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07:41:16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6个字。

2、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积极参与“人与机器人谁聪明”的讨论。

3、能够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4、积累词语,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

5、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教学难点:能够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读6个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积累词语,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机器人都可以做什么吗?(自由发言)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探索者1号,看看它都能做些什么。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的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评议。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1)读一读,指名读。

2)重点指点读音:爆执

3)重点指点字形:迅执爆棋

2、指名再读,读正确。

3、把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四)词语搭配。

1、出示填空:

观看()摊开()试探()执行()

表演()掌声()目光()棋艺()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积累词语,注意词语间的搭配。)

(五)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必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2、能够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3、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积极参与“人与机器人谁聪明”的讨论。

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教学难点:能够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探索者1号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它是怎样的一个机器人呢?(自由发言,聪明的、机智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棋艺高超的机器人的精彩表演吧。

二、新授: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探索者1号哪儿表演得最精彩[Y1]?

2、汇报,指导朗读,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回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它是怎样介绍的?找出关键词语。

4、汇报,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先、接着、随后。

5、那么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自由发言。)

6、试着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方法,达到读写结合。)

三、讨论。

1、你认为人和机器人谁聪明?(积极讨论。)

2、发表看法。

四、课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话。

[Y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背诵三篇神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导入

由“神话”导入,请大家讲讲你熟悉的神话故事。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要求: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四、作业

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要点:1.体会人物形象。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

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3、夸父、精卫、女娲三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三、拓展学习

1、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除了这三则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

2、你知道劳动人民为什么创造神话故事吗?

提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古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3、请大家归纳,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睛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

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四、巩固学习

1、在三则故事中选择一则写一篇400—500字的读后感。

2、背诵三则神话。

第3篇:语文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筝,对同学们来说不算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凹平写的风筝(板书课题:风筝),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

(2)开火车,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2.与同学一起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后第二题要求给课文分段。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五、课后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课文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怎样分段?请标上“丨”。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做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理解词语:

课文中提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方法吗?(查词典)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依然——仍然,依旧,还是。

(二)放风筝。

阅读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说一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拼命)

(三)找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理解词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

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为什么要到处找?

苦苦寻找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通过课文的理解,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收集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含蓄地抒发感情,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PPT,欣赏秋天的景色。

2、秋天的景色十分美丽,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学习新的课文——秋天的雨,去感受一下秋天的雨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阅读

1、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钥匙àshi趁chèn机缤纷bīnfēn扇shān走

柿shì子频频pín菠bō萝喇lá叭衔xián来

衣裳shɑng

2、理解新词

钥匙:开锁的器具。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纷繁艳丽。

频频:表示连续发生

衔来:用嘴含来,用嘴叼来。

3、同学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新词。

三、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好闻的气味

——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四、正确抄写本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讨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引导学生了解,主要意思就是每段开头的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段。

2、讨论:为什么说秋雨是一把钥匙呢?课文写秋雨的色彩和气味时,写了哪些事物?冬天快要到了,动植物做了哪些准备?

3、请你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与同学交流。

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如: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三、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我们学习了课文《秋天的雨》,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请你观察我们的校园,把你观察到的美好景物写下来。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七字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2、通过和大人一起读书的活动,巩固拼音,提高阅读能力,并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累七字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爱积累

1、导语:同学们,你们学过了哪些数字?让我们一起数一数。你们知道哪些带有数字的词语呢?(学生自由交流)汉字很丰富,不仅有带数字的四字词语,还有带数字的七字成语呢!让我们一起去积累吧!

2、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词语。

3、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试着认读七字成语。

4、班内指名读词,教师正音。

5、多种形式读成语,读中感悟,了解其含义。(教师领读、同桌赛读、班内抢读、开火车读。)“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指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它强调了春季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一日之计在于晨”意思是在早晨要做好一天的打算。比喻对要做的事应该及早地做出准备。也比喻要珍惜清晨的大好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意思是一寸时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比喻时间十分宝贵。“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是一寸黄金也难以买到一寸光阴。形容时间非常宝贵,应当珍惜。

二、我爱读书

1、导语:读书使人进步,读书让人快乐。让我们一起读书好吗?

2、导读:我们一起读书得做到什么呢?

3、学生讨论后明确:大家一起读书时,尽量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向他人请教问题时要小声。

4、课件出示“和大人一起读”内容——《小松鼠找花生》。

5、师生一起读。

(1)过渡:静静地读书,美美地享受。这种感觉好吗?你从《小松鼠找花生》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也可以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

(2)学生自由交流读书的收获或感受。

第5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①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②学生交流。

③教师导入。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读题)

④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⑤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什么名堂?

初读感知

①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a.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b.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②学生自主读书。

③检查自学。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b.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c.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①多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②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

③教师引导:想象一下,列文虎克是怎样磨镜片的,他心里会怎样想?

④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⑤指导朗读。能用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吗?

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①练习写“堂、镜、闲、待、阅”这五个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③当堂展评。

课后活动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③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教学重难点: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①听写生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玩镜片的。

继续读书,了解玩出的名堂

①教师引言:列文虎克就这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我们继续学习、研究。

②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a.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发现了什么?

b.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

③交流讨论。

抓住以下要点:

a.有新的想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b.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可以随意调节。

c.有新的发现: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

④转换角色想象。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

⑤朗读体会感情。请同学们朗读“他用显微镜观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体会感情。

a.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想想朗读时应该表达怎样的感情。

b.感情朗读,评点交流。

⑥表达感悟。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以后,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可多人次谈,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地点拨、肯定)

欣赏玩出的名堂

①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国”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大名堂?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②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句子,可多遍地读,另外还可参阅资料袋里的有关内容。

b.指名学生多人朗读。

③交流讨论:a.“小人国”指的是什么?b.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

④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内容,议议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⑤再次品读: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交流玩中收获

①教师引述。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下面交流一下我们玩中的收获好吗?

②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

练习生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或显示电脑课件中的生字:腿、随、调、简、拜、访、具。

②学生说说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正确、漂亮。

③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拓展活动

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准备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会上讲一讲。

板书:

15、玩出了名堂

磨镜片

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轰动世界

最早发现微生物

更多相关内容: