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08:37:41

第1篇:语文教案

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练习反馈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环节,组织语言,串联20xx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情景式导入。20xx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重提这些重大事件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经过适当引导,可以很快进入时事评论的学习。

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两个问题:一个是本文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一个是在原文中找出中心论点。这两个问题紧紧的围绕文体展开,抓住议论文三要素,提纲挈领,一发带全身。培养学生文体意识,快速把握文本中心内容。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

学习资源:

课件音乐实物投影字典资料画纸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还是学诗,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课件进行演示,风声、水声、鸟叫、虫鸣,突出山中的幽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看不见人,但并不是没有人,也不会没有声音,可能会有风声、水声、虫鸣、鸟叫,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只写了人语响,这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我国古代的诗词本来是用来咏唱的,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音乐,现在老师这里有三首曲子,请你帮诗人王维挑选一首来唱这首诗。(多媒体放三段不同的音乐,学生听)选好了吗?为什么选这首?你打算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感情来读?总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大自然的热爱,恬淡幽静。

6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

三、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四、课外展示,受到感染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听老师来读一读。(欣赏师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相应的诗和画面、音乐。

五、古诗是一块美玉,愿你们走近它、欣赏它、领会它,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

鹿柴王维

诗中有画

空山人语返景

深林青苔

恬淡幽静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精神;

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摆谱(摆门面或摆架子)习以为常(常常作某件事,成了习惯)烙lào印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肃静回避(严肃寂静,闲人避开)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一视同仁(同一看待)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回答:本课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练习一)

——“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三)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练习一。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作为段意。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句。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摆出新现象: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③归纳中心句)

第二部分:逐层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的正确性。(②分层归纳法)

1、“两会”车队以前一路绿灯,让市民生活受到干扰,是搞特殊化。(④缩句法)

2、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①摘录归纳法)

3、让“两会”车队一路绿灯的惯例,带上了特权、特殊化的烙印。(④缩句法)

4、在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必须遵守。(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强调中心论点,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③归纳中心句)

——3、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新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逐层论证它的正确性──解决问题(第三部分:结论)

(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指出它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重大意义。

(五)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练习三)

1、来源广泛,4个论据来自古今中外,支撑论点更有力。

2、穿插使用,有简(大家熟悉的)有繁(大家不熟悉的)。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16页知识短文《评事论理表见解》。

第4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齐声诵读诗歌,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在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我将从诗歌的具体意象入手,让学生讨论意象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具体来说就是明确:

第1节中的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美丽的雪花这项意象代表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荒芜、穷困和艰难,诗人从艰难生活中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在第2节中学生要把握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这些意象,从生命由新鲜至黯淡、从热情到失意、从饱满到枯竭的过程,了解诗人从人生的苦难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2.接着请学生仔细朗读第3节,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合理断句。因为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特别注意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教师针对排浪,大海、曙光具体分析它们与手指、手掌、曙光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具体研习能了解这是诗人由真实内心升起的相信未来的信念。

3.在接下来的4-6节朗读中,教师同样要求学生从意象的把握上来理解为什么要“相信未来”,从腐烂的皮肉、脊骨这些意象来看清人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第4节视角“我”到“她”,她是未来,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就成为了历史,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公正的评价,正因为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焦急地等待着评定。

4.再次朗读,加深体验。在具体的意象分析后,学生已经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即这首诗歌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真切感受诗人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朗读之后,学生应该很明显就能发现诗歌运用了反复手法。

(四)延伸作业

比较阅读食指的另外一首诗《热爱生命》,希望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描绘现实,表明信念

直抒胸臆

发出召唤,相信未来

第5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课文上的词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读一读,做做小老师

3、出示生字

矮瘦暗丑闲旧

(1)请小老师上台领读

(2)请小老师说说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吗?(如:“瘦、丑”是翘舌音)

4、师生合作读

师读“高”生读“矮”

5、男女同学合作读

6、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吗?

7、扩展运用,

(1)你能说说其他反义词吗?

(2)说句练习,如长颈鹿高,猴子矮。

小结:在平时生活中,从人们的说话中可以认识许多字。

(二)、我会读。

1、过河游戏。板画:小河

教师提出过河要求:

读出这个词语就是等于能踩着这块石头过河

出示词语

打水打伞打电话打鱼打球打个问号

2、自己练读,同桌互读。

3、齐读

4、指名过河,同桌两人接力过河。

5、评出最佳合作奖。

6、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每个词语里都有一个“打”)

7、请同学给每个词语中的“打”换个字。

(三)、读读背背

1、谈话激趣。

2、出示26个字母(小写)。你认识它们吗?

