后学生讨论: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冰心奶奶小时候玩吹肥皂泡游戏的经过)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小组内讨论段落大意。

设计意图:

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使学生在听读中想象,在交流中感悟。

四、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品读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既简练又全面。(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吹肥皂泡)

2.品读第2自然段。

(1)学生轻声读第2自然段。

(2)学生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玩吹肥皂泡游戏的天气情况及原因)

3.品读第3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

(2)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描述图画的内容。

(4)课件出示:方法是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上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了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①读句子,然后去掉括号里的词语读一读,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吹肥皂泡的动作特别轻)板书:吹轻轻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③感受制肥皂水的过程。

冰心奶奶多细心呀,把吹肥皂泡的游戏给我们介绍得这么清楚,你能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找出来吗?课文中只有“然后……再……”你知道先干什么吗?

学生读句子,教师提示“和弄和弄”的读音和意思。

设计意图:

分段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吹肥皂泡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了制作肥皂水、吹肥皂泡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那么,冰心奶奶小时候吹出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作者由玩“吹肥皂泡”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2.体会吹肥皂泡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指名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忆冰心奶奶是怎样吹肥皂泡的,她吹出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新授内容,以旧引新,衔接自然。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

1.品读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肥皂泡图和课文第4自然段。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3)学生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4)理解句子。

①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五色”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来泛指多种颜色。“五色的浮光”说明肥皂泡色泽光亮,颜色繁多,非常美丽。“轻清透明”四个字不仅写出了肥皂泡“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了肥皂泡纯净、清亮、透明的特点)

板书:看美丽

②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玲珑娇软”指那些肥皂泡小巧精致而柔软、娇嫩、美丽。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

③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颤巍巍”在文中形容肥皂泡在空中震颤着飞舞的样子。“光影零乱”指由于肥皂泡处于动态中,表面的光泽和颜色变化迅速且多样,显得不整齐、没有规律。这句话写出了脆薄的肥皂泡很美丽,但也很脆弱,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

④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真紧张呀!这脆弱的球,颤巍巍的、光影零乱,很快就散裂了。这句话写出了大家紧张、专注、担心、期待的样子)

(5)学生朗读句子,教师评价点拨。

(6)小结:这些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肥皂泡四散纷飞,就像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多开心,多快乐呀!

2.品读第5自然段。

(1)课件出示肥皂泡图和课文的第5自然段。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3)学生默读这个自然段,提出问题。

(4)讨论交流问题。

①“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这句话连用四个“那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肥皂泡轻清脆丽,光彩夺目,异常美丽,带着“我们”的梦想自由地飞翔,表达了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

板书:想梦幻

②“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这句话中的“她们”指的是谁?(这句话中的“她们”不仅指肥皂泡,在作者的眼里,这些肥皂泡仿佛就是孩子们的化身,带着她们的希望和梦想飞起来了)

③作者看到飞舞的肥皂泡产生了怎样的想象?(学生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

④假如你就是肥皂泡,你会带着希望和梦想飞到哪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美好的想象,让大家来分享快乐)

⑤“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目送着多姿多彩的肥皂泡,作者的心里为什么会充满快乐、骄傲与希望?(美丽的肥皂泡越飞越高,她们让“我们”走进了梦幻的世界,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板书:快乐骄傲希望……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6)小结:这梦幻般的肥皂泡,一个一个地飞高,又一个一个地破裂。她们给“我们”带来了梦想,带来了欢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在玩“吹肥皂泡”游戏的过程中,冰心奶奶认真地欣赏了自己吹出的每一个肥皂泡,她满怀爱心和向往,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文章,让我们再读一读这篇文章吧。

2.童年时的冰心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快乐,吹出了乐趣,还吹出了梦想,肥皂泡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像冰心奶奶那样,制肥皂水,吹肥皂泡,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练笔,使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互相交融,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20肥皂泡

吹(轻轻)看(美丽)想(梦幻)

快乐骄傲希望……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