3、请学生读

4、告诉学生这些拼音字母每一个都有一个读音一样的大写字母

小写字母旁边出现对应的大写字母

(1)自由读(2)指名读(3)同桌互读(4)男女生比赛读。

5、认识大写字母

(1)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2)看一看,有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3)记一记,哪些大小写字母差别大?

6、指导学生背诵字母表。唱唱字母歌。

7、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激发学生喜爱双手和大脑。

2、鼓励学生课外识字,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三: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的课外识字本

四:教学流程:

(一)、我会读。

1、谜语导入,“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

“站在最上面,用它来思考,眼睛看不见,智慧在里面。”

2、初读儿歌。

(1)自读儿歌,圈出读不好、不会读的字问问周围同学。

(2)组内读,交流遇到的困难,再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评议。

3、读了儿歌,你知道这两件宝是什么了吧?

为什么说它们是两件宝呢?

4、指导朗读。有了这两件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大家喜欢我们的手和脑吗?

5、再读儿歌,要求读得有感情。

6、朗读比赛。

(二)、展示台。

1、分小组交流:在其他书上认识的汉字。

2、把自己认识,而语文书上还没教的字剪或写下来,做成生字擂台,考考同学。

3、学生离开位置去看别人的擂台

4、说说通过刚才的看、听、学,你又学会了哪些生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猜谜的方法,能把自己猜谜的过程用规范的语言说出来。

2、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与人交往

三:课前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收集一到二则谜语写在纸条(彩色)上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今天是“元宵节灯谜晚会”(放轻音乐)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谜语纸条。

(二):提出要求:

1、说一说,说说你收集的或自编的谜语。

2、猜一猜,看谁最先猜出谜语。

3、讲一讲,你是怎样猜出谜底的。

(三):组织猜谜

1、指名学生上台展示你的谜语(实物投影仪)

请两位同学上台

生1:说说你出的谜语是什么?

生2说出自己的谜语。

生1说出谜底

生2确认对错(猜对了,生2问:你是怎么猜出的?)

(四):互动交际:

1、请同学在“灯谜晚会”里自由“游览”与人交换猜谜(要求模仿刚才生1、生2的交际过程)

2、交流成果,说说你猜出了几个谜语?是怎么猜出的?

3、指名上台把他们交际的经过再演示一遍,其他同学做小评委。

第6篇:语文教案

二年级下册12课《风筝》姓名:汪姗姗班级:特教1303

:聋校二年级语文12课《风筝》蜈蚣风筝老鹰风筝蝙蝠风筝

扎风筝糊风筝放风筝

于光用竹子做什么?

于光用竹子扎风筝。

蜈蚣风筝是谁扎的?

蜈蚣风筝是肖强扎的。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学会组词、读句。2:过程方法:通过本科的学习理解词义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3:情感态度:通过朗读课文并组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能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四: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组句组词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

六:教学方法:问答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七:教学准备: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学会组词、读句。

八:教学过程

1:引导语

同学们我们上课前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句,“我喜欢、、、、、、”谁可以用“我喜欢”组一个句子。

2:引导学生与本课产生联系

今天我们要学习《风筝》一课,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词组来造句。

同学们真棒!春天来了,小伙伴们都去干什么了?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吧?

(播放放风筝的视频)并板书今天要掌握的生字词。提问:他们在干什么?

答:放风筝。

师:那你们知道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播放课件)拿出准备好的风筝,运用直观教学法,配合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理解“扎”、“糊”的意思。

师:同学们都知道风筝是怎么做的了,那我们来看看于光在做什么?(重点在于区别“什么”“做什么”)为了帮助学生区别,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小女孩在做什么?”“小女孩在拍皮球。”

“小男孩在做什么。”“小男孩在扎风筝。”

“这是什么?”“这是皮球。”

“这是什么?”“这是风筝。

(反复练习几遍,直到教师提问学生能答出来。在换几个问题提出直到学生理解,在进行下个环节)

师:播放课件,“蜈蚣风筝是谁扎的?”

(重点练习学生的组词、读句的能力)

4: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生词,还学习了一个句式,我们再来复习一遍。同学们,春天来了,要多到外面活动活动,锻炼身体,多多参加课外活动,我们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好好学习。老师这里有几个风筝,我们下课了,一起去放风筝吧!

九:作业布置

蜈蚣老鹰扎糊(生字词每个抄写10遍)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